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从大脑层面解释各种现象的。作者是一名神经科学家,而且业余时间还是个单口喜剧演员哈哈哈。 个人感觉,文风幽默,结构清晰,而且让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不仅更能理解他人,而且让我对大脑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哈哈哈。很推荐! 因为作者行文真的很风趣,所以读起来很舒服。而且书中还有很多切身的例子,所以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整体而言,读完之后感觉更了解了自己的大脑,也更从科学的层面上知道了它是如何工作如何思考如何处理问题的,以及怎么做是为它,也是为自己,好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善待自己的大脑,开心幸福每一天!
作者语言风格风趣轻松的脑神经科普书。读完不会让人更聪明,但至少明白自己为何蠢。
2022-3:脑神经科学通识读物,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推荐一读!涉及的几个话题:大脑的统筹管理功能、记忆功能、人类为何会恐惧、大脑的智力、大脑的混乱和欺骗性、人格特征、心理健康问题。
很有意思的一本关于大脑的书。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读完后觉得自己都读懂了,但回想起来却只有零星印象!
#科普# 看巨著有时候会生涩难懂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制作一盆硬菜 制作过程及其耗时耗力 但是读完细品越大汗淋漓地畅快 这本书的好处是通俗易懂 阅读的过程就是各类蔬菜烫熟拌酱 然后它就是一盆颜色多彩的沙拉 各类维生素都能满足 也是我所爱的健康速食 你不用去深究所有蔬菜的驯养过程 它的好处是让你快速汲取营养 若你想深究当然也是可以在阅读中发散 比如爬行脑和理智脑的深究 比如针对睡眠与梦境的深究 比如针对人类认知行为的深究 比如针对五官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深究 比如针对人的动态性格的形成与发生的深究 比如针对人类压力承受及抑郁成瘾精神分裂的研究 …… 读到五官这一段 我就发散到自己的听觉与视觉 我经常发现自己听书的理解能力 会比自己看书的理解能力反应更快 这是否意味着对信息的接收 听觉传递给大脑的速度比视觉处理的速度更快 要么我就是一个听觉型的人类 就像是我正吃着一盘沙拉 然后突然盯着胡萝卜和紫薯在发呆 欸,它们同时都带着甜味 它们同时都是抗癌卫士 但是紫薯带给我的口感比胡萝卜更佳 突然为更了解自己而欣喜若狂 首先我得向作者道歉 一接触书的封面 我就先被自己的大脑蠢哭了 看到封面我大脑的第一反应 就以为它是日本作者写的书 书中的幽默风格越发让我产生了怀疑 瞄一眼作者名字以为他是美国人 我尝试在百度百科搜索作者 但是很遗憾没有他的介绍 只是在博客或论坛上有这本书的介绍 以及对作者几个身份的解释 首先他是以为神经科学家博士 供职于应该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和凌创神经科学研究所 还是一名英国单口喜剧演员 原来还有单口喜剧演员的背景 怪不得语言通俗易懂太能戳动读者的软肋 这是一位能让撒旦的地狱结冰的作者 这是一本特别有趣的大脑科普入门书籍 读完本书我想感谢作者 让我相信作为读者的我 终究还算是一个有脑子的人 要忍受这玩意儿的确挺不容易 它的确有点儿傻,但是也挺了不起的 毕竟我看完后第一时间就将此书推荐给了你们
迪安·博内特把神化的大脑拉下了神坛,忽然我们那些做事不经大脑的时刻都有了解释。细细想来自己的成长过程,很多东西不曾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喜好都刻在骨子里。迪安告诉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奇葩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着调行为。书中解释了很多大脑出错现象,是本不可多得让我们拨开云雾见本质的大脑科普读物。以下是书中特别有意思的观点: 酒精(尤其是可供饮用的乙醇)能与水相溶,并且分子小到足以穿过以上所有屏障。 把情绪和情绪失常总结为脑内“化学物质失衡”可能过于简化(尽管很多情绪失常的人确实如此),但大脑确实能够识别那些导致特定情绪和来自特定情绪的化学物质的整体水平与电化学活动,实际上大脑也正是这么做的 大脑不惜改变记忆来提升人的自我,让我们感觉自己似乎懂得更多,也更自控。 如果失去自我价值感(比方说抑郁症发作时),人会由衷地感到衰弱。