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基础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生理学基础
    星汉(李江峰)
    推荐

    度阴山(话说,作者这笔名真不咋滴)的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全4册)我是又听又看,陆陆续续花了一年多时间了。最后一遍是精听(放慢语音倍速,遇不清楚或干货多的片段的多听几遍)+精读,目前就完结的的第一册(也就是最主体的“王阳明传记”部分)来说,收获满满,略整理笔记如下。 1,阳明心学与我现有思维模型的共振 在读这套书之前,我从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中提炼有一个观点:我心即我神。但这真正代表着什么意思,是对“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主观能动性的推崇?还是对乔布斯“follow your heart”的致敬?其实我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或界定。 这几年中,我陆续接触过一些思维和认知方面的理论,印象深刻的有大脑三元件理论、快慢思考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叙事理论等。这些还算新鲜而又相对权威的现代科学理论,在我看来,却在各个角度跟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产生着共振。 大脑“三元件”理论:此理论按照生物进化阶段的递进,将人类大脑分成3个部分:主控无意识生理的爬虫脑(脑干和小脑)、主导情绪和感官的哺乳动物脑(杏仁体、海马体等边缘系统)、掌控分析思考能力的人类脑(大脑皮质)。其中边缘系统负责的各种情绪,如焦虑、悲伤、恐惧,和感官刺激、短期记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性“蠢”和“恶”的来源。控制好自己的边缘系统,是一个人成熟的定义,是人类的核心斗争任务,也是王阳明心学跟程朱理学都在探究解决的问题核心。ps,其实这也是现代心理学各应用研究的重心,比如营销学、积极心理学。 “快、慢思考系统”理论:由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他将人的思维系统分为凭直觉快速反应的“快思考”和需要投入专注力的“慢思考”两套系统,并揭示“将某些场景的处理从慢系统转到快系统”是学习的本质之一,也是“刻意训练”的理论依据。这跟王阳明反复倡导的“光明良知”(平时反复刻意警惕自己内心的私欲,以此来让快速反应的良知遵循天理)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混沌理论:我个人觉得这个理论所建立的模型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有机系统”,能指导几乎所有的“系统性”问题,比如生命进化、个体教育、企业经营、社会变革等等,也是最近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理论。在读此书过程中,我不时将心学理论和王阳明处理事情的案例跟混沌理论印证,好像看到两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一个东西,这种感觉非常微妙。 叙事理论:上面几个理论研究的主体基本还是客观世界,而叙事理论我觉得对人的主观世界的研究偏向得更多一些。这个理论我只是从《人类简史》和《叙事经济学》这两本书中稍稍有点感觉,还没入门,但已能感应到其中的神妙之处。王阳明心学总是被当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理论,照道理跟它的呼应应该更多一些才对,但就我的感觉来讲,却是最少的,所以这也是我怀疑把王阳明心学划归到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正确性。 从我这个现代人的角度看过去,王阳明心学其实是心理学应用跟儒家学说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修身”之说。从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当时社会的主流背景是儒家的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必然需要(也一定会)跟儒家学说产生关系。 但我个人觉得,这个强行融合的结果使得王阳明心学从理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比如对于“宁王叛乱”的解释就非常肤浅,一味强调“忠”,跟传统儒家没任何区别,完全禁不起推敲和反驳(他最得意的学生就被宁王驳得词穷而恼羞成怒);再比如他不希望别人学他在军事上的策略(因为那里大量应用的是心理学,而非儒学),这个行为本身就违反了他自己反复强调的“知行合一”的原则。 2,最大的收获:更能适应外部世界的世界观 王阳明一句“心外无物”,让不明就里的人把他划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阵营,尤其是唯物主义者,更是对其呲之以鼻。而我这么几遍读下来,发现最有收获的其实就是这一句。 首先理解一下王阳明对这句话的解释。他那句著名的“花 vs 心”的语录,美则美矣,但其实并没有说清楚“心外无物”的原理:“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就我的理解,阳明心学认为,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个事物,而是映射到我们心中的事物;事物映射到我们心中时就已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们心外。 有点绕口吧?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一下:你看到的那朵花,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朵花,而是你眼里的花;换一个人,同样的花,他可能看到的并不一样,比如正沉浸在悲伤中的人--这是心理的影响;更扩大一些,如果是蜜蜂,它能看到我们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红外线等光谱,所以它看到的花肯定跟我们人类大相径庭(下面两张图就是同一朵花分别在人类眼中和昆虫眼中的样子,截取自BBC的纪录片: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85232)--这是生理的影响。 (此图请看我公众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5FWXcqZ7HywbVKesSkHOMQ) 所以,抽象地说,我们看到的每个事物,其实只是摄取了这个事物的一个“副本”,并不是那个事物的本体。所以,当我们眼前没有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还能通过回忆将它影射出来。 这就是“心外无物”的真正含义:它强调的是外部客观世界和主观内心的连接点。它并没有否认客观世界,所以说它是“唯心主义”,未免狭隘了点。 这也是阳明心学理论的世界观基础:客观世界没法改变,但我的主观世界总可以改变吧?甚至进一步,我可以通过改变其他人的主观世界(比如影响他看待世界的心态)来改变客观世界的一些事物。而这也真是现代心理学目前最主流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体。 从儒家伦理的角度去看,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阳明心学认为,是非善恶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是正确的,为其所动即为恶,是错误的。什么是天理?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常识。