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阿尹
    推荐

    《境界之巅无幸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大推境界,并以"国家不幸诗家幸"开释苦闷,却自始至终未能抵达所向往的清朗境界,实是未悟出"境界之巅无幸事"啊! 《人间词话》大概是我读过的最慢、咀嚼最细致的一本书。自2017年10月收入书架至今,历时近两年,实际阅读累计一天(估计90%处于品味中)。为提升阅读理解力,期间又加读了《北大文学课》、《木心文学回忆录》,并妄图以《声律启蒙》、《苙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小窗幽记》、《楚辞》等系列工具书武装自己,不致于茫然晃过这个精彩纷呈的阅程。汗颜是少不了的,虽不至于一字一顿,但若无俞平伯的译文赏析和众书友的点评,几乎寸步难行,更别提津津有味了,我居然一直坚守到最后竟没有半途而废?!先生的品评更是精妙,抽丝点睛,无一不切中要处。先生意境格调之说直击心底,而俞平伯铺陈转寰之析更令人豁然开朗,把所有的晦涩难行都赶到一边,读来甚是畅快。此文当一读再读,享此一生。 全文以先生的"境界说"起势,以常用的五十九个词牌简介结尾,无论是反复吟叹还是一带而过,俱是层层涟漪,感慨难平。尤其是刚从那些用词讲究寓意深远至情至性的词牌中走出来,忍不住要胡诌几句,也凑个"雁过留声"的热闹。水平不够,意境来补,顺便打着先生境界为上的名义,就不死嗑那些摸不着头脑的词牌曲调了,自创一曲《放马归山去》,以为肄业。 绝尘望朗朗 千种悲喜脑后抛 再无回首时 莫相望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出神忆隐隐 百般滋味心头撩 须有重生日 堪与忆 其它几句都是脱口而出,唯有"百般滋味心头撩"的最后一个字,是在"烧/挠/烤/绕/撩/嚎/啸/绞/咬/扰/嚼"中反复品味心情后挑选出来的,取轻描淡写之意,去纠结烦乱之苦,当真比贾岛的推敲还费神。这轻轻一撩,也只能先顺了自己的意,怕是有违先生以千钧之躯投湖一跳的心境。 人生悲苦,莫过于心藏闲云野鹤,身陷泥潭枯井,更不堪大起大落之势,无尽哀鸣……先生亦有自悲自叹之作,他的《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灰暗颓丧至极,既无陶渊明唐伯虎的恬淡不羁,亦无苏东坡辛弃疾的洒脱豪迈,倒像是把所有的情怀都融入到《人间词话》中,空留苍凉无奈于浊乱之世。 感觉先生唯有沉浸在他喜欢的古诗文世界里以及他自己的感悟里,才有些欣喜欣慰处。即便如此,仍时不时透露些许不喜、不满和无奈,这是追求清澈至底的性情中人最终选择避世而去的根底吧?无论哪个时代。 无怪乎先生偏爱辛弃疾,非才情境界直通神界,实在是志向品性直通先生心境。故一向取辛弃疾、苏轼、李煜在前,周邦彦、柳永陪衬,至于李清照的婉约风,竟未留一丝一毫之余地,可惜可叹也。 《人间词话》重心在赏析而不是学习和练习。当然,没有一定的基础,想跟上先生的思路尽收精髓也着实不易,尤其遇到先生任性妄为时,常私忖是不是该实话实说?先生重人品、气节、格调、境界、情怀,轻才、韵律、形式美,往往品诗词为次,挺非凡贬庸俗为主,让浸淫诗词之美的读者屡屡心生困惑。虽说各有所好,但先生之偏执用于如此经典之作,实为美中不足也。后世虽感念先生力赞力推之功,亦难免深憾先生狠贬轻视之过。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先生断语之狠,让我这个门外汉很是惊悚。 如先生所赞,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确实感人肺腑。而周邦彦的《意难忘》“夜渐深,笼灯就月,仔细端相。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些个事,恼人肠。试说与何妨。又恐伊、寻消问息,瘦减容光”也确实情薄失神了些。细品之下,领先生用意,但不敢受先生之词,唯恐失了敬畏风度。 先生对用典也颇有微词,认为喜欢用典故者无非是缺少真情实感或语言表现力不足,若意境完美,根本就不需要典故,如果语言高妙,用典故反而多此一举。所以喜“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的平直浅白,却惜周邦彦在《解语花》“桂华流瓦”中用“桂华”二字替代了“月亮”。 其实用典是写作技巧之一,本无可厚非。若能不用一典得妙笔生花之文,当然是至高境界。若能巧缀添锦,引用出新意,也是一种本事。就算真的才疏学浅,谦虚取高补平,也不失为明智的拿来主义。就怕没有节制,一味堆砌;或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用了便是自己的了,徒惹他人窃耻。 先生喜“不隔”而恶“隔”,宁取不事雕琢的纯景物描写,不欲隔雾看花的情景交融。我却觉得不隔固然直抒胸臆轻快爽朗;可是隔也有隔的妙处,借物借景抒情达意,或有望纱生遐、穿心透骨之功效,不宜一概而论。 其实诗词的情趣意境不必单从"隔"与"不隔"论。有书友妙论为证:作文以神韵为首,技巧次之,工整最末。所以先生口中称赞的"不隔"往往就是不加修饰就浑然天成的神韵之作,先生认为稍逊风骚的"隔"大多是雕琢过度或妆容青涩的非精致品。