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小学教师

怎样做小学教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怎样做小学教师
    一蓑烟雨
    推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怎样做小学教师
    邠沐漀滎
    推荐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 怎样做小学教师
    寂静之声
    推荐

    最近开写看红楼的新书了。给自己定了规矩,一天最少2000字,希望12月前能完成。

  • 怎样做小学教师
    科技链产业链
    推荐

    读书+实证[瓢虫]《红楼梦》之经典,以虚写实,虚实人生。各位书友有时机了,可以来看看金陵织造府、苏州织造府,从博物馆角度,书里书外结合,品读曹雪芹家族的兴衰事迹。

  • 怎样做小学教师
    方心
    推荐

    谁家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     常说,世间之书,大都评得,唯有两本书评不得,一本《传习录》,一本《石头记》。前者太小,但见天地;后者太大,却如暗夜穿针,反需要十分的精细力气。     三纲一目之下,关于红楼梦各种解读早已珠玉成帘,我也不太敢多呈砖瓦,鱼目萤火。红颜胜人多薄命,花落无语怨东风。且暂另辟它径,看看万艳同悲下的谜题——薛宝琴与大观园的点滴滋味。     才貌双绝的薛宝琴并没有入十二钗,更无判词,是《石头记》的一大伏线,引人遐思。     为何宝琴急于出嫁到京待婚呢?是什么原因让薛家如此“掉价”,竟要送女儿上门?  宝琴上京的目的是与梅家完婚,这在红楼女儿中绝无仅有—— 如黛玉、如熙凤、如宝钗,她们的出场都和贾家有关,这是否意味著宝琴将不是大观园中人物?“不在梅边在柳边”,宝琴的结局,是否和柳湘莲大有关系?     看遍大观园的千红万艳丽,再来看薛宝琴,恰有一种“谁家香雪落红尘,偏识得人间滋味”之感觉。对于曹公而言,不太可能花费那么多笔墨去渲染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既然浓墨重彩地写了宝琴的出场,则其必大有深意。博学广闻、雍容华贵,她有着媲美林黛玉的才情,却不似黛玉的清峻狷介;她同薛宝钗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却更多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大气凛然;甚至薛宝钗处心积虑想得到的与宝玉的姻缘,在她面前也是唾手可得;高傲如探春者,都会说“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虽然宝琴在第四十九回才偏偏来迟,但她的出场是大有文章的:  探究:宝琴是贾王史薛败落的见证者      宝琴的经历和阅历使她的诗词充满了钗黛所无法比拟的磅礴的气势与浓重的历史感。假使我们对于它们进行一定的联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谶言意味。     宝琴填过一阕《西江月》柳絮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三春事业付东风”“偏是离人恨重”,简直就是自我命运的认领。“三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代表了四大家族整体的兴衰荣辱。这一事业的“付东风”,点明了红楼梦最终的结局。而作为“离人”的宝琴,也只能是“含恨而离”了。     相比宝钗的渐入佳境、黛玉的缠绵凄婉、湘云的乐观洒脱(——当局者迷),对于个人和家族的不幸,宝琴却只是几笔轻描淡写,旁观者清地预兆了贾家的衰亡景象,为四大家族的衰败献上挽歌。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贾家和薛家可谓唇亡齿寒,“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也是宝琴人在局中身不由己的哀鸣。     再看“芦雪亭争联即景诗”:“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富贵不可一世);烹茶水渐沸”,“月窟翻银浪,”(危机重重);“不雨亦潇潇。”(尘归尘,土归土了)。     只可惜,一出场便先声夺人、大放光彩的宝琴,后面却渐尔渺渺,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她被父亲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似乎结局最为圆满。实际上,从书中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探究出宝琴的另一个结局。 先扬后抑——宝琴命运的前后反差     从书中可见,后来薛家的人都避讳讲宝琴的婚事。字里行间,其婚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为何?     第一种可能是梅家毁亲,贾薛两家一损俱损,当薛家家道中落,陷入政治漩涡,薛家的女儿自然也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第二种原因则是梅家遭到贬斥,所以婚事才会一拖再拖——当然,这只是猜测。     也许,不得判词的宝琴,将会成为元春的继任者,连她的名字宝琴——抱琴(元春的侍女)都命定了是元春的影子。 一览众山小——暗香夜行的独行者     以花喻女儿,是曹公惯用手法。宝钗是牡丹,黛玉和晴雯为芙蓉,海棠暗合湘云等。如宝琴,则必然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了。(出场处,雪中与梅同行,便可见端倪)     《石头记》中,宝琴是比较有独立个体的特色的,这是她与灵魂高洁的黛玉的共通之处,以及与媚俗的宝钗的本质区别。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将这种独立的个体意识,抒发的酣畅淋漓。     《赤壁怀古》悲天悯人,笑看凡尘;《交趾怀古》上善若水,与世无争;《钟山怀古》讽刺了沉迷功名利禄的万千书生;《广陵怀古》则对帝王将相冷眼旁观。最后的五首,更是充满了对女儿的赞叹,以及对世俗伦理的不屑一顾。这种超脱于世的格局与气场,整部书中绝无仅有,更不是宝黛钗可与之比拟的。     只可惜,一个在精神上如此崇尚自然和唾弃男性政治的女性,囿于时代,始终难以释放其独特的济世抱负,终归还是土归土,尘归尘。这既是宝琴个人的生不逢时,也是整部《石头记》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宝琴的精神层次超越了十二钗,冠绝大观园,但终归是敌不住命运的戏弄。千娇百媚清香来,绿黛红颜两相合。终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怎样做小学教师
    PU007
    推荐

