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张保收
    推荐

    非常喜欢的一部经,常读常新、启发人心,每读一遍都有不同感受,可以说终生受用。缘由品里,慧能答…惟求作佛,一生的志愿,求什么得什么,何期自性,本…。 目不识丁的樵夫依然可以成为开宗立派的大法师,为什么?从根源上说,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佛、成真人,人人皆可成为了不起的人。当然各派有各自的方法论了!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欢颜的厨房
    推荐

    自己本有的自性之佛都不归依,那就没有其他可以归依的地方了。如果大家既然已经自我体悟,各自必须归依自心所有的佛、法、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三宝。对内要调节心性,对外要尊敬他人,这就是自皈依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AlbertV
    推荐

    六祖坛经中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两个方面即善恶标准与具体的善恶,在善恶标准方面的论述,坛经中提到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 其将凡人的认知是否与佛知见相统一作为区别善恶的标准. 佛知见乃善,众生知见乃恶,如果众生知见与佛统一则为善,反之则为恶!坛经之中对于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也进行了讨论. 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舍名为势至 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 人我即是须弥 邪心即是海水 烦恼即是波浪 毒心即是恶龙 尘劳即是鱼鳖 虚妄即是鬼神. 其中对慈 悲 喜 舍四种善行善心进行规定.其中有着人世间的关心情感,显示出思想的伦理发展,烦恼 毒心 尘劳 虚妄等这些内容是六祖坛经之中对于恶行的具体规定. 在之中的所有善恶规定将人类行为与善恶结果相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决定着道德善恶的形成. 其提出善恶的主体是人类,是人心,如说思惟恶事 即行于恶行 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 由人性上升至佛性,而后由佛性落实至人性,将二者合而为一! 人性,本性等词语与佛性通常同义互换,例如三世诸佛 十二部经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因为人性与佛性相等同,即众生都可成佛.人性与佛性是纯洁的,是众生实现解脱的基础.这一人性即是佛性的思想,说明了人类一切的道德行为来源于内心,在生命之中先天具有伦理道德. 意在强调无相戒,打破原始佛教中所有戒律条文的禁锢.六祖主张以佛性为戒本. 将天下众生与生俱来的止恶为善的意识作为戒律,体现出慧能伦理思想的自律与自觉,表达其独特的认识. 值得一读☕️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杨文育
    推荐

    读此坛经豁然开朗,慧能法师的顿悟心法对我们内在修为和看待世界万象的多角度思维很有启发意义。 “如果身处一切诸法万相之中而又不执著于一切境相,对于一切诸法万相不生起憎恶喜爱之情,也没有取得与舍弃,不顾念利益得失、成功失败这些事,安静闲适、恬淡清净、虚融淡泊,这就叫做‘一相三昧’。如果身处一切诸法万相之中,无论是行走、坐下、卧倒,都能够恒常保持一颗正直真心,道场不动而能够应化四方,当下成就真实净土,这就叫做‘一行三昧’。如果人具有这,就好比地里的种子,经过孕含、蓄藏、生长、养成,以至最后成熟能够结出果实。‘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这样。” 此书有原文,有解释,有背景导读,通俗易懂,值得学习和践行。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文清子
    推荐

