风起陇西

风起陇西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风起陇西
    姚翰13894815975
    推荐

    原谅我评分这么低,并不是说书本身不好,而是作者没有保持一致的水准,搞得某些部分吸引人,某些部分需要忍耐才能读下去~比如,头50页,把时间长流比作一年的写法非常吸引人,接下来呢,就是微生物登场,而给人的感觉说了激烈的足球赛突然讲到一起杀人案~客观的说,内容足够精彩,作为科普读物绝对是不错的,但是,对于阅读水平比较高的人,你会被搅乱~好吧,希望你喜欢这本书

  • 风起陇西
    周轶超
    推荐

    这可真是有意思。地球生物链要是加上微生物,一下子就会变的复杂很多。宏大、庞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微生物本身,时间、地点、物种、环境的各种方面等,全都会产生不可控的影响。科学家得从这一整张密密麻麻的网络中捋出一组组相对独立的互动网络来,再加以模拟和利用。好消息是,科学家目前已经在进行类似桑基鱼塘的尝试,并且颇有成效。 可是,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调整已经严重打破生态平衡、出现物种灾难了。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又能否在缠成一堆之前捋清线团呢?

  • 风起陇西
    💫
    推荐

    微生物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当然,也没那么好。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 风起陇西
    何也
    推荐

    活泼诗意有份量,讲述微生物最前沿研究的书,但并不滥用术语及表格数据,由浅及深,新手友好但不浅薄。全书叙述非常流畅,作者对于自然生命的好奇与敬畏贯穿始终,最重落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也意味深长。尊重与包容他者的存在是重要的事,多元总是优于贫瘠,无论我们谈论的是肠道、水族箱、医院,还是裸猿们的小世界,都同样适用。

  • 风起陇西
    两袖清风荷包空空
    推荐

    十分涨姿势。原来看过一本书讲的是肠道的微生物,当时就觉得大开眼界,这本书更是包罗万象了。

  • 风起陇西
    ニンニン
    推荐

    这个体系太庞大复杂了,而研究的程度就和这本书一样,充其量也只能做个一沙一世界的概括。然而这也无法掩饰这本好书写得足够浅显易懂的事实。

  • 风起陇西
    月下白桦
    推荐

    “就像海洋的味道蕴藏在每一滴海水中,或像是整个生命的奥秘蕴藏在跳蚤的虫卵中一样。”——《千面英雄》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闲暇时间用显微镜观察神奇的微生物,作者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这些看不见的生物对我们生活影响重大。 人生活在中观世界,在发明显微镜之前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直到最近,人类才发觉微生物的存在,对微生物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普通人对微生物的看法非黑即白,这是很幼稚的看法,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些看不见的生物。因为人对所处的世界应有基本的了解,除了宏观的天文世界和日常的中观世界,还应该了解一下微观的生物世界。 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会发现日常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一些问题的答案,就潜藏在看不见的微生物上。

  • 风起陇西
    假装在巴黎
    推荐

    如果用微生物的视角去看世界,一切都会显得如此不同。每位访客、饲养员和每只动物都各自是一个长了腿的“世界”,一个能够与他人互动的移动生态系统。但是他们几乎都察觉不到体内包罗的万象

  • 风起陇西
    王珏 Jade
    推荐

    从一开始,自然界中就充满了微生物,他们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他们是人类不小心触发了核战争之后仍然会蓬勃存在的生命。如果有一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星球,上面没有猴子和穿山甲,只有草履虫,这样的星球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星球。 如果自然界中充满了微生物,那么进化的力量,就会允许人擅长和微生物相处,所以缺乏微生物的环境,反而是不利于生命的。如同文中提到的纯无菌培养的小鼠。 细菌和微生物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人类也只不过是互相各司其职的细胞&微生物社群组合。

  • 风起陇西
    LLL
    推荐

    还以为作者跟译者是科研人员,内容科学丰富严谨还有海量文献研究支撑,中文读着也生动有趣,译者郑李 李子老师功不可没。 在疫情时代知道了这本书,读完以后,对微生物,对大自然的感叹与敬畏直升。生命从微生物开始,它们才是这个星球的土著居民,掌握着真正的生存法则。今年的新冠疫情很像是微生物对打破自然平衡的人类的惩罚,又或许,不是惩罚,是微生物在帮忙大自然开启另一种平衡~

  • 风起陇西
    鱼临渊🎵~
    推荐

    很有趣的一本书,重新认识生物与微生物的关系。甚至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产生了新的期待。

  • 风起陇西
    美岗朵拉
    推荐

    从微生物的角度看,我们的世界竟然以如此奇妙的形式展开:母乳中的糖分子喂养的是婴儿肠道里的菌群;胖瘦也由肠道里的菌群影响;失衡的菌群就如同崩溃的生态,都会带来糟糕的炎症。就好像,你就是被微生物组建成的,他们各自分工也各自抗衡。看完大呼过瘾。好好对待吃进嘴巴的东西,在这点上,我的生活方式是扯社会后腿的,是回归原始状态。

  • 风起陇西
    王宪鹏
    推荐

    知识浓汤!简单摘录一些作为分享。 我包罗万象 埃德·扬 8个想法 ◆ 序言 动物园之旅 >> 我们身上都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microbiota或microbiome) >> 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 >> 我们可以把炎性肠病患者的内脏比作垂死的珊瑚礁或休耕田: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其内部不同有机体之间的平衡都已打破。 ◆ 7 互助保成功 >> 昆虫学家口中的“bug”指的是半翅目昆虫。大多数半翅目昆虫一辈子都在吸食植物汁液,它们也是唯一只凭这种方式度日的动物。蝴蝶或蜂鸟只是偶尔吸食,但只有半翅目专门以此为生。 ◆ 8 E大调快板 >>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个过程,是因为扬-亨德里克·黑埃曼(Jan-Hendrick Hehemann)在人类肠道细菌拟杆菌中发现了一个佐氏菌的基因。[插图]这一发现令人震惊:海洋里的基因跑到生存在陆地上的人类的肠道里干什么?答案与HGT有关。 >> HGT适应得多快?这个例子便能给出绝佳的证明。人类无须演化出可以分解海藻中碳水化合物的基因,只要吞下足够多可以消化这些物质的微生物,我们自己的细菌就会通过HGT“学习”消化它们的能力。 ◆ 9 微生物菜单 >> 即使是最浓缩的益生菌,每一小袋也只含有几千亿个细菌。这听起来很多,但是人体肠道拥有的细菌数量至少是其百倍以上。 ◆ 插图 >> 荒漠林鼠不吃美味的花生时,能够吃下有毒的石炭酸灌木,因为它们肠道中的微生物能够中和毒素。

  • 风起陇西
    孙楷
    推荐

    这应该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软”的科普。没有枯燥的数据堆砌,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公式方程式,有的就是在每一个章节中不断的探讨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存关系。自COVID-19以来,我都有点细菌病毒PTSD了,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看来也离不开这些微生物的存在。这可能住在这个孕育着生命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无法解开的复杂纠葛吧。

  • 风起陇西
    高速
    推荐

    人类不过是一种受基因驱使的微生物大容器,重新认识了自己,其实还蛮沮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