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

世事如烟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世事如烟
    Happy
    推荐

    才看了个开头两章,感觉描述的军队情况根本就是个近代史,看过先秦的历史就知道,实际上过去古代根本受制于科学和人口土地的限制,有些事情真的不可能吹,我真的怀疑我看的是伪史,感觉直接从古罗马恺撒那个年代开始看欧洲的历史会比较靠谱,更保守一些,从文艺复兴,欧洲出品的历史,描述的内容感觉规模跟一战二战的程度相若,我是不敢想象有多少真实渗杂在里面

  • 世事如烟
    九歌
    推荐

    1、强大但是不要有侵略意图; 2、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和人的贪婪抗衡; 3、自己革命,胜过外部侵略革命; 4、无论国之大小,储备资源,保证军队的战斗力非常重要; 5、打仗不要带乌合之众; 6、富有感染力的演说很重要; 7、钱最重要! 8、人性在几千年的战争中,以及人类发展史中,毫无进步! 9、不要熬夜看书……眼袋长了好大一个……

  • 世事如烟
    还晨
    推荐

    花了三个星期断断续续的读完,恰逢5月初的中美风波,更有一番感慨。修昔底德用一种旁观者的视野,描述了三十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细节,手法偏向叙事,是一个很好的历史素材,以代入而非审视去阅读,会有更好的效果。 本书几点感悟:1、重要资源永远具有稀缺性,利益是根本,雅典扩张受内因居多。拉栖代梦同盟(斯巴达为盟主)即使行动再迟缓,雅典体量增长和陆上优势逐步丧失,也会迫使他动员起来。2、效率与体制不存在绝对相关,战争中的雅典民主制度,远比拉栖代梦的寡头议政(类似满清初期制度)高效的多。当然这部分与雅典从城邦联盟向奴隶制国家转变有关。3、拉栖代梦的胜利源自于持续的拉拢分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双边博弈的不二法则。如何平衡对盟友的管制和维持团结,需要高超的政治手段,雅典的政治手段略有粗糙,容易导致盟友离心。4、四面出击的策略,促使雅典迅速丧失优势。摊子铺的太大,拉栖代梦只需要抓住一点突破即可,参考明末的萨尔浒战役。5、即使是小国寡民的古希腊,个人英雄主义也无法弥补上层决策的疏漏。6、双边博弈可以是任何一方。三十年中,叙拉古、柯林斯、马其顿都是有可能挑战两大城邦的重要力量。7、上下一心才能挥出重拳。雅典的上下沟通存在较大问题,公民与领袖的利益明显脱节。曾经积累的巨大优势,最终在内部纷争中化为乌有。

  • 世事如烟
    张永亮
    推荐

    本书着重记叙了从爱皮丹努斯事件到雅典远征西西里惨败的约三十年间的希腊战史,战争双方是以斯巴达为核心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城邦为核心的雅典帝国,视角选择在雅典一方。 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有五点:斯巴达与雅典逐步走向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战争起因),雅典民主政治的荒谬(影响战争的国内因素),宗教城邦民族意识形态与利益之间的纠葛(影响战争的非权利因素),复杂的城邦关系(国际关系),精彩的演讲词(个人光辉)。 之前没有接触过希腊历史,所以对其中的人名、地名、宗教、习惯、庆典、历法都不了解,读起来算得上佶屈聱牙了。一遍检视只算雾里看花,还需要大量的相关阅读积累;建议选择纸质版书籍,或者准备个对应时期的大希腊地图,时时对照,不至于空读文字。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人性本善亦或本恶虽难分辨,但从古至今,人和人群都没有得到"进化",我相信历史不会照搬,但一定会重演。

