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源于星尘,归于星尘。We are made of stardust. 在生物学少不了这样一个思考:造物者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人类会拥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无尽的好奇心。也许,是让我们亲眼见证宇宙长篇中的某一段某一面,承上启下。我们跟所有星星一样,来自宇宙鸿蒙混沌之时。经历了138亿年的分分合合,人类此时站立在地球这颗暗淡蓝星上向宇宙极目远望,回望过去种种。现在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继续接上这部宇宙长篇小说。 人生之于一切都非常短暂。能对宇宙以及自然科学感兴趣,保持好奇心和热情地想知道更多,又再一次次认识刷新中感悟到宇宙、自然和生活的神奇与美好,是一件无比幸运和幸福的事情。这么一想,我也在努力履行了人类的使命。而真正在努力专研的科学家们,是多么了不起的存在。谢谢他们,让我一口气享用了如此精彩的天文盛宴,酣畅淋漓非常满足。
篇目不长,并非传统意义的教科书,作为课外小科普和小思考的不错选择。
之前从来没接触过天文物理方面的书,读之前以为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天文介绍,读起来还是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只是了解个大概吧。总之书里介绍的内容比较全面,算是个启蒙读物吧,全程感觉都是“好神奇,科学家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宇宙还有太多太多需要探索的东西。
常常脚踏实地,很少仰望星空。 通过这本书,感慨自己渺小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最初的好奇心。我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泰森先生则一一为我解答。 他还叮嘱我要建立“宇宙视角”: 放弃纷争,因为一切纷争在宇宙里尘埃。 追求新知,因为人类值得更广阔的宇宙。
这TM才是真的科普书啊!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排斥那种讲科学时掺杂过多莫名其妙的比喻的书籍,还有行文风格很随意很口水话的书籍。 尼尔泰森,之前在纪录片里面看到过,作为一个主持人,被称为卡尔萨根的接班人,确实是物理学家结合科普者的代表。这也奠定了本书不会太烂,因为他就是一个物理学家。但是还是没有很晦涩,值得拥有。看得出作者经常思考宏大宇宙问题,人类还是有点自负,很少人去仰望星空,所有的所有在宇宙层面都是渺小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
我想作者已经尽量用了一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宇宙,它让我觉得宇宙也不是那么神秘,也是由我们所知的各种元素组成,我们甚至也能探测到一点它的进程与发展。但同时它也是神秘的,因为还有很多未知我们无法探测到。对于我来说它最珍贵的一点在于提供了宇宙视角,会让人不再囿于简单的爱与恨与生存,会明白自己的伟大与渺小,会有使命感地去活着。
把自己的思维拉伸到开阔的宇宙层面,尝试体会生命的独特和个体的渺小。书中的理论只能读懂一小部分,可能应该说是似懂非懂的一小部分,但是作者已经尽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表达,很不错的一本科普读物!
