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叁道生(Freier Mensch)
    推荐

    一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一文的首句便写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马克思之前,认识世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改造世界;在马克思手中,认识世界作为了改造世界的基础,改造世界成为了认识世界的目的。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之前,很少有人将人的因素加入到认识世界的环节中来,更很少有人将认识世界转移到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服务的改造世界中来。故认识和实践,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个互相脱节的环节,直到马克思出现,才真正科学的配合起来,以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服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这也就可以用鲁迅的那句名言,先谋生存后谋发展,来解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生理需求也好,先谋生存也罢,都指向同一个领域即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便来源于生产实践,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逐步了解自然存在中的个体、自然存在中个体的发展规律、自然存在中个体之间的彼此联系、自然存在中个体之间彼此联系的发展规律、人与这些自然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彼此关系。(这些关系可以举实例来证明:雨、下雨量、下雨量和气候、气候对下雨量的影响、人与粮食作物与下雨量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合作还是独立受下雨量与气候之间的影响程度)。 无论是有阶级的社会,还是没有阶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之所以建立的主要目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即要解决人类的生理需求或谋生存的问题。凡是能够更好地改善这些问题的生产关系便是我们要前进的方向,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地改善生产关系的发展历程。 生产实践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基础或本质,但是生产实践会衍生出许多其他的实践形式,比如说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但是无论这些实践形式的表现如何多样,其都是衍生于生产实践的。由生产实践衍生出的许多其他的实践形式中存在一种最重要的形式那便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当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时,便提高生产力,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时候,便改善生产关系。而生产力的关系提高也好,生产关系的改善也罢,均是要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涉及到根本的改进,故及其剧烈,尤其是在改善生产关系的时候,尤其剧烈。因为其一般以广大的劳苦大众向少数精英争生存权和发展权为目的,这就涉及到了利益的分配问题,而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便是刀与火的冲突,是需要以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打破这种枷锁的,故处在阶级斗争时期的人类,其认识发展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深刻的。当然,因为在以阶级斗争为手段,寻求生产关系的改善或生产力的提高时,因为每个人所站的阶级位置不一样,故其选择与行动便被打上了属于自己阶级的烙印,底层大众想要改善生产关系,少数精英则想维护固有利益,这种矛盾在尚可调和或拥有自纠机制的时候可以得到缓解,若不可调和或不存在自纠机制则是一定要通过革命来完成的。 在毛泽东参加革命的时代,其主要的社会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尤其是阶级斗争的实践,因此毛泽东才将生产和阶级斗争特别强调出来,我们要理解,但是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现在的社会实践也以阶级斗争为其主要形式。 二 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是逐渐提升的,故人类对各种形式的现象与关系的认识也是逐渐提升的,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趋势。 人类的认识受到两个方面的束缚,一个是少数精英即统治阶级的主动误导,一个是普通大众处在一个彼此割裂没有太多联系的世界中。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统治阶级的主动误导越来越严重,可普通大众的广泛联合使得这种误导变得越来越无力,所以在大工业时代到来后,当人们能够大量的集结的时候,人类的认识必然要质变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生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这种对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需求会更加明显。 人类的认识会在人类的脑海中生成一个预想的结果,无论这种结果是对单个现象的发展结果的预想,还是对多个彼此联系的现象的发展结果的预想。这种预想的结果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不由人来决定,而由实践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是否一致来决。若两者一致便证明认识正确,若不一致则证明认识不正确。因此,人类要想获得实践的成功,一定要想办法使人类的认识符合客观存在的规律,如若不符合则只能是导致失败。怎样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存在的规律?用实践的结果和认识在大脑中生产的预想的结果来比照,相同则符合,不相同则不符合。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无论是为了认识世界,还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都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我们甚至可以说实践才是一切的根本。 