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章毅
    推荐

    文如其名,“人间词话”,不仅品的是诗词,更品的是人间(人生)。其中品诗词的部分犹有可商榷处,品人生的部分却是字字珠玑,让人受益良多。 于诗词中,作者首推境界。不一定要俯仰天地、赈济万民才上境界,小桥流水,喜怒哀乐,有我无我,修到极致皆见境界,不以大小而分优劣。 其次隔与不隔,用典与否,就见仁见智了。王老先生推崇不隔,鄙视用典,但碰到辛稼轩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一步一典,却也唯有赞叹了。所以:不隔诚可贵,无典价更高。若为境界故,两者皆可抛。[呲牙] 人人皆知的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光做诗词如此,做学问、做事、做人皆是如此。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 再说可商榷处,就像“诗品”推崇曹植,而把曹操打入下品一样,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好恶。王国维激赏的词人确实都是名家,作品千百年后依然是脍炙人口。而他的品评最有争议的莫过于轻视柳三变,无视李易安。另外,我觉得他把冯延巳拔得过高了,几乎与李后主并肩了。这些对词的具体看法,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不必太在意。 点评之余,说些题外话。杨绛先生走的时候,大家又提起了她的作品: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而我也准备走了。 那时候我也才知道,这不是杨先生的原作,而是译的兰德的“生与死”: I stri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这首诗恰恰就是王国维晚年生活的写照。一直觉得他断然离去,就是因为心中坚持的那团火熄了。 我也试着翻过这首诗,却发现现代诗怎么也译不出我想表达的味道,最后竟然翻成了一首七绝。境界恐怕是没有的,放在最后就算是向王老先生致敬吧: 与人争竞意何如,我独倾心云与书; 命火飘摇堪暖手,火自消零我自无。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龙猫
    推荐

    【读书】尝以为,诗词之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王公国维,尽评诸家,或壮阔,或幽微,或凄婉,或清绝⋯美有不同,境无优劣,气象格局最重! 虽说是境无优劣,但人有喜恶,人之喜恶,随境随心,余少时曾喜柳词之风情,少游之感伤,岁月更迭,物转星移,今尤喜东坡之阔达豪放,乐天之平实长叙。余之最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境,壮哉!浑然天成,直抒胸臆!缘何喜之?唯真也!修辞韵律可解,唯“真”不可破! 王公尝言,人之治学,需经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三境。浩瀚词海繁如星雨,王公独釆三颗,恐是众里寻他蓦然回首所得。读之品之,思之悟之。 王公评尽古今,直言不讳,喜恶分明,未免有轻狂之嫌,然,自古文人才子,不轻狂何以成文章!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公之词,竟似这般飘忽不定,悲欢无凭!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岁月流转,最是无奈伤别离! 诗词之美,毋须赘言,然,古时诸多聪慧文人,皆溺于官场沉浮,耽于诗词歌赋,科技之事,少人问津,于社会发展,何利之有?余之惑,迄今无解。(真够操心的[调皮]) 《人间词话》,可一读再读三读。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科比永远的神
    推荐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今日得一诗,题名《兰花辞》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田华
    推荐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师父
    推荐

    “上天总是怕有才的人过于寂寞,会安排一个人与之齐名、并称。有“诗仙”李白则有“圣”杜甫;有“酒仙”刘伶则有“酒圣”杜康…… 陆羽却没有。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仙”“圣”“神”三字加身,如山峰之巅,遗世独立。茶的世界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陆羽很寂寞。” 词也是一坛醇酒。王国维品尝出三种境界,我要努力加“餐饭”,细品味这坛醇酒。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wyda
    推荐

    王国维,一代文艺评论大家,用毕生精力探究词作之创作根源,用自身审美标准评判词作优劣,划分三六九等,中间不乏尖锐批判,这是一个何等爱憎分明的学者! 读人间词话,百感交集。生敬畏之心,中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以笔为凿,刻录文学不朽丰碑,令人敬佩不已。生谦卑之心,书越读越知学海浩瀚,人越学越觉书山峻高,只有收起轻狂不羁,孜孜以求才能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生进取之心,男儿立于天地间,当为悦己之事上下求索,奋己之业夜以继日,不可故步自封画地为牢。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Faye
    推荐