    久仰《坛经》大名,今日得以拜读,幸甚之至。此书当应以虔敬之心、肃然之态读之,如若心生傲慢,以不知为知,则必不能明会其意,深悟其道,只会更加地遮蔽自身的清净本心,真如本性,终不能领悟佛法之奥妙。 为什么称其为“中国第一佛经” 古印度的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大部分。而只有被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所说,并为后代记录整理的所有经典才被准以“经”命名。作为唯一被公开称为“经”的中国僧人撰述的经典—《坛经》,当之无愧为中国第一佛经,其乃禅宗--中国佛家最高成果--经典著作,是禅宗思想形成的标志,它影响了唐代以后整个中国佛教的理论走向,对整个禅宗史、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都有重要影响。 禅宗与心学 我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他是中国的圣人,是儒佛道三家的集大成者,在他这里,三家得以融合,即成为中国人心向往之的陆王心学,而这部《坛经》就是用佛家的语言讲的心学,熟读此经有助于我们理解心学之至理,而修习心学亦有助于我们领悟禅宗之奥妙,它们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大有帮助,因此,作为中国本土的唯一一部佛经,《坛经》是我们此生必要常常诵读修习的传世经典。 坛经的基本思想 禅宗在唐宋以后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禅宗的原则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其宗门经典,《坛经》涵盖了中国禅宗的独特智慧,其根本思想即“见性成佛”。 “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整个《坛经》的立论基础就是“性本清净”,即人人皆具自性清净心,佛性本有,因此人人皆可成佛。而众生尚未成佛的原因,就在于被妄念迷住了本心,使佛性不能显现。因此,觉悟不在于向外追求,而在于反求诸己,识得自性,还得本心,便能觉悟。 这种“即心即佛”的佛性论使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佛教主张的外在的止观坐禅等修行方式、依靠他力求生西方,以及那些繁琐的佛教义理和名相分析,在《坛经》中都被重新解读,取而代之一种崭新的以“人”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原本佛教是否定主体存在的,但是到了惠能这里,心性本体的观念却被确立起来。惠能在谈到自己的无修之修时,提出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原则。无念,“于念而不念”;无相,“于相而离相”;无住,念念相续。同时《坛经》还提出了“三十六对法”,如天地、日月、明暗、阴阳、有无、色空等,“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超越了这二元对立,方能“见性成佛”。这从本质上讲,禅宗思想就是强调一种“离念、离相,超二元对立的否定性思维”,是一种涵盖一切的超越精神。 另外,南宗慧能的禅宗思想中的“顿悟成佛”是在一刹那完成的,不需要有渐进的过程。因此,他并不以为静坐敛心才算是禅,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应该任心自运,无所执著,这才是禅的真正意境。关于禅和禅定,《坛经》云:“外于一切境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外而离相,内而见性,才是禅。而“定、坐”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而已。因此,他对“坐禅”“禅定”是持批评态度的,他主张禅于一切行、住、坐、卧之中,而绝不是如哑羊枯坐。 总之,《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它使佛教思想的重心“由外在的佛性转为内在的人心,由关注佛土来世转为关注人间现世,从而使中国佛教具有浓厚的以人为本,以心为宗的理论色彩”。 本书结构与内容 此版《坛经》共分为“十品” “行由第一”。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慧能自幼年丧父至获得五祖弘忍所传衣法,成为禅宗六祖的过程。 “般若”第二。惠能在此讲述了自性般若智慧的意义和修行方法,其中涉及诸多禅学理论问题。 “疑问第三”。慧能对弟子主要提出的三大疑问—第一,何为功德?第二,持念“阿弥陀佛”可否往生西方?第三,在家弟子如何修行?—进行了一一解答。 “定慧第四”。记述了惠能大师从不同的角度对众人开示定与慧的关系,一行三昧的真义,以及南宗顿教法门的宗、体、本。 “坐禅第五”。惠能大师对那些执著于固守本心、观想净相的枯木坐禅的方法给予了批评,进而详细阐发了他对坐、禅、定的理解,对传统的坐禅、禅定做了重新的界说。 “忏悔第六”。惠能大师向大家讲述了“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四弘誓愿”“无相三归依戒”“一体三身自性佛”的法门。“忏”为发露悔过过去所作的旧恶,“悔”为知错以后发誓不再作,合之才为“忏悔”。只知道忏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后过,不是真忏悔。惠能大师在此还特别强调了与传统佛教所讲的“忏悔”不同的“无相忏悔”。 “机缘第七”。记载了惠能大师应广大信众的需要,把握时机,应机说法,随缘开导。 “顿渐第八”。慧能大师对北宗弟子志诚、志彻、神会三人,进行了应机说法,向他们开示了南宗顿教法门,三人听法后,均皈依曹溪,成为惠能大师门下的著名嗣法弟子。 “宣诏第九”。本品记述了武则天、中宗下诏,派遣内侍薛简前往曹溪请惠能大师进宫供养,惠能大师托辞年老有病,不肯进京,并开示薛简的经过。 “付嘱第十”。记载了惠能大师圆寂之前最后付法嘱托诸位弟子的过程,是惠能大师的最后说法也是临终遗言,将大师一生中所说之法进行了总结,并记录了惠能圆寂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世人对佛家的误解 第一,很多人认为学佛便是仅仅让心念离开这世间。没错,学佛、修行本就是要出世,可并不仅仅停留在世外,因为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只有先出世而后再入世才能安顿好我们的无限心,只有这个心安顿好了,我们才得以在世间真实地生存,我们才能在人生中找到价值与意义。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句话体现着的是中国哲学的境界,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第一步就是出世! 另外,《坛经》中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佛法其实就在这世间,如若离开这世间去求,那么无论如何也是求不到的。 第二,说到佛,许多人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认为学佛就是学“空”,把所有东西都“空”掉了,这是对佛家最大的误解。“空”在佛教里讲得意思是“缘起性空”。万物因缘和合而生,空无自性,意即万事万物没有独立的个体,互依互存。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万法互依互存,所以本质相同,没有分别,众生平等。 “空”不是“没有”,反而是“有”,因为“空”才能“有”,因此佛教里的“空”不是否定生命,否定世界,而是让我们去除分别心,蒙蔽心,真正拥有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般若”,从而认清“实相”,超越生命轮回,达到解脱。 第三,混淆了佛教、佛学与佛法。佛教是一种宗教,佛学是一门学问,而佛法是一种行为指导。研究佛学的未必信教也未必践行佛法,只是作为单纯一种学问而研究;而信教的未必懂佛学和佛法;至于践行佛法的也未必信教,因为他可能只是行为理念符合佛所说教。 诸位请听大师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