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文学理论
    明月天山
    推荐

    隔了数日才来小记,已忘得差不多了,年纪大了真是不行。[捂脸] 此书有精彩处,首先在于想到一个好的点子或创意: 以一个所谓“秦制”以统领全书。 可惜,任何将历史简单化、标签化等等的行为,早已为历史证明是失败与无效的。 此册开头几章尚可。后面,尤两汉后,除了浮光掠影,就是只剩下裁取与己有利的史实了(而且,一些史实如此来解读,恐也存疑,比如王莽新政,比如两税法等)。 先立论,再动手动脚找东西例证,行不通的。 当然,一些史实或解读,于我仍有意义(这也是我坚持翻完的原因),比如诸葛孔明之苛政,比如贞观之治之伪一一至少这些让我可以重新或多一个角度去审视那段历史那些说法(当然,蜀之苛政似无疑,而贞观之治或尚可分地区分时空之类)吧。 另,除行文比较惯性僵直外,背后的线性历史观或历史脸谱化,更要不得!

  • 文学理论
    徐徵
    推荐

    作者真是把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王朝的秦制模式剖析梳理很清晰,商君书各类历史资料也是吃得想当透了,读进入了也读透了,虽然也有一些错误,瑕不掩瑜,很启发人思考,对于很多东西从历史脉络来看从本书里找,其实很容易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好书,能启发人,能教育人,也能让人看透看穿一些东西,不虚此读。

  • 文学理论
    whtt
    推荐

    可能是我愚钝,不大能读的下去,总感觉作者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强行去找文献套。可能不大符合我心中对学者的评判吧

  • 文学理论
    谢坤
    推荐

    因为近代的落后,就抨击施行2000年的秦制,仿佛它从诞生之处就是错的,但在当时,它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 文学理论
    100+10
    推荐

    这本书读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的阅读量还是太少了。本书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书中一些史料的出处,大量的史料为作者的观点做辅助,然他所表达的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支流。 本书最大的优点其实不在于作者对秦制的点评而是他的思考角度,作者为读者表明了一件事情即客观存在的历史可以有不同的真相存在。而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因为评史的本质还是在评人。就雍正来说,本书重点阐述了他的密制,不了解的读者对他的印象自然会差而且对他的统治下的王朝生出片面的理解但是他在位期间曾大力对反贪工作做努力,这又是另一个方面。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这也显示了本书的一个不足,有些以偏概全了,也许作者只是想单独说秦制的衍生状态但是制度本身就不是可以单独考虑的方面,制度也不是一切。对于普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很容易受到误解,以至于觉得本书观点过于偏激。

  • 文学理论
    推荐

    🙏看完这本书就会明白秦制从未结束,不想被割韭菜的话就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及 能跑就跑)。

  • 文学理论
    斯那个文
    推荐

    秦制的两大基本特征是: 1.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的统治基础。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莫非王臣”;官僚集团既是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又是秦制政权时时防范压制的对象。 2.施政的核心诉求是尽可能提升人力与物力的汲取强度与总量。为此,必然致力于消灭一切有影响力的人与组织,消灭对象不但包括民间组织,也包括官僚集团的“朋党化”,简言之就是追求一种散沙化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为此不惜牺牲社会活力。 是了解古代政治的入门好书。