    这本书我读了原文和注释,对于译文和赏析则只是粗略地过了一遍。 通篇作者最为强调的点,我想也是作者最重视的评判标准就是---自然而真实。作者通过讲词的境界,词的语言等等不断阐述了这个观点。他不喜欢过于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认为引经据典是好的做法。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但是由于我对诗词的知识储备并不深厚,所以对于原文的有些地方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比如他说谁的词怎样好而谁的词过于堆砌辞藻,虽然意思是懂的,但毕竟有些作者有些词以前不曾读过,所以感觉自己只是随声附和而已[尴尬]。还有一个外行人看热闹式的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作者的评论大多是很直白的,一点都不拐弯抹角,所以说起他觉得不好的词也是很不委婉的。但是往往这样的内容后面的赏析部分就会帮着唱唱白脸,说虽然王国维这样认为,但是其实他的词也是很不错的[偷笑][偷笑] 我更大收获是通过这本书,尤其是读到很多词句的时候,就像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当年背诵那些词句时的种种都苏醒过来。但是同时也发现,我对这些老朋友的理解似乎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小时候囫囵吞枣地背古诗,上学后语文课上学习,再后来有一段时间觉得诗词好美,自己开始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诗词喜好和理解都在不断变化。记得很小的时候背古诗,完全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某一页的插图好看就更喜欢那一首,或者发现某个词的谐音正好是某个朋友的名字就好开心。那时候哪里懂得“晓镜但愁云鬓改”,但是小静我认识,于是就觉得这句诗太有意思了。 后来初高中开始喜欢词,是觉得辞藻美,韵律美,又有一种淡淡的悲情忧伤在里面[尴尬]。那时喜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现在再去看,很多词真是太悲伤了。不要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即便是“竟无无语凝噎”,其中的情感也并不是我所理解的“淡淡的忧伤”。 作者多次提到《天净沙 秋思》,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不华丽但是有境界。这在原来是不能体会的,但是现在却非常认同。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日本的节目让大家画自画像,我记得黛薇夫人(她是个很传奇的人物)的自画像只是简单地用曲线勾出侧颜和刘海的轮廓,画了一个大红色的嘴唇,但是却生动无比。这就如同好的古诗词,寥寥数笔却能让读者脑补出一副画,这画上不仅有风景,而且意境十足。 写到这里又想起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了几个六年级小朋友的作文。感想就是过多的刻意描写刻画而没有太多的真实情感。老师要求她们摘抄好词好句并运用到作文中,但是这真的是最重要的吗?我不认为年纪小就没有感悟,因为任何年纪一定都会有属于那个年纪的或是欣喜或是烦闷。但是现在课业繁重的学生们早就已经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这篇文章完全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什么结构和逻辑。最后想记录一个我前些天看到的美丽画面:小时候和我一起背古诗的妹妹前几天一手抱着她一周岁的女儿,一手拿着一个小蜜蜂的玩具。边晃着玩具边说着“宝宝,你知道妈妈小时候背的一首诗吗?不论平底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宝宝咿咿呀呀的伸手去抓蜜蜂,画面温馨又甜蜜。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风之子
    推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元,《天净沙,秋思》二品《人间词话》再次领略到了诗词的魅力,虽说状态不好,但还是有收获的。品味到宋词格调之高,意境之远。非现代人所能及也,然,世俗之词曲也不胜枚举,毕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从上往下看的话,难免会有跌入凡尘的感觉。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宝帘闲挂小银钩。个人比较欣赏婉约派李清照的词,巜点绛唇》《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版本还是不错的值得再次品读。身未动,心已远。言有尽意无穷。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赵祥亦
    推荐

    小说,散文,诗词等都可以作为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需要在意内容中的道理,哲理,同时也对表面的语句,写作方式,技巧,抱有欣赏的态度,在已知的这些之外,写作的人可以不必拘泥于这些方式,也可以创造出新的,与众不同,但同具备内意,哲理的内容,成为新的存在,此不会取代于前者,只是在某一个环境,或时代上,如唐诗宋词一样,成为新的产物,并传承下去,在看重表达内容之含义的同时,在意表面上的文字运用,此内容的表面会使人陌生,但同具备着内意,所以一个人内心有着想法,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认为最能表达,且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小石头
    推荐

