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放眼天下
    推荐

    我还没有看这本书,准确地说,我还没有在微信读书上看这本书。我给了它五星。事实上它现在就在我床边的书柜里,我买这本书20多年了。这本书作为一本医学科普书籍,几乎影响了我的世界观。这么说稍微有些夸张,事实上当时我把这本书送给我表妹去看,她当时正在就读医科大上大一。按说人家是专业,我看的这个只是科普,但我觉得当时非常有必要借给她看。事实上她后来非常激动地告诉我说这本书很不错,看起来影响她了很多。我表妹现在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博导,在她的领域全国非常知名。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丘岳
    推荐

    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临死前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她没有得到任何回答,然后又问道:“既然这样,问题是什么?” 演化没有事先安排的计划,失败了也没有机会重来。演化过程里只有试错,以及不断的修补。每一代的微小变化逐渐在生存竞争游戏中积累或者淘汰。有一些带来了更高的繁殖率,群体也就向这边倾斜。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盲目的过程,有时还不免走入歧途;然而,自然选择产生出的适应性,却可以极尽精微。 以上这段话可能适用于大部分物种,除了病毒。。。 不管最终决定如何,关键在于,我们在干预之前对它要有所了解。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再来一次,不光路径会不一样,结果可能完全也不同,所以一直觉得机器学习在社会学和自然演化中里没用处。社会的组织,市场,文化和围棋和德州可完全不一样。 个体之和远大于整体时,你只能确定必然出现的行为模式,无法确认过程和结果,算力再强也不行。 本书探讨的核心概念是“适应”(adaptation),包括:我们为了对抗病原体而产生的适应,病原为了对抗我们的这些适应而产生的适应,我们为了这些适应付出的代价,或称,“适应失调”(maladaptation),以及我们的机体设计与现代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失调,等等。 近因解释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怎么发生的?”(how),即,关于构造和机制的问题;演化解释回答的是“为什么?”(why),即,关于起源与功能的问题 五个容易生病的因素: 适应失调,高级物种演化速度不及病菌和病毒,进化妥协带来的缺陷,自然选择的目标是生殖成功而非健康,很多防御机制并非疾病本身,但是防御过度会引发风险。 每一次重大的有益的结构性改变都要付出必要的代价。直立行走使人类得以携带食物和婴儿,但也留下了腰酸背疼的风险。身体构造上的种种缺陷,细究起来并非失误,而是妥协的方案。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原因,我们需要透过“失误”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潜在益处。 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没有跃进,只有微小的改变,而每一个小的改变都必须具有立竿见影的益处。重大的改变不易完成,即使是对人类工程师来说也是如此。普通货车从侧面被撞时起火,是因为它的油箱安装在框架外面。但是要把油箱装到框架之内,必须进行大幅度的重新设计,这种改变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新的妥协方案。 自然选择没有任何计划、目的,也没有什么方向——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起伏消长仅仅取决于携带这种基因的个体繁殖成功率的大小差异。 ———从这个角度说对人类个体而言,就是基因差异带来的细胞组合在对应外部风险和生殖优势的平衡,但对于族群来说,由于差异化带来分工,所以个体的身体和头脑差异对整个族群的基因延续有利。对合作性物种族群,差异合作才是优势。 生存本身并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了鲑鱼和一年生植物这样的生物,它们在繁殖一次之后就死去。只有促进繁殖的生存才称得上“适者”。如果基因能够增加生物的繁殖力,那么它们就会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即使它会使个体的寿命缩短。相反,降低繁殖力的基因肯定会被自然选择淘汰,即使它能使个体的寿命延长。 适应环境的个体,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不一定是最健康、最强壮或者最敏捷的。古往今来,运动健将并非都是儿孙满堂,而后代的数量大体上可以反映“适应度”。对于深谙“自然选择”规律的人来说,长辈关心晚辈的生育问题实在是顺理成章。 单个基因或者个体谈不上“适应”。只有将个体放在特定的参照系,即,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着的特定物种里,“适者”的概念才生动起来。即使是在单一环境里,不同的基因也各有利弊 演化也经常需要采用妥协方案。汽车设计师可以把油箱设计得更厚从而减少起火的风险,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成本,又减少了行驶里程和加速度,这就需要妥协。于是,油箱没有变得更厚,在某些车祸中它们确实破裂了,代价就是每年都有几个人为此而丧命。当自然选择不可能同时在方方面面都达到尽善尽美的时候,它的妥协方案不是随意的,而是尽可能使净收益最大化。 从演化论的观点出发,在看到适应性反应的益处时,也要看到代价。如果40℃体温对人没有什么不好的话,那么就一直保持40℃ 避免感染就好了,何必等到感染之后再来发热呢?但是,40℃的体温有着不菲的代价,能量消耗增加20%,还会使得男性暂时不育。更严重的发热,有可能引起谵妄、惊厥甚至永久性的组织损伤 生存和防御的方式: 最好的防御是避开危险,清洁的卫生条件可以阻止病原体获得最初的立足之地。人都会本能地拍死蚊子,这不只是避免它们的骚扰,还可能避免许多蚊媒传染病,包括疟疾、乙型脑炎、丝虫病。蚊子叮咬之后的瘙痒只是蚊虫的恶作剧吗?