    #五读红楼# 《参禅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参禅偈》四句,前三句宝玉作,最后一句黛玉续。乍看似不知所云,好似文字游戏,细细品味后,则别有深意。 全文意思是说: 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 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 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只有把安身立命的境界抛弃了,这样才是彻底的干净了。 《寄生草·解偈》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 《寄生草·解偈》是对《参禅偈》的解读,全文意思是说:我既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若是可以随心而行,通达自在,那么在渺茫的人世里,还有什么悲喜可言?还有什么亲密可分?从前忙忙碌碌,为何到如今落得如此。回头想想真没有什么意思! 《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后来,宝玉流落在外,讯息杳不可闻,以至他最终“悬崖撒手”,与世缘断绝,都应了“无可云证”的话;而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则是为她泪尽夭亡作谶。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思想对曹雪芹影响之深。 关于曹雪芹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可参考书中所举的《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其一是神秀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其二是惠能所作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宝钗以他俩所悟与神秀惠能所作偈语作过一番对比。宝钗认为宝玉仅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多仅仅是到了门口,并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则已经悟到了惠能的境界。 《参禅偈》与《寄生草·解偈》,其实都是想通过逃避现实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王阳明后来龙场悟道,摈弃佛老,而选择儒家积极入世。

  • 怎样做小学教师
    文瑜
    推荐

    《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我觉得除我之前所述,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内容中有太多的谜题没有解开,有的甚至隐晦太深,有的有删改,有的是他人续写,因此越发引人想一探究竟了。如:秦可卿到底是病死还是自缢?又是否与贾珍、贾蔷有不伦之事?是否原作中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些后来版本中不存在的情节?如:跛足道人送予贾瑞治病的“风月宝鉴”镜为何只能反照不能正照?如:薛宝钗对贾宝玉到底怀有何种情感?贾宝玉与秦钟之间又是何种情感,秦钟与小尼智能欢好,哄唤智能为“好人”,随后哄宝玉时也唤其“好人”,再加上上学时那段眉来眼去引发的事件,总觉得两人关系不一般,但又很隐晦,没有确切答案。这样的谜题还真的不少,还有一个谜题是我多次阅读后一直想弄明白的,尤其阅读《脂砚斋评石头记》以来,更觉得这个谜题对整部小说都很关键,即:石头到底幻化成了谁?是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那块通灵宝玉吗?又是否幻化成了贾宝玉本人?那神瑛侍者又是谁?作者开篇就在写石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块石头,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央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他去人间富贵温柔乡中历练一遭,他们把石头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与宝玉出生时嘴里所含之物形体一致。然而,贾宝玉林黛玉木石前盟,林黛玉是绛珠草,那石头不就应该是贾宝玉吗?不过,三生石上生出的一株绛珠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她得以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本质,得幻人形,仅修成女体,变成绛珠仙子;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过得他了。”林黛玉以眼泪还的不正是贾宝玉吗?那神瑛侍者不就应该是贾宝玉吗?这真可谓亦幻亦真,亦趣亦情。我有时突发奇想,其实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那块神奇的石头就是那块通灵宝玉,他在故事里既是故事里的人又是旁观者,其实应该就是曹雪芹本人,他是故事里的人,他写的《红楼梦》却又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因此,文中不时会有以石头的语气发声,如迎接元春省亲时,描述其热闹非凡豪华富丽,曾借由石头之口:“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见这般世面。本该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因此,石头也许可以是你,是我,也可以是他。正因为谜题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作者总是露些蛛丝马迹,所以总诱得读者去思考去发现,这也是阅读这部书的重要乐趣之一。

