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英文版)

美国历史(英文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美国历史(英文版)
    粉墨登场🦩
    推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意识形态的变迁到地缘政治的特殊,乌克兰和俄罗斯终有一争,结局如何都将两损。 “肉食者鄙”,战争这架绞肉机一开,必将生灵涂炭,成就的是政客们的盛名,而无名的献祭者们,谁会在意他们的存在?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开始……这一役后,世界秩序将重新洗牌。

  • 美国历史(英文版)
    野行
    推荐

    时值俄乌战争刚爆发,作为热点地区之一的乌克兰,它的历史肯定会提高吸引度。乌克兰已也称小俄罗斯,可以看出与俄罗斯系出同门,同为斯拉夫人,也同属罗斯民族,他们之间的战争可谓是兄弟相煎。

  • 美国历史(英文版)
    Helen
    推荐

    2022#11,读了好久的一本书呀,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感受到乌克兰这片土地上如同历史宿命般的悲剧氛围,17世纪上半叶曾繁盛一时的哥萨克土地可以集聚足够的人力、财力和军力来挑战本地区的强权,却不能保护哥萨克革命取得的成果。至于外国盟友,哥萨克人可以说是尝试了所有可能性——从克里米亚人和奥斯曼人开始,至莫斯科人、瑞典人和波兰人结束,没有一个选择获得了成功,不仅哥萨克乌克兰,连整个乌克兰地区都失去了统一性。。。我只是复述历史哦

  • 美国历史(英文版)
    推荐

    俗语叫东一头西一头 成语叫任人宰割 艺语叫夹缝中求生存 警语叫弱国无外交 主权、宗教、教育、语言多方面都受制于人,但是文化不断民族就不亡,早晚会反弹,反弹不能光靠游行,要靠靠谱的领导人和军队。

  • 美国历史(英文版)
    孙瀛剑
    推荐

    膏腴之地,恶邻环伺,怀壁其罪。斯基泰,哥萨克,曾经也热血过。

  • 美国历史(英文版)
    王剑锋
    推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 普希金(现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以此诗献给所有坚决抵抗侵略,热爱和平的乌克兰人! 这是一本每一个关心俄乌战争的善良人们都应该阅读的书! 四星推荐。8.6分。

  • 美国历史(英文版)
    David XIE
    推荐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历史 当初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纯粹是出于好奇,并没有预料到乌克兰会变成今天的样子,听上去似乎有点造化弄人的意思。好端端诺大一个国家,不仅东西分裂,阴云密布,而且看上去一切还只是个开始,肉眼可见的未来似乎不过只是朝着黑暗的深渊又滑近了一些。 其实在中文出版届,关于乌克兰的读物非常之少,少到让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够找到的只言片语,大部分都是淹没在前苏联或者泛斯拉夫人的历史中,要么干脆沦为大俄罗斯概念的附庸,实在是感觉对不起这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名副其实的大国。 正因为如此,遇到这本《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历史》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大有久旱逢甘露的欣喜雀跃。 而且本书的作者沙希利·浦洛基(SerhiiPlokhy)非同小可,绝非一般人等。他是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也是全球公认的东欧诸国史中顶尖研究学者,尤其擅长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不知道这和他的个人身份认同是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浦洛基教授的著述丰富且颇有深度,著有《雅尔塔—决定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书,不过他在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一本书应该是那本《大国的崩溃》,可以用独辟蹊径,鞭辟入里八个字来形容,无论是在专业学术界还是业余历史爱好者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曾经连续三年(2002-2005)获得美国乌克兰研究协会颁发的最佳著作奖项。他更于2009年获得古斯拉夫研究协会颁发的卓越学人奖。2014年吉尔伯奖(TheLionelGelberPrize)2015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PushkinHouseRussianBookPrize)。 有了如此过硬的背景,对于本书的期许自然也就高了几分。其实书名虽然点题乌克兰,但无论是从地缘概念还是历史渊源,又或者写作完整性来说,形象点来说,更像是一部南俄大草原错综复杂,爱恨纠缠的长卷,所以读起来会觉得特别的过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说起来欧洲之门这个称呼对于乌克兰来说倒是真的十分贴切。翻开地图一看,这个今天面积超过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包括东乌克兰+西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分割线上,无论是波兰人,瑞典人,还是俄罗斯人从西往东走,还是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从东往西走,要么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从南往北走,他们都会在此相遇。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第聂伯河两岸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入侵者和定居者的枢纽。只不过一开一合之间,表面上的云淡风轻背后藏着的却是血雨腥风,尸横遍野,堪堪一部铁血史。 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乌克兰见证了两千年来欧亚大陆岛上各个帝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不同的种族,宗教和文明在此接触,剑与犁的锻造之下,成就了乌克兰独一无二,个性鲜明的身份。它沃野千里,资源丰富,是名镇欧洲的面包篮,却在一次又一次大饥荒中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它人口众多,豪杰辈出,却一次又一次成为杀戮的战场,午夜时分,声声呜咽直达九霄云外。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从维京海盗到金帐汗国,包括风光无限的第三帝国,不可一世的苏俄帝国,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每个帝国都在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男女老少,那些真正的主人他们又是怎么想的。 2000年的历史当然不是一本书可以说得清楚的,特别是附录中长长的参考书目,更加令人心痒难耐,既然如此,那么就当作自己给自己又挖了一个乐在其中的大坑吧!

