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时的内心很矛盾,处处显示的绝妙观点总是一次次的提醒我的无知。而我不得不刻意的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并借助着各种工具才能跟上安藤的节奏。从居屋到集聚社区再到城市,有点到整体的介绍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本是大师的他总是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最后,而语气谦逊,透过解析他的创作过程,可以让我清晰的认识到各种形式发展的原因及历程。最让我兴奋的是书本的后半部,我从来没有如此角度去细看各种庭院,已经他颠覆了我原本以为的庭院概念。以至于我现在眼前还有银阁寺的影子。 从局部到整体,如此反复,模拟的过程的积累,才能是建筑。而好的建筑,如安藤所说,它是生物,落成时,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安藤用非常浅显的语言,讲了现代艺术对各建筑流派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设计历程。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再看那些熟识的或陌生的建筑和城市,都会用不一样的眼光了。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 但很意外的是,收获远不止于此。 要知道之前,我一直猜想安藤是个皮糙肉厚、心性硬朗的人。这猜想完全来自于他的设计——戏剧性的光影、沉稳的线条、粗糙的材质。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居然经常会看到“感动”这个词。。。这才意识到,其实他的内心非常柔软。 这种柔软让他在建筑之外,多了一层人文关怀。比如他在阪神大地震后发起的“绿色网络运动“—— 活动中种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树木,每到春天会开出白色的花。这些花除了代表着对大地震中超过6000名的死者表达悼念之意,同时也期待着树木随着岁月刻上年轮,以一幅无可取代的城市风景成为人们心灵的依靠…… ……越向信息化发展,人与人之间越加失去接触的机会,进而演变成越发孤立的状态。也难怪这个时代诞生的孩子们,对自己以外的世界不抱持任何兴趣……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要让人们回想起对生命的热情,并且提高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意识。 我才知道自己读到的,不只是一个对各大流派如数家珍的设计师,更是一个有着悲悯之心的工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有千千万万个,而安藤是安藤。
非常欣赏的建筑师,在东京和大阪都看过他的作品,他通过设计改变城市的活力,改变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同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巧合的是,他在书里举例子的地方我都去过,所以读起来很有意思。
安藤忠雄的作品我也頂認可.今天.看到巜在建筑中发现夢想》這本書.我十分珍惜.但才開篇就從心里否定這位建築偽大師.論點.淪據就尤同外行一樣.欺騙讀者.不了解歷史.不了建築發展史.居然還是大師.文化更需要去偽存真⋯⋯
大学时期曾经痴迷建筑学把自学建筑成功的安藤忠雄奉为偶像。第二次翻开这本书,褪去了明星滤镜和狂热心情,的确较之以前看到了许多盲点。安藤说他要把有生命的建筑送到社会面前,莫名被生命二字触动到心。空间,光线,功能,形式,材料,哲思,理念,好的建筑都是为生而为人的肉体和感受而来,每个细节都有微妙又宏大的猜想和思考。他在书中提到的建筑师和建筑,由于学过画过历历在目,但学建筑一定是要去现场感受和触摸的,隔着一层薄薄的书页陌生感和距离感依然存在,所以勇敢又年轻的安藤啊,为了游历欧洲跑去参加拳击赛赢奖金,仅这一点就让人觉得很佩服。
安藤先生的建筑注重的是光和自然,追求的是生命感。他觉得建筑要让光进来,就能让人们感受到生命力,这样他的建筑就有了生命感。一如,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六甲集合住宅系列、风之教堂等建筑,其中注入的信仰就是生命与自然。安藤先生希望建筑的内外要都与自然很好的融合,不管是建筑外,还是建筑内都能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直岛的地下建筑就是很好的体现,整个建筑大部分都在地下,这样不会破坏原有的自然风光,多处天井的设计,让进入参观的人们能够抬头就看到天空,在风和光中感触到自然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在建筑修整重建方面,安藤先生认为,重建旧建筑不是意味着破坏掉它,再重新建一个新的。重建,应该是在保留旧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东西,给旧的建筑赋予新时代感。这个过程就好比是旧建筑与新时代的对话。所以在旧建筑上改造,加入新的东西往往比完全建一个新建筑要难很多。 不过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安藤先生"不怕失败"的人生态度,他觉得人生要不怕失败,大不了失败了重头再来,即使最后还是失败了我虽死犹荣。