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蛊事II

苗疆蛊事II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苗疆蛊事II
    水琳
    推荐

    自我是个怪圈,也许正是因为这大脑的“副现象”,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自我是一套独特地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套符号表征的模式,这也说明为什么自我是如此深刻地依赖于他人,为什么我们所爱的、所亲近的人如此重要地构成我们自己。这或许是科学光环下的人性,是本书之所以能扣人心弦的妙门所在。

  • 苗疆蛊事II
    流云逐月
    推荐

    本书围绕“自我”这一概念展开,作者用闹壳帮我们理解,自我就是闹壳中的一个副现象产物,是现实世界的表征符号,是一个怪圈。 而为什么自我就是一个怪圈?文中用大量的反馈环路告诉我们自我观念的产生需要一个反馈环路,而我们人类的自我认识又区别于其他无自我意识的反馈环。就如照镜子,我们人类知道镜中指代的是自己,而其他生物却没有这个认识。同时,虽然这个怪圈是由更底层的微观活动所构成,然而在形成副产物之后却完全陷入符号表征的世界,不会去关心底层真实微观活动的过程。 最后,作者由对已故妻子的思念引申出,正因为自我不只是存在着的肉体,而是一套独特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套符号表征的模式;他人的自我也是构成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大脑中重现他人的自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们关系更亲密的人。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想到了《寻梦环游记》那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大概就是一个自我无法在别人的大脑重现,那么这个自我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了。

  • 苗疆蛊事II
    郭相谅
    推荐

    一、自我是一种副现象,就是一个怪圈。 我们可以找到自己身体大量真实的存在,却无法找到自我。 人类善于用符号来表征世界,从而思考和谈论世界。这些表征符号都是神经元活动聚集后的产物,大脑只有神经元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就是神经元活动聚集的副产品。 副现象:这个现象并不会对实际的因果过程发挥任何影响,而只能依附于这个真实过程而存在,比如拉桌子而产生的声响,就是一种副现象,对于实际发生的事情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只能依附拉桌子这个动作而存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表征符号,景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语言和思维工具,但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种副现象。这些表征符号虽然产生于神经元活动,但只是这个真实因果过程偶然的副产品,并不会反过来对真实的过程施加任何影响。 介于幻觉和真实之间,自我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副现象,一个被我们创造出来却又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怪圈。自我与脑状态的关系并不是拼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一个副现象与真实因果过程的关系。自我意识尽管对日常生活意义重大,但在大脑的真实运作中是没有什么位置的。 二、怪圈之怪在于既全能又无能:一方面以符号进行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符号层次之下把握的无能,两者共同引发了自我的怪圈。 自我这个符号的形成离不开信息的反馈,自我的观念产生于一个反馈环路,是一个圈。人类的感知系统所掌握的所有信息都是以主观性的方式被感知的,能与过去所有经验进行关联,进而做出判断和推理。 所谓怪圈怪的地方,不仅仅在于要求信息反馈,而且要求能自我指涉:婴儿是不能自我指涉的,所以会自称“宝宝”指代自己。 人一方面具有自我思考能力,依赖于语言形式的丰富性,我们几乎具有无穷多种可能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现象,似乎无所不能;另一方面,在自我之中我们却根本无法触及任何符号表征层次之下的存在。 三、因为自我一种副现象和怪圈,所以他人的自我有可能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自我不只是肉体存在着的人,而是一套独特的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套符号表征的模式。 在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并不是只是他人,而是进入了我之中,如果没有他们,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我能够吸纳这些引起我高度共鸣的他人,就是因为我可以在头脑中再现他们的自我,用我这个怪圈去重现属于他人自我的那个怪圈。

  • 苗疆蛊事II
    廖萌萌
    推荐

    “现实世界是巨型的符号库” 生命力的在场或缺席取决于人们在何种层级上观看一个结构。 科学不带有情绪。作者全面的解读“我”,从科学,物理,心理,意志,内在性,灵魂,自我,第一视角,意向性,一一展开,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的层面…

  • 苗疆蛊事II
    欢乐马
    推荐

    读GEB时我尚能夸“这才是一个人当有的正常思维方式啊”,读这本则只能叹一句“这也是正常人活到老时思想停滞不前的表现吧”,几十年如一日,那些成就老侯的事物最终也成为了禁锢他的枷锁🤷

  • 苗疆蛊事II
    佑丶子
    推荐

    我们人类静静地安处于非可视化的宇宙尺度的曲线时空与含糊不清、影影绰绰的带电粒子之间的某个中间地带,更像彩虹和海市蜃楼,而不是雨滴或岩石。我们是我们自己创作的不可预知的诗歌——暧昧、隐喻、含糊,有时呈现超乎寻常的美丽。

  • 苗疆蛊事II
    Lan·大西
    推荐

    很开心在作者的想象力乐园里玩了几天。作者的“我”和我的“我”也因为这本书而产生了某种交集,留下了让我倍感惊喜的礼物。我决定用意识激活第621号神经元把作者的“我”保存为一种新的符号,并透过它来记住或时常闯入作者所理解的世界。

