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国文课

年轻人的国文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年轻人的国文课
    Ella
    推荐

    非常推荐这本书,都是写纳粹作恶,比同系列那本《艾希曼》好读很多,材料非常丰富,语言简练清晰节奏快。 读完对这段历史有了很多新认识,了解了奥斯维辛代表了什么,屠杀犹太人与其他可怕历史事件有何不同。 也喜欢最后一章最后的讨论,把历史的复杂性抽丝剥茧,让读者看到并没有完全的“善”,不是单纯的正义对抗邪恶。

  • 年轻人的国文课
    Alex
    推荐

    好看的点是比较真实客观,幸存者的口述让文章有可信性,评分这么高可能是这个原因吧。就书本身而言,还是一般般,而且对东西两大阵营的个人倾向性还是比较名词,虽然老毛子确实很不地道,怎么贬也不为过,很多也是事实。

  • 年轻人的国文课
    鳗鱼的旅行
    推荐

    时间易逝,往事已矣。遥远的历史还存活于零星的现实缝隙里,人类的最终归宿是自我灭绝吗?意识形态和文化主流对人的影响是那么令人不可思议却又真切存在。令人绝望的是最终得到解放的人们转眼间又陷入另一个人性的恶圈,这个世界远远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和谐与美丽。认识它,热爱它。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 年轻人的国文课
    你算哪颗小草莓
    推荐

    阅读此书,才会更清晰的了解到二战时期的犹太人经历了什么,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了。

  • 年轻人的国文课
    缘行
    推荐

    2021.12.7 以前只知道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是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至少那些施暴者站在审判庭上的时候会忏悔,没想到他们到死都不认为是错的,因为对他们而言,只是在执行命令而已,至于命令是否正确,他们不关心。这让我想起日本的暴虐行为,他们有过忏悔吗?从现在的日本首相和国民的种种行为看来,他们也不认为那种惨无人道的杀戮是错误的,也许还被冠以“民族英雄”的名号。 人的情感并不相通,当我们悲叹与纳粹党将人命视为随意踩踏蝼蚁的时,纳粹党却在为如何快速让他们死亡而“伤脑筋”;当我们被犹太人痛苦的呻吟震颤心灵时,纳粹党却只觉得他们哭喊的声音太大了;没人关心为什么要杀死犹太人,犹太人的生与死的煎熬,对纳粹党人来说只是“尽快完成屠杀”的政治任务。

  • 年轻人的国文课
    立夏
    推荐

    看这本书的几天里,心情或多或少受到了书中的影响,变得低落焦躁…… 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太大了,平时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特别时期做的那么理所当然。 战争给人们带了什么?!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南京的大屠杀,种种的行为。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它的残忍。 过一段时间再看南京大屠杀吧,心情太低落了!!