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其实人生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即便是成功者,也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失败了,没什么大不了,只能说是我们离做到还有段距离,那就再来呗,直到成功为止。生活中这种执着很重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安藤先生曾经在建造光之教堂时,为了保持室内较高的通透感认为教堂前部的十字形墙道应该不加玻璃。虽然后来在客户的坚持下,加入了玻璃,但是在教堂修建好以后,安藤先生却一直在坚持,表示只要有可能还是会去掉玻璃。想到这里不禁觉得安藤先生很可爱,都几十年过去了,还记得当初的光之教堂应该把玻璃去掉的想法。 安藤先生创造的勇气是值得尊敬的。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激情和活力。因为他觉得要保持身体和精神的活力,这样才能不断去挑战和创造。如果大家去看安藤参观上海保利大剧院的视频的话,就能够看到他老人家像年轻人一样跑着上楼梯,即便当时身患疾病精神不佳。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安藤先生一样,努力去保持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活力,让自己时刻武装。
建筑设计同样,其一,充分发挥其功能。其二:符合综合审美。两者之间和谐自然������好作品[强]
本来想打四星的,作品来说,无论从文笔到感想都是极好的,当然也有一个问题啊,在于我认为题目《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却全篇只谈了建筑,“发现梦想”在哪儿呢?也或许是我外行,但我觉得我没读到。 最后打五星的五星的原因是:书最后加了参考资料,还有文中介绍建筑的开放时间等……虽然是2006年的了,应该是写作的时间吧。很认真,真心感觉让人印象挺好的。
2021#13,以后去日本旅游,要研究一条线路,看遍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的设计,理由是:我喜欢安藤忠雄? 不,我和安藤忠雄一样爱着柯布西耶!
最近看了安藤忠雄的展,回来就找了他这本书来读。展做得非常好,北京的小伙伴一定要去看!安藤忠雄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大自然保有满满的敬畏之心。通过对光、影、水的运用,极大地延展了空间的深度,强有力地呈现出建筑物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与自然,建筑物与环境间的对话。令人敬佩。
完美的建筑是人类对于天、地,人的关系的整合,是建筑师与产权人精神对话的理想投射。 安藤忠雄是那种注重观世界,同时不断做内观的一个人。他敏锐地打开触角,接收,亦反馈; 于是成为了那种七十岁时仍在眼睛里燃着热情又溢出天真的人……记得在他“光之教堂”的纪录片里,他带着协商的口气孩子般的表示“外面那层玻璃板不加也没什么吧”?光已经从大“十”字穿透进来了,他更希望是毫无遮拦的,完全自然地……同事表示会有风啊、雨啊的也进来,温度会降低。安藤收紧肩膀笑着又孩子般嘟囔着,认为为了自然的缘故,那是可以接受的吧,就像是万神殿的天顶任由天光和风雨进来一样……当然那是个低预算的,社区型的教堂,他最后应该是向功能性妥协了的。不过他也在其他的采访中表示过“有些当时不能实现的idea, 总会在今后的项目中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于是也有了风之教堂,水御堂等的面世……为意大利Treviso的班尼顿学校做改造后,呈现出了Villa Adriana(在罗马远郊)古庭院中那种水与柱的交互辉映……他年轻时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从不徒劳无功,用一生的创作来落实自己的理想,从而引发新的思考和前路指引……我只是这样徒劳旁观着,亦感受到美好。 ps. 他说“Listen to people, then they will listen to you”.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作者安藤忠雄。这位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的学院派教育,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却成为当今世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其代表作众多,比如“住吉的长屋子、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等。除了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之外,他最为人称道的是经历,他17岁成为职业拳击手(虽然成绩不那么好),然后高中毕业选择未来出路是,决定边打工边自学建筑,只用了一年就获得资格证。学着学着,就成为了如今的建筑大师(平凡的我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本书是安藤君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也是一本回归建筑本真问题的书。