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优点,作为一个刚开始接触教育行业的新老师来说,能通过这一本书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或者说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看作者的点评也能收获到不少的思路。优点说些完了就来说说缺点,这本书的话基本上都是很空泛的教育的思想,没有多少可操作的举措。相对来说会会给人一种感觉是在空泛地居高临下地在谈一些一线的教育问题。当然总的来说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有不少的收获。
这些案件中老师的处理手法和我小时候读书时所有遇到的一摸一样,总的来说是缺少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真希望这个时代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有个质的不同。
2022的第一本书 No.1 《今天怎么做教育》 100个教育案例 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鲜活的个体,针对每个案例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借鉴学习的同时得思考在自己教育生涯中,如果我遇到某些问题时该怎么做呢? 教育多元化 需要技巧和艺术 (2022年的目标是每个月阅读一本书,这是1月前半个月开始的,中间有20多天没打开,希望自己能坚持)
书中选取的案例很好,很有代表性 教师,要有研究精神、反思精神 跟书中几位教师比起来,我这个新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不负自己、不负学生的好老师!
王晓春老师是我教师事业的引路人,很庆幸我是阅读“实践派”书籍入门的,所以才能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做到有目的,有乐趣。每一个职业都值得去钻研,就更不用提教师这个脑力劳动了。 本书中的案例都记录代表性,王老师的点评也非常细致,相信阅读后会让您在与学生相处上有新的认知!
很精彩 很受用 这本书不仅指出来我们作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思维的错误 它在每个案例的点评中更多的是问“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才是“我们应该怎么办” 而这的前者是我们一般老师所忽略的 作者他觉得老师应该是研究者 不是单纯的传道者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 不仅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怎么处理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在面对问题时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角度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里面的案例很多,王老师真的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相信对以后工作真的会很有帮助,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教师阅读的书。今天怎样做教师?除了刷新了我很多原有观念外,还教导了我很多教育过程中面对不同情况下要做的相应措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好书!
对案例的分析思辨性很强,有医生给病人诊断的感觉。做和医生一样的老师,因为老师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和精神构建师。很多孩子的言行与家庭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诊断时要着重考虑。
2017年第63本 阅读时长:6时34分 阅读感受:断断续续,从入职开始读到已工作两周,上了34节正课(下午再上两节课才算一周结束),无数节早读晚读晚自习,四节听课,一节评课后,终于读完了。从一开始壮志满酬到现在的不知所措……一开始当教师还是只想着低层次的讲课内容的,书本提及的与学生交往还是班主任的工作了,真的,已经疲累到,只有努力坚持四字了,才发现,无论老师上的好坏,都要尊重这个职业。
1.美国教师处境并不比中国好,他们搞小班分层教学,所以课时多,作业批改时间少。一周有20节课,没有机会听同层次老师的课,不利于进步,尤其理科上课能力差。但是美国有点是文科课程搞得很好,课堂拓展,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口语表达,演讲能力高。 2.对待问题学生,要注意研究,不能采用固定办法。固定办法会起效,有时是凑巧。了解学生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每个月可以研究1-2个典型学生,把学生研究透了,通过教育好他们,让学生自身的变化和言行、对老师的感情在同学间产生辐射效应。同时,对这个班集体的氛围,班风,和近期的发展、变化也能有更加贴近的把握。 3.好的提问,不仅是为了推动课堂进度,这个教学的思维。有水平的提问,会引发爱思考的学生自觉站起来说出高水平的答案,有些答案甚至是石破天惊的。因此问题要提得有水平。 4老师家访更重要的不是为了管理班级,而是为了了解社会。老师生活封闭,对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了解少,常脱离实际,这正是工作做不好的原因。家访是一种社会调查。如果不能跳出教育看教育,永远也不明白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 5.和同学成为朋友关系,有的时候运气好,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关系,但后者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必强求。
教育类的书看的少之又少,可能是因为考编时被整怕了——苦涩又难懂,所以,本能地对它们产生了抗拒心理。 直到有人对我说:"你一个老师,需要发展本专业。" 醍醐灌顶!后知后觉,随便找了一本。 王春晓老师根据100个案例,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评讲,试图去分析学生心理乃至教育轨迹。 很多例子有所启迪。 不过,100个案例也没能让我绝对正确地处理一件事,或者去分析一个人。 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多么复杂,而且他们又是我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一头雾水,一个人磕磕碰碰地摸着石头过河。 只希望学生也能站在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也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互相体谅双方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决定呀!
其实是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用碎片时间读完的这本书。两点收获,一个是通过阅读王晓春老师结合具体案例的描绘分析,感知了研究型教师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一个是通过微读社交平台,结识了一大批有志于提高个人和国家整体教师教育水平的青年教师群体,我们在此探讨争辩,出谋献计,为未来的读者提供可参考的想法。虽然本书的时间跨度超过十五年之久,然其中的案例价值仍然指导着今天的教师教育工作,无疑,今日的教育复杂性更加令教师们找不到良药,当然,这也绝非教师一人之责,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今天的教师资格准入门槛已趋于无,说句不好听的,是人不是人都来当老师,谁还去管教学的专业性与艺术性,如若一味如此视而不见,研究型教师,永远只是个美梦!
面对教育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思维倾向于“怎么办”,认为解决了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往往治标不治本。王晓春老师每次都以研究问题的角度,首先思考“为什么”,从问题的根源出发,用教育性原则去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反复或者给学生造成额外的伤害。解决问题需要策略,更需要科学的研究型的思维方式,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重视的。
这本书,怎么说呢,收集到的案例都是典型的,作为素材书,很适合在当班主任的时候面临问题查一查对应的处理方式。 但是这作者的思维,就跟我念师范时我们的教育学老师一样,感觉实际的教育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很多处理方式都过于理想化,太空洞了。还不如提出问题的那些老师的处理方式。 当然,王老师的想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达到那样的一个层次,可是这期间,就需要我们这些老师,任重而道远的努力了。 我荣幸,我是一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