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基础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生理学基础
    科技链产业链
    推荐

    恶怒😡恕念,微言大义 恶: 不严律己,心邪亚正,使人压心。 祛恶扬善,以微行致良知,务实儒风,是华夏重振儒家雄风的不二法门。 怒: 心为役奴,六神无主,慌不择路,则易外怒。心系世界万物,心为我主,我主若失,魂不守舍、颠三倒四,抓紧寻人启事。修己心,防攻心,致良心,行于心,——普通中国人的修炼晋级之路。 恕: 心若存爱,共情换位思考,解决办法,罗马之路并不唯一。纠结外物,不宽恕别人,就是跟自己过意不去,就是心主若失、喧宾夺主、贻笑大方。 念: 心定当下,把握今时此刻,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断舍离+定,断往念、舍外物、离旧牵、定当前,如何定当前? 致良知+事上练!

  • 生理学基础
    九.一
    推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阐述了尧舜传承的真正精神,也是孔子学说的心印之所在。 这就是王阳明《大学问》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这个道理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实践。 年纪愈长,经历愈多,从此书获取的教诲愈加铭刻于心。

  • 生理学基础
    江枫
    推荐

    历时五十四小时读完度阴山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详尽的阐述了阳明心学与佛教、道教以及程朱理学的相近与不同之处,教会读者怎样才能做到致良知。书中讲述了阳明先生的出生、龙场悟道、贵州剿匪、大败宁王朱宸濠,这其中无不贯穿着知行合一这一主题。而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这需要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心存善念,然后问问自己的良知再付诸于行动,那样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知行合一,我想这该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所必修的课题!

  • 生理学基础
    阿齐²⁰²²
    推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生理学基础
    化学邓老师
    推荐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研究王阳明心学近十年,受益非浅,很少有让我生气的事情了。

  • 生理学基础
    智慧屋玩具
    推荐

    读完了度阴山的王阳明套书,度阴山——被誉为解读“阳明心学”第一人。王阳明的书不是很容易读,不过在度阴山的整理下,书读起来很轻松,可见作者的难得之处,《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他将近十年殚精竭虑的体悟成果。书中,作者笔墨到位,倾注了真感情,墙裂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①人物传记+军事政治+心学概览+史学八卦,融合得自然,自然受众面广。②《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是,阳明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包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明白这四句话,就彻底读懂了阳明心学。③王阳明家训:修身,持家,教子,立业。 ​④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知行合一1: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王阳明出身名门,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替忠臣求情而入狱,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场,他悟出“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后历经诸官之职,先后平定南方匪患、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晚年倡导“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学说,世称“心学”, 五百年来折服了无数中外名人,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王阳明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只要按照良知行事就能知是非善恶,人人都可以当圣人。其实是倡导人人生而平等。 知行合一2:其实是心学的加深理解,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们是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四句教可以说是贯穿我们人生中所经历的各种事,将心学精髓运用到,也是事上练,致良知的体现。 每个你身处所学的,就是你世界观的体现;明朝学子刻苦读朱程理学和八股是中科举,王阳明想到却是读书做圣贤。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所程现的人生目标就是不一样,正面的世界观树立起,你所向的就是阳光而不是阴影并为之去实现。 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你所努力的方向,虽不像理学鼻祖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宏大,但都可以从小小自我为之努力。就像工作高层职位有限人人都向往,能做到就最好,没达到也不气妥,要培养自己工作中的核心能力并认真对待,我们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一份薪水而是让我们得到成长,能在任何时候立足社会。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决定了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书中心学大师何心隐提倡的是"人人平等"建立的"聚合堂"就是这一体现了,何心隐对国家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先从普通民众的觉醒的自治、独立开始,张居正认为这样会对江山社稷会受到动摇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受到损害。因与张居正对国家改革理念不同而不结交。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私欲,我们就要为善去恶。在读书阶段的考试时,去作弊成功就会获得名次,就要把这样的私欲去掉,改为勤奋学习备考;出来社会工作时有的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钱财,损害人民国家的利益,就要把这样的私欲去掉,光明你的良知,净化心灵的毒瘤。 "知行合一"不是空谈的理论,而是学以致用,是实践出真知的思想,从日本人的明治维新、东乡八郎打赢俄罗斯的海军舰队(心无外物、知行合一)、到稻盛和夫"敬天爱人",它们都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体现。 从我们出生到现在都在不断完善自己,向目标迈进,就不断付出努力,当你致良知给予善心的指引和帮助时要是他所需的,最好的不一定合适,轻轻举手之劳也有大收获。你由心而外的气质会吸引气场相同的人,而有的人会抱怨遇人不佳,要多想想是否是自身问题,就要努力修炼自己,达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3:王阳明家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重中之重,被称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知行合一4:王阳明《传习录》经典16句: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⑴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⑵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⑶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⑷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⑸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⑹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⑺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⑼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⑽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⑾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⑿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⒀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⒁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⒂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人与人、事与事,有内有外,仁者无敌。[太阳] &今天是端午节,祝各位书友端午安康🍃