它也许是蚊子在吸血时释放的化合物的偶然结果,也可能是我们为了防止再被叮咬的适应性反应。设想一个对蚊子叮咬无所谓的人会有什么下场:蚊子将随意地叮他(她)! 我们回避传染病病人的倾向可能也有同样的意义。一种本能的冲动使我们回避粪便、呕吐物或其他传染源。我们大便时总要避开别人,这可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社会压力也减少了我们从他人获得传染的可能。最好的防御是避开传染源,自然选择塑造了许多让我们避开病原体的机制。 咳嗽,呕吐,腹泻,发热都是自我防御的方法。有害的病菌或者病毒从我们和外界的开口处进入体内,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把他们排出来是为了降低病菌浓度,发热是改变环境,让病原体的分裂受到抑制的方法。 人体内有50wy到80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的运行活动,在精密的化学调节下,形成了体内不同的器官环境,这些器官又分泌各种激素和化学物质,形成体内的整体环境。 需要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环境让器官正常运行, 也需要有免疫系统,把那些不听话的细胞(癌变)主动清除。。。 人体是一个生态环境, 是细胞协作,平衡,分裂,死亡的一个平衡态。不愿意死去的细胞就是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被白细胞清除。体内也是免疫系统控制的体内平衡vs病毒病菌争夺正常细胞资源的一个战场。演化就是资源的竞争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很多看起来很精秒的设计和平衡都只是结果。但是要明白如何应对则需要知道为什么。。。 当欧洲人首次到达新大陆的时候,某些欧洲传染病在极短的时间里造成了美洲土著90%以上的死亡率。如果美洲土著的易受伤害性是由于遗传上的原因,那么,在幸存者之中,这些抵抗基因的比例必然有所增加。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群体,在有限的意义上,演化出了更高的抵抗力。 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对象,繁殖(自我复制)竞争是演化的手段。相对的,模因则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自然选择对象,思想和理解的传播就是模因的演化手段, 历史上的宗教会因更加强力的组织社会,获得竞争优势。并在自然科学取得优势后式微。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人不是教徒,在2018年的调查,认为宗教很重要的人,在欧洲已经下降到20%左右的水平。 自我复制的目的才是竞争的目的,这也许说明了人类天生对性如此的痴迷 认知: 看看链球菌这个例子吧。它们可以导致妇女产后尿路感染。19世纪的妇女大都知道,在医院分娩常常会有生命危险,但是这并未阻止她们前往医院分娩。维也纳医生西迈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在1847年注意到,由医生接生的妇女患产褥热的发病率比助产士接生的高3倍。他经研究发现,有时候医生从病理解剖室出来就径直去检查产妇,而解剖室里常常是因产褥热而死去的妇女尸体。西迈尔维斯提出,是医生传播了病原,而且还证明了如果医生在检查前用漂白粉溶液洗手可以减少传播的可能性。那时候,人们是否认可了他的伟大发现呢?并没有。恰恰相反,由于归罪于医生,他丢了工作。他专心致志于挽救那些不必要死去的产妇,但是他的观点一直被人忽视,最终,47岁的他死于精神病院。 改变周围环境的看法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被绑上火刑架的科学家,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医生。所以为什么说民众是愚昧的,是因为一个真实逻辑的传播,需要传播者具有相关的认知基础,而一个谣言的传播只需要能煽动情绪。人类作判断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跟着大家一起走,就是羊群效应,在整个人类史上看,这种模仿行为是合理的,这种行为和欧洲草原上迁徙的兽群一样,是对整个族群的种族延续的保护,而人类的这种模仿行为,在很多环境条件改变时会带来阶段性过冲。。。 生长,变异,繁殖,衰老: 维持组织再生的机制消耗资源,对有害生长的控制能力也会下降。允许细胞复制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让成熟的、高度分化的组织保持高于所需的修复能力是危险的。还可以提出另一个理由。再生的过程需要生长激素,需要控制细胞移动,并协调许多部件和过程,而它们通通都不存在了 考虑一些个例,比如牛逼顿,特斯拉,图灵大神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做出极大贡献的科学家的特征是单身或者同性恋。 似乎可以认为每个人出生后的总资源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基因偏好会导致这些个总资源投向方向不同。智商超群的卓越个体,可能存在某些人际交往和生殖偏好的缺陷。这是不是在人类族群以生殖为目的动物性弱化之后出现的基因演化突变。 动物行为中可能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就是生殖率和寿命的联系。很多动物都是在生殖之后很快死去,萤火虫,飞蛾等飞行昆虫如此,似乎是把生命所有积蓄的能量都在短暂的时间释放出来以产下无数的卵,基因以概率生存。蜘蛛,螳螂则有部分种类的会牺牲母体或者父体让后代获得营养发育,这可能是因为幼体成长过程中需要的食物是相对缺乏的,能不能飞很关键啊。。。 脊椎动物里面,鲑鱼洄游是个经典案例,龟的生存时间长则是个特例。可以认为新陈代谢速度和觅食难度,逃离捕猎的难度,生殖周期,交配难度等都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衰老实际上是动物生存史中一个获取外界资源,且阶段性分配的内部熵累积的后续结果而已。但是可以观察的到,在气候环境稳定的区域会有长寿基因存在。 对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分裂就意味着个体不存在了。