  • 怎样做小学教师
    半夏
    推荐

    八十回石头记到此为止,可惜一句下回分解就没了……意犹未尽,然亦无可奈何……所以人生一恨红楼梦未完,终是憾事。 初中的时候囫囵着念了一遍《红楼梦》,也不知是庚辰、甲戌还是程乙本。什么脂砚斋、畸笏叟,一概不知。后来也断断续续地一遍又一遍地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儿女情长…… 如今三十多的人了,把脂批本细细读过一遍,又读出了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期待着下次阅读,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获。 2018年9月12日  漫笔

  • 怎样做小学教师
    -乖巧刻苦又努力-
    推荐

    当时当下 红楼一梦 又发了一遍书评,添加了点内容😉 从初中第一次看红楼,到现在,估摸也看了六七遍了,但只觉不够,远远不够。 以前都是看一百二十回,每每总被后四十回中骤变的语调给气到,这次读脂砚斋版,只有八十回,却是心中的红楼,欣然欣然…… 我不敢轻易去评析书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万物自有缘法,出现就有出现的道理,就有出现的价值,难得而已。 读了几遍,早已不再纠结于喜欢或偏爱哪个人物了,只是偶然看到以一面之词大肆评议书中某人时,才会说几句。和自己心境有关,我不喜欢非得争个高下,一为没法衡量二位没必要,我所能做的就是平等的去感受,感受每个人物,哪怕普通到毫不起眼。 每次,读书的情景、心境不同,所感所悟也必有不同。世家大族的生活繁杂而细碎,人情世故层层相连,对于现世的我,这些安得不是生活最好的教材?红楼把细碎的生活琐事写到极致,读红楼,自己的生活也会更通透呀。 固然彩云易散琉璃易碎,但该把握的该珍惜的还是要努力争取,虽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辛苦一遭好似一场空没什么意义,但千万不要忽略,曾经你赏过彩云见过琉璃时的欢欣,这份经历与感受才是生的意义! 恰如红楼残本,虽终不免花落人亡,但那些佳节时推杯问盏、欢庆时儿孙满堂、社起时各展诗情等等,这些个难得的回忆,曾经的拥有,确是一切存在的意义吧…… 若拥有过,才能看得开,若没拥有,谈何“放得下”三字。还是积极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方好。 各人心中皆有独特的理解,此次此刻的我,相信并且珍惜。

  • 怎样做小学教师
    九月菊
    推荐

    读完这本《脂砚斋评石头记》,心中涌起浓浓的满足感,之前读过纸质的和电子版的《红楼梦》,读过《蒋勋说红楼梦》和《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还读过《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周绍良论红楼梦》、《刘心武妙品红楼梦》以及他续写的《红楼梦》后40回,甚至读过《红楼梦断:曹雪芹家的故事》……对一本书如此痴迷,在我的阅读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为《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喜欢里面的人物,喜欢里边的诗词、人情世故和美味佳肴……《红楼梦》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还有巨大的思想、医药、手工业等方面的价值,它是一部活的历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金字塔。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值得我们不断去感受它的魅力,不断挖掘它的价值。

  • 怎样做小学教师
    师父
    推荐

    万事谁能知究竟?海是可以枯的,石也可以烂的,没有一个情不变的。所以都能够知道的话,一切都是暂实的,既然是暂时的就不要执著了。不见后文,不知是梦。书只为托起最后这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梦的缘起、好了歌……,乃至最后这句话都是一脉相续的。大雪由他去,红尘不可语。