而即便在功能正常时,人脑也更倾向于陷入对负面结果的担忧。 最极端的一种情况是脑部严重损伤,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脑部损伤。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形式的痴呆)是脑部大范围细胞死亡所造成的,可能引发多种症状,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难以预料的记忆丧失和记忆障碍 只不过大脑就爱关注潜在的威胁,无论是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喜欢这类刺激的人常被贴上“肾上腺素成瘾”的标签。“寻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指的是个体不断寻求新鲜的、变化的、复杂的以及强烈的体验,总在身体、经济或法律上冒险(赔钱和被捕也是很多人强烈希望避开的危险) 智力涉及尽可能高效地获取、保存和运用信息,而智商测试的设计正是为了对此进行衡量;但这些过程基本上都靠工作记忆。 有一个科学名词专指这种“不聪明的人反而更自信”的现象:达克效应(全称为达宁-克鲁格效应), 智力欠佳的人不仅在智力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且在认识自己智力不足的能力上也有不足。再加上大脑的自我中心倾向也会掺和进来,对自己产生负面意见的可能性进一步受到抑制 2014年,由贾米拉·本纳比(Djamila Bennabi)及其同事撰写的一篇综述中提到,这种技术(用微弱的电流穿透目标脑区)确实在健康被试者和智力障碍被试者中都表现出了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能力等功效,并且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不过,该技术的可行性尚未得到其他综述和实验的证实。显然,推广到临床上广泛应用之前,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 智力本身的遗传程度相当高。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J. Bouchard)在总结已有证据所写的综述中指出,成年人智力的遗传率有0.85,而有意思的是,儿童时期智力的遗传率只有0.45 还有一个没那么极端的例子,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名“期待效应” 有些“额外的”感觉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比如本体感觉(感觉躯体和四肢的位置动作)、平衡感(由内耳介导的感觉,可以探测重力和身体在空间中的移动),还有食欲,因为探测体内和血液中的营养水平也是一种感觉。 人格,人皆有之。可什么是人格呢?粗略说来,就是一个人的癖好、信仰、思维及行为方式的综合。显然,这是某种“高层次”的功能,是精巧高等的精神活动,或许还是巨型大脑赋予人类独有的能力。但令人惊讶的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人格根本不是来自大脑。 每个人的人格都会落在大五人格特质各维度的两极之间: 开放性(Openness)反映了你对新体验的开放程度。假如受邀参观一个腐烂猪肉雕刻展,处于开放性两极的人也许一个会说:“好啊,必须去啊!我还从来没见过用变质肉做的艺术品呢,肯定有意思!”而另一个会说:“不,那不在镇上我常去的地方,所以我没兴趣。” 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计划、组织和自我规范方面的倾向。极具责任感的那类人大概会在答应参观腐肉展之前规划好最佳公交路线、万一遇到交通堵塞时的后备方案,并事先去打一针破伤风加强剂。而毫无责任感的一类大概会答应十分钟后在那儿碰头,然后也不请假就翘班跑了过去,并且选择凭直觉找到展览地点。 外向性(extroverts)是主动的、活泼的、寻求关注的,而内向性(introverts)是安静的、内敛的、偏爱独处的。受邀参观烂猪肉展时,极端外向的人不仅乐于参加,还会带上自己匆匆忙忙完成的作品来显摆,并把展品一一拍照发到朋友圈;而极端内向者因为从不和别人多聊所以根本没收到邀请。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个人行为和态度多大程度上受社交和谐需求的影响。十分宜人的人只要邀请者不介意(因为他们不想给人添麻烦)肯定会答应参加腐肉雕刻展;而完全缺乏宜人性的人恐怕打从一开始就不会收到任何人的邀请。 神经质(neurotic)的人在受邀去腐烂猪肉雕刻展时会谢绝并详细说明理由。