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韩小青~
    推荐

    蛮不错的一本科普书,因为同样喜欢阿西莫夫所以读来颇有趣味,尤其是改编的小小说。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温衡
    推荐

    这本书对于我这种物理小白来说,读起来有些困难。不过这本书中的天文知识还是不错的。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白杨
    推荐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故国月明
    推荐

    看了越多的科普书,就越是对科学精神肃然起敬。人类的文明发展皆赖于此,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科学理性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X.
    推荐

    可能因为对物理学的学习止步于大学前几年,所以在看书中一些理论时,会觉得索然无味,以“光速”扫视过去,但不得不说,看完这本书后,星空似乎没那么神秘,星空中有很多现象很多物质都被实证了出来,但,星空依旧隐藏着很多待我们去研究的秘密。 同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一样,我也被科学精神深深折服,如果没有一位又一位科学家的接力传递,恐怕至今,人们都无法认识到,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球是什么样貌,是什么运行规律。 科学精神是什么,其实一直以来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概念中的碎片词有:实验、真实、追求等,但这些碎片词都只是科学精神的片面角度,在我看来,科学精神应是一种带着怀疑去实证的精神,一种勇于为真理不惧权威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追求真相的精神,一种愿意为了真相而将可贵资源共享的精神,一种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精神…或许我的认识还很片面,但总比以前的认识更充分一点吧。 行文至此, 我愿向星空道一句: 你真神秘。 我愿向科学家致敬: 谢谢你们!历史将永远铭记你们,你们是人类历史星空中那一颗颗永不泯灭的恒星!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推荐

    天文学真的是个神秘又浪漫的课题。书里每个历史都很唯美。宇宙带给我们的资源源源不断,我们因该知足,而不是贪婪。它是我们的家,保护好它,那样你才能够继续拥有它的美丽与温暖。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黑芝麻糊
    推荐

    当科普看看还是可以的!只是里面有些地方写错到看得我脑梗[裂开]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琛楷
    推荐

    星空的琴弦:天文学史话 ——汪洁 1月17号读完,用时3时8分 作为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似乎阅读这种书并不能满足专业需求,但爱好使然,兴趣广泛,并且多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只有利而无一弊,也能扩展知识面。于是捧起这本好评很多的天文学书籍阅读起来,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想象的枯燥,只有出乎意料的好玩。作者汪洁在书中还会纠正一些错误,而且给人一种亲切感,令读者充满兴趣读下去,想与历史同行,与名人对话,与作者为伴。 作者以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全书从宇宙的形成到未来的探索,从思想到物质本身,从理论到实践,从每一位名家的历史故事到对他们的贡献,总体描述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 每一章的末尾还与下一章有关联,如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在文中,作者直接用自己华丽的文笔把每一位对天文学有贡献的大家写活,他们的语言极其优美,他们的行为也有缘由,他们的贡献由作者亲自赞美。 书中你会结识“完美主义”的毕达哥拉斯,热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遇到同心球理论大师欧多克斯,加轮子的“车夫”阿波罗尼;认识教科书式人物托勒密,动摇教会基础的“日心说”理论者哥白尼;了解“千里眼”本眼第谷,“天空立法者”开普勒;与神人伽利略和牛顿,命名彗星的大人物哈雷邂逅;碰见具有死磕精神的布拉德雷,悲情英雄勒让蒂;得知神秘“占星师”赫歇尔,共享海王星发现权的三位天文学家;知道重在实践的赫歇尔父子,统计分析画宇宙的卡普坦;发现一张草图掀起中心说革命的沙普利,传奇式美国人哈勃;还能与智商超高的爱因斯坦,爆炸学说勒梅特对话;得知幸运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故事…… 本书告诉我们:科学重视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视方法与过程。一个伟大的理论诞生必然会受到质疑和抵制,一次次对理论的检验总会有千阻万拦,科学总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科学思维一直在发散与闪光。 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时代进步的光芒和个人独特的色彩,令我这种非专业性的读者也能享受天文学的魅力,感谢作者,感谢本书。希望科学精神伴我们同行,指导我们的一次次前行。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游荡在深海的鲫鱼
    推荐

