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

中国好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国好人
    胡亚
    推荐

    悔之没有早一点看这本书,其中的许多问题正是我所困惑的,南老用自己的学识细心地解答了这些问题,受益良多。 从读书阅读的方法,选择,到学习之道,都给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望今后能学以致用。 我不止一次听闻老师们的教诲,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可见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人的真正价值。本文中有一个比喻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读书学习如同种树——年轻的时候精心呵护,浇水,施肥,修整…在步入老年的时候,自己的思想才会有栖息之处得以安身。

  • 中国好人
    钟伊痕
    推荐

    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特别是对于正在上大学或者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读这本书可以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虽然我已经毕业了,但是依然觉得收获颇多,只是感觉时间太快,大学没有认真对待,有些荒废青春,稍显遗憾。

  • 中国好人
    Murphy
    推荐

    学习好比盘旋上升的螺纹: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惑。“知不足”就会想办法补课;“知困惑”就会下功夫钻研,把理解不清的问题学懂弄通。这种学习会把知识“小圆”扩充为知识“大圆”;坚持下去又会填补“大圆”外面的“无知空白”。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蕴含着极大的乐趣。这就是“终生学习”的漫漫征程! “书读得越多越觉着知识有限”,这种感觉来自你对知识的思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以思索,你就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你能有“知识有限”的感悟,说明你进入了边阅读、边思考的阶段。 爱因斯坦把芝诺的比喻作为座右铭。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既然我已经付出了时间成本,那就总得有点知识收获吧!时间已经付出了,那我力求多学到一点新知识,或者获得一点新感悟。要收大于支,不要支大于收,更不能只有时间支出而没有知识收获!

  • 中国好人
    关伯兰
    推荐

    大二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因为对大学生活也很迷茫 。大一已经过去了 回顾我的大一生活真的吃喝玩乐占的多一点,虽然也有学习并且也考下了所读专业的职业证书,但是没有在空闲时间读书总感觉脑袋里空落落的。在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感兴趣,有点太无聊的时候会看两页 然后细细地读发现 说的挺对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南振中先生真是学富五车啊 这本书引经据典 光是我记下的书名便有四五十本 推荐看

  • 中国好人
    nothing
    推荐

    这是2022的第二本书: 作者给大学生的回信中,大多都具有实践性,不是书中空言,有很多大学生都、研究生、博士生遇到的问题,可以与我们共享。 最重要的是: A(我知晓关于奋斗):你选择了安逸舒适,就应承担安逸舒适带来的后果;你选择了吃苦,就要甘于寂寞,不必与别人攀比。这样的选择才是忠于自己内心。 B为人民服务 C优秀的人真的人可以优秀于一世。

  • 中国好人
    LUCA
    推荐

    对我来说很有帮助,作者在回复来信的同时,也解决了我的许多问题[呲牙]

  • 中国好人
    榆子
    推荐

    “读书之道”在于“寻找启发”。一本书在阅读之前,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印刷品。阅读之后,读者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新联想,有了新发现和新感悟,于是就产生了“阅读附加值”。“阅读附加值”越大,读书的有效性就越高;“阅读附加值”越小,读书的有效性就越低;没有产生“阅读附加值”,就属于“无效阅读”。   需求是读书的动力之源,包括工作需求、生活需求、信息需求、审美需求、休闲需求、心理需求。年轻人精力充沛,处于作贡献的年龄段。在这一阶段,不排除休闲阅读,但更重要的是为满足工作需求和信息需求而读书。我们可以把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书籍分为专精、博通两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可细分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参考书目。有了这个分类别、分层次的书目,读书生活就不会“杂乱无章”。

  • 中国好人
    七夜
    推荐

    下学期读完的第4本书 也是做书签做得最多的一本书 和新华社社长南振中先生聊天 体会更高一维度的先生的思想文字 “润物细无声” 只有这五个字能形容读这本书的感受了吧 终生学习的榜样 广博与专精阅读的榜样 踏实和蔼的前辈长者 ————————————————— 书名叫《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看完我并没有“立马明确大学规划”,考什么证学什么技能专业 只是对更多“方向”之类的事多了一层理解 ——感谢陪伴【图片】【图片】【图片】【图