对复杂的真核动物,生存则意味着所有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共同协作这个微妙的可调节平衡。随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生长激素的体内浓度的不同,导致个体有不同的阶段外部性状,这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变态生物。 这些阶段中,激素的分泌是细胞协作的外在表现发生本质变化,而激素分泌的水平具有个体差异化和环境影响差异化的特征,生存阶段不同,激素水平不同,不适宜的激素水平导致的后遗症就导致未来的协作逐渐失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办法调节这些激素的水平呢? 答案可能是:长寿意味着基因无法演化,无法演化则会体现出对应环境变化能力的不足 从基因的角度出发,有更多的功能组件,并维持这些组件的稳定会更有利于基因传递。这就类似我们的公司和社会的分工架构会增加组织效率一样。但是正如社会每个分工结构的个体所郁闷的那个点一样,凭什么我就不能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追求。。。在人体这个10wy细胞的组织里面,各个细胞的分工专业化已经固化了所有的结构,超过这个结构的,不愿意自我牺牲的细胞就变成了癌症么?:( 有性繁殖是受宿主与病原体之间“军备竞赛”的选择力量维持的。如果某个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基因完全一致,而一旦某个病原体找到了一个宿主的漏洞,所有宿主都容易受到该病原体的伤害。假如一群孤雌生殖的个体都易被流感伤害,那么她们可能在某一次大流感中全部死光,而那些拥有基因多样性的群体,受到的伤害则少得多。目前支持这种假说的证据日渐增多,包括有研究发现,在寄生虫较少的物种和栖息地,无性生殖更为多见。 可不可以可以这么说,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存在最佳进化算法。基因就是环境的子函数。相互竞争的基因的资源竞争和环境变化导致进化需要或者不需要突变率 演化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能力是由那些在演化过程中反复发生、对适应生存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塑造的。被猛兽袭击、被社会群体抛弃、遇见交配机会等,都是比较常见而且重要的事件,会塑造机体形成可以迅速反应的特殊行为模式,例如恐慌、社交恐惧、性觉醒等。危险的情境会塑造出厌恶的情绪,而充满机遇的情境会塑造出正面的情绪。我们的祖先需要面对的威胁似乎远远比机遇多,因为我们的语言中描述负面情绪的词语是描述正面情绪词语的两倍多。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正常”生活应当没有痛苦的时髦观念是不成立的。情感上的痛苦不仅不可避免,反而是正常的、有用的。 情绪本身并不是什么功能。相反,每一种情绪只是一种同时涵盖了认识、生理、主观经验以及行为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可以使机体有效地对特定的环境做出反应。 焦虑可能是有用的,时常处于焦虑中似乎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这当然会让人感到难受,但是自然选择只关心是否有利于生存,不关心我们是否舒适。我们之所以有时还会保持平静,是因为焦虑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会损害机体组织。为什么压力会损害机体组织呢?试想一系列保护我们免受危险的身体反应。那些“廉价”的安全的反应不妨经常使用,而那些“昂贵”的或危险的反应则不能。事实上,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捆绑在一起的,就像一个急救箱。 情绪高涨或者低落的能力,似乎是一个能够按照当前情况适实调整,实现资源最佳分配的机制。如果付出得到回报的希望很小,最好还是什么都别做,不然只是浪费精力而已。 结论: 哪里来的人定胜天,人类只是这个有限的自然环境里面更善于利用资源的一个物种罢了。人杀死不了细菌,而且缺少细菌的环境也会让人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导致在某一次瘟疫下的人口骤减(参见美洲原住民消亡史)。人也战胜不了病毒,因为人逃脱不了基因这个物理基础。人战胜不了自然环境,因为温度,废料这些人类活动的外部熵无法消除,越利用能量,就越会制造外部熵,至少在现在这个宇宙里,不可能改变熵增定律,只可能在眼前看不到外部熵对我们的影响。。。 任何一个决策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包括公共医疗,社会组织,科技进步。比如说公共医疗水平上升导致人口不断上升,导致世界上很多地区的人营养不良,同时总需求上升带来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会导致很多国家改变自然资源环境分布,比如巴西砍树种植大豆,热带雨林面积减少会导致水汽蒸腾发生变化,同时部分的带来全球变暖(固碳被释放),大气环流不规律,澳洲过分干燥,然后大火。。。 社会组织方式从原始部落到城邦到宗教再到科学论,又有何时取得过一致? 科技进步又何时带来过人类的平等。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生来个体差异就存在,这是为了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方法,当大部分人因气候,瘟疫,环境突变而死去时,总有人能生存下来,传递基因。。。但是在一个追求平等的社会目标下,这种差异就会带来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富者恒富 所以还是那句话,任何决策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个无法被改变。。。 对此,你乐观的看叫塞翁失马,悲观的看就是少了一个蹄铁输了一场战争。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充满敬畏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广寒
    推荐