    读过实体书,几年前的事情了。我就不在这儿班门弄斧了。我只做一个推荐吧!诗词爱好者可以去读一读,无论如同故宫博物馆布局严谨的唐诗还是苏州园林曲径通幽似的宋词,在王老的点评之下,让我们以“偏见”旁观者身份再看经典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以我之眼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我想大家从书里不仅仅看到的是一个大学者对于诗词的点评。透视诗词背后更是对诗词作者的一种色彩,王老不喜欢留恋勾栏瓦肆之间的柳永,就像我不喜欢隔壁老王一样。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折腾亦是华年
    推荐

    看到最后,让我联想到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撒贝宁的经典开场就是“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很少看综艺节目,但经典咏流传是期期必看,康震老师的解读也是蛮有意思的。最近看了些关于诗词的书籍,有些诗词真的很是经典,读的时候都会莫名的有一种感觉,或是景物历历在目,或是感情置身其中等等!印象最深的是王国维说的三层境界,这个解读真的太棒了,赞同!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Ernest
    推荐

    2022年的第一本书,终于读完了。 尽管读得很慢,但是读过《人间词话》后,于诗词创作方面,依旧没有任何的提升。 老王头推崇的境界说,我想我可能还没能达到。 真情流露、浑然天成的佳句、佳篇。不仅得有才情,还得有特殊人生境遇。这种境遇,有时候还得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有。所以,佳句、佳篇可遇不可求啊。 这个“佳”,是按照老王头的评审尺度衡量出的“佳”。 无矫揉造作、不引经据典、不刻意修饰、浑然天成、气象万千,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杜甫、苏轼,如果仕途走得顺畅、官运亨通,也就不会有闲情逸致写出那些名篇佳句来。 谢灵运那货,如果不是因为不被重用狂妄不羁,也断不会有那些诗赋流传下来。 李煜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亡国经历,顶多是个善写宫体诗的君王。 所以说,有才只是产生名篇佳句的硬件条件,还得有坎坷经历这个软件条件,才能促成名篇佳句的诞生。 而幕后推手,实际上是在设计和促成这一切的老天爷。 不是吗? 尽管看完《人间词话》,并未能提高诗词歌赋创作水平,也没提升啥鉴赏水平(后面的词牌规则简直把我看晕了),但是,却也认识了不少此前不认识或是不太熟悉的诗人、词人及他们的大作。 虽然他们的作品被老王头拿去跟那些不世出的大神们作品做比较,然后给出个带有个人主观偏见的中评或差评。但是,于我看来,他们的诗句、词篇都各有千秋。读之琅琅上口,煞是喜欢。境界是高了或是低了,管他去球。 世间百味,没必要单推崇一种。诗词歌赋,风格多元,不是更美妙?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ZouZou
    推荐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直都觉得,汉语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浪漫,最诗情画意,最颠倒众生的语言。写成诗词,如春风化成春水酿成春雨做成春光,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人间词话》,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终结,是现代诗学的开启。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阐释,更是一本吸收中外哲学美学思想的美学书。王国维是提出“美育”一词的第一人,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有深刻的洞见。 王国维以境界来评诗词的高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以真作为评判标尺 , ‘’所见者真,所知着深‘’。他提出了人生三大境界的妙论:从古至今,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三重境界推绎到求学,即为悬思,苦索,顿悟;推绎到治学,即立,守,得。 王国维还强调诗人词人的人格品格,悟性灵气。他的批评是以“人”为基点的,将个体、自我、心灵、精神放在首要地位。傅雷在评《人间词话》时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n,要把一个 ‘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纵然俞伯平在序言中说:‘’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王国维的诗词评仍无可避免地有一家之言,个人喜好,我最认同的还是他推崇的‘’真‘’,真景物,真性情,真感情。‘’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自然的,最美。 读《人间词话》,要有一定的诗词储备呀。书中的名篇名句,俯拾即是,但真能记得全篇的不多。不过那些流传千古的绝句,不都是那些的字字珠玑,撼动心灵,感同身受的句子嘛。 这种诗词类的、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最好存一本纸质的,放在手边,放在枕边,在夜深人静心思恬淡时拿拾起,手捻纸翻页,吸故纸香气,触摸书页的温润。错落的排版,宁静的黑白,连诗词都变得更有韵律了。可以在字里行间标注,加注,密密麻麻,把心思都写进去。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屠苏
    推荐