  • 怎样做小学教师
    将仲子兮
    推荐

    曹公发无量愿,提千斤笔,泣血滴泪,著此巨著法经,遍示三界众生。 宝玉之纯,黛玉之泪,宝钗之才,凤姐之辣……无一人不活灵活现,无一事不内藏春秋,大观园内现人间百态,脂粉堆里看世事无常,曹公以儿女之情为体,家族兴衰为用,主次相协,体用比和,通书所讲莫过一个“梦”字,朱阁枕黄粱,虽尝遍悲欢离合,过后不过是一场大梦,宝玉梦醒了,出了家,曹公梦应该也醒了,但是现实种种羁绊,不便像宝玉一样跳脱尘网,只能寄情笔墨,慰藉自己,劝导众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不知多少读者看透书中此理,无形之中消弥祸患千万,故说此书功德堪比佛家经书,功德无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红楼原本只剩了八十回,那就由他八十回吧,我不恨红楼未完,这样我心中便有了自己的结局,可能最终宝黛真的在一起了,哪怕黛玉多病,哪怕又回到了太虚幻境,仍然还是一株仙草,一名侍者,这一场大梦,不过是他俩来凡间游玩经历一场罢了,多少人读完了这本书,掩卷长思,不知自己是书中人,还是梦中人。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昨天一夜小雨,让我想起了《葬花吟》里的这句诗,书中之诗虽大多出自深闺女儿之口,却不乏“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之慈悲,也不乏“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之豪迈,可见闺中儿女才情胸怀不输宦途才子。海棠,桃花之诗皆有佳作,感谢曹公著之于书,传之于世。 脂砚斋亦是读者,亦是书中人,想来读时更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石头记》有他的评述,流传于今,宝玉当安,曹公当安。

  • 怎样做小学教师
    柠檬不萌^0^
    推荐

    脂砚斋石头记。 看了脂砚斋的评论,才发现自己有好多的细节,没有看清.脂砚斋点明了很多。可惜没有能看到81回到结局的点评. 幻中幻,何不可幻?情中情,谁又无情。有情远比无情苦,生死相关总在心。 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 富贵荣华春暖,梦破黄梁愁晚,金玉作楼台,也是戏场妆点,莫缓,莫缓,一切临光不远。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元春(原),贾迎春(应),贾探村(叹),贾惜春(息).