所以,“心即理”:即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著名的阳明四句教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事物本体是没有善恶的,善恶是我们自己的个人立场“意”(这非常符合辩证法),我们的内在良知其实知道是非善恶,只是经常被私欲所蒙蔽,所以扪心自问,光明自己的良知(即“格物”,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即格物就是正念头),力争达到“行事如明镜,物来则照”的境界,则人人都可为圣贤。--这跟乔布斯的follow your heart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为系统和精准。 这个世界观我还是非常认同的,并因此感悟到,人应该如何去适应世界。 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很多人依靠经验来判断,然而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拿从前的经验对待新出现的事物其实是胶柱鼓瑟,尤其是当你面对新问题时,经验就是道教的丹药,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致你于死地。 按照混沌理论,我们应该去分析其中的基本决定因素,并以此优化调整自己,但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生中哪些因素是“基本因素”?阳明心学给出了答案: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要做到“制心”,最首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点:不要和外部世界产生对立。人为什么会常常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相当于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给事物贴上的标签,它们就会反过来干扰你,而一个情绪总受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这跟混沌理论的顺势而为,是不是有相当的相似性? 如何做到不对立?首先要做到“不动心”,就是不要让心随便就跟着外界环境而变化;比如愤怒,就会让自己阵脚大乱。按照心学的解释,如果你的心被环境影响而变化,就相当于你摄入了一个被人扭曲过的世界,这样你就看不到更真实的世界,由此采取的行动也往往南辕北辙。其次,就算你要动心,也要强烈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在情绪最激烈时控制住,一切都好说。怎么做到“不动心”?想象一下,“这件事和我无关”会如何?即把自己变成傍观者,尤其是当别人挑战你外在的一些东西时(如身份、低位、名利、面子等)。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如果此时,平时愤怒时到此能不愤怒,惊慌失措者到此能不惊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这是从信息的摄入角度进行控制,核心也可以用“大脑三元件”理论来解释(控制主导情绪的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 其次是做到“不操心”。按照阳明心学,“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顺其自然就好。不要操心,并不是真的什么事都不干,而最应该在根上操心,也就是光明良知,从内心深处去领悟和处理此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你的良知,即是你的行为准则,这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并不是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达到我心本具的良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指引去为人处世。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简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简易,越简易就越真切。光明良知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去事上磨炼,随时觉察自己良知的异动(也就是克制私欲,这个感悟我在后面再详述)。--这是对信息的处理机制进行锻炼,跟“快、慢思考系统”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3,最有感触:破“心中贼”之私欲问题 儒家的核心理论基本都围绕着道德展开(所以,儒家学说用来修身不错,用来治国基本就是灾难了),阳明心学也不例外,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篇幅。孔仁孟义,阳明心学继承了程朱理学的路径,将焦点放在“私欲”上,不过跟“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虚伪的、类宗教的、道貌岸然的说辞不同的是,阳明心学对其的理解本身就非常有心学特色。 私欲在王阳明看来,是人不能充分发挥良知的一个根由。那么,什么是“私欲”(或说“人欲”)?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然而,人生在世,岂能没有七情六欲?这也是程朱理学堕为邪道的原因。阳明心学认为,人的私欲看似很多,实际上只有两种,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而私欲跟正常情理的区别,就是“过”或“不及”。也就是说, 一般情理中的欲望本身就是天理的一部分,如饿了要吃、亲人生病会悲伤;但一旦“过”了就是私心,就不符合天理了,比如路有冻死骨的朱门酒肉、埋儿奉母的愚孝。简单的说,人不可能没有私欲,但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什么是“合适”?阳明心学认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够简单直接吧?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过”的情况远比“不及”,故有“过犹不及”的成语,比如认真就会容易“过”。 在这些对私欲的分析中,我个人对这一点感触颇深:表现欲。下面这些就是阳明心学对其的分析: 好表现的人,必是自以为是的人。一个“好名”的人,非常喜欢和人争辩,而且他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当他确认这一点时,那么他就把自己看成是君子,对方是小人。于是,所有和他意见不合的人都成了小人,自然那些意见,他也就不会入耳了。没有任何意见可以进来,良知就会被这种妄自尊大遮蔽,后果可想而知。 人为什么会有表现欲?就是为了贪图虚名,而贪图虚名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这就是为什么老祖宗把“名利”放在一起谈的缘由。 “好名”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把抱怨和指责别人当成是一种生活。批评、指责、抱怨,都是我们疯狂生长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联合作怪。 如何改进?王阳明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克制。不要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才行。 二是,反省。真正的修行之道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如果一味去指责别人,就只会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如果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当你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缺点时,你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吗? 三是,求实。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 生理学基础
    申超
    推荐