    “演化解释试图阐明,就整体而言,为什么人类对某一些疾病更易感,为什么人体的某些部分更容易衰竭,为什么我们会患一些病而不患另外一些病。”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玉辉
    推荐

    总结一下,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1.人体从本质上说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是机器就会老化,就有使用寿命,很多疾病其实是机器老化的表现,比如心脑血管疾病。 2.人体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化,演化的过程也是适应环境的过程,更是一种妥协过程,妥协后出现各种bug也很正常,这些bug也是疾病的根源,比如阑尾炎。 3.社会进步速度大大超越了人体演化速度,导致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出现诸多文明病,比如糖尿病,腰腿问题。 4.很多基因存在的初衷是强化某些功能以更好滴适应生存,没曾想稍微过了一点就变成了麻烦,比如痛风、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其本意是强化细胞修复能力。 5.不能把不舒服都叫“病”,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多不舒服其实是人体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御或者自我修复反应,有些还有报警器的功能,一刀切地消灭这些“病”可能真会让人病得不轻。比如发烧、咳嗽,需要弄清楚到底是在伤害人体还是保护人体。 总之,按照演化生物学的理论,人体的初始设计完全以满足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为标准,初始质保期大概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样子。那些能够超过质保期的基因慢慢保留下来,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化,现代人已经动不动就可以超期使用到七八十岁了。生命延长的代价其实就是各种老年疾病,这是无法逃脱的宇宙法则。 书中有一段总结很到位: 从演化的视角看待医学,疾病失去了一些意义,但也获得了另外一些意义。疾病不是随意发生的,也不是恶报,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选择。这里有一个悖论,自然选择使得我们容易患病,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益处。感受痛苦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机制。 读完这本书,可以多一个视角去看待疾病,看到人类在无穷无尽的演化里究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怎么看待衰老、疾病和死亡。 万物有时,因果不虚。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绿荷写夏
    推荐