    9月8号读完了汪老师的时间的形状一书,然后便打开了里面提及的霍金的巨作果壳中的宇宙。读了一百多页后实在是不知所云了,遂放弃治疗~这两天躺床上养脚伤,偶然看到有书友在读这本书,赶紧打开一览。依旧是上本时间一书一样轻松的文字,轻松的行文。在这些轻松的文字中揭示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对星空认识,不断进步探索的故事。从小其实对星空就很着迷~之前也看过一些影像方面关于天文学的纪录片。全书读下来也没怎么费劲,不像读时间一书,逼着一个文科生去看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是多么痛苦的感觉~ 书中最后一章汪老师系统的在讲科学,什么是科学~可是,不想听呢,就想找到没有人类光污染的地方。天气很好,伫立在星空之下,穷极目,感受着这960亿光年诅咒的广度,我看见的,没看见的,用心感悟到的,皆存在于我心。微风拂过,寒从中来~光与影,时间与空间,天与地,我与寰宇。借我一把光剑,劈向黑暗,纵使你扭曲空间,我也势必挥出这雷霆一击。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椒椒Xie
    推荐

    从汪洁老师时间的形状开始,内心发出和康德一样的感慨,两件东西值得我们仰望,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法则。 好奇心使人之为人,当我们知道时间是有形状的,我们眼中的一颗星星可能包含了几千个星系,宇宙的星系和地上的沙子一样多,宇宙那么伟大,更伟大的是,人类居然从肉眼看到的星空,就把宇宙理解到这种地步,可以计算出星轨,通过超星星探索宇宙的膨胀速度,曲面几何,拓扑学,实在是充满意趣!在宇宙面前,人类那么渺小又伟大,可惜的是,中国人所谓的抬头看天,也不过是占卜吉凶,领导说一,不敢说二,人情社会,何来科学精神! 的确很多人说,这些无用之书,读了有什么用!典型的世俗中国,艺术,文学带来美感,科学哲学,探索和求知本来就乐趣无穷,好奇心使人之为人! 引用汪洁一段让人感动的我想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我眼里,星空就是一首交响乐,星辰大海是它的琴弦。第一乐章,巨大的太阳带动着八大行星构成了最初的奏鸣曲,唱出天体旋转和运动的永恒主题。第二乐章,宇宙旋律转入深沉的慢板,它带我们进入到更广阔的星系和宇宙空间,让我们听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宇宙诞生之初的回响。当我们沉醉于这无尽的深邃时,旋律又开始进入到下一个风趣轻快的乐章,宇宙空间中的有机分子、类星体、脉冲星、暗物质和暗能量等角色粉墨登场,令人着迷。 记得大学时听席慕容的讲座,这位擅长写情诗的老奶奶,老公是物理学家。什么是浪漫,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感性。如果我小时候看过这么多好科普,不会觉得虽然喜欢数学物理,但是太枯燥,我一定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浪漫的事,她们会把你的视界无限扩大 希望听汪洁的小孩子,会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镂空思维
    推荐

    向科学精神致敬! 小时候,老师曾问我的理想 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那时候其实还不理解科学家到底主要是做什么的,只知道非常的高大上。 如今再回头看小时候的理想,发现就实现了“长大”而已,至于“科学家”早就不知道被抛到哪一个角落去了。 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科学家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得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怀疑加上实证才是科学精神。 正是这种科学精神,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是圆的,然后逐渐形成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又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接着银河系的发现证明了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河外星系的发现更是把宇宙扩大了无数倍,宇宙空间中的有机分子、类星体、脉冲星、暗物质和暗能量等角色纷纷进入科学家的视野,人类正在一步步地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想想我有多久没仰望过天空了,尘世的繁杂在逐渐磨灭着我们的好奇心。 有人说好奇心不好,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我的好奇心却被猫吃掉了。丧失了好奇心的人,活着和死有什么差别吗?我想我应该找到那只猫,叫它把我的好奇心吐出来。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郭大侠
    推荐