  • 美国历史(英文版)
    段锋
    推荐

    2019年5月20日,泽连斯基出席乌克兰最高拉达举行的新任总统就职典礼,宣誓就任乌克兰第6任总统。

  • 美国历史(英文版)
    千里麦田
    推荐

    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方角力的火药桶。一个和平的国家是人民的福分,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珍惜、珍惜!!

  • 美国历史(英文版)
    pian
    推荐

    - 這是一本相當不錯的烏克蘭歷史入門書。除了第一卷讀來有點悶,後面真是越讀越精彩,尤其第四卷闡述世界大戰時期的烏克蘭真的看得手不釋卷呀。 - 在讀此書之前,我對烏克蘭只有構不成認識的碎片印象。讀完之後,覺得烏克蘭的歷史文化民族政治背景等太複雜了,獨立了三十年,內憂外患不停,國家前進舉步維艱,其中又以跟俄羅斯的衝突最為艱難。而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歷史聯係緊密又複雜,覺得自己接下來,還必須去找俄羅斯歷史來讀讀。

  • 美国历史(英文版)
    无风无雪一杯酒🍻
    推荐

    前三分之二可读性很好,后面就渐渐变味了,完全站在西方立场去说事了,所以就当是了解一下历史了,至于历史的真相,在这里也不一定能找得到。

  • 美国历史(英文版)
    詹喜山
    推荐

    #读书打卡 2022一季度40/50 书名: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作者:[美]浦洛基 译者:曾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1991年12月,乌克兰公民纷纷涌向投票站,选择了独立。那时在乌克兰发生的事件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反响,也确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乌克兰公投之后一个星期,强大的苏联就解体了,美国总统乔治·H. W.布什随之宣布西方在漫长而艰难的冷战中取得了最后胜利。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的西缘,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在某些时代,战争和冲突会导致“门户”的关闭,此时乌克兰就是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一道屏障。而在乌克兰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门户是开放的,此时的乌克兰就成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桥梁,促进着民族、商品和思想的交流。 从“长时段”文化趋势的角度来看,当代乌克兰是两条移动中的边界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条边界由欧亚大草原和东欧稀树草原的分界线确定,另一条则由东方基督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分界线确定。第一条边界还是定居人口与游牧人口之间的分界线,并最终将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分隔开来。第二条则要回溯到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对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存续至今的欧洲东部和西部政治文化差异的标志。 约瑟夫·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去世。他的去世宣告了苏联历史上最恐怖的年代的终结。 尼基塔·赫鲁晓夫登上苏联权力之巅的历程始于1949年12月。当时斯大林将正在利维夫与民族主义地下组织作战的赫鲁晓夫召回莫斯科,并将他此前担任过的莫斯科地区共产党首脑职务交还给他。 1958年3月,赫鲁晓夫成为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首脑。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在乌克兰的代理人的帮助:由于俄罗斯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党组织,乌克兰共产党就成了全苏联最大的共产党组织(以人口计),因此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中拥有最多的票数。 在乌克兰,“赫鲁晓夫解冻”的标志是在斯大林统治晚期作品被禁的一批作家和艺术家重归公众视野,其中包括乌克兰最著名的电影制作人亚历山大·多夫任科。 赫鲁晓夫的改革促进了苏联工业的惊人发展,也让苏联社会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 赫鲁晓夫下台了,接替他成为党的第一把手的是缺乏理想主义色彩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这使得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明天”宣传运动逐渐降温,斯大林时代那种对公共讨论的管制也得以恢复,高压政治卷土重来。 作为转变的信号,新的领导层逮捕了两名在西方出版作品的作家——安德烈·西尼亚夫斯基和尤里·丹尼尔,并以从事反苏活动的罪名起诉他们。 逮捕发生在1965年秋,即赫鲁晓夫被解职之后一年。1966年年初,这两名知识分子被分别判处7年和5年苦役。这场审判意味着“赫鲁晓夫解冻”寿终正寝。 新的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3月上台。他精力过人,与乌克兰共产党机构没有任何关联。戈尔巴乔夫的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 1986年4月,距基辅不到70英里(约113千米)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在乌克兰造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技术灾难。 