他沿着少年游学的足迹,分析大师的作品和构思,逐一写下世界各地的建筑见闻。他记载的每一个建筑故事都印证着对某一段人类生活历史的思考。建筑是由人文历史中隐形的基因和密码而造就成风格各异的形态的。 他从个人的角度叙述在建筑身上被寄予着何种梦想,又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联。希望借此让更多读者明白,建筑的世界是多么丰富与深邃。他在书中的例子囊括了现代、20世纪建筑和城市建筑中的各种挑战与尝试。建筑家们的挑战刻画出20世纪技术及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也可说是时代描绘出的梦想系谱,其中寄托了人们期待社会可以更丰富更具包容性的美好希望,而另一方面,建筑师的挑战也的确遗留下来很多城市问题、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需要后人解决。 前半部书以人类活动为基础,探寻建筑的实际意义功能和建设方案,体现在人类不断的变迁中,以每个时代的特点和发展及持续性的功能来划分建筑,即普世性的建筑。为什么所有城市都千篇一律,从何而来? 首先,谈住宅。住宅应是人们灵魂的依靠,而非满足于商品的属性,且20世纪诞生的著名现代住宅建筑,肩负着未来梦想的创造者,是经历了天人交战后的杰作,绝非照本宣科毫无批判性的被建造。若从古老定义出发,住宅是生活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人们使用当地现有的材料,依据自己的生活方式亲手打造的,即因地制宜。通过住宅,经年累月的奋斗与努力化为实际的形式,人们以最直接的方式表明“定居”的意愿。但现代人的居住环境既没有丰富多样性,也没有对居住的渴望与梦想,只有提供与价格等值的功能商品。我们如今单一的居住环境,起因于17世纪在西欧诞生的,名为“现代”的理念。 现代的根本,是以合理性、论述性阐述世界,并试图对其赋予合理秩序的精神,其典型,是“机械”,人们顺从工业化社会,发展出新的生活形态。“住宅是用于居住的机械”,现代建筑巨匠柯布西耶在20世纪初的活动,最能代表建筑家们勾勒的理想与现实纠缠的轨迹。佩雷实验性地运用钢筋水泥,柯布西耶进一步拓展了钢筋水泥的可能性,抵达柱版系统的概念,让墙壁完全从结构中独立出来,把柱子与墙壁两要素分离,取得革命性进展。新建筑公式的五要素是:独立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水平带窗、自由立面,代表建筑,是萨伏伊别墅。虽然箱式的现代建筑如今被比喻为城市空间僵化贫乏的元凶,但这并非柯布西耶的本意。柯布西耶将逐渐形成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各个成功做了总体性消化,并以能让万人同享的造型手法提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形态。倚仗工业技术而成立的新建筑,成为日后现代建筑向国际发展的基础。之后,预制件以及作为结果随之而来的,是建筑生产工业化。其后很多建筑大师,一边摸索着建筑作为工业产品的施工特性、经济效益,同时又想要达到环境舒适的尝试,充分地展现出现代主义的概念,比如密斯的“少即是多”,普遍空间具有能对应各种机能的均质性,许多追随者跟随他的脚步,全世界的城市风景也随之改变。但如今也有人们质疑,这样的建筑是否真的适合作为人体、甚至是精神的居所。作者关于住宅的尝试,是住吉的长屋,力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丰富,试图去问现代是什么并超越现代,也因此住吉的长屋影响深远。 进一步谈群聚而居。福建的客家土楼,让安腾看到了其丰富性和原点,所以他认为思考集合住宅时,最重要的就是考虑个别住宅与整体的关系。现代集合住宅与土著聚落最根本的差别是,提出基于合理性创造理想居住环境的规划概念。集合思想和密斯的高楼建筑,一同成为象征战后时代的建筑形象之一,被扩展到世界各地。上世纪现代集合住宅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有哈勒住区、萨夫迪的香宛公寓等。二战后日本的集合住宅里,同润会公寓鼎鼎大名。安腾对住宅建筑的设计和反思,渗透着对人的尊重,所以他认为巴黎的群居文化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获得尊重,丰富多元的“公共”也因此成立。在六甲集合住宅中,他致力于融入周边自然与街景的场域,首先将个人放在规划的主轴,再来把集居的意义具体成形,并妥善运用土地特性。 广场,集合众人的场域。广场是城市的中枢,活跃点和兴奋点。安腾认为随着社会向快速信息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孤立,所以我们需要广场———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通过实际接触体认共同体意识的地方。他喜欢西欧的广场,仿佛户外的客厅。光辉灿烂的广场(光)背后有无限延伸的迷宫街道(影),开阔空间和错综复杂的延伸互相融合,光影交叠,开阔空间里的相聚仿佛下一秒就能消失于巷弄之中。日常生活的网络和繁闹的广场,一起支撑着市民生活。有些广场本身的优秀设计(比如西班牙广场),就像规划舞台的装置一样,阶梯的延伸和连接功能让人可以俯视,它们展现人们的行为,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包围的设计在户外空间中因为相对闭合拥有范围给人以安全感;广场周围建筑的立面相互协调,充分考虑广场的整体性;也许在历史上,它们还起着集会演讲的作用。