    良知如“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一切在切身体悟。 书友们如不想浪费过多时间精力在此合集上,细读《传习录》即可。

  • 生理学基础
    面朝大海
    推荐

    此书记述王阳明一生,其中《传习录》乃阳明心学的讲习宗本,阐释经典,解答疑惑,类比指喻,陈述反诘,人伦事理,花草走兽,纤细庞大都能入理精辟。一页页读,一点点思,一步步走,被蒙蔽的良知日渐清透,执着的意念一缕缕撕开,光明的心冲出遮蔽的云散发正直自信的光芒。寒冬过去迎春花开,良知如花带给所有人美丽的心情,利人利己,助人自助,心胸坦荡,心安理得,心情愉悦;忧郁不再快乐降临,毁誉如过眼烟云皆是身外之物,任由他人,不必纠结,扪心自问,问心无愧,此心光明;远离计较当做就做,哪有万全之策务实就是正道,该舍就舍,才有所得,心知则定,心定则安,心安则得!小到修身大到平天下,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不辞之径不二之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生理学基础
    推荐

    有点长 😂😂 良知跟道跟般若智慧差不多 就是真我的智慧 随本心而活 光复光明真我 知行合一 随理处事 处事中悟道光明良知 格物致知 纠正错误的使良知光明 诚心诚意去事上炼 万物一体 对立统一 和 。。

  • 生理学基础
    💦
    推荐

    第245本【2021.08.20】 读全集的好处是事无巨细都被囊括,但是缺点也很多,比如漫漫长的页数让人望而生畏,以及繁琐重复。 第一本很好,我从从七月开始本书的阅读,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看,如痴如醉,到了第二本发现与前文有很多重复之处,起先我还认真看,后来索性跳过同样的内容,读得比较快。到了第三本家训和第四本传习录,再无法读下去。原因有二,一则章节的分列不明显,其实全书都有这个问题,到了后半部分著述原文的时候尤其昭著,二则解译原文的语言风格,不是我能很好接受的。 实在读不下去了,明明我找的是口碑还行的关于王阳明的著作。 先生的致良知,到了我这,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只是获取知识和智慧初级途径,如果想要为己所用,还应该知行合一,成为记忆和习惯。 本心是存在良知的,不需要刻意格物,只是有些被蒙蔽了。你的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行为上的偏差。心体本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有恶是我们的意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去恶存善是我们应该做的。

  • 生理学基础
    jingjing
    推荐

    第一遍,粗读《知行合一王阳明》随不能全领悟,但修心养性,慢慢来 “致知  格物  正心  诚意  修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生理学基础
    一本朕经
    推荐

    “ 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 ”

  • 生理学基础
    温蒂Wendy🕊
    推荐

    王阳明,他的心学总结起来, 六个字+四句话。 1.六个字,这个六个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2.四句话,四句话当然是他的四句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生理学基础
    天问
    推荐

    这本书让人看的手舞足蹈,真应该早点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他的书我最近才开始看,但感觉他的心学理论,我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实践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人处世,无它,惟一诚字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生理学基础
    胡明 HHH
    推荐

    截止目前微信读书上耗时最长的一套书,包括王阳明的生平介绍,知行合一,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发展与传承,家书,家训,家规,传习录等,真是相当全面,读下来总算对“知行合一”这句如雷贯耳的词有了进一步认识,但也仅是多了一点认识,抽象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够长时间理解和践行了。 心学是在吸收了儒家思想,理学后加以改进而来,心即理相对于性即理很符合人性,致良知更是将人生修行与个体结合,对于追寻人生的价值都极具指导意义。 书是快速翻了一遍,书架上又多了好多书,进入越读越厚阶段。

  • 生理学基础
    D先森
    推荐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追求事业完美无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简单通俗理解即为德兼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 生理学基础
    梅子
    推荐