由于一次失败的涡轮机测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直到此时,乌克兰领导人们才突然意识到他们对自身的命运以及这个共和国的命运多么缺乏掌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爆炸和部分熔毁将约5 000万居里的辐射量释放到大气中,这相当于500颗广岛原子弹释放出的辐射量。仅在乌克兰就有超过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辐射污染,比整个比利时的面积还要大。光是反应堆周围的隔离区面积就达2 600平方千米。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60年代”的领军人物。他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的影响,也受到苏联和东欧的自由派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在60年代宣传的社会主义改革理念启发。 1989年9月,戈尔巴乔夫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可以对勃列日涅夫政权在政治局中的最后遗老——谢尔比茨基本人——发动进攻了。 他在当月来到基辅,告知当地共产党领导层:苏共中央政治局已经表决同意将谢尔比茨基赶出政治局。 于是乌共中央委员会也别无选择,只能免去谢尔比茨基的第一书记职务。不到半年,谢尔比茨基选择了自杀:他无法面对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也无法面对他一生维护的那个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终结。 1989年都是乌克兰政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首先,随着第一次半自由的苏维埃议会选举,大众政治得以兴起;其次,第一个大众政治组织“人民改革运动”得以出现,这个被简称为Rukh(运动)的组织的成员数量在1989年秋天就达近30万,到1990年年底又翻了一倍还多;最后,曾被斯大林政权赶入地下的乌克兰天主教会也在这一年被合法化,其成员数以百万计。 1990年,新的乌克兰议会选举更是戏剧性地改变了乌克兰的政治版图。民主派代表们组成了被称为“人民会议”的党团。尽管“人民会议”的成员仅占议会代表总数的四分之一,却改变了乌克兰政治的基调。 同年夏天,乌克兰议会追随波罗的海诸加盟共和国议会和俄罗斯议会的脚步,宣布乌克兰为主权国家。这次宣言并未确定乌克兰退出苏联,却将乌克兰法律置于苏联法律之前。 1991年8月1日,美国总统乔治·H. W.布什从基辅飞往莫斯科以促成乌克兰留在苏联内部。 在对乌克兰议会发表的演讲中,布什选择站在戈尔巴乔夫一边。他的讲话被美国媒体称为“软弱的基辅讲话”,因为这位美国总统竟然不愿支持乌克兰民族民主主义派代表们对独立的追求。 布什倾向于让波罗的海诸国独立,但仍将乌克兰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结为一体。他不愿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一个可靠的伙伴——戈尔巴乔夫和他所代表的苏联。 此外,苏联出现不受控制的解体的可能性也让布什和他的顾问们感到担忧,因为这可能导致各个拥有核武器的共和国之间的战争——除了俄罗斯之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领土上都有核武器部署。 1991年8月24日,也就是叶利钦接管联盟政府之后一天,乌克兰议会就独立问题举行了投票。“鉴于1991年8月19日的政变为乌克兰带来的致命威胁,也鉴于乌克兰千年以来的国家建构传统,”由列夫科·卢基扬年科(古拉格系统中服刑最长的囚犯,此时的乌克兰议会成员)起草的《独立宣言》这样写道,“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庄重宣布乌克兰从此独立。”投票结果出乎包括卢基扬年科在内的所有人意料:346名代表赞成独立,5人弃权,只有2人反对。 1990年春天议会第一次会议以来一直反对独立的共产党多数派似乎消失了。克拉夫丘克和他的“持主权立场的共产党人”团体由于没有反对政变而遭到反对派的抨击,选择了向民族民主主义者靠拢,还将强硬派也一并带了过来——后者感到自己被莫斯科背叛,而且受到叶利钦对党发动的攻击的威胁。当投票结果出现在屏幕上,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议会大厦外聚集的人群也陷入了狂喜:乌克兰终于独立了! 1991年8月底,也就是乌克兰议会投票选择独立之后不久,叶利钦就吩咐他的新闻秘书发出一份声明:如果乌克兰和其他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俄罗斯将有权对这些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边界提出质疑。 叶利钦的新闻秘书暗示克里米亚和包括顿巴斯产煤区在内的乌克兰东部将成为可能的争议地区,如果乌克兰坚持独立,它将面临被分割的威胁。 1991年12月1日,各种族群背景的乌克兰人都走进投票站决定他们的命运。面对投票结果,哪怕是最乐观的独立派也感到难以置信——投票率高达84%,其中支持独立的选民超过90%。西乌克兰地区走在了前面:加利西亚的捷尔诺波尔州有99%的投票者选择独立。 三位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的舒什克维奇——在贝拉维察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性政治体,即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中亚各共和国于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苏联从此不复存在。 1992年1月,苏联黑海舰队各部也开始宣誓效忠乌克兰。然而黑海舰队司令伊戈尔·卡萨托诺夫[插图]上将命令所有人员登船,并离港出海,给乌克兰对黑海舰队的接收造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在1992年5月导致了俄乌关系上的第一次主要危机。