  • 世事如烟
    马少
    推荐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久仰!久仰!带着对斯巴达三百勇士的热血与对雅典传说的好奇,翻开这一部在希腊文明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大部头。作者修昔底德在本书中描绘了陆地强国拉栖代梦城邦与海上霸主雅典城邦前后持续了27年的战争。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一个国际关系准则,现在社会称之“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用中国老话简单来说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二虎相争,一死一伤。这个准则常被用来思考中美关系的走向。 在本书中,作者以雅典将领的身份,描述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伯罗奔尼撒联盟的一个盟邦科林斯,在自己的附属部族科基拉人向其请求支援时拒绝了,于是科基拉人转向雅典人求助。雅典人出兵并接受科基拉人加入自己的联盟。科林斯人向自己的大哥斯巴达人告状,于是两个帮派开始了火并。战争刚开始,双方都相当有信心几个月内搞定对方,战争的规模也都比较克制。雅典派了几十艘船沿着海,到斯巴达人的地盘上抢一抢东西,搞搞破坏,而斯巴达人就在陆地上派出自己的重装步兵到雅典地盘上杀杀抢抢。就这么互相你一拳我一脚的搞了几年,结果雅典忽然爆发了瘟疫,一下子元气大伤,形势开始有利于斯巴达人,双方于是协商先不打了。就这么缓了一年,雅典人又闲不住了,在一位小哥(阿尔基比阿德斯)的鼓动下,投票表决远征西西里。大军刚到,雅典有人不爽这位小哥,于是召唤正在领军的阿尔基比阿德斯返回接受审判,小哥叛逃斯巴达,鼓动斯巴达在背后恶搞雅典人。雅典人在西西里被当地的叙拉古人为首的联盟打废,全军覆没。经此一役,雅典人雪上加霜。此时,这场战争已到后半段,斯巴达人联合波斯人向雅典进军,双方来了一场大决战。但是雅典人在决战前夕,民主投票把自己能带兵打仗的六位将军一次全处死了,把叛将小哥召回挂帅,结果一败涂地。最终,雅典城邦被彻底打败,城破人俘。 以上是这场战争的简单经过。在这本书中,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么几点: 1、战争的规模。这场战争大概发生在公元前400年的时间段,我国处于春秋时期。书中描写的参战人数基本是以百和千为单位的,通常都是在一千到五千以内的人数,这个规模跟我国同时期的战争规模相比,可谓是很小规模。 2、交战各方在战争中有趣的规则。每次打完仗之后,不论大小仗,必定要树立胜利纪念碑。双方允许对方给战死的士兵收尸,绝不干扰此行为。 3、关于战争策略。作者在书中较少提到使用什么计谋。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召集人马,摆开阵势,血拼!偶有提到对人马的分配策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带兵将领开打前,发表一篇气势恢宏的战前演讲。关于战前演讲的相关内容,几乎占全书四分之一多。 不过印象最深的是对于军国主义的斯巴达和民主主义的雅典两种政体的观感。由于对政体没什么认识,在本书中,感觉不出两种政体太多的差异,基本都是少部分人作为统领者,接受议会的监督和制约,想要派兵打仗,需要议会的同意。不过感受较深的是民主制,中国人受五四运动影响,对民主莫名崇拜,实则民主的缺点和优点一样大,比如在战争初期,面对瘟疫,雅典人怪罪自己的头号将领伯里克利,于是投票处罚他,后来战事不利,又投票启用;远征西西里,具备战略眼光的尼基阿斯的意见无人听取,大部分雅典人轻易被鼓动,投票出兵,结果一败涂地;在战争后期,由于战争中出现的偶然得失,雅典人一次性把自己的六位将领投票集体处死。类似的行为,可以看出民主制的弊端,当然,雅典民主更出名的是:投票把自己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烧死。所以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民主制相当厌恶。丘吉尔说,“民主不是一个最好的社会制度,但可以防止最坏的事情出现。”这话参考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民主表现恐怕未必。后来的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也分析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类这样的个群体,其智商是和数量成反比的。所以三个臭皮匠,有时候是顶不了一个诸葛亮的! 通过本书,对于了解西方民主制传统的起源,很有裨益。反思作为大一统实行共和制的中国,与西方更为推崇的民主制,也就找到了两者的源头。

