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最后两章还是忍不住哭了,在看到许三观为了救一乐一路卖血的时候,感觉许三观和富贵比起来可惨多啦,真不知当时的文化大革命闹的是什么?闹的是人命,闹的是钱财?
二刷余老写的《许三观卖血记》,最后是一个好结局,虽然中间坎坷,但最终还是个好结局。 这本书讲述靠着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卖血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这本书讲述许三观这个人的伟大之处和卑微之处。这本书也讲述了很多历史背景,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闹灾荒在到文革再到知识分子下乡插队的这段历史。 这本书讲述的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爱情我觉得也挺不错,在闹文革时,许玉兰被批斗,许三观不离不弃一直给许玉兰送饭,然后最后他俩之间的那种心结打开。(原文:看到四周没有人了,许三观就轻声对她说: “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现在没有人,你快吃口菜。” 许玉兰用勺子从米饭上面挖下去,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许三观为她做了红烧肉,她就往嘴里放了一块红烧肉,低着头继续咀嚼,许三观轻声说: “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都嫌丢人,但许三观不怕,与他的妻子许玉兰共患难。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此。 许三观这个人物有伟大的一面,比如:许三观生日那天,把饭都让给孩子们,然后第四次卖血为了让全家人吃上好饭。 还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写得很好。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许三观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也是真喜欢一乐,真的爱一乐。 看许三观为了一乐的病后面几次连续卖血,真的是很心酸,就很触动心,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啊,父爱如山,他为了筹钱给一乐看病,宁愿献出自己的命。而且许三观本质上也是个善良朴实的人吧。 许三观的苦日子已经过完了,不需要再去卖血了,好人有好报,善良的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许三观的卖血之路: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因为迎娶许玉兰; 第二次卖血是为了赔医药费,把家里的东西都赎回来; 第三次卖血为了林芬芳。每一次卖血都是许三观人生的转折。 第四次卖血是因为饥荒年想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这第四次感觉好心酸啊。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一乐,一乐身体虚弱,给了一乐30元钱,希望一乐二乐在乡下一切安好。 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请二乐的队长吃饭,为了二乐能早日回来。(这次卖血离上一次卖血才一个月) 第七次卖血,来到了林浦,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治病,一乐是肝炎,二乐在护送一乐回来的路上受了风寒……(从这次开始要连续卖6次血) 第八次卖血,到了百里的医院卖血,卖完血之后许三观浑身发冷。 第九次卖血到松林卖血。(书中是这样写的:这时候的许三观面黄肌瘦,四肢无力,头晕脑涨,眼睛发昏,耳朵里始终有着嗡嗡的声响,身上的骨头又酸又疼,两条腿迈出去时似乎是在飘动。)这次他卖的血又输到了他体内。 第十次到黄店卖血。(这次卖血带着来顺和来喜兄弟二人) 第十一次到七里堡卖血。(这次卖血来喜和来顺帮助许三观) 第十二次在长宁卖血。 许玉兰的四次坐在门槛哭: 许玉兰第一次坐在门槛哭是因为许三观发现一乐不是他的儿子。 许玉兰第二次坐在门槛哭是因为为何赔医药费,方铁匠把家里的东西都被搬走了 第三次哭是因为许三观给林芬芳送了好多补品,还对林芬芳实施了不好的行为。 第四次坐在门槛哭是因为许三观在饥荒年代为了给家人改善伙食,去献血了,这次许玉兰不是泼妇似的,许玉兰这个形象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可以从文章中发现。文章原文:说着,许玉兰掉出了眼泪,她把钱叠好放到里面的衣服口袋里,然后举起手去擦眼泪,她先是用手心擦去脸颊上的泪水,再用手指去擦眼角的泪水。) 自己的摘抄: 1.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2.海涅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海涅也赞美了死亡,因为“生活是痛苦的白天”,除此以外,海涅也知道死亡是唯一的平等。 3.