当年9月,两国总统克拉夫丘克和叶利钦达成协议,决定对黑海舰队进行分割,从而避免了两国之间的直接冲突。然而分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支拥有超过800艘舰艇和近10万人军人的舰队一度完全处于莫斯科的控制之下。 双方在1997年签署条约,然而俄罗斯议会却花了两年时间才将之批准。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乌克兰与其俄罗斯邻居和前帝国主宰的“和平分手”似乎终于得以完成。 乌克兰在1991年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出现,让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就机制上而言,独立意味着乌克兰可以加入欧盟,与其苏维埃历史分道扬镳,也可以对其经济和社会进行改革,并抵消莫斯科对其前属地依旧拥有的巨大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乌克兰主权的完全实现与其加入欧洲国家大家庭的追求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在这一系列彼此相关的任务中,乌克兰精英阶层的政治技巧、乌克兰各地区的统一以及关于乌克兰与其最大和渊源最深的邻国俄罗斯之间兄弟关系的苏联时代话语都将受到考验。 1994年1月,在美国的调解下,乌克兰与西方签署了一项协议,成为乌克兰与西方的政治关系正式开启的标志。根据协议,乌克兰放弃了它从苏联继承的核武器——就其潜力而论,那是世界上第三大的核武器库。 1994年6月,乌克兰政府与欧盟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这是欧盟与后苏联国家之间达成的第一个此类协议。同年,乌克兰成为独联体正式成员和参与成员中第一个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达成和平伙伴关系协议的国家。 1997年乌克兰与北约又签署了特殊伙伴关系纲领,进一步加深了与北约的合作,并在基辅创建了一座北约情报中心。1998年,乌克兰与欧盟在四年前签署的合作协议生效。情况看起来令人乐观。 乌克兰政治进程的民主性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其宣布独立后陷入的灾难性经济衰退。民主也往往因此受到指责。 从1991年到1997年的6年间,乌克兰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8%,国内生产总值(GDP)则惊人地缩水60%。最严重的衰退发生于1994年(这一年的GDP较上一年减少了23%),正是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和与欧盟签署第一份协议的那一年。这样的数据堪与美国在大萧条时期遭遇的衰退相比(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5%,GDP则下降了30%),而在严重性上则更有过之。 20世纪90年代的乌克兰遭遇了巨大困难。这10年接近尾声之际,近半数乌克兰人表示自己的钱几乎不够买吃的,而生活水平相对舒适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到3%。 这种状况导致了更高的死亡率和更低的出生率。乌克兰的死亡率在1991年首次超过出生率。10年后,乌克兰政府进行了独立后首次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数据为4 840万,比1989年最后一次苏联人口普查所得的人口数5 140万少了300万。 从1989年到2006年,超过150万名苏联犹太人离开了他们所在的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乌克兰犹太人。从1989年到2001年,乌克兰的总人口下降了约5%,而乌克兰犹太人的数量则令人震惊地减少了78%,从48.73万人下降到10.55万人。 造成这种急剧经济衰退的原因不胜枚举。苏联经济的崩溃不仅破坏了连接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纽带,也宣告了苏联军方采购的终结。由于拥有高度发达的军事工业体系,乌克兰在这方面遭到的损失尤为惨重。与俄罗斯不同,乌克兰没有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来缓和这种打击。 此外,挺过了苏联经济崩溃并成为乌克兰政府预算主要资金来源的乌克兰冶金工业体系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不得不接受这种宝贵商品不断走高的价格。 然而,导致乌克兰经济衰退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乌克兰亟须一场经济改革,政府却裹足不前,并继续通过释放信用和发行更多货币的方式对亏损的国有企业进行补贴。通货膨胀不可遏抑,在1992年达到了惊人的2 500%,最终将经济送上了急速下滑的轨道。 到了1999年,近85%的乌克兰企业已转为私有,而它们的产值却不足全国工业总产量的65%。全国工业企业中有半数处于亏损状态。 企业不论大小,最终都落入苏联时代的管理者和在政府中有关系的人手中。这些人维护垄断,限制竞争,让经济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维克多·尤先科曾在经济复苏之初主持过经济工作。在其1999年12月至2001年5月的短暂总理任期内,尤先科与他的副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堵住了让寡头们得以逃税的漏洞。他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税负,让乌克兰经济中很大一部分走出了阴影,并让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增长。 这反过来又让尤先科政府有能力支付拖欠的工资和退休金。在尤先科的监管下,乌克兰的GDP停止了下滑,在2000年实现了6%的强劲增长,而同期的工业产值也增加了12%。 