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魔人套装全集(1-7)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钟饼饼🍪
    推荐

    奈吉尔·巴利的文字风趣幽默,可以说是把自己的苦难遭遇酿成蜜糖给读者品味。原本人类学、田野调查在我眼中是非常具有魅力的,是浪漫有趣的,读完这本书认清了现实,如果不是像奈吉尔·巴利一样,具有某种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生命,以及莫大的勇气,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去原始部落研究吧,看看他人的经历描述就好了,跟随着作者,对一个不了解的西非部落多瓦悠兰,经历了好奇、惊讶、厌恶、嫌弃、理解这一系列微妙的情绪变化,倒也有趣。 当然不得不夸赞一下奈吉尔·巴利幽默犀利的语言,简直是体会多瓦悠兰乏味无聊的生活中最有味的调料品。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推荐

    “你的天空清朗吗?”“我的天空很清朗,你的呢?” 全书都是机智的巴利剑拔弩张的和山地小部族斗智斗勇,作者发生的一件件离谱小事加上幽默的叙述方式让人忍俊不禁、捧腹不已、笑出眼泪,但背地里又是做事相当认真、对田野调查十分严肃、目标明确有所追求的牛津博士,相当之有反差萌hhh。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叶叶叶
    推荐

    这本书的译者翻译的很好,比我看的前两本书都好,语言很地道,看起来不累。我也终于知道人类学家是怎么工作的了,人类学的每一个细小发现真的都好不容易。 作者真的是蛮凄惨的,当地人尊敬他,要给他干净的葫芦瓢来装啤酒,于是先让狗把葫芦瓢舔一遍…去别人家做客,觉得扇叶子肉太硬,于是女主人自己把肉嚼了一遍给他吃…好不容易喝到了好喝的牛奶,却得知好喝是因为富来尼女人在牛奶里撒了尿,这样牛奶就不会凝块… 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真是不容易。 有一个与作者很有共鸣的点,作者说“你必须先熟悉他们的母语,才能将这些预防“隔墙有耳”的变化抓出来。”我现在上英语课也是这样,我必须知道法语,才能听懂英语,比如这边的老师都会把“here”念成“ere”,因为法语里h不发音… 还有一个让我深思了会的点是,如果你问多瓦悠人“你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会回答“因为这是好的”,你问为什么这是好的,他们会说“这是祖先留下的”。或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会觉得他们好傻,但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我们逢年过节会举杯祝福,我们也大多会说“因为这是好的”、因为“一直以来都这样”…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Peggy
    推荐

    描写的是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西非,这种还未被大量现代化的生活可以更好揭示一个民族和他们的信仰体系。虽然我无法理解他们的体系,但我尊重这一切,它让人类更多元化。作者全文以一种调侃幽默的语气来叙述,一种无奈之下的积极,诙谐有趣,非常喜欢。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yz~
    推荐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作者写的妙趣横生,也善于自嘲。越到后面,直至读完,另一种情绪从心底升起,多瓦悠人像是舞台中的小丑一样,被研究被调查被观看。他们的生活无聊且滑稽,作者就是导演,精心制作出作品让大众观看。作者做的相当成功。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现代生活,他们确实各种落后,无知。可同为人类,书里没有对弱者的同情和理解,反倒是人类对人类的傲慢与偏见。有点失望!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阿卡卡
    推荐

    想起当年写毕业论文,本该老老实实搞经济学模型的我愣是弄了一通人类学田调,还特意争取到答辩机会想借机给这群国内经济学大佬们强调一下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失去人文底色,也是really innocent了。这么多年零零碎碎的田野调研,总是让我时时羡慕并钦佩人类学家的“真正的”田野调研生涯。巴利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戏谑自嘲与反省,真的是顶真诚的一种学者风貌了。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Je hais les roses
    推荐