参见伍迪·艾伦。 这种倾向被认为是拒之门外法奏效的原理:大脑把“提出一个比之前小的要求”看作是对方帮了自己一个忙——大脑果然是个傻瓜。 催产素常被叫作“爱情荷尔蒙 我们的大脑实在是经常把“被喜欢”看得比“正确”更重要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即人们在群体中表达的观点最终比其个人观点更加极端群体极化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在无数场合扭曲了群体的决策制定。 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大脑会在两种状态中被调用,一种是自主状态(autonomous state),即自己做出决定,另一种是代理状态(agentic state),即由他人来支配我们的行动。不过他的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任何脑成像研究结果的可靠支持。 人的服从倾向会被虚伪腐败却富有感召力的领导人所利用。 自我中心偏误,大脑还有一种(相关的)认知偏误,叫作“公正世界假说(‘just world’ hypothesis)”,说的是大脑有一种内在假定,认为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之间仍缺少清晰的界限,仔细审视的话甚至可谓非常含混,常常只是基于社会规范而做出了武断的划分。问题的根源通常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回事,事情的真相在于大脑这个器官会犯错:它虽然责任重大,但同时又混乱不堪;它演化了数百万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大量的垃圾。而它的种种不完善,正影响着我们所说、所做、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
酒精竟然有助于记忆?为什么聪明人吵架更容易输?为什么会晕车?为什么会不由自主的偷听? 李松蔚推荐——神经科学家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人们都以为这东西是聪慧和进步的演化产物,可实际上它又混乱无序又容易犯错!
非常推荐的一本科普书,很多通俗易懂的生物学知识💁 读书笔记📜 人类的大脑不喜欢模糊和不确定,会为此感到痛苦。于是,尽管没有社会准则上的暴力或者侵犯,对方还是遭到了报复。 受到别人威胁时的情绪反应是愤怒;采取某种行动对相关责任人造成伤害则是攻击(aggresssion);为了达到满意的结果,思考如何对某人造成伤害,就是敌意(hostility),是攻击中的认知成分。 拖延,就是做不该做的事情的动机(我当然知道,要想写完本书我不得不把无线网络关掉)。 从广义上,动机可以说是一个人为完成项目、实现目标或取得结果而保持兴趣、不断工作所需的“能量”。有关动机的一种早期理论来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的享乐原则(hedonic principle),有时候也被称为“愉悦原则”,主张活着的生物都要寻找、追求能带来愉悦的东西,避免引起痛苦和不适的东西。 有的人为了学习锲而不舍地阅读一些难啃的书。 内在动机是我们被自己的决定或欲望驱使着而想要去做什么。 人有满足三大需求的动机,分别是自主性(autonomy,即对事物的掌控)、胜任力(competency,即擅长于某些事)和归属感(relatedness,即因为所做的事而受到认可)。 蔡氏效应(Zeigarnik effect)”:大脑很不喜欢未完成状态。电视节目那么喜欢设置吊胃口的环节也是同样的道理,未完待续的故事会吸引观众看到最后,只为终结不确定感。 敲门笑话是一种以双关语为笑点的笑话,通常由两人对答组成。 一种喜剧类型,又称棍棒喜剧,因为演员在剧中常以击板互相追打,发出响声,引发喜剧效果而得名。 罐头笑声又称背景笑声,指在“观众应该笑”的场景中插入录好的笑声。这为美国电视首次使用,并被称为罐头笑声(canned laughter)。
更像一本大脑bug说明书,作者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小问题,真相在于大脑这个器官会犯错:它虽然责任重大,但同时又混乱不堪;它演化了数百万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积累了无数垃圾。而这些不完善,正影响着我们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甚至很多判断感受还是原始人的记忆导致(好像白进化了这么多年,无奈摊手)。 知道了大脑的诸多缺陷,能对他人和自己多些宽容和理解,从而心理上更加成熟与健康,就是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了。