在接下来1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增长态势还将继续。尤先科在“库奇马门”事件期间被解职,随即成为“我们的乌克兰”党的领袖。在2002年的议会选举中,“我们的乌克兰”党赢得了将近四分之一的民众选票。 2004年10月底,乌克兰公民们走向投票站,从24名总统候选人中选择自己的总统。尤先科的得票数处于领先,亚努科维奇则紧随其后。两人都赢得了近40%的选票,并进入了第二轮投票。那些未能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的支持者们大多都选择支持尤先科。 11月21日,第二轮投票结束后,独立的出口民调显示尤先科占据明显优势,赢得了53%的民众选票,而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只有44%。 当受政府控制的选举委员会公布官方计票结果时,大多数乌克兰选民都瞠目结舌:根据官方结果,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为49.5%,超过尤先科的46.9%。这是官方舞弊造成的结果。 根据从亚努科维奇竞选团队成员之间的电话讨论中截获的信息,他们对选举委员会的服务器动了手脚,篡改了发往基辅的选举结果数据。 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抗议者不断从乌克兰其他地区赶来,让抗议集会的参加人数膨胀到50万。 电视台的摄像机将独立广场上的抗议画面传遍了全世界,让欧洲的观众自己发现了乌克兰,让他们第一次不是仅仅将乌克兰视为一个地图上的遥远角落。 这些画面清楚地证明:乌克兰民众想要自由和公正。欧洲和整个世界不能袖手旁观。在选民的支持下,欧洲政治家们介入了乌克兰危机,在其解决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关键的人物是波兰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他说服库奇马总统支持宪法法院的决定——官方的选举结果因舞弊而无效。 2004年12月26日,乌克兰人在两个月内第三次走向投票站选举他们的新总统。不出预料,尤先科赢得了52%的选票,超过亚努科维奇的44%。这个结果也接近第二轮选举中的独立出口民调数据。 从2000年到2008年,尽管乌克兰经济受到全球衰退的冲击,其GDP仍然增长了一倍,达到4 000亿美元,并超过了1990年(苏联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的水平。然而,就生活和经商环境而言,尤先科政府没能把乌克兰变成一个更加公平的地方,对猖獗的腐败现象几乎无能为力。 短短时间内,亚努科维奇、他的家族成员和他的党羽手中就积聚起巨额的财富,将多至700亿美元的资金汇入国外账户,由此威胁到乌克兰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到了2013年秋,乌克兰已经处于债务违约的边缘。 俄罗斯主导乌克兰的想法是独立广场上发生抗议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他从2000年就开始领导俄罗斯政府,先是作为总统,然后作为总理,接着再次成为总统——曾在公开谈话中将苏联的解体定性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在他于2012年重返总统办公室之前,普京曾宣称重新整合后苏联空间是他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与1991年时一样,这个空间缺少了乌克兰就将是不完整的。普京在2004年和2010年的乌克兰总统选举中都支持亚努科维奇。他希望后者能加入俄罗斯主导的关税同盟——那是未来更全面的后苏联国家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基础。 2014年3月中旬,克里米亚公民被要求前往投票站决定是否与俄罗斯重新统一。这场公投的结果让人想起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投票——那个时代公布出来的投票率高达99%,而支持官方候选人的票数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组织者声称这一次有97%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2014年3月18日是弗拉基米尔·普京的胜利日,此时正是这位61岁的俄罗斯总统的第三个任期。 俄乌之间各条约和1994年的《布达佩斯备忘录》[插图]曾对乌克兰的主权给予了保证。在乌克兰看来,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是对乌克兰主权的侵犯行动。 普京声称:正如乌克兰有权脱离苏联,克里米亚也同样有权脱离乌克兰。 尽管俄乌冲突的爆发出乎意料,让许多被波及的人猝不及防,但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丰富的历史指涉。姑且不论对历史证据的宣传式利用,至少有三种植根于过去的过程如今正在乌克兰同时上演:其一是俄罗斯在17世纪中叶以来莫斯科所取得的帝国范围内重建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的努力;其二是现代民族认同的建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涉及其中(后者往往被地区边界所分割);其三则是基于历史和文化断层的争夺——这些断层使得冲突参与各方将这场冲突想象为东方与西方的竞争,想象为欧洲与俄罗斯世界的竞争。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民族建构道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转向这样一种观念:创造一个单一而非分散的俄罗斯族,并以俄语及俄罗斯文化为基础联合各东斯拉夫民族。乌克兰则成为这种模式在俄罗斯联邦以外的第一个试验场。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在顿巴斯引发战争,并在乌克兰其他地区引发动荡。这不仅在乌克兰,也在整个欧洲造成了一种危险的新局面。无论当下乌克兰危机将走向何方,乌克兰的未来、东欧-西欧(俄罗斯-欧盟)关系的未来,进而至于整个欧洲的未来都将有赖于危机的解决。