  • 世事如烟
    六合水金🇨🇳
    推荐

    我是先知道修昔底德陷阱才知道这本书,不知不觉也看完了。 读后感✍ ★想不到一个比修昔底德更好的词来形容这类战争。 ★书里写到伴随这场战争的还有瘟疫,不管是不是巧合,瘟疫的发生都让雅典雪上加霜。 ★国与国对资源和人的争夺,没有了要打有了还是要打,循环往复至今没有停止,世界和平真的太难。 ★战争初始谁都不会料到会断断续续打了28年,修昔底德的事后记录和总结,让我们确定战斗的不可避免性。 最后,作为炎黄子孙能拥有五千年文明,能有自己的兵书还是值得嘚瑟一下下的。

  • 世事如烟
    安童
    推荐

    简单整理了一下感想: 1.关于修昔底德:其在2000多年前对人类理性推崇的程度着实令人赞叹。相比同时期稍早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充斥着大量奇闻逸事而言,修氏在这部《战争史》开头就直白地表示:“我这部没有奇闻逸事的史著,读起来恐怕难以引人入胜。但是,如果研究者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知未来,从而认为我的著作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段话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也正是这种思想才最终孕育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么经典的概念。 2.全书的精华:修氏在书中所记载的每一次演讲和辩论。其具体展现了古希腊人深邃的思想和特有的雄辩,此外,当然也少不了亘古不变的人性的奥秘。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说实话,如果说这本书要略读,那我觉得只读这些内容,剩下的关于战争的流变靠百科补充,那也够了。 3.个人最喜欢的人物:伯拉西达。一位在斯巴达经历派罗斯惨败后挺身而出的英雄,其率领杂牌军团一路横扫北方色雷斯地区,一举扭转了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颓势,称之“古希腊的韩信”也不为过。他的勇气与智慧令人敬佩,其“攻心为上”的方略及在北征过程中遇到的箪食壶浆式的迎接在整场战争中都称得上是别具一格了,而其最终与劲敌克里昂同归于尽的结局则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 世事如烟
    Calaster
    推荐

    相对于盐野七生下的希腊历史,对伯罗奔尼撒战争有个重新认识。对权利的欲望导致整个的膨胀,错误的判断断送了雅典,也是活该了。

  • 世事如烟
    氵刅
    推荐

    幸好有这占据三分之一篇幅的辩词以及演说充当调味,不然我无论如何也啃不下这本如此详尽以至于让人觉得冗长难咽的文献著作。另外,译者虽说“修昔底德陷阱”不过是一家之言,并且距今2400多年,古代奴隶制时代的城邦关系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有着天渊之别,有可能背离史实,但我还是觉得理应再进一步思考。最后,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主要看下作者序+演说就可以了...

  • 世事如烟
    叶落知秋
    推荐

    历史就是一个个轮回,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波斯,拉栖代梦,雅典,底比斯,马其顿,罗马共和,罗马帝国!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多数愚者自由的民主是多少数智者的独裁!

  • 世事如烟
    李晨
    推荐

    断断续续进行了二十七年的战争。作者是战争的亲历者,曾作为将军亲自统帅军队参战。书中战争过程脉络清晰,战争起因和战 前的形式也交代的清清楚楚,甚至战役中双方的兵种兵力排兵布阵都十分详尽。只可惜书没有写完,写到战争第二十一年时戛然而止,后边的阿吉努塞海战和羊河口大战,只能去看色诺芬的《希腊史》了。 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雅典占据优势,不仅掌握制海权,陆战也是胜多负少。但是一把好牌被打得稀烂,瘟疫、频繁的内斗、党争 、陷害,甚至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居然政变,完全印证了不作不死这四个字。双方昏头昏脑的事都不少:因为发生月食,雅典军队在西西里原地停留了27天;占卜不利,拉栖代梦军队就不能出境作战。杀俘、屠城的事双方也没少干。 读此书最大的难处就是众多拗口的人名和地名实在是令人头大!读到一半才对各个地名的地里位置有了个大致的印象。阅读过程中甚至产生过弃读的想法。不过坚持读完就能知道,好书就是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 世事如烟
    绿荷写夏
    推荐