    本书是《第一推动》系列科普丛书的一本。科学的精神之一,是它自己就是自身的“第一推动”,原则上,科学活动不隶属和服务于神学或任何哲学,科学是超越宗教、民族、党派、文化和地域差别的,科学是普世而独立的,它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该系列丛书旨在向读者告白:21世纪不仅需要科学的功利,还需要科学的审美。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是关于演化医学的书籍,作者是医学专家伦道夫.尼斯和乔治.威廉斯。 我们如今主流的医学,倾向于用近因解释来解释疾病(是什么?怎么发生的?),而本书依据演化生物学的观点来理解人类疾病的起因(为什么?),即关于起源与功能的问题。把近因解释与演化解释区别开来之后,生物学中的许多问题将更有针对性。 演化受偶然性主导,既无目的又无方向,演化的前途无法预测。演化生物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生物体具有遗传变异的潜能,只要外界环境对各种变异具有不同的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就会发生,而演化医学则表明了自然选择如何塑造有机体中精妙的设计,却又留下了病痛的隐患。就人类而言,人体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性并非源于任何智能设计的不足,而是归因于自然选择的基本工作原理。演化生物学对于促进医学进步有很大潜力,人们可以从新的角度去考虑疾病,追寻其历史根源,这些分析将大幅度改善人类健康。作者认为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且为许多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包括各种临床问题的研究,如癌症的化疗。 本书探讨的核心概念是“适应”,包括:人体为了对抗病原体而产生的适应、病原体为了对抗人体的适应而产生的适应,人体为了适应而付出的代价,以及机体设计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适应失调等等,旨在为医学科学的体系补充一些被忽视的东西,并使读者理解演化理论,借此观察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偶尔出现的失常功能。演化医学对身体生病的解释是:这是妥协的结果。它的妥协方案不是随意的,而是尽可能使净收益最大化。 演化医学最令人沮丧的观点是:自然选择的方向并非想把人体塑造得更健康,而是繁殖的成功(此原因也可解释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寿命更短),并且自然选择没有使人快乐的意图,而是维护生物的长远利益,因此总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在打算消除一种症状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它的起源以及可能的功能。演化医学使用演化生物学来提高我们理解、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演化要解释为什么受精卵一开始就需要这种生物状态,而基因编码为何是这样的结构。 本书主要表明: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妥协方案。共15章节,分为几大部分:疾病之谜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演化、各类感染病的体征和症状、免疫和受伤、天然毒素和非天然毒素、基因与疾病、衰老、文明病、过敏、癌症、性与生育、精神类疾病,最后是医学的演化。章节中穿插着医学手段和一些著名或非著名的相关试验,以及人们在医学上做过的各种尝试和效果,以及可以将来诉诸科学的检验。书中探讨了疾病的演化解释的六个范畴,分别是:防御、感染、新环境、基因、设计上的妥协方案、演化的遗产。 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医学的观点,都相对慎重,描述也要更科学一些。比如说对抗病原体,我们明显处于下风,我们不能演化得更快,但细菌和病毒都可以,所以我们无法逃脱它们的追杀,只好通过迅速改变各种产生抗体的细胞的比例去应付它们快速的演化,而流行病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极小,病原体的特征却可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根据演化理论,通过人际接触传染的疾病,比由昆虫或其它媒介传播的疾病毒力要小。历史上大部分传染病变得流行是因为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传染病与现代技术有关,如军团病、莱姆氏病,还有只能在室内传播的结核病。 关于毒素,大多数植物都有毒,但有毒物质并非副产品,而是植物对抗昆虫和食草动物的有效防御手段,人类已经无法在自然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天然反应察觉有害物质,而并没有哪种食谱完全不含毒素,我们今天的食物同祖先的食物一样,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妥协。