  • 文学理论
    堂中语
    推荐

    秦制是一套建立起来汲取人力物力而称霸的官僚体系。为了维持这套体系,法家道、术、势被各种应用,为了维持体面和人心,儒家被改造应用…本书讲述了一个暗黑故事。

  • 文学理论
    钺毅
    推荐

    浪费时间的一本书,看到中途,弃了,甚至这种写下三言两语的评论也是一种浪费。

  • 文学理论
    阿尔吉侬
    推荐

    我经常听到过类似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or你希望穿越到哪个朝代生活? 是到汉武帝的沙场建功立业,还是在唐太宗的长安街头一醉方休,抑或去汴京的清明上河图里畅游一番?甚至也有到明末的大乱中拯救天下的。 煌煌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在占据社会绝对多数的被统治者——底层人民眼里,是一种什么体会? 这本书打开了另一个视角,从一个与以往相反的角度解读中国的帝制时代。 在每个盛世背后,底层百姓的生存真相是什么? 帝制时代的统治基础,在儒家的表象之下,隐藏其下的统治思想由秦汉到明清,皆是一脉相承,皆是“秦制”。 所谓秦制,东西方皆有。但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发展也最成熟。 秦制的两个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 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统治的基础。封建贵族有可能与皇权正面博弈,形成较为稳固的契约或类契约关系,进而有可能诞生私有产权之类的概念。但官僚集团一方面是皇权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与皇权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能形成稳固的契约或类契约关系。秦制所追求的是“莫非王土”和“莫非王臣”。 第二, 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统治的基础。封建贵族有可能与皇权正面博弈,形成较为稳固的契约或类契约关系,进而有可能诞生私有产权之类的概念。但官僚集团一方面是皇权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与皇权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能形成稳固的契约或类契约关系。秦制所追求的是“莫非王土”和“莫非王臣”。 本书二十余万字,阐述了从秦到清,秦制的演变及逐步完善过程。 苦秦久矣的天下二世而亡后,在作者看来,亡的重点并不在焚书坑儒、修长城等突发性的暴行,而在于“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的制度化伤害。 秦的施政核心为强化管控、增加汲取及减少甚至回避义务。 秦帝国扩张太快,严密的法家网络尚未来得及消灭隐匿在民间的游侠力量,便直接将秦制的马车套在天下人民的头上,激烈的反抗导致车毁国亡。 在此种背景建国的西汉,无法建立起君臣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系,而是一种君主、诸侯王及功臣集团之间互相博弈的合伙人关系。 汉家君王花了几代的时间,到武帝时期才逐渐的将天下的马车重新套回秦制的框架之下。 这是大一统王朝的第一次成功实验,这把擎天巨剑将在两千年的时光里,经过每个王朝的调整修正,一直发挥着无上的威力,直到两千年后,海外蛮夷的艨艟巨舰打破了中原王朝的盛世迷梦。 两千年的历史时光中,各个王朝起起落落。一个个璀璨夺目的治世点缀其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 传统的历史叙述对皇权有着浓厚的仁政情结,认为治世、盛世一定是仁政的结果,实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 这些治世有一个相同前提,都是在被统治人口极度下降之后呈现的。 在古老的黄河流域,在耕地面积没有大幅增长的前提下,这片土地有它所能承载的极限。 当人口到达极限之后,秦末流民、绿林赤眉流民、黄巾流民与隋末流民应运而生。 随着动乱造成的人口快速减少,任何智力正常的君主,只要他没有丧心病狂,都可能实现所谓的文景之治或光武中兴。贞观之治也是同样的情形。生殖力与生产力之间紧张的关系突然缓和下来,偌大的唐帝国只剩下不足300万户,总人口已不及隋炀帝时代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的大幅度增加既意味着百姓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也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于是,生产力和生殖力迅速攀升。 在千年的漫长时光里,人口的生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一直在殊死搏斗。“王朝建立初期政治清明,后来才逐渐腐败”只是后人脑补出来的一种幻象。 在“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的驭民之道指导之下,统治者最重要的就是从人民汲取能量。 每朝每代税赋极重,对人民而言,半饱不饥是难得一遇的盛世。绝大多数的年月,生存都是极端困难的。 这是在两千年历史光辉的掩蔽之下,劳动底层的生存实况——苦难。

  • 文学理论
    远离颠倒梦想
    推荐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 文学理论
    坐看风云
    推荐

    我是历史专业的,从事历史工作也很久很久,但是能站到这样的高度一针见血的直指中国政治体制,还是非常震撼的。所以中国历史简单讲就是一部争权夺利的历史~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很多事情的本质这么一分析就很简单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为百姓一员,有必要正确定位,面对现实,带领家族走好未来~活着就是王道。

  • 文学理论
    守中
    推荐

    强大战力的背后是无情的汲取民力,以猎奇之心打开,却读到了沉重的残酷,这,便是真相吗?

  • 文学理论
    蓝鹰
    推荐

    作者谌旭彬说:它(这本书)最后的落脚点是两个,一个是君王统治国家的真实逻辑,一个是每一个具体的普通人在这种真实的统治逻辑下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 文学理论
    桑夏Carol
    推荐

    看到有位书友说"把古书里所有负面内容堆在一起就是此书",十分贴切。 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不说,还一味有选择的使用史料,毫无论证逻辑。 地摊文学,发公号即可,何必凑成书出来骗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