    作者和“万物系列”的兽医一样同属英式幽默的代表,而这一幽默的精髓在于豁达面对困境,在逆境中找到乐趣甚至良机。只有擅于将劣势化为优势,恶劣无常的生活环境才变得可以忍受。语言上,中文版本的成功译者居功甚伟,文字方面最引我注意的特点有二:一是频繁出现的understatement与overstatement(没办法我就是很吃这一套),这是作者的功劳,是他积极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愉快发笑;二是“地”的不时省略,我推测这是译者的创造。“甜蜜微笑”、“鬼祟幽会”、“痛苦确知”等表述,一方面营造出背离标准语法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因其类似成语的四字结构获得美妙节奏感,我心甚悦。意识形态上,作为职业人类学家,作者竭力规避民族中心主义,将多瓦悠人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视为另一种人类可能性,给予充分尊重。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小叶熬夜会秃头
    推荐

    通过这本书第一次了解到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工作,也让我能以第一视角走入遥远的非洲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感受日渐式微的失落文明。再一次感叹阅读是一件性价比非常之高的事情。作者经历了许多命悬一线的危机和荒谬的故事,随便挑出一个经历都能劝退80%的人,可他依然能保持对专业和工作的热爱,还能以诙谐的语调记叙种种令人沮丧的遭遇,令人敬佩。这可能是最通俗易懂的社科学著作了吧,读着读着就能让人捧腹大笑。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希望能想想巴利,以更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加油]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筱雁🐱🐈
    推荐