还有关于癌症,肿瘤问题应该最值得人们以演化医学的视角去思考的疾病类型,生命似乎一直处在某种程度的前癌状态,这也意味着,有某种高明的抗癌机制在为我们工作,目前的结论在正常情况下,有某几个基因会检查并纠正异常的DNA结构,当它们不工作时,DNA突变会积累,癌症风险增加,体内的细胞还有一套“多重安全栓”的机制,如果它们失败了,也会有另外的机制来组织细胞的不正常生长,这些都失灵了,细胞最后还会有办法启动自我破坏程序。任何一种癌症都要跨过许多防线才能长大,从而在临床上显现。它完全来自于细胞调控系统的偶然改变,并有无数几乎来突破宿主防御。现代环境里的一切不利因素都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任何创伤和感染也都可能干扰细胞的正常分裂。原则推理和实验证据都表明,代谢活跃的组织比处于休眠状态的组织更易受伤害,快速分裂的细胞比休止期细胞更易受伤害,有待分化的细胞比已分化的细胞更易受伤害,当器官受到伤害时,修复要快速而可靠,代价与收益相当,这样才能避免快速分裂带来的癌症风险。将癌症理解为“叛变”的细胞群和宿主之间的冲突,更利于我们取得进展。 从基因的角度看,当某个基因的突变涉及调节细胞生长和分裂机制的关键环节,就可能会引起重大问题,只要有一个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就能产生肿瘤,继而危害整体。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作用都会影响表型,所以某些疾病的发生既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又有很强的环境因素。不存在一条“理想型”基因,有的只是许多不同的表现型,它们反映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都是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竞争,在下一代中复制出自身的拷贝。还有衰老,并非一个孤立过程,而是表现为对多种疾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加,以及修复损伤的能力全面下降。衰老的速度,也是有自然选择塑造的。演化医学观点认为衰老过程设计许多基因,其中一些对生命有重要的功能。 人体中还存在一些不佳的设计,例如很容易被呛到、阑尾的存在、内外倒置的视网膜等,这些都是不协调之处。但就每一种可测量的生理特征而言,中间值最为有利,虽然不存在完美,但只要各种参数配合得好,结果一样优越。虽然这些是不良的设计,依然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比如过大的脑容积意味着认知能力超群,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是最优秀的。 书中还粗浅的探讨了哲学问题:人性是怎么形成的?人类学家最近给出的答案是:人性是在“演化适应的环境”中形成的。但很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心伦理问题是“群体内友善,群体间敌视”。还探讨了疾病的情感和行为问题,作者认为人类许多精神心理方面的不幸并非来自设计的缺陷,而是妥协的结果。真相是错综复杂的,大多数的精神问题源于遗传易感性、早年生活经历、药物、当前人际关系、生活处境、认知习惯和心理动力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现在的精神病学在不了解大脑正常工作机制的情况下便尝试寻找疾病的分子机制,是一种本末倒置。 关于文明病,是因为“新环境常常与过去没有显现功能的基因相互作用,带来了更多的表型变异,其中一些超越了正常范围”,比如营养过剩是因为取得食物的途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工业提取使人们可以满足自己的超常刺激因而形成肥胖、成瘾等。而关于过敏,下次可以同医生讨论一下免疫球蛋白E系统的用处和它的演化过程,因为目前看,它的抗体除了引起过敏反应,啥都没干(本书写成于二十多年前,就我所知,时下,在过敏的研究领域,似乎演化医学似乎也开始被大家认同和接受),最流行的观点是,免疫球蛋白E系统的功能是与寄生虫做斗争。 到底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简而言之,第一,有些基因是我们容易患病,有些基因没被自然选择清除,是因为它们的代价要到生命晚期才表现出来。第二,现代环境不是我们在演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第三,设计上的妥协方案会产生一些疾病。第四、我们不是唯一的物种,病原体也想消灭我们。第五,历史遗留问题。 演化医学的启示是,我们很难改变自然对我们的塑造,但我们期望能够理解它,并在这种理解中找到新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改善生活。从关心“他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到考虑“这个物种的哪些贴的使得其中某些成员更容易得这种病”,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作者努力将猜想与事实区分开,所举例子都能提供证据,虽然这些假说还不能完全称得上已经得到证实。但正如赫胥黎所说,清晰的错误比暧昧不明更有可能孕育出真理。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黄顺朋
    推荐

