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浮士德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浮士德
    zalan
    推荐

    傻瓜不是主体,而是花一样的存在:永远向着阳光绽放。哈哈,这句话得在真傻和假傻间区分,大智若愚就有点这意思。

  • 浮士德
    推荐

    哈哈😄,远离我所欲。正如这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浮士德
    Dec
    推荐

    与所设想的长篇论著的哲学不同,精神政治学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短小,而且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能窥见其中的微言深义。 本书主题论述的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精神统治是如何取代君主独裁以及如何在这种精神统治的“全景监狱”下谋求一条出路。书中指出的出路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出路,不如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逃避。与顺从于时代智力趋势不同,逃避这种从众强迫的唯一方法就是成为一个“痴言痴语”者。 与传统的君主独裁不同,精神政治不再是用胁迫和强制静默来统治人民,它需求的正是人民的表达与个体宣泄,“新自由主义政权将情绪用作资源,来创造更强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率”,在企业中你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感性管理取代了理性管理,人不再是被强制要求要去做某件事,而是在这种社会情绪的从众强迫下,自主地进行着“正确”的选择。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表达是有益的吗?我们如何从这种情绪的管理中找到突破口,成为一个“傻子”呢?这也是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之一。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生活,在接触互联网之后,从最开始的新奇,到习以为常,最后它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它以一种海啸式的姿态占有了人的全部精神。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呢?这些虚构的数字如何堆积成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精神政治如何实现这种精神的引导?我们又如何避免从众,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我们选择从内心深处开始剖析,这有点像教堂祷告,在抑郁症超话里随处可见这种散发着百分之百纯粹的情绪外溢,情感的宣泄仿佛一夜之间有了最为恰当的场地。与日记不同,虽然在互联网上表达的都是百分之百纯粹的自我精神,但是互联网上的精神外露是一种“变态”的外露,这种外露带有一定性质的“被窥欲”。渴求被理解和渴求被认同成为了精神表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看到不认同、不理解的观点,肆意谩骂和嘲讽(或者是暗自鄙视)也变成了理所应当的行为。情绪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资源,如果你足够有耐心且有机会的话,通过阅读一个人互联网上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展示的生活片段,你就能和他/她成为很好的“朋友”。除了个体利用之外,这种情绪资源也能被用作商业资源或政治资源,不管是个人信息的泄露还是撰写政治选举演讲稿,都少不了这些情绪大数据统计的支持。虽然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来说,情绪资源的大数据统计是全然无价值的,但是作为资本来说,它是最恰当不过的。 虽然书中指出的出路不免被认为是蜗牛式的逃避,但是在今天,仿佛它是唯一一条出路——拒绝大众,回归个体(也可以说是拒绝享乐式互联网沉溺),不管是在布鲁姆的文化精英理论中,还是在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中,这好像就是唯一一条出路。但是,这条道路有点像古代的竹林七贤,通过逃避自我来达到精神净化的目的,虽然很爽,但是总觉得是一个失败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情绪越来越外露的时代里,一种全新的,成为独特个体的理论会被提出来,而躲避再不是唯一的出路。

  • 浮士德
    Ageha
    推荐

    其实并不反感具有批判性的观点,还会觉得挺喜欢,只是批判性观点的意义只在于其批判性,倒不必追求做什么理中客去追求客观公正。 我很认同资本主义带给社会很多副作用,新自由主义政权将他人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这样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首先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就不做。但这份“自由”下的枷锁究竟有多少是外在施加的,有多少是原本就存在于自身的,不清楚这点就无从谈批判之外的东西。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到很焦虑,是为人本身的不一致性与自我矛盾感到焦虑。激进的观点容易让我感到焦虑,因为会发现人的感受只是由自己的境遇出发,想一步登天只是因为自己站在很高的地方觉得自己可以触碰到那些东西,但却忘了下面还有更多的人甚至无法抬头。言论自由所带来的公开透明真的是这种自我剥削产生的主要原因吗?如果这称不上是自由,那么批判者追求的那种绝对的自由要走什么路才能得到? 感到困惑又怀疑。因为我觉得新自由主义似乎没有那么值得被批判,甚至觉得新自由主义下的社会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公平与自由。如果站在国际主义的角度看也许可以说这是国对国的剥削,以别国的牺牲换来自己所在国家的利益,然而也并不觉得强国与弱国身份对调情况就会更好。说到底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事。 所以我觉得与其着急去批判资本主义,不如去看看资本主义以外的不公压制贫穷苦难也比比皆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自我剥削也不能说是完全强迫的,人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哪怕是一辈子吃大白菜也饿不死,住茅草屋也冻不死,但有人愿意吗。 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太有问题了,因为问题太多了所以值得去关注的事情也太多了,有时候会觉得大家是否太信仰理论和学说而忽略了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却不愿去过社会主义的苦日子,在这个人人追求“优秀”、物欲横流的时代,精神的沉沦属于每一个人。

  • 浮士德
    8.5
    推荐

    我一天能读五本韩炳哲……看韩炳哲让我很放心,一个人是多么喜欢复读啊,复读自己,复读他人,而且他的理论资源也依旧是那些人。但是他的批判总让我觉得有些奇怪,似是而非,有一种选择性简化的感觉,不过还是可以入门参考吧。 令我疑惑的是,韩炳哲真的是一个悲观的批判者吗?在当代,还有人能坚持天真的悲观主义吗?我怀疑他只是在贩卖悲观,以此触动每个人心中的悲观,引发一种肤浅的共鸣。《情绪资本主义》一章的分析,彻底展现了资本的辩证同化作用,韩炳哲未尝不是借此批判资本来拥抱资本……而且这无可厚非,因而也不能简单否定韩炳哲的真诚。 在1980年的斯宾诺莎讲座上,德勒兹说:“毫不夸张地,我认为,他们装傻。装傻,一直以来也是哲学的功能之一。”哲学扮演的是一个装疯卖傻的角色。韩炳哲的悲观无疑也是在装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