  • 美国历史(英文版)
    天意阁主
    推荐

    说是2000年史,其实1800多年都是俄国史,真正独立的哥萨克国只有几年,然后认俄罗斯为宗主。再然后就是从1991年开始的独立史。悲情的乌克兰,就连这位屁股坐在西方立场的作者也在感叹乌克兰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也在怀疑乌克兰的这次独立到底能延续多久。说老实话,乌克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同宗同种,历史的起源相同,历史的各种境遇相同,可谓难解难分。如果没有苏联,如今的乌克兰国土估计依然得分属好几个国家,身份认同就更加谈不上了。 颜色革命之后,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动乱不止的乌克兰根本看不到希望之光,我真的很想问一句:乌克兰人,独立了30年,你们真觉得好吗?西方世界真的会接纳你们吗?在我看来,跟着估计自身也快要解体的欧盟跑,还不如跟着普大帝跑好呢,你们说呢?

  • 美国历史(英文版)
    睿文
    推荐

    浦洛基《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一) “罗斯”一词即由维京人传播到这片地区,并被基辅罗斯人吸收。今天的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使用的“罗斯”包括斯堪的纳维亚/斯拉夫化的“Rus’”和希腊化的“Rossiia”等不同形式。到了18世纪,莫斯科沙皇国采用了后者,将其作为国家和帝国的官方名称。根据他们所处的地区和时代的不同,乌克兰人有过各种不同的称呼。他们在波兰被称为卢森人,在哈布斯堡王朝被称为罗塞尼亚人,在俄罗斯帝国则被称为小俄罗斯人。到了19世纪,乌克兰民族的缔造者们决定放弃“罗斯”这个名字,以终结这种混乱,并将他们与其他东斯拉夫世界居民,尤其是俄罗斯人,区别开来。在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他们都选择采用“乌克兰”和“乌克兰人”这两个词来定义他们的土地和族群。“乌克兰”一词起源于中世纪,在近现代被用来表示第聂伯乌克兰地区的哥萨克国。在这些19世纪社会活动家的集体心理中,大部分哥萨克人都起源于本地,是最纯粹的乌克兰人。为了将“罗斯的”过去与“乌克兰的”将来连接起来,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把自己的十卷本巨著命名为“乌克兰-罗斯史”。 睿文批注:从词源上分析,乌克兰语来源于古斯拉夫语,“乌克兰”名称的产生也与古斯拉夫语有关。乌克兰一些学者认为,作为国家名称的“乌克兰”指“一整块土地中切割出来的一部分,然后割出来的部分很快又成为新整体。 第一位记录乌克兰的历史学家正是“历史之父”希罗多德。通常,只有地中海世界的国家和民族才有资格得到这位“历史之父”的书写。乌克兰是一片由草原、山地和森林组成的地区,位于被古希腊人称为Pontos euxeinos(意为“好客之海”,罗马人用拉丁文写作Pontuseuxinus)的黑海之北,正是当时地中海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的重要性又与众不同。 睿文批注:《历史》一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0年)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 在《历史》中,希罗多德不遗余力讲述了他所知道和听说过的关于斯基泰人的土地、风俗和社会等的一切。他虽然周游列国,却从未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因此似乎不得不依赖别人讲述的故事。然而他对斯基泰人统治下的土地和人民的描述备极详尽,让他不仅成为第一位关注乌克兰的历史学家,也成为第一位关注乌克兰的地理学家和民族志学者。 睿文批注: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从词源学的角度看,Scythia这个名词可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的两个动词“射击”或者“游荡”。