广场集合了舞台的要素,建筑、雕塑、阶梯、纪念柱、天与地等,还有人的因素,它首先成为了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之后才成为城市有机构成的一部分。出于个人观点,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广场不再是为了商业化运作的铺垫,而是真正的可以带给城市群聚而居的丰富样貌的广场,能容纳很多休闲行为的空间。 商业街是一种新式街道空间,仿佛在缝隙中创造小而广的广场,安藤的商业街设计力图通过采纳自然风光入景,以便整个商业街都生机勃勃,希望通过日常中插入非日常的空间刺激街道的活性化。比如人群聚集的场地设计,安藤认为城市的亲水空间蕴藏着很大可能性,所以他在很多方面都体现着亲水空间理念。 建筑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创造永恒。很多情况下,一个建筑都可延续上百年或几个世纪。它记载历史,沉淀精神,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激励,而多考虑“人”的因素,才会让一个建筑更有生机更有延续性。上个世纪我们有无数的古建筑特色民居都无声无息的消失,只为了重建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好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保留和传承的重要性,希望那些古老的民居和城镇,都能被很好地维护和保存下去。 接下来,城市。作者认为曼哈顿是20世纪最大的城市遗产,因为它是第一个纯粹依据现代理论而构筑的城市,也可以说是现代文明衍生出的终极造型。那是生活在城市、不断追求比“现在”更富裕的人们,在百般努力挣扎后赢得的犒赏。都市建筑给人的冲击和震撼是无言的,只需立在那里,结合天光霞影,风吹云过,那轮廓或清晰或模糊,有力或如梦,都是一种风景,仿佛并不追求风光霁月传扬历代,只追求纸醉金迷辉煌一生。预制件与建筑生产工业化、量产化息息相关,是思考现代建筑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帝国大厦。高层建筑得以实现,还要感谢钢铁、水泥、玻璃等新材料,及新的建筑技术像电梯和框架结构技术。只不过高层建筑原本是高密度利用土地的重要体现,最后却演变成人们地位的象征,也有着人人都能产生共鸣的时代氛围。任何能超越时空让人心神激荡的事物,都有其存在深刻的情感或浓烈的时代印记,建筑页数如此。个人的欲望和对创造的热情,那些白手起家积累财富的企业家个人的精神,才让摩天大楼有了生命力。曼哈顿的建筑,成为人们为了在城市生存,制定且遵守规则的最初成果,以最直截了当的形式,呈现出20世纪城市在技术上和社会发展上呈现的效果。 一切规划设计都应以尊重和弘扬城市原有的文化作为其合理性的基础。而城市最有趣的就是复杂和多样性,所以建筑设计,应用技术去实现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生活文化,这才是设计的本质。 人们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城市,城市反过来应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在此的人们。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在人与城市的互动中。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合理划分满足各种功能需要将各区域连成有机整体,这是城市设计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安藤君认为简洁明了应是公共大型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通过简明几何学图形总体设计,出彩和特色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比如巴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明暗与新旧共存,才打造出深度的城市空间。设计最难控制的是人性,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设计。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的改造或设计,都是当时政府主导下的大型试验,将民众接受度、历史发展脉络和城市精神相结合,难能可贵。还有世纪末的维也纳的城市改造,也最终营造了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空间。所以城市文化并不是单纯地以旧换新,而是懂得保持,在建筑里穿插新的时代元素,才能获得真正的丰富性。 后半部,安藤列举了很多建筑和风格。譬如施罗德住宅和风格使用黑白灰的无色面材和红黄蓝的原色线材,以水平、垂直的非对称结构创造出借由极度追求抽象化、单纯化而得到普遍性的还原主义,宛如蒙特里安的画作,对现代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影响。20世纪的前卫艺术运动使许多不同的理念与形态互相影响,缓慢朝一个方向内敛,最终确立了现代建筑的理念。客观理性的建筑、主观感性的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糅杂影响,创造出众多成为构成主义的可能性。还有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对建筑也产生影响。 