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4.交流是人和人之间必不可少的,礼物显然是交流时最为重要的依据,它是另一种语言,一种以自我牺牲和自我损失为前提的语言。正因为如此,礼物成为了最为深刻的喜爱、赞美和尊敬之词。 5.许三观说,“我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血汗钱了,我在工厂里挣的是汗钱,今天挣的是血钱,这血钱我不能随便花掉,我得花在大事情上面。” 6.人都是矛盾的,人也是自私的。还记得大学学姐说过的一句话:自私和懒惰每个人都有。差别就在于你拥有多少,又能克服多少。 7.余光中: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8.“世上还有这种人,帮着别人来搬自己家 里的东西,看上去还比别人更卖力。” 9.“话不能这么说,”许三观卸着车上的凳子说,“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要不是医院里不给方铁匠儿子用药了,方铁匠就不会叫上你们来抄我的家,方铁匠你说呢?” 10.许玉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有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着一条退路……” 11.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把命保住了,熬过了这苦日子,往后就是很长很长的好日子了。 12.“一乐,你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我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就像我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等到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几颗眼泪出来,我就很高兴了…… 13.曾国藩给九弟的信里有写: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14.世界上最让人幸福的两个词语,一个是失而复得,一个是虚惊一场。 15.许三观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三盘炒猪肝,一瓶黄酒,还有两个二两的黄酒,他开始笑了,他吃着炒猪肝,喝着黄酒,他对许玉兰说:“我这辈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 16.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这是我们爷爷辈及以前中国人的生活写照。许三观也是这其中的一份子。 许三观,一个生活在中国穷苦的动乱的年代的男人,他有那个年代人的狭隘,亦有那个年代人独有的朴素、耐劳和担当。他会因生活困苦而发愁,他也有害怕和无奈,可他,是从来不畏惧苦难的,不,也许他会畏惧苦难,但他却不会因苦难而退步。 依靠卖血才能生存下去,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时代。乡下的爷爷、父亲还有一些乡亲甚至是以卖血为荣的,他们说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不结实,甚至连女人都娶不到,以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是有多么的愚昧,那个所谓的多喝水血里面就也会掺着水的论调是有多么的无知。可是,我们不能嘲笑他们,因为那是他们的年代,是我们这些长久地住在安乐窝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那个时代的“愚昧”。 所以钱这个……
——《许三观卖血记》 古老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青草倔强地从夹缝中探出,在风中傲然摇曳,那是不屈之态;苦难一次次地降临于那个贫苦的五口之家,为何他们仍砥砺前行?因为温情永不泯灭! 作品大概涵盖了许三观的一生,他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一位头发苍白、牙齿脱落的老者。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仍可傲然向前,他逢人就说:“我身体好!”是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许如他所说,这是上天奖赏给他的。也因为健康的身体,他才能经受住这一次次的卖血,这可以说是福气。卖血,先是抽走卖血人的力气,再驱逐热气,而后只剩下这条命了。但许三观只得如此,只好用自己的命去顾全家庭。他肩上有责任,心中存温情,数次卖血,何曾为过自己? 那么,我们来看看许三观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自私、愚昧、封建、爱面子。 别人来抄家时,他说不动他的东西便好;他认为卖血前喝足了水,自己便不吃亏,因为血变淡了;他起先坚持着一乐不是他亲生儿子,所以卖血的钱不能花在他身上;他觉得妻子对不起他,他也得去报复…… 但是,他是一位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 。