    天真?蠢萌?可爱? 《天真的人类学家》读后感 豆瓣上有人说,读这本书是冲着“天真”二字去的。 我想说:“呵呵,我也是。” 曾几何时,“天真”二字已经成了“蠢萌”的代名词? 说起“天真”,先分享一段我读研时候的故事。当时我们好几十人在一个大教室里,上的课是“汉语言文字学”,讲许慎的《说文解字》。给咱们上课的是一位说起来大家都能理解的“老学究”,戴着啤酒瓶底那么厚的黑框眼镜,上课不乐意用黑板,偏偏要用实物投影仪拿着笔在板上划拉,他的字又是小而潦草,难以辨识。那天他拿出张纸放在投影仪下边,问我们:“看得见吗?”可怜我们一个个又是扶眼镜又是睁大双眼地费力解读,最后特不好意思地承认:“看不见。”学究老师脸上浮现的甚为诧异的表情让一众学生更感无地自容。然而,他扶着眼镜仔细端详了那张纸,然后慢悠悠地说:“哦……你们是看不见……这上边儿……没字。”众人绝倒,只觉心中羊驼如千军万马奔腾而出。 所以,因为“天真”二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起一脸无辜的蠢萌学究样,哪怕我其实对“人类学家”的定义不甚了解。 百度百科上说:“总体而论,人类学是以各种层面理解人的整体,特别是强调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考古学这四大领域的知识整合并用,故为一种带有浓厚博物学气息的学科。人类学家也同样试图全面学习各种人类层面的知识,但在各学科日趋专精的今天,人类学者不再以博物学家的角色自居。” 好吧,因对一个名词意义的探究,衍生出另一堆我不理解的概念,无论是关于博物学家,还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家,我都不清楚。也罢,就这么天真地去开始阅读吧。 作者奈吉尔巴利(Nigel Barley)是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他深入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部落里研究该部族的生活,尤其是研究当地盛行的“割礼”,这本书由“小泥屋笔记”和“重返多瓦悠兰”这两部分构成,前一部记叙了他首次去多瓦悠兰进行田野调查长达18个月的漫长历程,后一部叙述了他回到英国后时隔半年重返多瓦悠兰欲观当地人“割礼”的经过。整本书充满了英国人的英式幽默,把作者实际经历时一些痛苦不堪的细节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开篇他谈到田野调查的好处时,这样写道:“或许田野调查还是有好处的,可以让我讲课内容不再拖拉无趣。但我必须传授陌生的课题时,可以像我的老师那样,把手伸进装满民族志轶事的破布袋,炮制出一些曲折复杂的故事,让我的学生安静个十分钟。”我读到这段话,忍不住联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初登讲坛,我也曾兢兢业业写下上课打算要说的每一句话,然后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去完成预设教学任务,但多年过去,我也发现,其实学生们真正打起精神,甚至眼中闪烁光芒的时刻,不是他们学到了多么有用的词汇句型或语法知识点,而是老师见缝插针地给他们讲八卦透露个人经历的时候。而个性八卦且好高谈阔论的本人,也只有在此刻才感觉摒除职业特性带来的严肃性,而活回了真正的自己。 作者在多瓦悠兰的那18个月,使他剥掉了在欧洲社会中穿上的文明外衣,不知不觉中,他学会了和非洲人一样大吼大叫,言语和动作都倍显粗俗,他学会了和当地人一样讨价还价,甚至用他不怎么熟练的多瓦悠语在法庭上装可怜,尽管他发现其实“对多瓦悠人而言,法庭是公共娱乐,因此不吝芝麻小事都要告上法庭”,所以法庭上诉讼双方都如同小丑之表演甚或谩骂都让观众兴奋不已。他记述了一次他被人告上法庭的经历:他雇了一个园丁,让他帮忙种些番茄、小黄瓜、洋葱、莴苣等,结果发现红萝卜被蝗虫吃了,牛破坏了洋葱,只剩下莴苣,但却是整整三千颗同时播种再过一周就全部熟透的莴苣。作者写道“我必须承认:我被从天而降的‘北喀麦隆莴苣大王’头衔吓得说不出话来。我绝无可能应付这么多绿色蔬菜。我连拌生菜的醋都没呢!”这句子短却传神,这位天真的人类学家看到真正三千颗莴苣时的目瞪口呆的神情顿时跃然纸上,我读到这儿就笑个不停。然后作者就与园丁就酬劳多少而起了争执,园丁要求支付两万中非法朗,而作者只肯付五千。于是在莴苣继续生长、熟透、腐烂期间,两人上法庭展开拉锯战,还分别偷偷给酋长送了六瓶啤酒。最后酋长裁定作者付一万法朗,双方皆现出犹豫之色,表示勉为其难,最后园丁说为表示感激作者的慷慨退给了他一半的报酬,也就是最后园丁拿到便是作者最初提议的金额——五千。对此事作者的评价是“大家的尊严都保住了,皆大欢喜。我始终搞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人能解释”。就是在这样全身心投入到当地人生活的过程中,作者才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但他不自知自己也被多瓦悠人给逐渐同化了。 “小泥屋笔记”的最后一章是“英国异乡人”甚为有趣,作者历经艰难,总算完成田野调查的任务最终回到英国,却发现他受制于“一种奇怪的疏离感”,一种“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调适不良”,尤其是举目望去都是匆匆忙忙的白人而感到极为不适。他还会不自觉地循西非规矩大吼大叫地追赶送奶人,因为根据西非规矩,这行为是立场坚定的表现,而在英国,这绝对是难以忍受的粗人行为。对于一个人在异文化环境中,克服了最初阶段的文化休克,然后不知不觉地沾染上了该文化的一些习惯和行为表现这样的现象,我一直很好奇,由于自己从没在异国逗留超过1个月,也就没有亲身经历。回想起当年英国外教Katherine说到度假回英国,突然发现自己在对话时只会用中国人常用的“哦”“嗯”之类的语气词表示回复时深感惊恐,因为英国人更习惯于用更加积极和具体的话语来回复,比如“Yes, of course.”、“I understand”等等。如今读了这段描述,我觉得对Katherine当时的猛然醒悟却又惊恐无奈的心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我相信,但凡人类学家要能鼓足勇气踏上这么一段未知的研究旅程时,都是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伟业的,否则这么多的不适、艰险、痛苦他怎么一一忍受。可是书读到后来,作者也逐渐表露他在研究过程中的无奈,这种无奈的情绪也难免使他探究的脚步迟滞了下来。有这么一段话表露了他的心迹:“坚守人类学伦理殊属不易。通常,人类学家尽量不去影响他的研究对象,虽然他知道影响势不可免。充其量,他也只能让一个士气瓦解、边缘化的民族恢复对既有文化的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但光是撰写有关某个民族的专题论文,他笔下有关此民族的自我印象呈现,便势必蒙上属于他的偏见与先入想法的色彩,因为关于异民族的客观真实并不存在。而这个异民族如何看待这种自我影响,很难预期。他们可能排拒、反抗,也可能改变自我去迎合并趋近此种影响,最终成为僵硬扮演自我的演员。不管结局为何,我们所谓的‘纯真’(也就是一件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能如此)已经荡然无存。”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游泸沽湖,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冲进当地一户摩梭人家,却惊讶地发现这家人的年轻人们都已外出进城务工,惟留下妇孺。说是想观察一下普通摩梭人家的生活,却醒悟到那家的老妇用织布机编织也好,当晚我们去参加的篝火晚会(据说摩梭年轻人靠篝火晚会跳舞相识然后走婚)也好,无非是他们为了增加些许收入的精心表演而已。本来摩梭族的母系氏族模式和走婚制都是世代相传、浑然天成的,但却因我们这些异族旅行者的闯入而变得僵硬而充满粉饰,早就脱离了最初的自然形态。我们嘻嘻哈哈地买下了老妇羞涩地推销给我们的土布头巾,却发现付出了高于在本地人市集上售卖的成倍价格。或许我们会愤然认为摩梭人淳朴不再,但究其根源,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自身对其文化的入侵呢? 读完全书,发现作者两次造访多瓦悠兰,其实最终仍然没能看成他想要看的“割礼”,而他的另一位来自美国的黑人人类学家巴布也最终中断了人类学研究回美国去了。这难道就说明作者这一切的付出与承受都白费了吗?绝对不是。我相信,这段经历,应该是他人类学研究历程、甚而整个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段宝贵回忆和收获。那个巴布并未放弃他对非洲的想象,在美国开设了有关非洲文学的课程,而我们的作者也写出了《天真的人类学家》这么一部真诚实在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笔记作品,让我们在捧腹之余,感受到人类学家的文化包容之心与为达目标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算这非洲之行对他这个“天真的人类学家”而言,只是幻象被打破之后的“苦涩而甜蜜的想象”,也是足够。 最后再说回我们那位文字学老学究老师,他课程结束的当天是2月14日,有同学收到男友送来的玫瑰,便转赠给老师留作纪念。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手捧一大束火红的玫瑰,还不忘随时扶一扶那眼镜架,不知所措地说着“这个……那个……”,在场的同学们都笑了。一向只活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而不谙世事的他,带着这股天真气(或蠢萌),看来还蛮可爱呢。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还君明珠
    推荐

