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读完书,我想,霍金应该是最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了吧!这个在轮椅上瘫痪了几十年的柔弱身体里面有一颗悲悯、睿智而强大的心。
读之振聋发聩!读得过程也在不断思考,书中那些大问题由来已久,可是迟迟没有解决方案,比如气候剧变,比如人工智能…… 越读越清醒,越读越陷入沉思,能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就做些吧,先唤醒自身意识,从自身做起,去思考,去想办法,去解决。 霍金说:“我在这个星球上过着一种非凡的生活,我利用奇思异想和物理定律穿越宇宙。我到过银河系最远处,旅行进入过黑洞,还返回过时间的起始。在这个地球上,我经历了高潮和低谷、动荡与安宁、成功和痛苦。我遭遇贫穷,享受富裕,曾经矫健,又身患残疾。我既受到赞扬,也受到批评,但从未被忽视过。我很荣幸能够为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做出贡献。但如果宇宙中不存在我所爱且爱我的人,那的确会是一个空虚的宇宙。没有他们,它的一切奇迹都对我毫无意义。 有朝一日,我希望我们能够知道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但还有其他挑战,必须回答地球上的其他重大问题:我们将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如何提供干净的水、产生可再生能源、防止并治愈疾病、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我希望科学技术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但需要人,有知识和理解的人,去实施这些解决方案。让我们为每个女人和男人奋斗,为了让他们都能过上健康、安全,并充满了机会和爱的生活。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让我们一起踏入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这个未来成为我们想去访问的地方。” 共勉之。
问天问地问始终 问住问坏问灭空 问验问证问自性 问真问义问究竟 🙏🙏🙏🙏🙏😄
微信读书:阅读《十问:霍金沉思录》作者:[英]史蒂芬·霍金,译者:吴忠超。 上帝存在吗? 一切如何开始? 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吗? 我们能预测未来吗? 黑洞中是什么? 时间旅行可能吗? 我们能在地球上存活吗? 我们应去太空殖民吗? 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我们? 我们如何塑造未来? 围绕这十个问题霍金展开了他天才般的预判与思考,尽管书写得通俗易懂,可有些基本概念仍似是而非、显得高深莫测……但是它让我们拓展了视野与思维! 正如霍金期望的那样:“记住仰望星空,而非注目脚下。尝试理解你所看到的,并追寻宇宙存在的原因。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事情你能做到并取得成功。重要的是你不要放弃。释放你的想象力,塑造未来。”
还用问吗?霍金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接着霍前辈没走完的路,继续科学之旅是我们的任务,加油!
七律 霍金礼赞 黑洞冥瞢何处觅,烛察奇点更堪奇。 会仰法象惊雄健,岂向羸身叹支离。 万类纷纭泡生灭,大千繁衍弦振移。 无边慧海孤侠胆,当世谁堪名与齐。
我一直觉得,宇宙最美妙的造物,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也不是尘埃与银河,甚至也不是生命,而是,生命之上产生的情感,思想,共鸣以及自我意识。 我们渺小如尘埃,却妄求窥得真理,我们生如刹那,置于宇宙历程,存在也不过毫秒之间,如今,我们终有幸了解到浩瀚宇宙的一隅,这对卑微如蝼蚁的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胜利? 最后 我也很幸运能在这个宇宙中跟您仰望同一片星空,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存过于一个时代片段,虽然您已逝去,但我仍感激您,感激您的精神荡漾在我的心里,引领我的灵魂去向更浩瀚的深空。
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停止了他脑海中的宇宙漫游。那一天,他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他被葬在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另外两位科学巨人的身旁:一位是牛顿,另一位是达尔文。本书是霍金的遗作,也是他在人生最终阶段的思考。霍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反差:尽管他的身体一直被限制在轮椅之上,可是他的思维却似乎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宇宙的起源到黑洞的边界,从夸克到11维时空,从时间旅行到平行宇宙……时间是什么?宇宙从何而来?人类的未来又会如何?这些宏大而深邃的主题也是我们人类长久以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霍金鼓励我们每个人思考那些看起来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可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思考大问题,让我们可以从全人类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责任,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科学”和“人文”。 霍金对“上帝是否存在”和“第一推动力”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在他看来,宇宙的整个时间和空间恰好就都是在大爆炸之后才产生的。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处一种“没有时间”的状态。在宇宙中,大爆炸就是时间的起点,比起点更过去的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谈论宇宙开端之前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刚好被空间这个负能量仓库存放,正负相加,等于零。大爆炸中粒子的随机出现和消失符合量子力学理论,因此不需要上帝“重新”创造定律。在大爆炸之前,无论从能量、空间、时间的角度来看,科学定律都可以解释,我们不需要引入一个人格化的上帝。 霍金强调我们必须注意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风险,同时,他对未来保持乐观,甚至相信人类会与机器融合,一起探索宇宙。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科技与人性的独到洞察,体会到霍金丰富的想象力。 霍金所留下的这些回答,将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未来的人类,照亮人类从地球走向太空的漫漫长路,伴随人类一直漫游到宇宙的尽头。