    一直以来都不敢写书评的,从上学期末到近几日才看完这本书,真的很喜悦,可是也很敬畏,敬畏到不敢写书评。 这本书以阳明先生的一生为索引,从他的出生到逝世,从心学的产生到发展到逐步完善。最后还附上了《传习录》上中下卷及其注释,真的很赞。 先说说作为一个读者,我对作者写此书的大体感受:从行文的整体架构和用词来看,度阴山显然是很崇拜阳明先生及其心学且对其是非常了解的,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注释和旁白都还比较客观,都有据可依,所以个人色彩被呈现得不算太多,这也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之一。另外就是作者的表达也很清楚,让人读起来不会至于读不懂,很喜欢。 然后想谈谈自己对阳明先生的心学的小小收获(因为整理的还不完整,所以先写写目前的一些收获,待整理好了再添上其他。): 心学有几个关键词:知行合一,万物一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致良知,事上练,静坐。 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据我读这本书来看应是:万物一体。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必须是我意识到的东西对我来说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心外无物,但没有这个世界,也就没有这个心,这个良知。因此,它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照作者的话来说:不唯神,不唯物,不唯心,只唯良知。 对此他有用到“明镜照物”来说明,比较让人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还可以换个方式来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按今天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质本身。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花在你眼中(心中)明亮起来,但并非是它自身明亮起来,只是光的反射。我们看见的花其实是映射到我们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间的那朵花,它映射到我们心中时就已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们的心外。 很多人都会对下面例子的判定深信不疑:高楼上掉下一个冰箱来,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逃跑。而当我们看到高楼上掉下一个婴儿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去承接。这就是致良知,遇到冰箱逃跑,是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它是恶的,砸到你会把你砸死,而生是本能,所以要躲开。看到婴儿掉下,良知马上会告诉我们,他是善的,因为他是一条生命,我们的良知对自己的生命重视,当然也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要去承接。” 上面这两个例子是目前我整理出来的两个让我拍案叫绝的例子。 这是世界观。 而关于方法论,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事上练+静坐”,这是我自己目前觉得的。 关于价值观,大概是用良知去评判了,即致良知。 总之,阳明心学的很多东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知行合一。 目前整理的能简略分享的大概是这些。 接着我还有一些疑问: 1,为什么要立志成为圣人?这个志真的是每个人都想立的吗?它的受众性如何?因为阳明心学基本都是从“做圣人”出发阐述自己的理论的,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问了好几个人,他们启导我从我看这本书的动机出发来理解这个问题。但是这只是解决了我为什么看这本书,我的单独的立志问题,但其他人呢?所以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没解决 。 2,阳明先生的心学是否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了?阳明先生没有留下专门论述自己力量的著作,天泉证道后也没有对两种观点给出明确态度,再加上他本人的一些小瑕疵,这就让我对心学的发展问题产生了怀疑。 3,心学是否和任何社会都能相适应?这就包括不同政体,经济体制,社会风气,伦理要求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了。 总而言之,阳明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心学精深而明智,我仰慕他,也崇拜他的理论,但由于我自身的的一些局限性,难免会有很多疑问,希望这些疑问都会慢慢有答案。 感谢阳明先生,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思想明珠。 还有,真的不喜欢听别人说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 生理学基础
    学海千寻
    推荐

    “知行合一”,一个词实际上已经够人们慢慢体会了。 不过王阳明的一生交织着心灵的顿悟,为官和为师的完美统一,使他能够有更多的心思去探寻外在与内在的交互,从而定如泰山,无论风雨飘摇还是喜上眉梢。人生如此,必将大彻大悟。

  • 生理学基础
    秋老虎
    推荐

    这本书和郦波老师的《五百年王阳明》各有特色。这本书介绍的王阳明应该是更完整。只是太长,费时太久,读后面忘前面。掩卷回想,阳明学说给我的感受是: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人性。承认人欲的合理性,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就是天理,有民生意识。 良知就在本心,不用求诸外部。格物不是观察、认识事物,而是正事物之非。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突出强调致良知必须事上练,在各自的学业事业之中学,与空谈论道的腐儒截然不同,是建功立业之学。 良知求诸本心,是非分明,当做则不计牺牲,不当做则百般诱惑不受。一切出于诚意,其实就是修身。至于道德之外是非得失如何判断,则不明了。也不必深究。 当做之事则必做成功,欺诈行奸,不避诡道,不拘泥迂腐。这点与那些道学家有天壤之别。 如此,便是致良知了,“我心光明”,不计毁誉。 立德,而立言、立功。不愧是五百年来翘楚。

  • 生理学基础
    ꧁༺Cathy࿈Qin༻꧂
    推荐

    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我以落第动心为耻…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光不仅在烛上…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