    再次推荐,两回重返喀麦隆,来到与世隔绝的村庄,被田园生活给吸引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还是苦恼太多。不同文化的基因,造就不同的人生机遇。人类学家不能干预研究对象的社会运转。对非洲的医疗缺乏,物质的贫瘠,政府部门的腐败,更深入的了解。世界在推进城市化,原始的土著生活会不会被改变,世界的万花筒会成为一种模式吗?怎么能留住这片原始的自然生态,留给人类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了。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朵朵不吃傻鱼 🐾
    推荐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大学比较文学课教授的推荐,可惜心浮气躁翻了几页就丢过,然命运让我们再相遇。外国文学一直是我难以轻易触及的领域,拗口的译名和颠三倒四的语序令人望而却步垂头丧气。好的翻译和好的作者同样重要,一如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有无数次被巴利豁达自侃的乐观感染,大笑。也有很多次为何颖怡女士的翻译赞叹,流畅的,优美的,节奏精准的,甚至一些词句让我有在读中国文学的错觉,处处可见其汉语言功底。我相信好的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感谢英国人类学家巴利和翻译何颖怡,让我揭开了西非洲喀麦隆多瓦悠兰的面纱,让我明白世上有多瓦悠人仍然居住在热带茅屋,自在地举行割礼,祭祀祖先的头颅屋,秉持与我们十分不同的世界观生活着,那里有贪饮啤酒宴的酋长祖帝保,有基督徒助理马修,有祈雨酋长和隔离的铁匠阶层,有许多许多。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008
    推荐