大脑会产生各种状况 继而操控人类 一方面是要意识到提防这种被操控的情况发生 一方面也要多修行 人生的根本追求是超越大脑 抛开皮相肉身带来的各种心理 愿灵魂永远保持清醒独立
我今天做题的时候,一浏览就傻了眼。 MD,这比经济学人还经济学人,就没见过这么令人生气的题。 一段很长很长,因为是在电脑上做,字体是我不待见的黑体,所以更惹人心烦。彼时的心情就跟初中时读语文试题上的说明文、科普类文章一样。 我很为我的英语感到着急。 它考的是我不会的固定搭配,是我读不懂的科普文章,是我不感兴趣的话题。 🤦🏼♀️ 🤦🏼 🤦🏼♂️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最近越来越愚笨了,我开始记不得生活常识,开始忘记乘法口诀,二年级的算术题我都不会做,1998除20岁不出来等于多少。 我总觉得我开始忘记越来越多的东西。 我开始失去语言表达能力。 我都不知道我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不是你把我蠢哭了,是我把我自己蠢哭了。 我实在太太太蠢了。 没有办法拯救的那种。
🧠🧠🧠🧠🧠👿🧠🧠🧠🧠🧠 愚蠢刻薄低效的大脑,简单到无法被理解,让人惊叹。它经常莫名其妙的调皮捣蛋,要保持警惕。 “群体极化假说”,大脑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喜欢把他人当作可信赖的消息参考,人们在群体中表达的观点最终比其个人观点更加极端。 “眼球震颤假说”,认为是运动引起眼外肌(支撑和活动眼球的肌肉)被无意拉伸,以不正常的方式刺激了迷走神经(控制头面部的主要神经之一),导致晕动病。 “REM睡眠期假说”,认为大脑在REM睡眠期强化、组织和维持记忆。旧记忆和新记忆之间建立起联系。 “梦境解释假说”,大脑中负责注意和逻辑的额叶区总是试着为梦境中不自然的前后事件强加解释,因此我们在做梦时还是会觉得梦里所发生的是真实的,明明不可能的事情在梦中并没有像平常那样给人留下极不合理的印象。 “惊恐障碍假说”,个人曾经遭遇过创伤,由于大脑迟迟未能有效处理创伤带来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惊恐障碍。 “高个子聪明假说1”,两者的关联其实是性选择造成的,因为个子高和聪明都属于男性身上能够吸引女性的典型特点。 “高个子聪明假说2”,长得高需要身体健康、营养充足,而同样的条件也有益于大脑和智力的发育。 “字汇假说”,可供描述的人格特质有多少,此类词语的数量就有多少。 “释放论假说”,其基本论点是大脑感觉到某种形式的危险或威胁(针对自己或他人),而一旦危险解除,没有造成伤害,为了释放压抑的紧张并强化圆满的结局,笑就产生了。 “危险解除假说”,认为笑的物理过程实际上是人类用来互相通知危险解除、安然无恙的一种方式。 “语言相对论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一个人使用的语言是其认知过程的基础,奠定了一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 “社会脑假说”的主张,复杂的人脑是人类结交朋友的结果。 “公正世界假说”,大脑有一种内在假定,认为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偏误有助于人们发挥社群作用,因为它有震慑和阻止恶行发生的意义,还让人愿意行善。
谨献给每一个有脑子的人。 要忍受这玩意儿可不容易,大家辛苦了。 ◆ 第1章 心智操控系统 大脑如何管理身体,又为何常常引起混乱 >> 管理睡眠规律的是脑中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褪黑激素使人放松和困倦,并受光照调节。 >> 大脑中负责注意和逻辑的额叶区总是试着为梦境中不自然的前后事件强加解释,因此我们在做梦时还是会觉得梦里所发生的是真实的,明明不可能的事情在梦中并没有像平常那样给人留下极不合理的印象。 ◆ 第2章 记忆天赋(保存收据) 人类的记忆系统及其古怪之处 仿佛是在偷窥我的生活。😂这简直就是我本人。 >不管是什么吧,反正就是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还浪费时间的情况,却偏偏是大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 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 从大量实验证据来看,海马区就是实际编码记忆的地方。海马受损的人表现出无法编码新记忆的问题;而总是在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人则有着体积明显更大的海马 阿西吧……真实。 >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这就好比你找不到手套了,虽然你还是拥有手套的,它们还在,但并不会改变你不得不光着手受冻的事实 >> “衰退影响偏差”:负面事件带来的情绪化记忆要比正面事件引发的情绪化记忆衰退得更快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处就是,即便你看不太明白这部分写了什么,但很可能你还是记得自己看明白了,所以无论如何结果都一样。真棒! >> 撞到头、丢失人生记忆并忘记自己是谁的情况十分罕见。个体的记忆分布在大脑各处,因此如果有什么外伤真的完全损坏了记忆的话,那么有极大的可能是差不多把整个大脑都撞坏了。 ◆ 第3章 恐惧:没什么好害怕的 大脑千方百计地让我们感到害怕 >> 我们会陷入阴谋论,为了一些理论上存在可能、实际上极罕见的事情而变得激动和偏执。有时候大脑还会产生恐惧症,使人对某些明知无害的东西感到强烈的恐惧。 >> 有很多读者只要一看到文章批评了自己原有的观点或信仰,就立刻得出结论,认为背后一定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邪恶力量,根本想不到背后只是加的夫②一个坐在沙发里的、年纪轻轻就秃了头的家伙。 >> 有很多读者只要一看到文章批评了自己原有的观点或信仰,就立刻得出结论,认为背后一定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邪恶力量,根本想不到背后只是加的夫②一个坐在沙发里的、年纪轻轻就秃了头的家伙。 >> 事实上,像这种在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间发现关联的体验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数据真理妄想(apophenia)。打个比方,某天你无意中把内裤外穿了,晚些时候买刮刮卡时又中了个小奖,从此以后,你总是会特地外穿内裤去买刮刮卡。这就是数据真理妄想,因为你如何穿内裤不可能影响到刮刮卡的价值,可你却相信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规律,并选择去迎合这种规律。 >> 事实上,像这种在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间发现关联的体验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数据真理妄想(apophenia)。打个比方,某天你无意中把内裤外穿了,晚些时候买刮刮卡时又中了个小奖,从此以后,你总是会特地外穿内裤去买刮刮卡。这就是数据真理妄想,因为你如何穿内裤不可能影响到刮刮卡的价值,可你却相信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规律,并选择去迎合这种规律。 >> 大脑有种怪癖叫反事实思维,即倾向于仔细思考可能发生但实际上从没发生过的负面结果。 >> 在大脑看来,坏事造成的影响通常比好事更大。还原到基本的神经层面来讲,批评的力量可能源自激素皮质醇的作用 >> 在大脑看来,坏事造成的影响通常比好事更大。还原到基本的神经层面来讲,批评的力量可能源自激素皮质醇的作用 >> 皮质醇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控制。HPA轴涉及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调节激素的系统)之间复杂的联系,脑和身体通过它来协调一般的应激反应。 >> 轻度赞扬既成规范,批评就会变得更具冲击力,因为那是出格的 ◆ 第4章 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呢 搞不懂的智力问题 >> 有一个科学名词专指这种“不聪明的人反而更自信”的现象:达克效应(全称为达宁-克鲁格效应),以率先研究该现象的两名研究者——康奈尔大学的戴维·达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命名。启发他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一篇关于一名罪犯的报道,该报道称这名罪犯用柠檬汁糊了满脸后去抢银行,因为他相信柠檬汁既然可以当隐形墨水用,那么涂到脸上后就不会被摄像头拍出来。 ◆ 第5章 看到眼前这一章了吗 大脑观察系统的混乱性能 >> 非凡大脑赋予我们的各种能力当中,特别有意思的,大概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就是“内视” >> 大脑或许是唯一没有痛觉受体的器官,因为它负责的是接收和处理痛觉信号。