    感谢汪洁老师,节目精彩、内容丰富,让我儿子深深入迷,产生阅读的兴趣!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Sunny
    推荐

    人类认识宇宙史     刘慈欣在《朝闻道》里借宇宙排险者的话说:当有原始人仰望向夜空的星辰超过一定时间,并露出好奇的表情时,文明的进程就开始了。     现在人人都知道:太阳比地球大很多,地球与几颗行星邻居围绕着太阳转,星星都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地球是球形的等等     但是这些世人皆知的科学知识并非从天上掉下来,而是经过很多代科学家、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地探索、验证,才一步步接近真相。     在这方面中国人缺席了,想想便觉得遗憾和惭愧,只有汉朝张衡提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然后又后继无人了。如今我们已经睡醒,希望在科技竞赛上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西方远古时期都认为天圆地方,直至公元前有人对此提出了挑战。     第一位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前572年~前497年),他认为平面形状和立体形状中,最完美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与球形。所以大地一定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天上星辰的运动轨迹也一定是完美的圆形。但是因为引力问题还要等两千年后才解决,他认为只有朝上的地方住了人。     关于宇宙的构造,他的解释是:宇宙的中心是球形的地球;地球外面是一圈球形天空;天空外面是一圈称之为“和谐”的球。在这个“和谐球”里面,距离地球由近及远运行着五大行星、月亮、太阳,再外面是“天界”,恒星在里面运行,“天界”之外就是一圈永不熄灭的天火。所有的这些天体都围绕着地球做着匀速圆周运动。这个脑洞不可说不大,看来《三体》中的”三体游戏”里有个宇宙是火海的假设模型,原型便出自于此。     后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提出疑问:如果所有的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什么金木水火土(当然西方不叫这名)五大行星会时而顺行时而逆行,有时候还会一连好几天都待在同一个位置不动呢?它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些我们还没发现但又符合宇宙和谐规律的原因,需要这一代人去”拯救现象”。     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斯(前408年~前355年)提出了“同心球”理论,解释了五大行星的反常运动现象。就是除大圆轨道,行星另自有小圆轨道。     后来的理论都是在对此理论进行修补和完善,并能比较准确地运算行星周期,直到1800多年后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现,才使它寿终正寝。     同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对大地是球形提出了几点证据:1,观察海边帆船离去时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再看到桅帆消失。2,如果朝北极星的方向一直走,身后就会有一些星星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前方总是会慢慢升起一些星星。3,月食,是月亮慢慢地落到地球的影子中。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的光。     阿里斯塔克斯是第一位提出地球自转的人,他认为日月星辰之所以会每天东升西落,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地每天都要自转一周,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就变成了日月星辰每天绕着我们转了一周。这是很先进的理念,可惜后人并没采纳。    有位仅活了19岁的天才神童巴古在2100年前,通过各地对日食的观察记录(不同的地方月亮对太阳的遮挡程度不同,有的地方是全食,有的地方是偏食),计算出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是59~67个地球半径,与我们今天知道的60个地球半径已经非常接近。只是当时也不知道地球有多大,所以计算也只能到此中断。     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年~168年)发展“本轮均轮”理论,天文学界公认的古代天文学的教父级人物,也是第一个能够正确预报日食、月食以及行星排列图形,虽然是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他否定了“地球自转”,自然还要让恒星每天绕着地球转一圈。 直到1500年后……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年~1543年)在41岁那年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天体运行假说》的要释文章,提出了"日心说"观点,在当然造成轩然大波,也冲击了当时的宗教,这点后来宗教已经对《圣经》的解释进行了修正,接受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事实,只不过很多教徒在进化论上依然不肯承认。 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木星有四颗卫星,金星盈亏现象,为日心说提供了证据。     开普勒(1571年~1630年)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奥秘,并凝结成三个简洁无比的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日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同的时间内,行星到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椭圆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厉害的是:公转周期是时间单位,而长半轴则是距离单位。)     