    人道有缺,不美知足,演化不求完美,因为标准在变,环境在变,适应性修补,应对自然选择,大部分疾病不是扰乱破坏什么,而是保护,防御,免疫机制,而传统近因解释是什么,如何,认为病扰乱正常功能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Cosimo
    推荐

    这本书给了不同的角度来看疾病。作者把人体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细微的部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例如:阑尾、癌细胞),人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那么各个部分要能够兼顾在不同环境中正常运作,所以就会有所取舍,而做出取舍的标准是繁衍,只要能够保证繁衍就可以采用,其他衍生的问题不做首要考虑。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进步速度和改造环境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作为生物体的演化速度的阶段,这种不对称、不匹配就会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在快节奏中我们需要去遵循一些自然规律,当知道疾病的演化过程和机制时,也就给了我们一个如何养护自己的方法。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郭相谅
    推荐

    人体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妥协:很多设计缺陷,其实都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做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让步。 1.食道和气管在咽喉交叉,造成重大的交通隐患,每次吞咽都必须把气管关闭,否则就会呛到。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不合理,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又有其必要性:早期的生物没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后来进化出来的,不可能单独开辟一条呼吸通道,是在食道原有的基础上加了呼吸功能,后来才慢慢分化为食道和气管。这个设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修改。 2.痛风是由于尿酸水平过高引起的,在所有灵长类动物里面,人类的尿酸最高,其背后的原因是为了长寿。尿酸可以保护我们的细胞避免氧化伤害,减缓衰老。 3.人体限铁机制:得了慢性感染,比如肺结核,就会出现缺铁的症状,造成贫血。这种缺铁的现象其实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微生物存活需要铁,但是微生物不能自己合成铁,只能从人体获得。人体这种缺铁状态,可以限制细菌生长。盲目补铁,有可能反而会加重病情。 4.怀孕的女性在即将分娩前几天,血液里的凝血指标会快速大幅度上升,这是为了自我保护,防止未来几天生小孩可能引发的大出血。生完小孩这个指标会迅速恢复正常。 症状不仅能提醒人身体出现状况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这是生命的本能。 人体一方面很强悍,一方面有非常脆弱,人体设计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进化的过程中,在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留下大量的缺陷,任何产出和收益都是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的。 人类不选择单性繁殖甚至是无性繁殖,是因为会造成基因的单一,没有多样性,万一让某种病毒攻破一道防线,就会造成全面的崩溃。也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是因为我们要变得强大,所以我们变得脆弱。这听起来矛盾,但正是自然选择运行的规律。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 人类一方面“你的能力超乎你想象”,很坚韧,有很强的自愈能力;但另一方面又有可能极度脆弱,出一点点小状况可能就全面崩溃。 人体进化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进化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些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但同时又会给自己挖了一些坑,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任何产出和收益都是不可能完全没有代价和成本的,关键要看总体的收益和代价是否能适应环境。 比如:尿酸高会造成痛风,但是尿酸也可以保护细胞避免氧化伤害,减缓衰老。 又比如:得了慢性感染,会出现缺铁的症状,造成贫血。这种缺铁的现象其实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限制细菌生长。这个时候补铁,貌似缓解了贫血,但有可能反而会加重病情。 可以用演化思维来理解学习这个事情: 生物的演化路径很多,不是所有的演化路径都是“进化”路径,所有的演化路径都只代表“可能性”。 学习的路径也很多,不是所有学习都会让你“成功”,所有的学习都只代表“成长”的可能性。 生物的演化路径是否成功,不但要看投入产出比,还要看是否能与环境相匹配。生物的演化只是会带来可能性,无法带来确定性。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成功的演化结果,无数失败的演化路径是我们看不到的。 通过学习获得成长某种程度就是一种演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发现和创造更多的演化路径,学习可以给我们带来确定的可能性,但无法带来确定的确定性。 确定的可能性的意思是:只要不断学习,我们人生的选择必然是会更多的。但,这些新的选择不一定代表成功。 与演化不同的是,演化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基因突变靠运气;而学习可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判断力,通过学习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演化路径,提升成功的概率。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燕萍
    推荐

    全书视角独特,举例生动,很有趣味。从演化生物学的视角看待医学,分析疾病问题发生的根源。 告诉我们疾病不是随意发生的,也不是恶报,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选择。这个自然选择使得我们容易患病,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益处。 譬如:感受痛苦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机制。自身免疫病是我们为强大的免疫系统付出的代价,癌症是我们为组织能够自我修复付出的代价。甚至衰老和死亡也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自然选择使基因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下去的一种妥协。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阅读游走
    推荐

    四星推荐!这本首版于1994年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是“演化医学”开山之作。何为演化?简单的说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妥协方案,也就是本书探讨的核心概念是“适应”。它包括:“我们为了对抗病原体而产生的适应,病原为了对抗我们的这些适应而产生的适应,我们为了这些适应付出的代价,或称适应失调,以及我们的机体设计与现代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失调等等”。 现代医学主要解释疾病“是什么”和“怎么发生”,即关于构造和机制的问题;而“为什么”,即关于人体和疾病的起源与功能问题则需要演化医学,把疾病的演化历史与目前已知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一同加以考察。书中提出了疾病演化解释的六个范畴,既防御、感染、新环境、基因、设计上的妥协方案和演化的遗产。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就要避免武断的干涉“疾病”。例如发烧,感染时的缺铁,慎重地避免破坏这些天然的人体防御机制。 阅读本书最大的启发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疾病,去追究它们的历史根源,知悉疼痛、发热、呕吐、咳嗽和焦虑都是身体的防御机制,不是疾病本身”。在看病或是阅读诊断报告时,能够本着科学的态度,从演化医学的角度向医生请教病因乃至治疗方案,而不只是多问几个表象问题,这无疑会提升我们对于病情和治疗方案的理解。可以与哈佛丹尼尔·利伯曼教授的《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比对阅读。一本看似平实,实则大幅提升认知的好书!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oz
    推荐

    演化医学名作。亿万年筛选之后,万事万物皆有原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鹤泊町
    推荐