辩证唯物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其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为解放人类而诞生的,且其认为要想解放人类不能靠少数精英的施舍,而得靠普通大众的争取,即靠无产阶级自己的争取才能获得,故马克思主义的服务对象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于是才有了所谓的阶级性。但辩证唯物论本身便是真理,其在任何地方都是成立的,其于任何群体都是可以使用的,只是因为少数精英不会用其来消灭自己,而只有普通大众才会用来解放自己,故其必然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制胜法宝,并成为了资产阶级的索魂曲。 三 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只能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这个阶段,人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即还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在大脑中形成预想的结果。 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理性阶段。理性阶段是感性阶段进阶的结果,是人在大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以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性、与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的规律性及与其有联系事物和其本身组成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规律性,从而使对片面的、现象的、外部的联系的认识进阶到对全面的、本质的、内部的联系的认识上来。 人在实践过程中,在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及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时,大脑里是会立刻产生感觉的,随着这些“看到”逐渐增多与反复,这些感觉在大脑中所形成的低级的预想结果不断得到修正,亦即使这些预想结果在不断的产生量变,但量积累到一个突变点,即大脑在瞬间确认通过大脑的预想结果和“看到”的结果一致的时候,即认为已经抓到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时,这种量变便瞬间突破了突变点,而形成了总结的抽象结果即概念,这相对之前的存在状态而言,已然是发生了质变的。当这些概念又通过人的主动实践认识,并依据实践的结果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后,便逐步产生了合乎逻辑的结论来。这个结论比起中途的概念又是升级的版本。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三个不同的进阶阶段,首先是感觉,其次是概念,再次是结论。且这样的进阶阶段的完成只意味着完成了一次循环,当这次循环在完成的瞬间便又进入了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循环。 无论是感性的认识,还是理性的认识,都隶属于认识这个整体,我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分析认识这个整体,才根据其发展规律将其划分为以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两个半环所组成的一个认识闭环,这就是所谓的辩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认识闭环本身就是实践,故说任何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才有所谓的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说法。(关于辩证统一,我们可以借用老子的一句话来加深理解,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统一,但是为了研究分析这个统一,需要辩证的将这个一分为二,但是在生二的过程中其实产生了一个划分的标准,划分的标准加上由一分出的二加起来就是三,三又生万物即可以等同于一,于是在经过一个循环之后又再次统一)。 四 什么叫做成功?就是源于自己脑海中的预想结果与实践结果相同了。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概念的创造上,也就是将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然后就停止了,其不能称得上成功,因为他所创造的概念还没有经过具体的实践结果检验。只有当一个人用具体的实践来验自己所创造的概念的概念时,其于个人层面才算走完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实践的完整闭环。当然,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这个以实践验证为目的的环节,前期的从感性到理性的概念的以认识存在为目的的环节的作用也是不能否认其有功的。只不过,前者多为实干家而后者多为理论家,后者多种下种子前者多获得果实。 实践也可分为两种,一为直接实践,一为间接实践。直接实践得到直接经验,间接实践得到间接经验。但无论是哪一种实践和经验都最终来源与直接实践,没有直接实践这源头之水,那所有的认识之河都将干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因为有其他人的直接实践以提供给他间接经验,即使他们加工的不是他人的直接经验而是对书籍所提供的间接经验为加工对象,这些书籍也是根据他人的直接经验所得,他们只不过是在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间接的实践。但是我们要知道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存在失真的可能,尤其是没有经过科学的总结归纳的间接经验其失真的可能性更大,故经过秀才加工过的间接经验还是得用直接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也就是说其还是要落实到直接实践上来。只有直接实践才能暴露这些间接经验的不足以达到事物本质的程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若否认了这一个事实,那其就不是科学的。因此,越是从事于间接经验加工的人越要拥有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而容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从自在发展到自为,便是从感性进阶到理性,能够反应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其表现决不仅止于这一方面,而是存在于很多方面,只不过这是其诞生之初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组织的,都有一个从稚嫩到逐渐成熟以至于到更成熟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遭受一些失败,但失败是正常,不失败才是不正确的。