安藤认为这个时代各个表现领域绝不故步自封,经常跨界并给予灵感,不断尝试更新颖更丰富的表现。创作者们接受各种事物的影响,积累越多跨界对话,作品就越有深度。悉尼歌剧院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场域,长达几十年的规划与建设,如实地呈现出建筑师如何与场域性紧密相连并对社会发挥影响。朗香教堂强有力的象征性表现,仿佛回归原始大地一般的雕塑性表现,曾使作者深受震撼与感动。还有北欧的阿尔托建筑,采用波浪形自由曲线的空间手法,源自于非常具有逻辑性的思考。安藤自己设计的大阪府立飞鸟博物馆与狭山池博物馆,他设计出与周边融为一体,突显出区域所拥有的记忆与历史。建筑在满足形式美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赋予更多元的文化意义,便可超越建筑本身,成为某种标志或文化容器。 二十世纪的生活革命,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包豪斯。将手工艺术和机械生产融为一体,是包豪斯最大的成就,其成果化身为随处可见的工业化产品,持续影响我们。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使建筑教育成为一门学科。 城市不经意的景色、为街道增添色彩的历史建筑,都是支持人们精神面貌的重要社会遗产。所以地震后的日本,提倡建筑、城市必须同时具有技能性、安全性与魅力。 关于庭园,安藤着重描写阿尔罕布拉宫那中庭的小宇宙、庭园与水、法式庭园的轴线几何学风格。无论其反思和文字,都非常美妙。还有顺应自然生存之道的京都庭园,反映出日本的某种世界观,消逝不可避免,无法抵抗,那就与其和谐共处吧。只是非常遗憾大师没有讲一讲中国园林。 这一本书,对门外汉来讲,阅读体验并不太好,写得专业,翻译得也不太通俗。但他的文字论及艺术历史,文学素养极高,通晓历史背景,艺术家风格流派和人文社会,并且亲身考察,所以可读性极高。他亲身设计的建筑,我还未有缘得见,他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完成自我梦想时不断探索的过程,他建筑的三元素是:天空、光线和水。其建筑和文字,都离不开对人的考虑和关怀。建筑的深层内涵,是用建筑的语言对社会进行思考,试图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与进步,那么其他专业和人生的其他侧面,又何尝不是呢?
在包容里,谦和的态度,世界杰出建筑思想点评,解读。个人建筑美学思想的阐述。由此,我们更接近建筑深处的内涵。一次美的旅行。
看完就会略有了解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建筑家,只有工程勘探师傅。 日本会有匠人。中国只有资历的手工艺人。 他们缺在哪里?胸怀?使命感?时长? 也许是影响力,深宅老巷的民间高手,从他们死去的时候就截止了。 安藤忠雄很少提到中国建筑,基本态度也是悲观的,觉得五十年也不一定有一流的建筑。因为大家关注的都是奇葩的大裤衩之流,没有人文,社会,环境,没有传承。 书的最后附录参观点。 补充下江南地区的。 杭州良渚艺术文化中心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这本书把世界各地对他自己的影响理了一次。介绍了很多建筑,因为确实没有见过书中建筑,少了震撼和理解。 就像18岁的安藤忠雄早早就知道必须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你就会瞬间理解到这个建筑和建筑师的理念。 推荐入门可以阅读下 安藤忠雄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 就像满街的高楼大厦从未让你心动,而他的清水混泥土,大片玻璃窗,光,和自然,瞬间就会让人觉得。哦,这是房子。 如大神的名言。黑暗里的光让人觉得更幸福。
住宅是建筑的原点,作者也以住宅作为本书的出发点,讲述了亲自前往世界各地考察不同的建筑,加深对不同风格建筑的多元认识,由此讲述到了现代建筑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理论,风格,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的缺点。 由此提出了作者的一个重要观点: 建筑是灵魂的憩休地,并由此延展开来,讲到人与建筑,自然与建筑以及历史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其间提到一些重要的建筑形态如广场和多功能建筑(作用: 排除箱式建筑施加于人的疏离感,打造温情舒适的人际关系),城市公园,屋顶花园,场域以及庭园(作用:打通城市与自然,剔除现代城市同质化造成的单调乏味,让人既享有城市的舒适便利又享有自然的清新纯美),其间还提到巴黎的重建和维也纳的改建,不同的方式中体现了人文历史与建筑的关系,并且提出多元统一才富于活力的观点。 接着,作者讲述了后现代建筑的渊源,风格以及典型作品,讲到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激荡的时代,各种信息的收集与重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对话,正是创新的源泉。 最后讲到了建筑人才的培育观以及自己的建筑设计创作,在后者中作者提到了设计师个人设计元素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以及个人图纸设计与CAD设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