  • 生理学基础
    天道
    推荐

    龙场悟道,居士楷模。官场、农场、军场三场立行,心学一脉立言鹊起,融中华之智慧,惠及天下!君子也。集唯识中观之大成者,近代第一人。

  • 生理学基础
    张胜
    推荐

    自提本书精髓如下: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此心不动”。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静坐、事上练”。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诚意、谨独”。

  • 生理学基础
    一笑奈何
    推荐

    阳明心学不是知识不是文字是一种能量是一份智慧它能提升我们的品质、境界,让我们拥有一份崇高感。某人,如果你还是感到很迷茫,很焦虑,很孤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仍生活在黑暗之中~强烈推荐读阳明心学,它就像一盏灯,会带我们回到光明的世界,而你那些黑暗中的问题,根本便不存在了。

  • 生理学基础
    丫头
    推荐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3.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最是喜欢最后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若澄澈 我自清明! 值得拜读!有机会要再复读!

  • 生理学基础
    付涵
    推荐

    知行合一的具体步骤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端正心思,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 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 生理学基础
    无咎🐻
    推荐

    心外无物,心既理。 知行合一,事上练。 格物致知,致良知 听从内心,获得精神动力。帮你找到施展抱负的用武之地。脱离低级趣味,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阳明家训,立志、勤学、该过、责善。 多年前拜读过郦波教授500年来王阳明,尤其阳明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告白,不禁潸然泪下。

  • 生理学基础
    飞扬 จุ๊บ
    推荐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每思此句,便是灵台澄澈,即使深处严寒而万丈冰川,也即立感阳春温暖;又是醍醐灌顶,冲破浑浑噩噩中,而沉浸于甘美温泉,一心浮躁已经了无踪迹。

  • 生理学基础
    薰衣草
    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我们看不清自己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自己的过去。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知和行是否统一了。“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致良知”回归简单 “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既然我们会被欲望所牵制,进而影响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就该“致良知”王阳明的“四句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生理学基础
    🇸 🇦 🇰 🇺 🇷 🇦
    推荐

    如果说在一百多年前,阳明心学给予世人更多的是一种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胆识、魄力和勇气,那么时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并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心灵救赎的道路。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萨摩藩倒幕领袖西乡隆盛)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带有一种使命,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潜能充分发挥,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让自己获得一个快乐、幸福、成功的高品质人生。 毫无疑问,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灵、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精神,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刻苦修行。而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当下体认这个精神本原,借此与他人、天地和万物建立一种广泛而内在的联结。 说起王阳明,那么就不得不提到“知行合一。”可惜的是,当今的中国人吸收了太多传统文化的糟粕,而又抛弃了太多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以至于大多数中国人谈到“知行合一,”就以为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的认识,就算不是对阳明心学的误读,至少也是一种很肤浅的理解。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之一),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知”就是人的认知功能,“行”就是人的行动功能。如果非得举例的话,我觉得惠很漂亮这就是“知”,因为惠很漂亮所以我喜欢她,这就是“行”。如果用古诗来举例的话,杜甫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最好的注解。 从每个人的日常经验出发,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心灵其实更像是画布和颜料,而认知能力就像是画笔,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因而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倘若我们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和言行,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流俗的价值观绑架,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被自身的种种欲望和情绪困扰。试问,这样的人谈何自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