    本书讨论了疾病演化、自然选择、感染病、免疫、毒素、基因、衰老、过敏、癌症等一系列医学问题,结论是:人类是强大的更是脆弱的。 疾病是人类进化的副作用。我们人类不断在自然选择中与细菌、病毒等等相互适应相互对抗,不断发展我们的免疫系统,全力支持进化的优势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疾病事实上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有些基因由于突变而成为缺陷,但只要有足够长久的时间,我们几乎可以适应所有的环境。还有一些疾病则是进化的后遗症,同样需要时间来进化。 但总的来说,人类对地球生态圈而言算是异化,逐渐脱离舒适区的“病毒”,充满与生物界的冲突,拉锯。类似于SARS、埃博拉病毒,以及这次的新冠肺炎,都是进化方向的“上帝之鞭”。弦记。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彼岸花
    推荐

    身体的病心里的病,带来的不适感让人害怕甚至恐惧,为什么人类活了这么久,进化了这么久,那些有缺点的基因都没有被淘汰掉,引起病痛的基因,还是有它有用的好的一面。 好和坏不是绝对的,好人也只是百分之几十的好人,坏人也是这样,好与坏,相斥相克 ,相依相存,理性乐观的去看,社会在逐渐变好,这就足够了。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蕃茄红
    推荐

    生病不是什么愉快的经验,却伴随我们一生。弄清生病的原因,并不代表人类全面征服疾病或全面预防疾病。或者说,全面的了解疾病的原因也是一厢情愿而已。本书试着从演化的角度分析疾病形成的原因,并试图在临床应用上给予更大的图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认识并接受人体设计的不完美,可以帮助应对疾病时心理建设。 简单整理一下笔记 >> 凡是影响到物种个体生存和繁殖的遗传差异都会受到自然的选择。如果一个基因编码所产生的特征使下一代后裔的生存率降低,这个基因将逐渐被淘汰,直到消失。假如某种遗传突变增加了感染造成的危害,或者使个体对危险不知闪避,或者对性不感兴趣,这种突变也不会在这个物种中散播开。另一方面,如果突变的基因增加了个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对危险迅速闪避,并能成功地选择有生育能力的配偶,它们多半会在基因库中传播,哪怕个体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自然选择只有利于“基因”,而不是种群。个体可以看成是基因用以复制基因的载体,完成目的之后就可以被抛弃。这种观点颠覆了那种认为演化将带来一个更和谐、稳定、健康的世界的传统信念。我们都希望生活得健康快乐,但是自然选择却一点也不关心我们是否快乐。从纯演化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患上焦虑、心脏病、近视、痛风以及癌症的倾向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增加了繁殖的成功率,这些基因就会被选择保留,我们也将承担这些“成功”的代价。 >> 演化受偶然性主导,既无目的又无方向,演化的前途无法预测。偶然性可能会影响到自然选择的各个阶段:第一,基因突变的出现本身就是偶然的;第二,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个体能不能活得足够长久,使得该突变基因的效果得以显现,也是未知数;第三,该个体未必能够繁殖;第四,这个基因,即使增进了第一代的适应性,也可能由于某种偶然事件在第二代的时候被淘汰;第五,无疑,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将在每个物种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自然选择塑造了许多优美的生物性状,但是这并不等于认同“自然选择创造完美”。当自然选择不可能同时在方方面面都达到尽善尽美的时候,它的妥协方案不是随意的,而是尽可能使净收益最大化。一个在演化中保留下来的有益的遗传变化,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疾病原因概览 >> 最不协调的问题人体结构固然十分精致,却也有许多明显的缺点。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防御机制,我们还是有不少脆弱之处。虽然有精巧的修复能力,我们的身体不可避免地逐渐变质衰退,最终死亡。 >> 有些基因使我们容易患病;有些基因由于不断发生的突变而成为缺陷,但是多亏了自然选择,它们并不常见;还有一些基因没被自然选择清除,是因为它们的代价要到生命的晚期才表现出来。 >> 我们之所以患病,是因为现代环境不是我们在演化过程所处的环境。 >> 设计上的妥协方案也会产生一些疾病,例如与直立体位相关的腰背痛。第四,我们不是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唯一物种。 >> 疾病可能源于不幸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生物体的设计可以重新开始,或者有可能进行重大的修改,我们是有可能找到防止疾病的办法的。

  • 四世同堂(套装共2册)
    🌻意志力
    推荐

    本书从演化的角度来回答“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本书给出的答案是“自然选择”,具体是“基因传递”。 想问一个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要被这样设计出来?为什么我们要传递基因?”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