一本不错的入门级读物,就是一个初中生也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内容
我们对于宇宙的探索得依靠光谱学,真希望能有其他的方式,能让大家看到“暗物质”。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得需要作者用我见过的事物比喻,我才能有概念,才能看得懂,想象出来。 最后一章对于探索宇宙的意义振聋发聩:“我们的能力随着它所传达的思想的宏大而扩展,我们的心灵因为超越了低级狭隘的偏见而得到升华。” We are all made of stardust。我们在宇宙之中,宇宙在我们之中。 ①科学不只是要看到,它是关于测量的,最好是用一些不是你自己眼睛的东西去测量,因为眼睛所见无法摆脱脑中的包袱。而这些包袱往往是一大堆先入为主的观念、僵化的成见和彻头彻尾的偏见。 ② 宇宙造山的方法很简单:天体表面的引力越弱,其山脉就能更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地球山峰的极限了,因为如果再高,它下方的岩层就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垮。 ③水和微波关系密切:水是食物中最常见的成分,而微波炉工作时主要是在加热食物中的水分。这预示着,微波碰到水,会被水吸收 ④太阳从它的表面以超过每秒100万吨的速度散失物质,我们称之为“太阳风”,它主要的形式是高能带电粒子,速度高达每秒1600千米。这些高能粒子流在遇到行星磁场时会发生偏转。这些粒子螺旋向下进入行星的南北磁极地区,与气体分子激烈碰撞,从而使大气发光,形成丰富多彩的极光。 ⑤在人类创建的所有学科中,天文学被公认是而且无疑是最崇高、最有趣、最有用的。因为,通过这门科学所获得的知识,不仅地球之大部分被发现……;而且我们的能力随着它所传达的思想的宏大而扩展,我们的心灵因为超越了低级狭隘的偏见而得到升华。 ⑥从那天起,我开始认为人类并非空间和时间的主人,而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宇宙存在链的参与者,与现存的和已灭绝的物种都有直接遗传联系,而且可以追溯到近40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 ⑦我们与自然的其余部分是一个整体,我们的位置既不高于也不低于自然,而是属于自然。 ⑧我们不只是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宇宙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
所有忙碌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它会告诉你什么是暗物质、暗能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命名、不可见光是怎么发现的等等天体物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帮我们消除自负,消除全宇宙都围着我们转的执念,敬畏自然。 “几个世纪以来,宇宙的发现一次又一次使我们对我们自身的看法降级。地球在天文学上曾经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直到天文学家得知,地球只是绕太阳运行的又一颗行星。然后我们推测太阳是独一无二的,直到我们得知,夜空中无数恒星其实都是太阳。然后我们认为我们所在的星系即银河系是整个已知宇宙,直到我们确定,天空中的无数模糊天体是其他星系,布满我们已知宇宙的图景。”
这本书从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不相容开始,分布介绍了星系、恒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卫星、暗物质、暗能量、不可见光等,自然也涉及到与这些相关的一些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还有整个宇宙的视角。既然是给“忙碌者们”的天体物理学,那么也无需看200页的此书,此篇读书笔记足够概括书中重点和主要的内容了,且阅读此篇的时间更短,不足半个小时读完,呵呵! 2018年11月8日写了篇字数更多的读后感发布在“N书斋”微信公众号,谢谢指正[抱拳]
“在人类创建的所有学科中,天文学被公认是而且无疑是最崇高、最有趣、最有用的。因为,通过这门科学所获得的知识,不仅地球之大部分被发现……;而且我们的能力随着它所传达的思想的宏大而扩展,我们的心灵因为超越了低级狭隘的偏见而得到升华”
这本书是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中所知,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是“这个宇宙本身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我们都是“十亿分之一”的幸运儿(宇宙诞生之初正反物质以十亿零一比十亿的比例相互生成和湮灭,最终形成我们现在已知的宇宙)。现存已知物质/能量仅占5%,剩余的是暗物质(维持星系稳定运行的能量)占27%,暗能量(使星系彼此远离的能量)占58%。 宇宙中的恒星数目比任何海滩上的沙粒还多,比地球形成之后经历的秒数还要多,比曾经生活过的所有人写下的文字和发出的声音还要多。 当我们用宇宙视角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发现我们与这个世界环环相扣,我们不只是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宇宙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
首先我要和尼尔泰森博士道歉。因为泰森博士将冥王星踢出九大行星,而我又太喜欢冥王星了,所以我一直不喜欢他。但是这本书让我打脸了,泰森博士风趣幽默,还告诉我,如果跳出太阳系,银河系看我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宇宙又伟大又浪漫,希望我们能一直保有好奇心。或者说好奇心本身就是浪漫。
#书评# 2192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当然是因为费脑子和偷懒……不过很好玩(虽然不是全懂了) 第一章特别特别酷,特别有画面感的宇宙历史~后面讲元素周期表也很好玩。 最后说到宇宙观点,我们人类要什么时候才肯承认宇宙不是只跟我们有关的,而人类是属于宇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