  • 中国好人
    难寻
    推荐

    饮水思源,成才念师。何其有幸,能够阅读南老对新传院学生的指导信,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就读指南:应对拖延症的方法、指导求职就业、分享读书心得、如何有效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总结学习方法、建立知识体系、培养“新闻发现力”等等,南老在书中分享的经验可以解决大部分有关大学生活的各种疑问。 读南老师的回信是一种享受,他遣词造句的方式逻辑严密,风格简朴,非常有可读性,而他在信中分享学习方法,处事经验时也是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用原文中评价南老的一段摘录:“南振中同志和年轻记者谈成才时,亲切自然,循循善诱,没有一点专家、权威、领导的架子,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不是故意摆出来的“姿态”,而是出自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去润“物”(读者或听众对象)的“春风化雨”的心态;之所以不“摆”架子,是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架子。在读者、听众面前,他始终是和对方平起平坐、平心静气的。正因为“平”,在对象心目中的形象就越高。我通读全书,几乎没有发现有一处是板着面孔教训人、指斥人的。即使在谈当前记者在新闻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也是用一种正面引导和开导的方式。这些推心置腹、发自肺腑的话语,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他本身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所有的经验之谈都植根于他脚下那块坚实的土壤之中。 南老师说:“‘人生黄金50年’实际只有18262天。我的‘黄金50年’所剩无几。你们还年轻,不要把时间消耗在无效思考上。要办几件对老百姓有好处、有用处的事情。”闻此忠言不禁感慨,岁月无情,英雄迟暮,德高望重的学者逐渐老去,新一代的后起之秀登上舞台,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可是在新生力量长成之前,正是依靠着“前浪”的扶持教诲才造就了“后浪”的中坚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始至终,他们的初心都是为了共建祖国繁荣昌盛,为祖国培育人才尽一份力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这本书的每一封回信都凝聚着南振中老师的一片苦心肺腑之言,鲁迅先生说“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此时此刻,南老师就是那一支炬火,为莘莘学子照亮前方,保驾护航。

  • 中国好人
    村命@合三
    推荐

    南振中老先生,不仅仅写给这些大学生,更是写给我们这一类大学生,在整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看书的要领……接下来的时光里我就要去实践了[发呆]

  • 中国好人
    酒心糖和秋
    推荐

    读完这本书,有遗憾也有庆幸。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在大一时就读到这本书,这样的话也行可以少走些弯路;幸庆的是,现在自己大三了读到这本书也不算晚,可以更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以及对学习、读书、人生规划的重新思考,深度思考。          通读本书,让我感触最大的便是作者朴实无华的指点、见解、语言风格,以及他对自己的高度要求,对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追求。在他与学生们的对话中,语言是那样的亲切,平等,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那种俯视感,而是充满着一种亦师亦友的态度,一种力求为大家解决好问题的激情。         他有时也会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者一些自己读过的书的例子来说明某个观点,力求能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他的想法,也拉进了和学生们的距离。         南先生的精神品格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或其他政府官员时,他不像部分人做汇报时那样大篇幅报成绩,而小篇幅讲问题。他所关心的首先是人民,是国家,然后才是自己。对于政府或者执行部门的一些不理睬的态度,他勇于发声,敢于大胆的站出来。我想如果我们社会上就应该多一些这样尽职尽责的人,敢于发声的人,少一些掐媚圆滑的人,见风使舵的人。          最后想说的是他对于读书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句:“读点经典,读点有用的书,读点感兴趣但暂时没有用处的书,三者兼顾,你的知识积累会越来越雄厚,知识结构也会越来越合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教材,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匮乏时,意识到像文中说的“知识危机”时才意识到自己该读一读教科书之外的书了。目前在微信读书上已读完9本书,给自己的感觉是思维方式还有表达的语言都在潜移默化的得到改变,思考的深度也逐渐的增加。我相信坚持读书这条路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到南先生口中的学到老活到老。         当看到一个已年过六十的老者还坚持四五点钟起床、还坚持补习法律知识时、还在坚持每天几个小时的阅读时,一股深深的羞愧感便瞬间涌上我的心头。正值这青春的年纪,我想自己也该有所反思、有所行动、有所改变了!        