    断断续续用了很长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史学圭臬。因为总是记不住地名和很长的古希腊名字,就会边看边回想,不然弄反了双方联盟的地区和将领就不好了。 写得好,毋庸置疑。无论这是否是修昔底德的原著,还是所谓的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请人臆造的“伪史”,其水平都是顶级的。除了战争场面极富画面感的描写,古希腊人随时随地的演讲都那么精彩绝伦,措辞有优美和精准,雄辩有气势和说服力,哪怕这雄辩有时确是诡辩。叙拉古人、开俄斯人,原来也都有开明的城邦与思维。寡头制和民主制,说来都有缺点与优点;也有尔虞我诈,出尔反尔的人性复杂,但契约精神已经相当完善和发达,即使有的停战协议是十天一签。。可惜这本书没有写完,所以没有看到结尾的精彩总结。 这个版本,稍微有点翻译腔,不那么通俗。没有很早以前在图书馆翻的一本七几年的老版本看着顺眼,可惜那个旧版本不再版了。 要吐槽的是古希腊人太喜欢立纪念碑了,打赢了就要立一个纪念碑,到处都立。有时候还是战争双方都立。。。因为他们各自都觉得自己打赢了战争。。。本想数数多少个纪念碑,后来放弃了。😂😂

  • 世事如烟
    🌍 🍄 书卷飘香 🌏 🌸
    推荐

    徐松岩翻译 ,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完。书中人名、地名很多,希腊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斯与雅典的战争都堪称规模宏大,有陆战,也有海战。其中,有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两位希腊大历史学家的出生和亡故的时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能告诉你战争是残酷的,谁都不能幸免。里面充斥着血腥的屠杀,毫无人性可言。

  • 世事如烟
    L
    推荐

    客观来讲,作为古希腊史学双壁之修昔底德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远比另一史学巨著希罗多德之《历史》可读性强。尤其,占据巨大篇幅之各类演讲词,不可谓不精彩纷呈!由此可见两千四百年前希腊语言修辞艺术之发展已较为成熟,西学思辨逻辑已基本成型。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通过希腊诸城邦中雅典联盟与斯巴达(拉栖代梦)联盟之二十余年之双雄争霸(实际战争历经二十七年,书至二十一年戛然而止),试图揭示国际关系的演进规律:作为新型海洋大国之雅典与传统陆地霸主之斯巴达,双方之战争是否不可避免?到底是迅速崛起、不断扩张之雅典侵犯了渐趋没落、勇武内敛之斯巴达之利益?抑或是民主政体天然不容于寡头政体?甚或是人类天然之贪婪本性对权力与财富之狂热追求,影响了双方之和谐友谊?这些问题也需永无定论,但修昔底德作为战争的参与者、亲历者,以其深厚之学术素养与卓越之史才,以朴素唯物之史观,穷其毕生之精力,欲探究其中之因果关系。其志不可谓不坚,其愿不可谓不宏,其心不可谓不诚,其果亦不可谓不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不只为后世留下翔实之史料,亦在推进治史方法之进步上贡献奇伟,成为西学千古名著!         徐岩松译注版之译文质量可能并非最佳(仅读过此版,不敢妄评他本),但注解之丰,应为最全,整体行文流畅雅训,颇可研读!

  • 世事如烟
    Li~
    推荐

    当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发生战争的时候,提洛同盟内部雅典的盟友就一个个被斯巴达那边拉拢过去,尤其斯巴达人甚至获得了波斯人的支持,建立了自己的海军,优势越来越大,而雅典的盟友一个个的叛离,尤其是当雅典出征西西里之后,希腊诸邦都认为雅典想建立整个希腊的霸权,从而群起反对。 雅典失败了,但是胜利者斯巴达也没有保持自己的霸权多久,最终希腊被来自北方的马其顿给征服了。 民主的雅典为何输给了斯巴达,居然是雅典太霸道了,众叛亲离! 这场战争不仅敲响了雅典的丧钟也使得斯巴达城邦损失惨重。斯巴达的财富巨量减少,同盟网络也遭到破坏。更令人扼腕的是这场战争也让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迈入末路。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