西方科普書籍,與日本比較。 西方的多問為什麽 Why, 日本多說如何造 How。 西方以美國為要。 分別之大,諾貝爾獎見真章。 一次看小一學生手册,背面四、五版,滿滿一百格,問問題,答問題者,加一分,如是者滿一百分,半學期後,雪糕車來,叮叮噹噹,眾同學禮見單個「學問者」,上前雪糕車令領雪糕。嘩,比美諾貝爾禮堂。 此一設計者,應得大獎。學、問,不學不問。學而去問,才大學問。 西方多鼓勵學生發問,華人多静默。西方科學由此分水嶺,權威只幾十年,後浪推前浪,浪奔、浪流,從來如此,無一免,又一大浪。不准問,不許問,唯唯諾諾,固步自封為王,遠矣 ! 科學之顛,為問是路。
史蒂芬·霍金的沉思录《十问》 一、引言 21世纪,人类文明的高速变化时期,这也是一个理论物理研究的黄金时代。霍金在《十问》当中回答了人类的十个大问题,如上帝是否存在、黑洞里有什么等、读完这本书后,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霍金对大问题的回答,运用一些物理学的知识来探讨我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并谈一谈我的收获。 二、十个问题的回答与思考 1、上帝存在吗? 尽管科学技术遍布了我们的周围,仍然有人信奉神、宗教和上帝这些东西。霍金认为,上帝是否存在,可以用自然定律给予解释,这些定律可以是对上帝的定义,而非证明其存在。自然定律描绘了任何时刻的实际运行方式,不能被打破。而人们心中的上帝,只能说是个人想要与浩瀚的宇宙发生联系的体现,宇宙是由无到有的自发的过程,也许上帝有选择宇宙初始状态的自由,却没有自由去控制定律的演化。在一定空间内,是物质、能量创造了宇宙。物质和能量通过公式E=m·c*2相互转换,所以你可以说宇宙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空间构成的,物质和空间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定律。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的正负能量,而空间却是一个巨大的负能量仓库,宇宙叠加起来就是“一正一负”,加起来等于无。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宇宙不需要上帝去创造,它本身叠加起来就是零。 2、一切如何开始? 宇宙膨胀这一概念由哈勃提出的,它改变了过去宇宙起源的谈论。各个星系的相互离开,导致宇宙在不断地扩张,霍金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证明宇宙过去是小而密集的,如果宇宙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地膨胀,万物将在几十亿年后再次走向终结。2012年,日内瓦CERN的LHC宣布发现了21世纪新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对宇宙的起源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的感悟是,即使在无限的时间里,我们仍需探索宇宙的奥秘,万一就存在多个宇宙呢?那么他们的开端是一致的吗? 3、宇宙中有其他智慧生命吗?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这么说的,宇宙中的无序或熵的总量总是随着时间段推移而增加。生物能够在有序的系统中对抗这种无序性,要做到这点,就得拥有如阳光等物质的无序的能量。所以如果其他宇宙中存在生命必须满足阳光、食物等条件。地球上的生命大约出现在35亿年前,但是人类进化的速度十分缓慢,基因大多时候只能通过自然选择来改变,我们可能会在银河系发现许多其他生命形式,却不太可能找到自然生命。有一种可能是,银河系中的其他行星没有足够长的无碰撞时间去发展出智慧生命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只是我们尚未发现。所以,霍金对于该问题并没有一个唯一的回答,也引发了我们的更多思考。 4、我们能预测未来吗? 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我们实在过于渺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我们似乎都没有完全预测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的人脑构造随十分复杂,却也是由最基本的原始碳构成的。拉普拉斯认为,当一个人能准确地测量出粒子的某刻的位置和速度时,就能够确定未来。但是一旦考虑到黑洞,这个理论也是徒然的。 5、黑洞中是什么? 黑洞是神秘的超高密度天体,它里面是什么,在本书出版前我们并不清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探索它。但霍金在研究量子场和粒子如何被黑洞散射时发现黑洞本身可以带来发射,因为该发射正好是把视界面积和黑洞熵相等同所需要的。黑洞的熵就是黑洞无序的一种度量。设黑洞的熵S,即有 S=(A·k·c*3)➗4Gh 其中c为光速,G为牛顿引力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 6、时间旅行可靠吗?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扭曲的,在合理的时间内(人类有限的生命内),把时间和空间扭曲到足够程度,能够制造出一个虫洞或小管,才能让人们抄近路从银河系的一侧到达另一侧,否则靠如今的飞船是无法获得能量去加速到光速甚至比光速更快的速度的。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 7、我们能在地球上存活吗? 我们知道,我们是通过基因的遗传不断地延续生命这一条永不回头的长河的。威胁我们生命的因素有如核战争、全球气候变暖、宇宙间爆炸等,在这些灾难面前,即使我们的生命再复杂,我们也不能应对。