至于那些技巧高超琅琅上口的工整佳句传世之作,谁敢以"隔"非议断之,现下有多少诗词爱好者恨不能修炼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朦胧美功夫呢。 无论是爱好者还是精著者,无不贪求意境与修辞的统一。虽明知欣赏意境更胜于格律对仗,也只能在遣词用句上下功夫,盖因胸中丘壑非描红可及。故大家非不想脱俗,实为心有余而力不逮。 气质神韵自是由境界而来,但仍须仰仗才情得以升华;境界犹如人之灵魂精魄,无附着何以衬里,无凡俗何以彰显。此先生所以偏执处。 故先生的《人间词话》,总不免挑剔之嫌。其实但凡略通文墨和略有报负者,无不对文笔和意境有直观的偏向。无论作者和观者,当是既为绮丽华美所吸引,又为壮阔深远所震撼。只是这两样才华,不是受学识天分限制,就是受阅历品性影响,总难两全,也难怪先生对比之下,屡下苛论,让吃瓜群众很是左右为难,毕竟先生之言绝非妄言。 就诗词喜恶而言,名士与普通爱好者并不太大区别。说到底,只有写不出的意韵,没有品不出的味道。但是大师们的鉴赏品评确实眼高一等技高一筹。先生是实在人,在《人间词话》中处处大实话,窃以为仍是学术为先,算不上刻薄欺古。 先生纵观诗词历史,认为名家亦难免淫词、鄙词、游词,后辈自当戒免。虽然细究起来,当代艺术在情感抒发、格律辞藻的形式上已与古诗词大相径庭,但是文风用意千古不变。我想现代人虽不必拘泥于先生所谓的淫、鄙、游,亦不该陷于声色犬马中,失了高雅别致。 所谓淫词、鄙词、游词,既不可放纵,又不宜深究,总归是失于大品格,容于小性情,有坚守时,亦有宽宥处,全看作者品性。有才无品者更易沉溺于"游词"。无才者自不必言,有才有品者径自"出污泥而不染",独独无境界无主见无情感偏又有文采之人,最能捏出外形俊美腹无锦绣的文章来,看似旖旎,品之无味。 写《人间词话》也真是难,可炊的米足而杂未考倒先生的文学功底,但是种稻供谷吃饭的人品行参差不齐,却严重影响了先生烹制的心情和水准。桃花源里羡缤纷,象牙塔中论品色;几欲闭目闻清馥,难得一片清净心。在先生几番狂轰乱炸和赏析者的精彩品评中,倒也愈发有滋有味了。 其实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正是那些无所挂碍的寄兴和言情之作,以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者为最上品,"把酒问青天"的无畏、"我欲乘风归去"的畅想,是我心心念念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看来更多指鉴赏和感受可以跨界。在《人间词话》里,以先生精益求精的原则,彰显诗词曲赋精髓的裁剪手法各有其奥妙,绝不是一个时代和一个大家可以尽收其中的。还真是苦了孜孜以求全才的呕心沥血者,在艺术创作方面,一大半倒是要看天份和境界的。大家淘的就是不同凡想、与众不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绮丽华美。概观《人间词话》,先生眼中大多风骨豪侠、江山社稷,而少儿女情长、风花雪月。 正如先生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先生并不认同后世文学不如前代的说法。体裁好比时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既是应运而生,必将遵循自然规律,更迭往复。妄自揣测一回,万能的AI集前人之大成整合出的范文,会不会因精萃过度而产生审美疲劳,亦或因不能推新除陈而沦为应酬代言人。艺术的拓展,或许是高科技唯一不能完全取代的一项技能,就算最终人类选择了极简生活,就算人类玩起了控制思维的游戏,也无法抛弃有别于机器的艺术活动。 看来我们的教育大致还算在正道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只道历史有先后,未言文风有高下。古人最多论及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近代也就纠结过一阵子芭蕾舞和样板戏。只要撇开了是非谈艺术,鉴赏而已,何来排序这么扫兴多余之举。先生于此倒不再厚此薄彼,幸哉。 说来惭愧!我这个诗词小白坐享鉴赏之美,无遴选之烦,本不该挑三拣四,拂先生之意。不过先生深以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为然,我却偏喜欢愉之作:凡一颦一笑,似上眉梢;鸟语花香,似闻其间;闲山谧水,似卧其侧;更有至情至性的热烈奔放,无不为我所爱。我回看以往悲情咏叹之语,常有强说愁之尬;而浓情蜜意的随意流淌,每读反更美上心头。所以先生所说的"愁苦易"怕只是应了一部分作者和读者的心境,竟是全然忘却了这世上还有许多妙不可言的美好和欢愉。 幸而更多时候与先生同感,于《人间词话》中尽得妙也深也,阔也远也,皆入心合意,兴致盎然。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确实触景生情、以情推景的绝作。读前两句时,恨不能醉卧树藤下,悠晃水桥间。待至第三句,起彷徨心。然后残阳似血,忧思满天,再也回不到纯净的世界中。这里的每一个词每一处景都是勾人心魂的梦境,心甘情愿随着去了,便再也走不出来。既是不能,更是不愿。 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反其道而行。首赞特书境界风骨气度,却将那些古灵精怪的平仄规矩置于书尾慢慢琢磨,以全诗词研究之意。