  • 年轻人的国文课
    御风飘荡的蜘蛛
    推荐

    压力大的时候就想到了读书。经常听闻奥斯维辛里的故事,对奥斯维辛的印象只有“地狱”一词,但从未了解过奥斯维辛的来源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也不了解集中营和灭绝营的区别,不了解集中营的复杂性——一边是“游泳池”和妓院,另一边是连儿童也不放过的焚尸场。甚至也没有考虑过幸存者最后的生活,以为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幸存者在获得解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现实可能是财产被霸占,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非犹太的“朋友”)。 开头提到了bbc,我就知道肯定会讲一讲苏联,果不其然在中间提到苏联将受害者描述成“反法西斯主义”如何如何,最后讲苏联士兵的野蛮和斯大林的残酷。 不得不感慨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比如不同环境下的正义观。根据很多纳粹党成员的陈述,zl他们坚信自己当时在做正确的事情,努力地清除敌人,清除那些“可恶”的犹太人。虽然事后很多人会用那是命令来推脱自己的过错,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只会听从指令的机器人,但也有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归结于他需要像个机器人一样行动。他一生都在做他认为“正确”的事,只不过所谓的正确,已昨是今非。” 除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还有三个专门用来杀人的灭绝营却很少为公众所知,它们分别是贝尔赛克(Bełżec)、索比堡(Sobibór)和特雷布林卡(Treblinka)。作者认为如今,人们大谈特谈的只有奥斯维辛是非常讽刺的。因为让三个灭绝营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正是纳粹的愿望——抹去这三个营地曾经存在的痕迹,而没有销毁奥斯维辛存在的证据并将其作为关押和“再教育”异见人士的场所展示给世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宣传。 除了狭小空间里被杀害的巨大人数(与占地面积严重不符)之外,让我惊骇的还有党卫队为屠杀营造出和谐的气氛。“你们现在要去洗澡和消毒。我们不希望集中营里出现任何传染病。然后你们就会被带去自己的营房,有人会给你们送去热汤。我们会根据你们的条件为你们安排工作。现在,脱掉衣服,把它们放在你面前的地上。”随后,党卫队士兵温柔地鼓励新来的犯人走进焚尸场,“一边讲着笑话或者跟他们寒暄”。于是一场场屠杀将在被害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井然有序地进行。而本书的最后章节提到一些集中营幸存者却遭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批评,周围的人认为他们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反抗纳粹。有些“受害者有罪论”的味道,因为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让那些妇女儿童做出更多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 突然想到在集中营里有很多人干着与杀戮无关的工作,这些人的态度又是如何,恰巧书里也描写了一些例子。概括来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残忍的暴行远离他们的办公室,他们也有意避开任何不快的景象。即使有人对这种生活产生怀疑,并向上级请示,上级便会回答“你反对它有什么好处?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我们的义务就是接受它——甚至不带任何思考。”反复琢磨上级的话后,对方很可能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并且他知道,在集中营里可以通过自己的调适,避免再看见最恐怖的景象。 此外,本书提到的宗教的话题也值得深思。第一个是关于虔诚的宗教信徒与狂热的纳粹信徒之间的比较。比如说,如果把埃尔泽·阿布特证词中的“耶和华”一词替换为“希特勒”,就会发现,她的态度与霍斯这样的党卫队成员所持有的意识形态确实惊人地相似。第二个是关于上帝的存在,大部分受害者认为“奥斯维辛没有上帝。那里的条件太可怕了,上帝决定不去那里。我们根本不会祈祷,因为我们知道根本无济于事。很多幸存者都成了无神论者,他们无法再相信上帝”。“当一个人认为主宰命运的是完全不受个人控制的偶然因素时,他很难再有任何宗教信仰。”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书里提到的那个犹如电视剧一般的爱情故事(甚至放在电视剧里会被批评太假)——海伦娜与温施的——一个犹太女犯和一个党卫队守卫之间的爱情,有点像黑夜里的一盏灯。最残酷的地方会暴露人类的黑暗面,或许也会产生日常生活中不易存在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感想是关于人和事的评价。想引用来自十分忠诚的纳粹党党员的一句话,当作者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支持这个恐怖的政权,他有些恼羞成怒:“当今世界的一个问题,是从来没有经受过考验的人到处去对那些经受考验的人品头论足!”我们在评价他人或一件事时,是否经常会持有这种偏见,仅以自己浅薄的人生经验和安逸的环境去评价拥有完全不同经历的人和事,仅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要求一个完全不同处境下的人和事,正如没有遭受灾难的犹太人批评被迫害之人为何束手就擒毫无反抗。此外,我们回过头看历史,是以知晓大结局的前提来评价,我们知道最后的胜利者是哪一方,我们也知道最后的正义将属于哪一方,话语权将在哪一方,我们总会假定自己将在那种情况下选择最勇敢或最富有同情心的做法,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预期理想化或说美化很多看似利他行为。但在当时的处境下,决策者要权衡的是利弊,比如纳粹之前的许多盟友后来都意识到自己支持的不再是将要获胜的一方,他们曾帮助纳粹迫害犹太人,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现在情况变了,他们开始拒绝推行反犹政策。他们的转变主要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觉醒。 最后的最后感慨一下战争。奥斯维辛集中营其实只是战争残酷面的一个缩影。红军到达刚刚被解放的集中营时看到那里的犯人望着他,“眼中带着感激”,脸上带着“强挤出来的笑容”。“我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他说,“一件非常好的事。我们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完成了使命。”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说,虽然他和战友对奥斯维辛的犯人“感到同情”,但眼前的景象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特别大的触动:“你要明白战争中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我当时已经有超过一年直接作战的经历,在那段时期,我见过集中营,当然不是这种营地,但也是规模小一些的战俘营。我见过被摧毁的城镇,也见过被破坏的小村子。我见过我们自己人饱受痛苦。我见过伤残的孩子。随便哪个村庄全都经历过这样的恐怖、这样的惨剧和这样的苦难。”它提醒我们眼前所见也只不过是一场充斥着诸多残酷暴行的战争中又一个可怕的场景罢了。唉,战争真是绞肉机。。。之前在看瑞克和莫蒂的时候莫蒂看到蛇之间的战争惊叹不已,瑞克在一旁吐槽外星人(可能是其他什么东西)一定难以理解人类之间的杀戮可能源于颜色的不同。我觉得加个出生不同、民族不同会更让它们费解。写完的此刻,想到了今天进击的巨人第四季part2开播,曾吐槽过它结局不尽如人意,也吐槽过不是反战吗,怎么感觉故事开始在理解战争犯 ,作者难道在藏私货。后来才意识到当我们满口和平正义的时候不小心代入男主的思维逐渐被作者引导成为了一个“战争犯”一个“屠杀者”,结局男主的模样让一路和男主走来的观众觉得被喂了shi。如果厌恶战争是作者本意,他确实做到了。可能被粉丝吐槽圣母的护世小组才是作者的内心愿望。 就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个数在逐年减少,“用不了多久,最后一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最后一批奥斯维辛行凶者都将追随那些集中营受害者而去。届时,世界上将不再有任何活着的奥斯维辛亲历者。等那一天到来,这段历史将有可能变成又一段遥远的过去,变成许许多多可怕的历史事件中的一个。。。。。。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奥斯维辛,认为它不过是发生在过去的一件可怕的事,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反复上演的血腥历史,如何才能终结,就连漫画家也无法在幻想的世界里给个理想化的答案。