牛顿(1643年~1727年)发现万有引力最为人广为传播的应该是被苹果砸到了头,于是他就像禅师一样顿悟了万有引力定律,我记得小学的自然书上也是这么写的并配了图。但事实上他思考了很久,过程是:假设自己站在一座高塔顶上,朝前方扔一块石头出去,那么石头会以一个抛物线的轨迹掉落到地上,石头能扔得多远取决于石头被扔出时的初速度,如果水平初速度一直不断地增大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因为地球是圆的,当石块扔得“远”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地球的一半周长,那么它岂不是趋向于绕着地球转一圈而回到原地吗?而月亮就是一个被地球的引力牵着的“石块”,它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又可以解释为什么月亮不会掉到地球上来。   有了这个思考做基础,万有引力的发现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1691年,哈雷提出了利用金星凌日的罕见天象测定日地距离。引起一场天文学界的国际比赛。1761年来临的时候,法国、英国、瑞典、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国家都派出了参赛选手。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恐怕连听也没听说过这个天文学第一问题,自然也不会有人参赛。这次国际大行动的成果是:1.33亿千米(1AU)。     威廉·赫歇尔(1738年~1822年)于1781年3月31日发现天王星。     海王星的发现权却是很有争议,虽然作者说皆大欢喜,但背地里应该不是很愉快。     随着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天文学家们将目光瞄向了银河与银河外的星系,哈勃发现了红移现象,证明所有星系都在互相远离,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中。    爱因斯坦读到了哈勃的论文后很惊讶,因为哈勃的这个发现与他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竟然能够互为印证。但之前他因为不相信宇宙会膨胀而在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添加了一个常数,以维持宇宙的稳定。   在此之前,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1888年~1925年)与比利时的天文学家勒梅特(1894年~1966年)都在研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后,认为宇宙是由密度奇高的点膨胀而成,并还在膨胀中。    哈勃证明了宇宙膨胀,爱因斯坦只好服输。   这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遵从的是证据法则,谁能提出更强有力的证据,谁的理论就会得到认同。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对于研究对象采用的是同一个定义,因此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很容易在证据面前达成共识。   大爆炸理论最关键的证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两个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10多年后他们因这个发现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怎么计算宇宙的年龄?即计算出宇宙从一个点膨胀到现在的尺度需要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哈勃常数的倒数,用1除以哈勃常数得到的数值就是宇宙的年龄。因此,哈勃常数测量得越精确,宇宙的年龄也就计算得越精确。      根据2015年欧空局普朗克卫星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结合之前的数据积累,我们现在得出的宇宙年龄是137.98±0.37亿年。     既然宇宙在膨胀,是会减速越来越慢?还是加速越来越快?为此,有两个科学研究团队利用“超新星测量法”独立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但大约70亿年前,原本在减速的膨胀突然加速,一直到今天。现在宇宙加速膨胀已经成为一个经受住严苛检验的事实而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施密特和珀尔穆特,以表彰他们的这个重大发现。   现在广袤的宇宙已经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人类面前,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如脉冲星、暗物质、暗能量、是否有外星文明等都还没能得到有理有据的解答,还需要现代与未来的科学家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   科学的发展是爆炸式的,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便有一些新的科学难题得以解决。   也许很久以后会有一天,人类的科技发展可以做到就像曾经把地球变成地球村一样,将宇宙也变成宇宙村。虽然我们这代人肯定看不到那一天了,但就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代会实现的。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Seamuel
    推荐

    康德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作者(汪洁)说:如果读完我的这本书,能让你与康德产生共鸣,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似手很久没有抬头看看星星了,如同孩童时期样。

  • 2001:太空漫游(同名电影原著)
    陳書增🇨🇳
    推荐

    康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星空因其寥廓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