如果想延续自己在地球上的生命,必须改善心理和身体素质,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基因可以变得可以随意改造,是为了生存而无需再考虑法律和政府。 8、我们应去太空殖民吗? 埃隆·马斯克最近在探索太空宇宙飞船取得了新进展,只要你支付足够的钱你就可以去到太空游览一番。人们对此兴致勃勃,我们应该去太空殖民吗?我的想法是,你找到一个能够供你生存的地方了吗?霍金认为,探索宇宙、找到可以另外的人类生存地是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但离开地球后,重力的缺失会使得我们生理机能发生不良反应。也许月球可以成为我们的殖民地。 9、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我们? “智力是人之为人的核心,文明所提供的一切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我们通过眼睛等感官器官去获得信息,而大脑去处理这些信息并决定如何行动,然后以鸡肉等输出信息以作用于外界。霍金认为,如果电脑继续遵循摩尔定律,他们的记忆容量和速度每18个月增加一倍,很有可能在未来一百年某个时刻超过人类的智力。如果人工智能的目标与我们的不一致,将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威胁。我们应确保人类智慧的胜利,因此对人工智能的妥善处理,也彰显着我们的智慧。 10、我们如何塑造未来? 第一、探索太空找到可以居住的替代行星;第二、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改善我们的世界。 三、我的收获 首先,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开篇,霍金对宇宙图景这样说道:“太空时代的伟大启示之一是它赋予人类有关我们自身的视野。当我们从太空回望地球,我们将人类自身视为一个整体。我们看到了统一,而不是分裂。就是这样的简单图景,它传递着撼人的信息:一个星球、一个人类。”在霍金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类应当为谋求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而非个人利益。 其次,我领悟到对自然物理保持一颗好奇心十分重要。过去美国等许多学者认为,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是中国学生的突出问题。其实,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先做到“博览”,中国学生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课本、各种作业和各种特长培训班上,抽不出多少时间去观察、了解、领悟物质的实际变化过程,又由于封建的经验主义思想,学生很少勇于思考去质疑老师的授课。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对问题的追问能力以及阅读量是培育出如霍金般的巨人的重要步骤。我们期待有那么一天,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奖的名单上会出现中国人的名字。 最后,我觉得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一种勇气:尝试去理解所有的东西,追寻宇宙存在的原因。 四、总结及评价 霍金的《十问》是一本普识书籍,读起来较为轻松。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元素,具有很大的启蒙意味。本书结合人类的现状,对过去各个科学家的思想分析比较,同时展开对未来的遐想,回答了难以回答的十个大问题,为我们对未来探索的物理规律进行研究提供想法。但霍金说的并非都是真理,我们需保持一个批判性思维,比如人工智能能够拥有比人类更细腻的情感吗?批判,然后稳步前进。以上为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很大部分我是读不懂,但是我认为有必要读读。这十个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我在这个星球上过着一种非凡的生活,我利用奇思异想和物理定律穿越宇宙。我到过银河系最远处,旅行进入过黑洞,还返回过时间的起始。在这个地球上,我经历了高潮和低谷、动荡与安宁、成功和痛苦。我遭遇贫穷,享受富裕,曾经矫健,又身患残疾。我既受到赞扬,也受到批评,但从未被忽视过。我很荣幸能够为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做出贡献。但如果宇宙中不存在我所爱且爱我的人,那的确会是一个空虚的宇宙。没有他们,它的一切奇迹都对我毫无意义。
沉思到深处必然要问“我是谁?我来干什么?生命如何产生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这些古老的问题。再查阅霍金的日常生活,虽然没有答案,或许会知道该怎样对待生活了。
我在这个星球上过着一种非凡的生活,我利用奇思异想和物理定律穿越宇宙。我到过银河系最远处,旅行进入过黑洞,还返回过时间的起始。在这个地球上,我经历了高潮和低谷、动荡与安宁、成功和痛苦。我遭遇贫穷,享受富裕,曾经矫健,又身患残疾。我既受到赞扬,也受到批评,但从未被忽视过。我很荣幸能够为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做出贡献。但如果宇宙中不存在我所爱且爱我的人,那的确会是一个空虚的宇宙。没有他们,它的一切奇迹都对我毫无意义。
“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而在霍金这位思想上的巨人的带领下,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或许能指导我们下一步该前往哪去,以及用什么方式前往,以便我们去揭开宇宙最终的奥秘……
霍金名言:“I am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我是宇宙的中心!”在经典物理的框架中,他证明了宇宙起始于无限密集的奇点。在量子物理的框架中,宇宙是无中生有地创生,时间和空间也随之出现,宇宙像吹起的气球一样膨胀。 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学贡献: 黑洞辐射贯通引力量子信息, 无边界律驱动宇宙无中生有。 “他为这个文明理解时空、宇宙和存在的推进,以及对人类道义和社会的普适关怀,在他逝去后将会逐渐展现出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