  • 年轻人的国文课
    Agan_
    推荐

    读完这本书不自觉的做了几次深呼吸,只是因为内容太过沉重,甚至让我喘不过气来。“要说他们有罪,只是因为他们生而为犹太人”,极端的种族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偏见、大众的盲从心理总是最让人警醒的。

  • 年轻人的国文课
    须臾
    推荐

    奥斯维辛在纳粹一步步累积式激进的推动下变成地狱,极端民族主义的可怕超乎想象,人性的扭曲或者说兽性的胜利仅在一念之间。阅读这段历史时总会希冀若是某个历史片段的节点上做了另一个决定从而阻止了这桩惨剧的发生该多好?但是人类人性的堕落好像没有底限。

  • 年轻人的国文课
    清阳
    推荐

    偏见引起仇恨,仇恨带来暴力。理性指导下的暴力,成了冷静的疯狂。 人类的邪恶,没有底限。只有把别人当作人,才能有和平。

  • 年轻人的国文课
    Change Young
    推荐

    这是一本以口述者叙述的历史构建的大众历史书。 此书是BBC以视频的形式向大众讲述历史,应亦算是口述历史的一部分。 这本书虽然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视频)的文本形式,但还是本着历史研究,基于历史事实的求证的原则,尽力地做到了口述者交互证明事实的宗旨。但仍然保留了大众传媒的特点,通俗易懂。这使得本书能够十分清晰表达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到纳粹分子残害的起因、过程以及骇人的结果。 同时本书并没有隐晦表达对于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起因,亦没有简单地归罪于希特勒这一个单个个体的恶魔,而是继承了历史学家提出的“积累式跃进”的观点,诠释这个聚沙成塔式的杀人机器——奥斯维辛集中营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在诠释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贪婪者的罪恶以细小的史实抽丝剥茧地层层显露于正义之下。 作者在书中始终在思考—— 如此残暴凶恶至极的灭绝人类的活动,为什么会发生文明的欧洲? 我们在未来会不会制止如此罪恶的再次发生? 非常值得每个人都读一读的书,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在我们的历史中,我们人类曾经如此的造孽。

  • 年轻人的国文课
    布光者
    推荐

    “用不了多久,最后一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最后一批奥斯维辛行凶者都将追随那些集中营受害者而去。届时,世界上将不再有任何活着的奥斯维辛亲历者。等那一天到来,这段历史将有可能变成又一段遥远的过去,变成许许多多可怕的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在奥斯维辛之前也发生过许多可怕的暴行,比如狮心王理查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对阿克(Acre)穆斯林的大屠杀,再比如成吉思汗在波斯进行的屠戮。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奥斯维辛,认为它不过是发生在过去的一件可怕的事,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但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事发生。我们必须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评判某种行为。而在20世纪中叶的语境下,在欧洲文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奥斯维辛和纳粹的“最终解决”代表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卑劣的行为。纳粹犯下的罪行让世人认识到,只要足够冷血,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先进技术的人也可以做出如此龌龊之事。他们的所作所为既然已为世人知晓,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丑恶的事实就摆在眼前,等待每一代人重新发现它的价值。这段历史对我们、对后人将永远是一个警示。”

  • 年轻人的国文课
    Lucifer
    推荐

    没人真正了解自己。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个和善的人,你问他:‘北街怎么走?’他陪你走了半个街区,给你指路,态度亲切。可是在另一种环境下,同一个人可能变成最可怕的虐待狂。没人了解自己。每个人都可能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之下变成好人或坏人。有的时候,碰上对我特别和善的人,我忍不住会想:要是把他放在索比堡,他会变成什么样呢?”

  • 年轻人的国文课
    EZBOY
    推荐

    人性的扭曲,有时是出于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而曲解了社会的规则,最终走向偏激。在惨绝人寰的战争之外,历史的反思远未结束,人类对恶的反应和认知也一直停滞不前。

  • 年轻人的国文课
    陈一秭
    推荐

    历史俨然是放大镜,人在主观里凭信仰苟延 ,让人惧怕但欲罢不能的往复狂热,让我产生匪夷所思的一切的根源是对人性的抵抗,注定悲剧引起我的好奇心,窥探到有些价值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