  • 中国好人
    💓Kitty💓
    推荐

    虽然大学毕业多年,但是一直想知道大学应该要怎么读,于是挑选了这本书来学习,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展开想象力。 感觉自己大学一大半时间都浪费了,读书馆都去得少,也没有将专业相关的证件拿到手,一晃人到中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才知道追悔莫及。 上大学最应该培养的喜欢就是“阅读”,你可以阅读与本专业无关但是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益的书籍来帮助自己增长经验与见识。 但往往有很多同学将这些零碎的时间都浪费掉了,不懂得利用零碎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然后走上社会以后后悔莫及。 作为过来人,应该早点看到这本书,年少轻狂,珍惜好当下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本书总结了大学时期不同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都有结合自身经验给予解答。 更重要的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从作者身上看到一种对读书的乐趣感,作者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对学习的追求一直保持着,这就是新时代人类应该值得学习的一种精神,叫做“学到老,活到老吧”。 最后,感谢作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美好,坚持学习终身受益。

  • 中国好人
    luckiilu
    推荐

    强烈推荐给广大大学生书友👏👏👏 大学4年看似漫长,其实只有1461天,按每天学习10小时测算,总共14610小时。假如半年不起跑,就会比别人少拼搏182.5天、1825个小时,将损失大学学习时间的八分之一;假如一年不起跑,就会比别人少拼搏365天、3650小时,将损失大学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

  • 中国好人
    汉密士
    推荐

    毕业约莫三年有余了,扪心自问在大学期间许多方面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养成:      ——通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的掌握;      ——个人的读书方法论;      ——关键的哲学和逻辑的品阅。 种种下来,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调。虽然人已不在校园内,但个人对于学习和阅读的持续大体上从未中断。伴随着各方面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个人的学习方式和阅读策略势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这本书的概括范畴远远大于上述笔者所言。 首次于微读上速速浏览了一遍,笔者内心不为让老先生在工作上的严谨作风、一生都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所折服。行文所透出的谆谆教导,对刚入学的青年学子的释惑和叮嘱,各方面都做到了事无巨细。同时书中旁征博引,对各类新闻材料、新闻专著和古典史料信手拈来,不得不让我感叹作者的博学。(作者一生的勤学苦读更是积累了三千多本笔记。)遇到如此稀罕的地图索引类书籍只读一遍怎么够呢?故立即下单购买了一本二手书目。 正所谓书卷在手,爱不释手。笔者闲暇时便对该书进行拆解,前后大约耗时十二日。全书六个专辑摘录六页纸,另加读书方法论两页纸,一共八页纸。其中所记录问题大致有下:      ——各个专辑有哪些书目?      ——大学生该如何阅读专业书目?      ——观点冲突时该如何做?      ——成为“杂家”的先决条件?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树?      ——学习计划的合理性?      ——一个人一天时间公式?      ——如何应本领恐慌感?      ——具体的读书方法论?      ……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不准备进行一一拆解,下面就读书方法论进行适当的摘要。 读书第一要义 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主张“少看熟读”“埋头理会”。他还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日常阅读的材料 “看一本书,是泛读还是精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品味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著《读书指南》中的一段话: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 苏东坡“八面受敌”,各个击破 苏东坡讲所谓的“八面受敌法”,就是把一部书按内容分成若干项,一个重点接一个重点地学习、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样读书,即使“八面受敌”,也能从容应对。这种选择重点的方法可谓经验之谈。 主题阅读 “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还是根据书的实用程度读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读书》中说的两段话: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除以上读书方法外,还有普及式读书、拖延式读书、硬读、想象式读书和两读法。 如何形成读书方法论?如何形成自己的读书品味?如何在书中寻获自己的读书宁静?多少人一生的思索呀,我将一路漫步,与君共勉!

  • 中国好人
    相见欢
    推荐

    “这里没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说教,纯粹用合情合理的数字去启发人们如何珍惜寸阴”。诚如范敬宜先生所言,这本书不似寻常书一味地灌鸡汤,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智的方式,结合南老先生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经验,告诉我们 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等诸多方面的道理。仔细读来,这不像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人在与我们亲切交谈。他诉说着他半生风雪,为我们指点未来的路。 这本书内容丰富,一千个人看会有一千种见解,不同阶段的人看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我看来,老先生主要讲述了这几个方面:大学基本情况、能力与品质培养、学习经验分享、读书方法。其中谈读书、谈学习这部分篇幅较大,由此可见,老先生对此的重视。读来,受益良多!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