他本性善良、懂礼节、重情重义、有责任心。纵使一乐并非他亲儿子,最终他还是放下面子。他背起一乐,温和地回答到:“是的”,那是带一乐去吃面;他用刀子割在自己的脸上,告诉众人“谁说一乐不是他亲儿子,他就跟谁动刀子”;一乐去上海治病,家中缺钱,他一路卖血筹钱不顾惜自己的性命;文革期间,妻子受到欺侮,他不离不弃,日日为她送饭,怕被批斗,便将肉藏在最底下…… 这一路走来,许三观经历了数不尽的辛酸与苦难。好在“乘舟侧畔千翻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终,他们过上了“不差钱”的生活,即温饱不愁。许三观已经六十多岁了,经过饭店,香气伴着油烟袭来,他突然想吃久违的“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所以他想再去要卖一次血。(因为以往他卖血后就会吃炒猪肝和黄酒)可是,他老了,医院不收他的血,而且还侮辱了他。而后,他哭了…… 卖血,于他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灾难中的救命稻草,也算是他无法割舍的宝贝。就如农人不愿离开自己用一生来耕种的土地…… 他的三个儿子看到他哭,问明原因后便一一说他丢脸,想吃啥和他们说一声便好。而他的妻子许玉兰明白他的内心。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而后她骂了孩子一通,便拉着许三观去往饭店,吃上了“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二人一路磕磕跘跘,倒也是“白头不相离”。甚好甚好! 作家余华的文笔也值得我们欣赏。我最先接触的是《活着》。读《活着》,我们品的是苦难、是人生、是祸福…… 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温情。 作品中不乏环境描写,如清冷月光、群山云影、夕阳西下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余华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觉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刚开读作品时,我觉得语言很是朴实无华、具体细腻 ,甚至有点繁琐。而且作品中有些内容写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纠葛,泼妇骂街等都在作品中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但读完整部小说,只得感慨这就是余华的文风。就如小说文末那句“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句子虽然粗俗平实,但也一针见血,我们得在平凡中挖掘其不平凡! 最后,回归“苦难”与“温情”。苦难难避,惟愿温情永存!
虽然卖血让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阿方和根龙也是因为卖血而永远的离开了,但是我想许三观是很“乐意”卖血的,卖血可以让他娶妻生子,让他不用一直过着喝玉米粥的日子,可以让二乐更早的回城……,卖血就像许三观灰暗生活中的一束光,给了他丝丝希望。在许三观卖血换一乐医药费途中的那些“瑟瑟发抖”让人特别的揪心,虽然很苦但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所有的“苦”都变成了“甜”。
因为《在细雨中呼喊》,我会很期待在许三观里看到更多余华特有的四字短语。 结果……并不多,或者说不太明显。《许三观卖血记》的写法相当极致,故意车轱辘话一遍遍地滚,但这种絮叨反而会读出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脚。 因为《活着》,我会忧心忡忡许三观里的人是不是也会被余华一个个写死。 结果……人死了没死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一定是有人看着看着就哭了,看着看着又笑了,看着看着就忘不了了…… 这本书我读过两遍,前后两遍隔得久远,我知道这中间隔着的,绝不仅仅只有时间。 很多人都说,我认为余华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是什么什么。 结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被人提到。我觉得,一个好作家,对他最好的评价,也不过如此了。
小说向我们披露了50年前(文革前后)的普通人在遇到生活的困难时,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卖血。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老婆。 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偿还一乐砸破方铁匠儿子的脑袋的医药费。 自然灾害的那一年,为了让三个儿子和许玉兰不用再喝玉米粥,许三观再次卖血,让全家人吃上面条。 二乐在乡下插队,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好让他能早日调回城市,许三观又卖了两次血。请二乐的队长吃饭,给二乐的队长送礼。 