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十七
    推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管在哪个年代,教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是现在的教育慢慢地不是在考验学生,而是在考验家长和老师。教育者在进行授业解惑时常常自己身陷在谜团的包围圈里,往往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一旦质疑自己的教学模式,教育便进行不下去了。最近新东方的俞敏洪提出一个观点——教师只负责教书,育人应该交给家长。可是,现在貌似家长只扮演着一个“我供你吃,供你穿”的角色其他一概不管。感觉自己把一沓现金扔到学生,过个一段时间他们就可以来领回一个优秀的儿子或女儿。然后教师也不单单只是教书,他们还要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具体是什么,请各位同行自行想象,不是同行的说了你们也无法体会。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无法像王老师在书里强调的一点——把教书当作一项研究来进行,研究学生的各种行为的原因,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怎么来改善各种出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可能哪一天能够在教书日常中多思考这些问题,自己才能从教书中找到乐趣,找到冲劲儿,这估计才是教书的最大意义。

  • 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优优
    推荐

    这本书结合实例分析,给出方式方法。 全书都在表达遇到情况要有具体分析研究的理念

  • 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天眼觑红尘
    推荐

    这本书点评的100个案例,都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王老师点评的角度很好,确实站的有高度,有思考,有具体方法。对教师的指导性很大!!但是,如今的教育生存的环境更加艰难,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当老师,教师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多地方“学渣”才去考教师。全民都可以考教师资格证我觉得对教育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教育是个神圣的事业,是个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面对的都是千家万户的孩子,家庭的希望!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每个家庭的百分之百!希望国家真的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让教师有职业幸福感!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 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Mazarine
    推荐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一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是必须竭力避免教训人的态度。人家说“引领”,是一种礼貌,自己若当真,那就太不清醒了。 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应该有胸怀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应该有智慧来分辨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 真正的优秀教师是一些最不愿欺骗自己的人。 哲学家陈嘉映所说,“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问题”。 努力去做一些注定要失败的事情(如做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只能造成焦虑,造成不必要的自责,甚至可能造成“善意的虚伪” 1.决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击。                                                     2.就事论事,不搞翻箱倒柜。        3.在尖刻中,必须有智慧的闪光,要“聪明的尖刻”。                                    4.教师不失身份,不失态度。 人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声称自己“迷失自我”呢?                                                    第一种,从来就没有找到过“自我”,从来就不了解自己。                                 第二种,曾经有过比较明确的“自我”,但现在怀疑它了,否定它了,心灵成了空白。                                                     第三种,其实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不敢承认,于是谎称“迷失”了。 在能力还不强的时候,永远记得:你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维护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秩序,为了帮助学生改善自己。

  • 五代十国全史1:黄巢起义
    润樟
    推荐

    正如文中开头所说,我们的教育陷入了循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教育方法越是简单,低科技含量,教师越感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简单。长期和简单单纯的学生打交道,倘若不能站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素质的层面,教育是低效率的,也是简单重复的。那么又该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呢?在教育体制大环境下,我们要做的或许不是抱怨发牢骚,而是通过阅读、反思研究、案例分析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完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曾经一度认为要当个好老师大概要成为"圣人",集理性、智慧、才华于一身,平衡生活与工作,严慈相济,具备高超教育艺术等。是教育太难了嘛?难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性格、资质的孩子;难在每个教育问题的背后是家庭、社会、学校等综合影响;难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育者个人的情怀和现实、处事艺术和复杂问题等冲击;难在做好自己难更何况影响别人等等。当我们初入教育行业,经验匮乏,资质不足;当我们身经百战,却已面临退休,这些矛盾或许当真要从踏入教育伊始到退休如实记录,记载其中种种的辛酸纠结与惊喜,留下典型案例,继而让后代的教育者更能巧妙应付。在这过程中,教育问题当做研究课题攻破,对于问题的出现去研究背后的家庭、智力因素、经济环境、兴趣等;教育惊喜化身教育精神滋养,对于童真孩子的暖心、"问题"学生的转变去记载温存善意。     或许是前辈光环的缘故,或许是涉世不深的原因,阅读本书的每一个现实案例有体会有思考有触动,也期待将来的自己自己在处理教育问题时候,能更理性,更全面,严慈更得当。书评止于此,而真正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在将来的日常点滴。 摘录文中片段: 1,爱很好,不能溺爱;尊重很好,不能姑息;宽容很好,不能放纵;照顾个性很好,不能无原则地降低标准;因材施教很好,不能完全否定“一刀切”,否则影响学生社会化;如此等等。总之我们不能忘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能盲目地跟着西方跑。西方有先进的地方,我们当然要学习,但是他们明明走错的路,连他们自己都认识到错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跟随他们,而是为了最终超越他们。 2,我们从来都是侧重于让孩子记住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却没有创造情境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是我们把他们送上云端的。 为什么孩子这样糊涂?因为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就不是明白人。 3,因为她的童心还没有被等级观念和权威主义污染,她具有天然朴素的平等意识;她的行动动机里没有功利成分,她不是在完成谁交给她的教育任务,没打算以此向领导汇报。 4,如果有一天我们学生的发言问多于答,教师答多于问,那就好了,就说明学生真正开始主动学习了,就有点素质教育的意思了。 5,禁止体罚并不能使他从“无能”变成“有能”禁止是“禁”不出能力来的,无原则地帮腔说好话也“夸”不出他的能力来。 提高能力要靠教育科学、靠研讨、靠培训。抓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帮到了点子。 6,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由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的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问题都留给下一道工序,最后都留给社会……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