正是因为有这些失败的存在,即大脑里的预想结果与实践结果不同,以使得个人或组织能够更深刻的思考产生偏差的点在哪里,以使得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得以修正。也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不断地修正,我们才逐渐增大了自己战胜的几率。感觉有对有错,唯有对的感觉才有可能产生对的结果,而那些错的感觉即使误打误撞产生了对的结果,也一定会在不久之后得到纠正,因为其必然会使人们误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正确的感觉。这提醒我们既不能犯冒进的病,也不能犯保守的病,而是应该心态从容、步履坚定的稳步向前发展。 通往目的地的阶段虽说是不可跨越的,但却是可以缩短通过所需要的时间的。优秀的人总是在缩短时间上想办法,平庸的人则总是想走捷径以跨越阶段。我们会发现:那些想办法缩短时间的人最终赢得了胜利,而等待那些想走捷径的则唯有失败。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思路对,方式对,成功一定会到来。思路的正确是承认要先通过感性阶段才能到达理性阶段,方式的正确是稳扎稳打的缩短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这条路上所要花费的时间。 有一点,我们得再次确认,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无法确定自己一定就是正确的,无论是处在感性阶段还是理性阶段,要向判定自己是否正确,一定得用具体的实践来检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 五 理性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不是水火不容的两种存在,也不是孰优孰劣的存在,其本身是同一种存在即以实践为本体的知识。只不过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我们将其分成了低级阶段的感性的东西和从低级阶段的感性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高级阶段的理性东西。这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环节而言的。如果我们将这样的两个连续的研究环节合并起来,那前一个的小的研究环节就相当于这个新的涵盖两个小研究环节的大研究环节中的感性阶段,而后一个的小的研究环节就相当于这个新的涵盖两个小研究环节的大研究环节中的理性阶段。我们之所以在这上面会犯低级错误,是因为我们经常采用静止的和绝对的观点,而不是采用运动的和相对的观点来理解这一切。任何事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阶的,认识和实践都逃不过这个规律。 关于知识存在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第一种错误是重理性知识,第二种错误是重感性知识。殊不知:理性知识来源于感性知识的进阶,这是道的范畴;感性知识需要进阶到理性知识,这是术的范畴。道为本,术为用。前者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后者是改造世界的行动,两者缺一不可,缺一则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 两种不符合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表现,一种为保守的右倾,变现为机会主义;一种为激进的左倾,表现为冒险主义。无论是右倾还是左倾,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要防备的,都是要调和的。这就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两端、处其中”的中庸观点中的“度”相同了。其实正如毛爷爷副标题所写的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样,世界上本无新事,都是在旧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便成了所谓的新的事物。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行关系,左倾右倾的调和本质便是把握度的本质。能如此转换,我们也就很好理解了。 六 认识过程是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如若这个过程只停留在认识的终点,而不再进一步到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便只完成了其一个半环,而错过了其最终要的一个半环,只有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才等于一个完整的实践整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只是起点,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才是终点。故认识是从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为开始的,经过这个时间过程得到了对世界的认识理论,又回到用这种认识理论指导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中去,这是两次飞跃的叠加,是对实践本身的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便是对之前的认识世界所得到的认识理论的一种检验,这种检验是无法在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完成的,最起码是不能彻底完成的,其只有再次返回到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中,用在大脑中的预想结果与实践的结果相互印证,才能确定大脑中的预想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的实践结果。我们要知道任何被抽象出来的认识理论都是不具有完全性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的,而这些不完全性和错误性只有在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才能得到弥补和纠正。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识闭环环节。这样的闭环环节不断迭代便演化成了我们人类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 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实践整环。 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相当于下一个一个更高层次的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中的感性认识;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担当与下一个一个更高层次的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半环中的理性认识。