现在少有人研究词牌曲调,想来一是太过专业,不必苛求人人习之,便是爱好者也是自愿耗费精力心血以享其中乐趣。再者,此技古之久传,演变至今,诗词曲调俱有新颜,今人只须欣赏了解便是了。更主要的是,形式愈是拘谨,创作愈是受限,崇尚自由的现代人愈是不愿受其制约,哪怕追求美学的文艺工作者也不例外。但凡美到极致之作,外骨固然俊朗,真正吸引人的仍是其内在精髓。后人若一味追求皮毛精美,而无个中内涵,怎得销魂韵味。 正所谓诗有志,词有境,诗人和词人的志向和心境是撑起诗词格局的最重要的品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轻用词,重格局,当真是品评文集中的不羁之作。 诗词中但凡起家国情怀之兴处,无不动容,以为应了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其实何幸之有。 倒是我这个懵懂初学者常被激起诗兴,竟敢傲娇放言"最是得意揽镜时,神釆不让桂上枝",隔三岔五发一顿感慨,也算没有白读了一回《人间词话》。 (一) 千里孤光同皓月, 万顷良田共流水。 斗转星移影常更, 悲喜无常故难寻。 (二) 倚遍阑干谁与语? 思量有恨无人处。 望尽天涯何以去? 踟蹰不入伤心地。 (三) 千年诗词传千年 一字一句入梦来 扬花立柳孤身雁 境界之巅无幸事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佛系少女🌞
    推荐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所谓“真”,感情真者,是也。其触于外,发乎内;其字句清新,沁心入肺,豁人耳目,自然晓畅更真挚可触;非因矫揉造作而为之,亦绝无无病呻吟之态;故而能令读来不觉浮华或游移,且往往于来者亦能唤起似识之感,于是能一倍感慨之。书中佳句之众,不能一一引来,便随举一例:柳永一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初次读来,怕也是不能不说是其情也真,其情也相识了罢。不明甚者,可结合其下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并品之。        所谓“境界”,在先生看来,不仅是能取一切景语融汇于心皆化无痕情语贯出者,更是应有居一隅而不狭于一隅的气慨胸怀。此一隅既指眼界,又指心怀。言之为心声,所以唯心怀大,品性高,词品方能见豁达,开阔;词意方能与日渐长,延而不朽。有此境界者,哪怕触目感怀于私情,亦能古今共赏。且看欧阳修一句“人生最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再看秦少游一句千古名句“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番境界实非花间词牌的圣手温庭筠又或者后来的词工巧匠周邦彦等人可比的了,自不多提。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QQX
    推荐

    仙府谁家叹息,冰凉意。 秋风阵阵、秋雨阵阵,好不凄迷。 朝也急,晚也急,何事何必? 下凡可好?与君痛饮、同悲喜。 ——桃花。欢伯已就,坐等你🍶🍶🍶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大林
    推荐

    几多年华好,天真曾绕膝。 世间人情恶,身陷虎狼地。 铁链径绕颈,寒夜瑟单衣。 父子禽兽行,儿女若孳遗。 满口齿拔脱,咿呀不知意。 往昔不堪思,恍惚眼迷离。 今世已弃我,谁晓此间戾? 一日忽有诸人来,冠冕堂皇着皂衣。 却道我本此乡人,家中无人问归期。 锁颈皆因性乖张,齿落只缘牙周疾。 众意汹汹若鼎沸,乃称我本边陲裔。 又言似无不法事,拐卖可称寻凭依。 如此反复数番过,掩耳盗铃和稀泥。 此地女子泪如血,比比皆是不许提。 噫吁兮! 那厢烟火称盛世,这边饮泣声凄厉。 汝辈亦有妻与女,可有面目言尔迹? 悠悠可塞天下口,须知天理不可欺。 天下太平何须饰,只在世情与民意! ### 见所谓最新通告,心中意难平。之前没贴的半首,也一起贴上来吧。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Phoebe
    推荐

    人间词话主要评论赏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词人词作,借助王国维先生点评,读者不仅感受到词本身的美,也察知了词人的心路历程,领略和品味到整首词的意境,从而对词又有更深的理解,感受更强烈的审美愉悦。他提出赏评诗词的主要标准乃是自然之境界,即写诗作词不过多修饰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切皆自然流露。进而提出“隔”与“不隔”、“格调”、“雕琢句易而意难”等论断,皆是以此为基础而来。 虽然作者评析的一部分词作耳熟能详,再次品赏依然仍被圈粉,深深感叹这些国之精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贡献。整体来说,人间词话对于词作的审美自成一格,虽有作者个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诗词探幽的入门好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