所以斯基泰的原始意思是弓箭手或者游荡者,暗示了这个族群的游牧战士属性。这一族群主要是活动于黑海北岸的伊朗语系游牧民族。他们和早期的波斯人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博斯普鲁斯王国是随着罗马人到来而复兴的希腊殖民地联盟中的最强大者。对斯特拉波而言,顿河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欧罗巴最东部的边界。(“欧罗巴”这个词被爱琴海本土的希腊人用以描述希腊在外部世界的整个存在范围。)顿河以西是欧罗巴,从顿河以东开始则是亚细亚。因此,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的开端,当罗马人来到黑海沿岸殖民地时,乌克兰大地再次变成那个将被称为西方文明的世界的边缘。希腊化世界的北部边界如今成为欧洲的东部界线。乌克兰在接下来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处于这个边缘地位,直到18世纪俄罗斯帝国兴起——俄国将重新绘制欧洲地图,把它的东部边界一直推进到乌拉尔山。 睿文批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族群,对于地理政治或可称之为地缘政治,都会受到相邻的国度、宗教、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相邻的两个地区,更是产生历史阶段的倾向与摇摆, 比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德国的巴伐利来,英国的苏格兰,今日大战尤酣手乌克兰,若知其然,必回溯历史,方能知其所以然。 直到15世纪中叶。乌克兰在戏剧性的迁徙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场导致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入侵的一些关键参与者曾在这里生活或从这里经过,其中有哥特人和匈人,后者由他们的君主“匈王”阿提拉率领。迁徙浪潮终结了包括斯基泰人和萨尔马提亚人在内的伊朗游牧部族长久以来对黑海大草原的控制。哥特人拥有日耳曼血统,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匈人发源于蒙古大草原。随着匈人一起来到这片地区的,还有许多中亚部落。到了6世纪中叶,匈人已经被一些说突厥方言的部落取代,消失无踪。 睿文批注:作者浦洛基所称的匈人,应是指在西汉时被卫青、霍去病追剿的匈奴残部通过西伯利亚西迁进入欧洲,其后部族式微,渐次同化。 哈扎尔人成为拜占庭抵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盟友,希望能维持通往全世界最富有的市场君士坦丁堡的商路。 睿文批注:哈扎尔人,从属于阿史那家族,与西突厥有着血统上的亲缘关系,他们在公元七世纪下半叶,在北高加索草原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绸之路北道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中转站,版图东至花剌子模,西至多瑙河,与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密切的关系。中世纪早年在里海、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平原曾经强盛一时的可萨帝国。 然而可萨帝国最终却悲剧性地亡于他们数个世纪以来最亲密的盟友拜占庭帝国之手,哈扎尔人虽然成为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却留下了辉煌的文明,更多详情可阅读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创作的《哈扎尔词典》。 在乌克兰,与在欧洲其他任何地方一样,迁徙时期或“蛮族入侵”最后都让位给了维京时代。维京时代从8世纪末一直延续到11世纪下半叶。