    王国维的大名,履历不必赘述!《人间词话》作为其最负盛名的书籍,此书的价值更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此处不想赘烦这些事情,只想回忆一下与此书的缘分: 第一次听说,是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解诗词,鉴赏总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记忆尤深。但其实那个时候读诗词,读书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感觉读书就像吃鸡蛋,鸡蛋有营养好吃就得了。为什么非要了解背后下蛋的鸡么!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的层面早已不止于此,知其然也想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不可多得。从此诗词爱的一塌糊涂,诗门一入似海深,从此其他是路人[憨笑]倘若没有后来书画的出现,不能想象这样下去会如何!渐渐的为了改变这种沉迷,不再看这些。诗词也成了心里永远的白月光。不闻不问不要紧,一碰就会沦陷。里面说到的那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初闻不知此中意,再闻早是此中人!人间词话就是教给你爱上诗词的那个书!更深选的意义,作为一本文学的理论和审美的书,延伸到整个美学圈。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像古文诗词等,书画,音律等领域不可或缺 审美有什么用?不能当饭吃!的确是,但他却像微笑一样,没用,却是幸福的存在,弥足珍贵,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经常听到某些领导喜欢书画和赋诗吧,感觉附庸风雅。尽管的确真的懂审美的人越来越少,但不可否认他们是有意识的再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本身没有可讥笑的。除非人的生活只为吃喝,解决了温饱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必然会对审美有所追求。审美需要情感,思想,学习,有体系需要感知,对一些文化,艺术等日积月累的学习,慢慢它们就会根植于内心,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

  •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璟良
    推荐

    第三次阅读人间词话,每次都有收获。庆幸与他相遇,因为这不仅是一本词书,更是一本奇书。 我们初高中时期就阅读过大量的诗词,基本上能背诵。对于词的讲解和学习,往往流于肤浅,拘于形式,且就词说词,缺少比较。 对于词的格律和词牌,中文老师们更是完全不涉及!这样子读词,其实只是记忆了一首首词而已,对于词人这个群体、唐宋以降的词的整体认识,仅有一鳞半爪,可以说是非常模糊。 于是有一天,很偶然的读到了人间词话,顺着王国维先生讲述的路线,一首首词被生动的串联起来,终于不可避免的喜欢上了词。 王国维注重词的境界,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写词必须有境界。一首词全靠境界提着,离开了境界,词就是格律谨严的一件衣服,无领也无袖! 而决定词的境界的,是背后的词人。所以,不论我们的词作家们是否喜欢,只要他写词,就必须站出来与人比较! 境界方面,李白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辛弃疾纳兰容若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高度,无人能及。 写词第二位的因素,王国维认为是格调。格调高绝,哪怕境界略差,也还是具有较大的可读性。而格调方面,首推姜夔,王国维先生最为惋惜的,也正是姜夔。 静安先生读词,还注重语言的隔与不隔。与大量用典(即所谓隔——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相比,他更喜欢虽然用白描手法,却描绘出气象万千,莽莽苍苍境界的词作。 对于以上诸方面均不能让他满意的柳永、贺铸、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等人,自然就被贬低的一无是处。 正因为他更看重境界,因而提炼出了由晏殊、柳永(王国维认为是欧阳修)和辛弃疾制造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觅大情感,都得从这三重境界之门中穿过。 何必苛责王先生的那些固执而又可笑的看法呢!比如说他对女性词人不做评价,对于语言绮丽纤巧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晏几道等评价不高,或者对某些只重格律不重整体的词作大肆批判,深恶痛绝,都不过是他设定的一种界限。如是而已。 一篇好词,上佳是神秀,其次是骨秀,其次是句秀,方有词香袅袅,不绝于缕。 如我辈,既然读过人间词话,就不能只是“明月春风几度”,一味追求字秀吧? ——写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