  • 苗疆蛊事II
    魏然
    推荐

    断断续续半年总算看完了。本来想看被誉为神书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但是这里没有,便看作者后来写的这一本。本书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为基础,对比讨论了意识这个闭圈是如何从混乱的神经信号里产生自我映射,即“我”这个概念从何而来。论证的过程太跳跃复杂,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思维。大体上作者认为意识的最底层结构是服从于物理法则的一团电信号运动,这些基础的运动模式带动了更高阶“符号”的产生,通过对“符号”的堆砌与范畴化,意识便慢慢浮现,所以意识本质是对大量符号集合的归纳重组能力。而当这种符号集合复杂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必然(如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会产生一种自我指证的符号—“我”。 作者形而上学地讨论了“我”的起源后,开始在宏观层面分析“我”这个概念。1. 我们的反馈系统不断地强化“我”的存在,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地运用“我”这个符号。2. 既然“我”只是一种表征符号集合的概念,那么“我”便可以低清晰度地存在于其他人的大脑中。比如试想一个亲人朋友,他的经历、个性及想法这些符号集合都记忆在你的大脑里,你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他的选择,那么他的“我”除了在他自己大脑里,他还有个模糊版的“我”存在于你的大脑中。3. 对于意识究竟存在于何处这个问题的解释,作者认为意识不是一团飘忽不定的谜团,它的存在取决你从什么层面观察。4. 作者还探讨了一些和“我”相关的问题,比如复制人与本体的“我”,二元论与笛卡尔自我,意识、生命以及灵魂的关系。 总的来说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尽管作者已经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他对于意识的理解,这类话题本身的复杂性还是远远大于语言的承载能力。

  • 苗疆蛊事II
    安妮魏
    推荐

    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完了这本书,历时如此久之后。觉得侯世达喜欢用对比类比说自己的理论,而作为理科生,是喜欢直来直去的逻辑推理的(不用打比方,我们能理解)。还是当做脑力操吧。不过顺带了解了一点集异璧的情况,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期待有机会再读纸质版体会作者的诸多小心思。

  • 苗疆蛊事II
    oz
    推荐

    大脑是可选择性触发的离散性符号系统,意识是幻觉,我们是我们自己创作的诗歌。归纳概括的力量从混沌的LCL之海中创造了孤立的个体精神,同时也赋予了个体智能。此外没想到看一本逻辑哲学书居然还能嗑到了!awsl!(捂心口>_<

  • 苗疆蛊事II
    詹志令
    推荐

    草草读完纸版,理解力不够,比GEB好一些。碎片阅读不适合,需要再比较充裕且可支配的时间。再来。

  • 苗疆蛊事II
    yimeng/emma
    推荐

    听着侯世达最喜欢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看完这本书的最后章节,真是又感动又不舍。可以说这是一本“终极之书”吗?关于意识,自我,爱,生死,世间万物,具象的抽象的...最意料之外的是这本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极致理性之书竟然几次让我感动到好像整个身心都在颤抖。我觉得它只值得有缘人读到,但是又希望所有人都可以读到。

  • 苗疆蛊事II
    推荐

    很散文。丹尼特《意识的解释》也可以配套看看。总结一下,层级结构。 “我”“意识”“自由意志”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只有在人际的宏观层面来讨论才有意义。这些概念都是此层面的游戏规则,约定俗成。 因此,当突兀地问出“我”是什么的时候,一切就悬在空中了——需要回到特定的语言游戏中,才能发现“我”的所指。 当一个人的范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就很可能出现一个这样的新的范畴:包含了自身。然后,我们就能讨论自己。

  • 苗疆蛊事II
    大雄
    推荐

    毫无疑问,现在的我和周五的我已不是同一个人,我脑袋里多了一份侯世达脑子的有损复印,这或多或少会给我之后的生活带来些不可逆的影响♻️

  • 苗疆蛊事II
    序曲
    推荐

    这本书对我而言像是马哲认识论,加了物理解释的升级版。 我硬生生地啃下了歌德尔配数这章之后,按我自己看书的标准来说是基本上明白了侯爷的用意。侯爷在尾注里重申了他的替代和嵌套模型,让我们在物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意识。 这些观点对我们来说比西方基督教的身体灵魂二元论容易接受,而且以我们的科学知识来说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是令人惊叹的工程。可惜我没有侯爷的宽宏境界,在我看来他的模型至少有两个地方是脱离现实的:首先是其等效模式的观点只有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才是等效的,一旦失效就会显出各自的特征;其次他老用来代替笛卡尔自我的各种社会关系,一方面比这个自我更不稳定,另一方面虽然这些社会关系平时能承受一些变化,但在极端情况下会比打碎一个“自我”的后果更严重。 另一方面,侯爷推崇宽宏却没拿出证据,这大概是真爱吧。 总之我不欣赏他处理随机性的方式。这些分歧我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回头发文。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