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许三观最爱的还是一乐,对他也是最好的。一乐得了肝炎,在上海治病。家里没有钱,许三观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卖血,一路卖到去上海,为了救一乐的命,他能够连命都不要,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血,在松林还差一点把自己卖死了。这些卖血的经历,都说明许三观身为一个男人,身为一家之主,身上担子的沉重。他为了这个家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为了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牺牲,也体现了他的父爱如山。他是用生命去守护着这个家。在这本书里许三观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动的人物。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一个都是许三观。甚至在这样的一个快节奏而又物质化的社会里,我们面临的压力还要高过他。许三观在每次面对难关时,都可以靠卖血去化解。而现今社会的高消费,高房价、天价结婚费用、生养孩子的高成本,相当高昂的医疗费用等等。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讲,又该如何去面对化解呢? 愿你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压力和难处,都能够像许三观一样,乐观从容的去面对。 人生短短数十年,一切都会过去的🤣
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格外浓烈。以命买命,最后一次为自己,反倒被人否定了这个资格。但这个否定反而因为家境的好转让人感觉温馨。血是杀戮,是战争,是冤情,是贞洁,最本质的还是生命,生命呢,最本质的是生存,然后是一点子摇摆不定的人性。因为人性,我喜欢许三多,喜欢他的故事,因为喜欢,晚上炒个鸭血吧。
许三观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更是丰富的一生,无论是眼泪、温情还是欢笑、乐观。我们从中得到的是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人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不长不短,人生的道路上要经历的必须经历,不该经历的偶尔也会经历,但只要我们心中还抱着希望,日子总归是越过越好的,愿我们到老了的时候都不后悔曾经,也不畏惧最后的到来。
海涅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海涅也赞美了死亡,因为“生活是痛苦的白天”,除此以外,海涅也知道死亡是唯一的平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贫穷得只能依靠自己最原始的力量去抗争。娶媳妇、治病救命、拉关系送礼……每一个在最低生活保障以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需要依靠卖血筹集资金。作为一位淳朴、憨厚的丈夫、父亲,许三多更是为了这个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走上了卖血的路,甚至差一点因此卖了命……到后来主人公竟然“习惯成自然”地想要享受卖血后的那餐炒猪肝、黄酒时,而再次想到去卖血……这本书读来心里隐隐作痛,在接近故事结尾时,许三多一边赶路、一边卖血,心里真担心万一主人公这次身体挺不住频繁的卖血,他的家庭会是怎样的一幅悲催光景?[心碎][心碎]
看完了,很压抑。生在那个年代那张无奈,没钱的无奈。哪怕今时今日,也是一样的。真害怕像活着一样的结局。
海涅说:“生活是痛苦的白天,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朋友说:“如果可以不用这样辛苦也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那我希望你别去经历和承受。” 我想说:生活就是接连不断的苟延残喘。 那个年代,大跃进、大炼钢铁,文革抓反动派、大字报游街批斗,还有水灾、饥荒、抄家、腐陋的观念当道,许三观一家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下奋力经营着每一天。他卖血,从建立他的家庭开始,用卖血钱换取各种所需: “小笼包子两角四分,馄饨九分钱,话梅一角,糖果买了两次共计两角三分……,总共是八角三分钱,你什么时候嫁给我?”这是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储得了娶妻的资本,把貌美的油条西施迎进了门。 方铁匠的儿子被一乐砸破了脑袋,在医院等着许三观补偿医药费救急。许三观说那不是他的儿子,算账去找亲的爹去算。他看着那笔账最后算到妻子头上,看着方铁匠找人将家里省吃省喝十年一点点积攒起的家用被搬走。然后在教训两个儿子长大后要如何报复何小勇的女儿,并且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后,他又去献血了。 