  • 怎样做小学教师
    王健
    推荐

    红楼一梦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1.千人千面 轻掩书卷,叹若细丝,浩浩汤汤,经久不息,终于在无尽的感慨中读完了《红楼梦》。请了年假,所以,也终于有时间停下来写一写,这一个月的阅读,宛若一梦。 在这本号称“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鸿篇巨著里,有的人看到了黛玉的叹息、宝玉的疯癫、宝钗的圆润和一幅幅立体丰满的画卷,也有人看到了贾琏的淫乱、凤姐的算计、雨村的奸猾和一幕幕大厦将倾的掠影,想来大家都是没错的,只是我们看惯了美好的结局,所以才如鸵鸟一般不愿意去正视那些藏污纳垢之事。 但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红楼梦,如果有人愿意用一辈子去研究这本书,那么我们也得接受有人对它大放厥词,比如,薛之谦就称之为淫书。彼时,刚看了前四十回,完全沉浸在宝黛的美好爱情里,因此对这种炒作行为嗤之以鼻,但待读完八十回,才觉,称《红楼梦》为淫书,也无甚大错,脂砚斋也屡屡批其为淫,焦大在醉骂时也曾说过: 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冷郎君在评论荣府时更是不留情面: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况还有贾琏等一众淫邪小人,且文中凡列“淫”字九十六,由此看来,称荣府为淫府,《红楼梦》为淫书,也并不为过。 但就像金瓶梅一样,普通人看到的是淫,是否作者本意就是写一本淫书?肯定不是。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里的评论可以用来解释,他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故而,抛去那些淫邪腌臜之事,我们来谈一谈在《红楼梦》里我所印象深刻的美好和伤心。 2.那些美好和伤心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最知己的一双璧人。历来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前些日,几个无聊之人为宝玉票选佳偶,结果,宝钗、湘云居首,黛玉落选,落选的理由是不敢娶。想来这是投票的诸位把自己代入了宝玉,未读红楼之前,我也觉得宝钗会比较符合大众的口味,能识大体、精明强干,而黛玉则爱使小性、病病殃殃,但读了红楼之后,才觉,这些投宝钗的人,要么是根本没读过红楼梦,要么自己太没有安全感,就像那句矫情的话:“因为害怕伤害,所以一开始就选择不爱”。 凡读过红楼的人都会知道,宝玉其实没有对宝钗产生过哪怕一丝的感情。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要瞧一下宝钗的红麝串子,在宝钗褪串子时,曹公这么描写: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的动了羡慕之心,暗暗的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 可发一叹,看着肌肤丰泽的宝钗,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林妹妹。 在三十二回,宝钗、湘云、袭人劝诫宝玉,宝玉急了,便说: 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可见,宝玉始终把黛玉当成唯一的知己。 在五十七回里,紫娟胡诌骗宝玉说黛玉要回故里,宝玉便发了业障,大病一场,看到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叫到: 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 后,此事经常被湘云拿来取笑,虽可发一笑,但亦心领其对黛玉之情。 每每看官总会提醒我,不能超脱时代的局限性去看待小说的人物,在封建社会的大格局下,宝钗应该是宝玉完美的伴侣。如果宝玉是一个大家族的正经公子哥儿,我深以为然,但曹公所书的宝玉,岂是那些只谙八股之道的呆头雁?黛玉醋意十足、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但却能给宝玉别人给不了的温柔,对宝玉来说,能够让他无法忘怀的,原本就不该是那如四书五经般的人生导师,而该是像《西厢记》一般的温润如玉,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还有那些瞬间穿过灵魂的眼神。就像老舍说的,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发自祖宗祠堂的悲音:最吊诡的一声叹息。有时候会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很诡异的书,有人觉得它是在写可怜可叹的爱情,实际上它是在写大厦将倾的命运,而在悲伤的命运之河流淌未尽之前,还夹杂着许多无可奈何的诡异。 第一个诡异之事是秦可卿对凤姐之托。可卿将死,因托梦于凤姐: 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果真让人无可奈何,这可卿本是托付贾府命运的大事,梦中所指教育、祭祀、经济之举实是大有见识,可叹贾府无人,只能对一个女子托付。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得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因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 彼时,我在晚间读此段文字,不禁也感觉背脊发凉,如临其境,也吓出一身冷汗。 第二个诡异之事是晴雯对宝玉的托梦一笑。文中述: 宝玉又翻转了一个更次,至五更方睡去时,只见晴雯从外头走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说毕,翻身便走。宝玉忙叫时,又将袭人叫醒。袭人还只当他惯了口乱叫,却见宝玉哭了,说道:“晴雯死了!” 晴雯在梦中对宝玉这一笑,真是既让人头皮发麻,又让人扼腕叹息。 第三个诡异之事是中秋前夜,来自于贾府祖宗祠堂里的一声悲音。 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脂批:盖宁乃家宅,凡有关于吉凶者故必先示之。用一声叹息来表示宗祖对这历经四五代繁华的家族即将没落的不安,诚不欺吾。 无辜的受害者:最可怜的香消玉殒。曹公写红楼,讲得就是一个“因果”,后人评红楼,用得最多的词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比如”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都透着因果的味道:晴雯为不让宝玉被贾政考问,出主意谎称夜内有人进入吓坏了宝玉,造成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更让王善保家的有机会在王夫人面前进晴雯的谗言,造成后来王夫人将晴雯逐出贾府,落的一个香消玉殒。王善保家的献媚捡抄大观园,结果抄到自己外孙女的丑事,自打脸面。尤夫人路遇傻丫头捡到个春宫香囊,想来是抱着只许自己家龌龊,不能让其他人独自清白之心,将事情搞大,最后被惜春一顿抢白,四个字”清清白白“真是句句诛心。 虽是因果循环,但我却对晴雯的死,无论如何也不能泰然处之,晴雯真正的悲哀在于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处于万马齐暗的阶级观念下依然生机勃勃,曹公给她的批语是“勇”,何为勇?至死不易是为勇。晴雯在最后见宝玉时说: 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晴雯真是不甘心于这件事吗?我看未必,只是这临死前,还能顾得上抢白别人,实在是至死不易,可堪称之为勇。 3.原知万事皆空 五十个小时,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这鸿篇巨著,虽不至掩面而泣,也原要一声叹息。兜兜转转,繁华落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因果循环,世事落寞。 初读红楼,满眼尽是七情六欲、楼台亭阁、人间繁华,但细细品来,这些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都逃不过一个“空“字。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空,空空道人、警幻仙子是空,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是空,贾府是空,甄府是空,历经红尘,回到青峰山下石头也是空。只是,不知这顽石,痴痴地回味着这空等一世的情缘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时颦儿的一颦一笑? -END- ---2017年7月22日晚。 前八十回就好,假装之后的都没有发生。