  • 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精简·ZF
    推荐

    多少能理解一点。实用。“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了问题的同一性,才能推动问题转化。”

  • 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李小兰Lynna
    推荐

    #实践论:上乘的内功的心法# 这是教人变聪明的书,可谓是修炼上乘“霸道内功”的心法,教会看待问题准确,抓得到根源。这也是自家弟弟几年前推荐的书,小老师在三个阶段读过,可惜阅历浅薄,这次再读依然是只明字面意思,要达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具备很好的判断力和实现看问题准确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这次用有限的逻辑分析了实践论主要谈及的认知思想是什么、如何形成、如何应用三个方面… 思想的定义: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真理。 1. 思想形成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思想形成过程? 第一步是感性的认知量的积累达到理性认知。第二步是把理性认知的思想反复实践,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修正原有认知。 3. 思想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 认识过程含认识的产生、认识的发展、认识的检验。 - 认识是运动变化的,包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反复循环加深认识理解。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改变客观世界。 4. 思想形成后的应用? - 正确的地对各种考察信息的联贯的思考 - 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地改造世界 5. 思想行成后得到应用有哪些好处? - 迅速地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改正原有的思想,指导今后的行动,实践能力变强。 - 对新事物的考察学习中,更能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学习力能提升。 - 在众多元素的情况考察中,能经过思考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抓得到事情最关键因素,分析能力增强。 矛盾论还没读懂,慢慢来… (完)

  • 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Machurian
    推荐

    通俗易懂,和大众哲学一样,特定时代的特定入门读物。 要是多点艾公和毛公这样的硬汉文人就好了,他们的文字挺适合大众阅读的。 不过实话实说,他们的书我看不太下去,单纯是觉得知识密度小,不如直接啃马克思。 这就是学界的一个知识垄断化倾向,一部分核心学人追逐知识,架不住大部分学人垄断知识阐释权那这个标榜身价啊… 打击学阀第一步就是要把知识通俗化,下沉给劳动阶层,既要有人投身制度改革让劳动者有时间读书、迫切地需要读书,也要有人投身教育文化领域让劳动者有书可读、爱上阅读。 四星半,这本书承载了我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有滤镜加分了。

  • 秋叶特训营 写作7堂课
    AbuBakr
    推荐

    哲学要解决的是关于世界根本问题的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包括两类:一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一是世界的状态问题。前者为世界观问题,后者为方法论问题。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割裂。承认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为了方便理解,举两个案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案例一:塞翁失马🐴 ①故事情节: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qin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gongjian去作占。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si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zhan,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②故事关键词:失马🐴→马归来🐴(还一再赠一)→骑马🐴→坠马🐴→征zhan→因跛免征 ③唯物辩证法分析: 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不同的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矛盾🛡️定义: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明确塞翁失马是矛盾间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运动过程。 “祸福”转化:失马🐴是福的对立面祸,因失马🐴去了胡人的住地又带回来一匹良马🐴(由祸得福),又因儿子好骑马🐴而摔断了腿🦵(由福又转为祸)。在这里要提一点: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表现在它引起并推动矛盾着的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这里儿子好骑马,骑一次两次或许不会导致摔重伤(腿🦵骨折),但是骑的次数多了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造成这次重伤:腿🦵摔骨折)。 要征兵了,所有男丁都要去上前线,儿子因为腿🦵摔骨折(祸)而幸免于难(福)。(小提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祸福,遇祸要淡定不自乱阵脚🦶,遇福不骄不躁不昏了头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二: 小张不能来上班,因为老婆要生了,而且一兴奋下楼梯扭伤了脚。 分析: 老婆生孩子和上班是主要矛盾,而脚扭了和上班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上班的最大问题。 在主要矛盾里,主要方面是生孩子,次要方面是上班,因为不解老婆生孩子的问题就不能上班,所以先得解决老婆生孩子的问题,才能上班。 主次矛盾是矛盾的整体,矛盾主次要方面是矛盾的具体细节。 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和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小结: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期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思想合于客观外界,即合于外界的客观规律性,既是实践成功的要求,又是辩证法的要求。人们的思想是客观矛盾的反映,这是唯物论的原则;而要反映矛盾运动、变化发展,这又是辩证法的要求;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这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认识始于实践,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中才能获得真理。 陈云曾说:“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