    别屏蔽惹…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在此向原作者奈吉尔·巴利和译者何颖怡致敬惹。这本书是当时有人推荐不开心时可以看的书那里看到的,谢谢啊,随时读都能被幽默到。 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好看是多元化的好看,语言真挚有趣,情感质朴动人。我随时随地都处于一个笑死掉的状态中连连感叹ta🐎的(我没素质)作者未免太幽默!而且是,高级幽默,幽到本人心底里的,默。当然我们译者要是没两把刷子那我能体会到的幽默必然也大打折扣,我对真正幽默的人非常非常有好感,因为自以为幽默的啥比太多了,这时常让我头晕想吐😅评论中有人称之为作者的单口相声,确实是这样,包袱抖的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中,我沉溺了。(也没有特别沉溺) 先不说其他,就说对人物的描写就让我感叹果然生活是高于艺术的,因为其中的人物的形象实在太立体与饱满了,我一度以为自己是在读一本荒诞滑稽小说。我想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那位素未谋面的,一位来自南非还是西非的,酋长还是村长的爱喝啤酒的祖帝保了。 真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直到看到第一部结尾,有多瓦悠兰村和书中一些人物的照片才让我意识到,这的确是一本真实纪录。太有冲击感了,就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异世界的人突然真实的出现在你面前,让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不停晕眩。 其次,很感谢作者所传达出来的乐观主义。人类学家为了自己“好奇”的事前往一个“异世界”,过程中忍常人所不能忍,随便一件感染疟疾,睡在漏雨的茅草屋,吃一些闻之则yue的食物,自己用刀剔除脚上坏掉的肉…的事就让我respect了,是我必定充满抱怨并且随时溜之大吉或者干脆重开算了?),但作者一件件经历过来还能用悠悠的语气以及诙谐幽自己一默的心态写出来,最后还愿意二次返回“异世界”,了不起。遗憾的是他最后没有亲眼所见割礼,唉。很羡慕(对他的好奇,心甘情愿,以及,乐观)。我不知道我“好奇”什么,我也不知道有一天如果找到我好奇的事我又能做到哪步,随便吧,再说了。只但愿我在遇到艰难困阻时也能幽自己一默。 关于多瓦悠兰村我没什么特别想说的,只隐约记得,好像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不太悲观,对吧,好像是这样。怎样的文明算是“文明”呢?好像他们生活在一个蛮荒世界中,但感觉他们似乎又活得惬意轻松?只是,割礼这种仪式还是让我can't stand it,割礼二字让我幻肢一痛… 最后,对我来说的遗憾就是,咋回事呢?祖帝保老婆都有照片,祖帝保和马修,这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居然无照片,sign! 就这样吧…列入今年最喜欢的书之一。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知非
    推荐

    人类学家的吐槽大会,每一章都让我哈哈大笑,读不透什么《忧郁的热带》,大可以捧上这本书放松下情绪。今日,你的天空可晴朗?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推荐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描述了作者两次探访非洲的野外工作。啼笑皆非的故事,异世界的文化,虽然这是一本旅行日志,但是足够生动有趣,同时包含很多人类学知识,值得一读。

  • 猎魔人套装全集(1-7)
    bingfener
    推荐

    太好玩了,简直笑得停不下来。在多瓦悠兰贫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不仅严守了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还原了田野调查的真实情况和心路历程,而且从原始生活的苦中作乐中挖掘出许多趣味和感悟,从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对比中,发现很多自己视作习以为常但在各自的“他者”眼中极端荒谬的文化现象,传达出人类学视野的淡定与无奈。作为人类学入门读书,本书既有趣又有料,五星推荐。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