  • 怎样做小学教师
    王珅•Draco
    推荐

    我有一位书友叫脂砚斋 这位书友很懒,除了留下了洋洋洒洒的《红楼梦》书评并偶尔向我们炫耀一下她看过已经遗失的红楼手稿之外,既没有上传画像,也没有只言片语介绍自己。到如今,红学家们翻遍故纸堆,也说不清脂砚斋的身世。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于九泉矣!” 新世纪初,因为喜欢诗词的缘故开始走进《红楼梦》的世界,最先接触的自然是一百二十回的程甲本,犹记得当时一边读着文本,一边在头脑中回想着87版红楼的一个个鲜活画面——当读到抄检大观园,从晴雯、迎春、香菱开始,再到探春、黛玉、宝钗,一个个红楼女儿开始接二连三迎来她们的悲剧命运——心理就纠结、难过、压抑得曾一度要就此弃书。好在程甲本最后以“神来之笔”写了个探春省亲、兰桂齐芳、贾家复兴的结局,“成功”冲淡了悲剧的基调,我才坚持了下来。此后,又看了诸如《红楼梦诗词鉴赏》、《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著作,常常会想,倘使曹公原文尚在,结局会悲至何等境界? 十几年后,再读红楼,心境和想法与之前又有了不同,开始想要找寻自己心目中的完整红楼。程高续书不是,各路红学家的研究、点评也不是。就像王扶林导演在拍87红楼之前,定下了“忠于原著,妙于剪裁”的八字方针一样,在我心目中,同样有一本完整的红楼——虽然这本“红楼”八十回后的绝大部分章回还都是空白,但这一目标就像是无穷远处的一点缥缈星光,虽遥不可及,却可为我指引前路。因此,我将目光投向了《脂砚斋评石头记》的版本。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这个版本中,只有曹公前八十回的手稿以及大量脂批[注]。脂砚斋的点评时而诙谐,时而深刻,字里行间提醒我们睁大“巨眼”不要被曹公瞒过,有时又会调皮地和我们剧透曹公“草蛇灰线”埋了什么伏笔,或叹息八十回后遗失了什么情节,或摇身一变曹公“迷妹”,将曹公的笔法匠心大加分析赞赏再顺手踩一脚同行(“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 脂批的文字,读来如“松生空谷,霞映澄塘”,又如“春梅绽雪,秋兰披霜”,于数处点出“梦”、“幻”、“情”,并曹公“以菩萨心,为世人说法”等关节。脂批已然融入这部名著,成为了红楼一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篇幅所限,脂批的鉴赏暂不展开) 那么,脂砚斋到底何许人也?红学的江湖之上主要流行着四种观点(传言):1). 作者本人; 2). 史湘云,或者说是与曹公作者关系极亲近的一位女性; 3). 曹公的叔父; 4). 曹公的堂兄弟。以脂批所流露出的情感来看,脂砚斋当为曹公之红颜知己或是伉俪。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若得一红颜知己则死而无憾矣。 以程甲本了解情节及人物关系,以脂批本领略红楼一梦之美与真谛。 后记: 在写此文查找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了一个“脂砚斋效法金圣叹,腰斩程高本而伪称古本”的说法,对于此说,仅以探春结局便知其谬。程甲本《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一回中探春回贾家省亲的情节,与“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判词以及《分骨肉》“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等多处伏笔并不相合。 [注]:除了脂砚斋的批注外,还有松斋,畸笏叟,梅溪等人的极少量的批语,这些统称为脂批。 参考文献: *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 *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蔡义江 * 《脂评初探》孙逊 * 《1987,我们的红楼梦》欧阳奋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