我们很容易想到,“蛮族入侵”的结束并非侵略行为本身的终结。新的入侵者来自今天的瑞典、挪威和丹麦,也就是维京人。他们在西欧被称为诺斯人或诺曼人,在东欧被称为瓦良格人。无论是整个还是部分的国家,都是他们劫掠、征服和统治的对象。 睿文批注:维京人,又称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个时期被称为“维京时代”。维京人系指古老的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被中世纪欧洲各城邦统称为“蛮族”。从爱尔兰到不列颠,从法国到东欧,维京人到处抢掠,就如十三世纪的蒙古大军,攻城掠地,形成了疆域广大的势力范围。至此,我们便明白了瓦良格人与维京人的关系。 关于不列颠岛上的维京时代,我们知道一个确切的日期——793年6月8日。这一天,可能来自挪威的维京海盗们进攻并洗劫了英格兰海岸附近林迪斯法恩岛上的一个基督教修道院。他们将一些修士扔进海里溺毙,将另一些人掳为奴隶,然后带着修道院的财宝登上他们的长船,消失无踪。差不多在同一个十年里,维京人或诺曼人(后来的诺曼底省即得名于此)还出现在法国海岸附近。维京时代到来了。 睿文批注:大卫.休谟所著《英国史》中也曾有如此记述:“这些蛮族大部分出自三个民族:撒克逊人、盎格鲁人、朱特人。三个民族在语言上和政制上大同小异,人们往往用同一个名字称呼他们。有时称为撒克逊人,有时称为盎格鲁人。这些蛮族气味相投,本来就容易联合,再加上利害相通,自然会团结一致攻击土著。不列颠人的实力远不如他们,仍然不断抵抗,但越战越弱,经过几次暂时的缓解,终于退入康沃尔、威尔士偏鄙山地,依靠险要的地形保存自己。” 多数当代学者认为“罗斯”一词有其斯堪的纳维亚根源。主要用希腊语写作的拜占庭学者们很可能是从斯拉夫人那里借用了这个词,而斯拉夫人则是从芬兰人那里学来的。芬兰人将瑞典人称为“Ruotsi”。在瑞典语中,Ruotsi的意思是“划船的人”。 睿文批注:就“蛮族”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而言,由于其“勇猛剽悍”“强势入侵”,导致文化上的强势辗轧,比如阿尔泰,比如克什米尔,特别是蒙古语中的“乌拉”若以考据回溯,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罗斯维京人是由来自挪威、瑞典或许还有芬兰的诺斯人组成的集团。他们最开始进入东欧时是作为贸易者而非征服者,因为这一带的森林中没有什么值得劫掠的东西,中东才是真正的财富之地。 睿文批注:所谓维京人,上有注释,只是在诸多的史料中,鲜有芬兰,而笔者则十分谨慎地称“或许还有芬兰的诺斯人”,这样的描述,即体现了学术上的严谨,也有地缘政治上的大胆推测,只是欧洲的历史除修昔底德、塔西佗、希罗多德、凯撒等史学大家及后来的爱德华.吉本有诸多的历史描述,各城邦没有修史的传统,以至于欧洲历史缺少系统的传承与修史的正统。

  • 美国历史(英文版)
    大龍
    推荐

    这本书解答了我两个疑问:一、俄罗斯为什么要入侵乌克兰,二、乌克兰为什么要加入北约。 作为既不是乌克兰人也不是俄罗斯的我们,在阅读他们的“史书”时要能在当时的语境和历史背景下换位思考,历史都是人书写的,必然会带有很多主观意识,但作为读史的后人还是尽量学会独立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之前的美国还是今天的俄罗斯都是侵略主权国家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和制裁,有了这次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对日后任何一个企图侵略主权国家的企图都会是一种震慑。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大多情况下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但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还是要遵循基本的普世价值原则。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