你可以这样理解,大脑如果能感觉到疼痛将会引起混乱,那就像用自己的手机拨打自己的号码,还指望有人接电话一样 >> 大脑或许是唯一没有痛觉受体的器官,因为它负责的是接收和处理痛觉信号。你可以这样理解,大脑如果能感觉到疼痛将会引起混乱,那就像用自己的手机拨打自己的号码,还指望有人接电话一样 ◆ 第6章 人格:棘手的概念 复杂难懂的人格特征 阿西吧……我还真的测试过,好几百道题,做了好久。 >MBTI测试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支持和证明。它看似严谨,听似有理(也使用特质量表,其中外向-内向最为人熟知),可它的基础是热心的业余爱好者根据单一信源拼凑起来的 ◆ 第7章 抱团 他人对大脑的影响 😂好像确实是。 >假如你同意了一个请求,那么拒绝另一个类似的请求就很可能让人失望,有损他人对你的印象,于是得寸进尺法奏效;假如你回绝了一个大要求,担心对方会因此不喜欢你,就准备答应一个小要求作为“弥补”,于是拒之门外法奏效;假如你已经答应做什么或付出什么,然后要求突然提高,收回承诺同样会让人失望,有损形象,于是低球法奏效。这还不都是因为想要别人对我们有个好印象,并且这种愿望无比强烈,逼得我们无法做出更好的或更理性的判断嘛。 >> 去个体化让人失去克制冲动和进行理性思考的正常能力,变得善于捕捉周围人的情绪状态并一触即发,而对一贯在意的他人评价却开始满不在乎起来。一旦它们结合起来,乌合之众就会做出极具破坏性的行为。 >> 去个体化让人失去克制冲动和进行理性思考的正常能力,变得善于捕捉周围人的情绪状态并一触即发,而对一贯在意的他人评价却开始满不在乎起来。一旦它们结合起来,乌合之众就会做出极具破坏性的行为。 ◆ 第8章 当大脑崩溃 心理健康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 研究还在继续,目前已经明确的是,抑郁是一种真实存在、往往令人极度衰弱的病症。 >> 抑郁症则倒过来:积极的事被忽视或看轻,消极的事则被全盘接受。结果就是,一旦出现抑郁,就很难从中摆脱。 >> 听幻觉还分为好几种:一种是第一人称幻听(“听到”自己的想法,好像被别人说了出来似的),一种是第二人称幻听(听到另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话),还有第三人称幻听(听到一个或多个声音在谈论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言行发表实时评论)。听到的讲话声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有的友好,也有的是批评。如果多为批评的话(这类比较常见),那就是“贬义性”幻听。幻听的特征有助于医生做出诊断,例如持续的第三人称贬义性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可靠指标。 哦吼。 >大多数人无法胳肢自己。为什么不行呢?谁胳肢还不是一样吗?但挠自己痒痒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是自己做出的动作,而做出动作需要神经系统产生活动,因而大脑就将其视为内部产生的神经活动,处理方式也就不同于被别人胳肢。大脑察觉到了痒感,但内部意识活动已经事先给出提醒,于是刺激就被忽略了。英国惠康认知神经研究所的萨拉-杰恩·布莱克莫尔(Sarah-Jayne Blakemore)教授及其同事研究了精神病患者胳肢自己的能力。他们发现,有幻听经历的患者要比非患者敏感得多,意味着患者区分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能力有损伤 ◆ 后记 >> 这就是大脑。挺了不起的吧?但是,也确实有点儿傻。
本书全文讨论大脑和"我"(我指自主意识)之间的战争,看完本书会感觉自己身体中住着一个我不认识,也无法了解的一个陌生人。"它"无时无刻都在保护我的身体,有时会忽略我的指令,悄无声息的进行着一些秘密活动。对于数百万年的演化,可能大脑当时是一个只为保护自己生命的自私的独立个体,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大脑中逐渐出现自我意识,能深刻的感觉自己,认识自己(产生了意识)。就像现在的""我""就是大脑精神分裂的产物。所有,现在的""我""正在和大脑拼命的抢夺身体的控制权而努力,学习就是我们的武器。学会支配大脑,不要让自己臣服在大脑的脚下。
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我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原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控制,而我们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