他还完钱回到家卸货的时候说,“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为了掩饰对林芬芳发泄私欲之后的愧疚,他卖血给她买了十斤肉骨头、五斤黄豆、两斤绿豆、一斤的菊花。 大饭堂兴起又关门之后,荒年接着来了。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说要继续去卖血,不然苦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我感受着那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他就像在说着,他身上的血大概是值着什么样的物品多少重量的价钱。两碗血卖三十五块钱,花五块多钱能给林芬芳买上十几斤的补品,花二十一元可以给全家每个人做新的棉袄,能去胜利饭店吃上一碗面条……血比劳力活使的力气值钱多了。 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来钱的源头就只有一个,就是粗针头下、紫血管上,以均匀速率被抽出来的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许三观就不停地抽血。他劝别人吃炒猪肝,要休养足三个月,而他为了救一乐的肝炎,一路在六个地方上岸卖血。 他知道一乐不是他的儿子,他把一乐赶走过让他回去何小勇那里叫他亲爹。他上次卖血换完钱后给一乐五毛钱,叫他自己买红薯吃,不准他跟着一起去胜利饭店吃好几块一碗的面。 后来,林浦居民看到年近五十岁的他坐在石阶最下面一碗一碗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一次次打哆嗦,知道他喝水是为了卖血后,问他为什么要卖血。 他说,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了。 有人再问:“一乐是谁?” 他说一乐是他的儿子,只要他一路卖过去,儿子治病的钱就有了。 有时候怎么看许三观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市井之民,爱计算计较,有不愿容忍的事情便置气,用低俗的手段来反击。考虑自己的感受,自私,没有什么大仁大义,不到必须低头的时候不低头。 但我又看着他最后还是不忍心把一乐抛弃到寒天冻地,不忍心看着家里的物件被一一掏空,不忍心让家里一直吃不饱,不忍心让一乐没钱治病。于是你知道这个人,不失责任心和良心。 这就是那个年代里最真实,最接地气的那类人。承受着一切生活的重担,但又具备着很强的耐力。就像他的妻子许玉兰,对于困苦的生活从没停止过抱怨,但也将该做的做了,该顾的顾好了,缝缝补补,油盐柴米。 你要看完了才知道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完整的个性,昏暗也好,闪光也好,它是时代的缩影,所以绝非能就在某个单一方面言以蔽之。就像爸爸,言语上显得刻薄冷漠,偏是要用那样听起来不好的语调去表述,扮演沉默不理的角色,可他却是最管我们死活,最怕我们不幸福的人。 我想起了《新喜剧之王》里面如梦的爸爸,虽然行为表现都有点夸张,但那个就是最真实的,很多人的爸爸的样子。会讲你有点难听的话,会很严厉地拒绝倾听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用他们以为是对的方式尝试强制你。但也会偷偷支持你的梦想,偷偷去设法铲除你路上的坏人,偷偷在灯光照不到的地方为你经历过的所有的跌撞失声痛哭。 要理解这样的爸爸,就要理解爸爸是从怎么样的环境下走过来的,遭受过怎样的困苦的重压,经历过怎样的挫折,怎样一步步熬过来,又一步步费心建立和维护好一个完整的家庭。 可能在他们的曾经一切艰辛的付出面前,语言算不上有份量的东西。说话不是体力活,卖血卖力搬砖卖命才是体力活。在这一点上,完全不需要质疑爸爸的价值观,他是对的。 所以,我们这一代,没有被生活狠狠地蹂躏过的人,想要在表达上获得爸爸更多的正面支持,我觉得要做出努力的是作为儿女的我们。 何以有资格说自己在苟延残喘?卖血了吗? 卖血的人就配得上说苟延残喘。
看着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卖血,我觉得他好像随时都要离开这个故事,倒没想到是个好结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
许三观居然在余华手里活下来了,好不容易,真的,我以为一乐要死井里了,一乐要从屋檐上摔下来摔死了,一乐要得肝炎在农村病死了,二乐发烧烧死了,许三观卖血被抽干抽死了,一乐在医院病死了,许三观还是没钱看病又去抽血总归得死的…结果,他们都没死,他们居然都活下来了。太离奇了。余华为什么没让他们死?因为余华最后有句吊炸天的送给我们: 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以上无厘头,其实还是很有感悟,无论现在以后我们会遇到什么坎,不要害怕不要绝望,一定有办法可以熬过去的,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向好发展的。如今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的痛苦折磨,我们也确没有资格在他们面前喊苦喊累说绝望,他们都活下来了,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觉得抗不过去的,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