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伟大的智慧,我认为把这本书深度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你真的能不一样,你能改造自己,也能改造世界,关键在于你看待问题是否具体,实践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完成这样的轮回你就能有个质的提升。
实践论(引用原文):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引用原文):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高屋建瓴又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
前面有两章原文,中间引文,后面解读。 读引文时感觉一直在重复一些话,读后面解读时,读读停停,后面越读越有内容,里面的思想和意识,语言归语言,要读到语言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意识,推荐读物,需要再读,读出语言要传达的那个东西,包括原文。
伟大之作,思维逻辑,说理通俗易懂,真正把哲学运用于实践的典范。
本书是不管是对生还是每个方面都具有实践意义的价值,是对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的的辩论,但是他的辩论方法却是唯心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重新打开我对事物认知新的大门,事物的矛盾法则,有着对事物发展的空间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实践论的事实求是有着新的指导,从对立到统一的规律有着方法论的意义,深刻的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法的统一。
老人家的哲学思想滋养了中华大地,指引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也是引领中国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法宝。
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本书从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原文到作者导读,可以了解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形成的思想。 关键词: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一位旷世伟人为解放中国与世界,一段坎坷奋斗之后的精邃思考,一番浅显易懂又精确的语言,讲出最精典的哲学原理,致敬!
哲学中的具体科学,具体科学又以哲学的角度感性的口吻所写。因为认识是感性的,实践就需要结合理性。理性的真理依赖于感性的认知,感性的认知需要升华为理性的真理。这就是各种格言 真理的由来。而真理往往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往往是从感性出发的,通过实践认识到预料之外的方面进行修正改善,即升华为理性。 什么是从实际出发?就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需求与次要需求。为什么我谈到书中没有写的两个字“需求”呢?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之前,人们的生活没有电灯,他感性的幻想有电灯的生活,所以他通过自己对物理的研究所得的信息进行实验,反复实验,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最终他的发明电灯的革命路程还是抵达了彼岸。这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发明,但他除了电灯泡一生中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失败的发明,那些发明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没做出来,而是做出来了没人去应用,或者不需要应用,因为人们觉得应用那些东西并没有比不应用会获得更多的额外价值。 所以从实际出发,就是革命的价值与本钱。有那么一句话,我参加革命我可能获得财富,我不参加革命我还是一样被剥削。那我为什么不试试?所以这个价值是革命者需要的,从他们实际条件上来说驱动了他们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结果决定行为 这本导读我没看完,但是纸质书李达写的解说我已经看完了,以及杨信礼的重读版。在微信读书上做个笔记。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1、人的社会实践的形式? 答: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是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而人的认识因此不仅只产生于生产活动,还可以从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文化中产生。即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知道任何人的各种关系。在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2、阶级社会的特点? 答;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人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它有变化吗? 答:认识是发展的,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偏变全。所谓眼界所谓认知。 3、那么如何发展认识? 答:因为认识依赖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且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是: 1、阶级性:公然申明其实为了无产阶级服务的。 2、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作用。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转过来又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并且要靠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来排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 4、人的认识又是怎样从实践发生,而有服务于实践呢? 答:可以从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 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一开始只能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认识的第一阶段:即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在思考中,在顿悟中,对认识过程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我们常说的“让我想一想”,就是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判断和推理的功夫。 5、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答: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论理的认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6、如何看待“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句话。 答:这句话就算在今天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简单来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7、个人知识的来源? 答: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 8、 对一些工作没有把握,为什么?怎么办? 答:因为对这些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因为从没接触过此类工作,或者接触的不多,因而无从谈起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怎么办: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工作中实践积累经验,虚心体察情况,这样就能自己做出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 9、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论的辩证法之一理想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答:唯理论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其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人事之所以靠得住,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靠主观自生的东西是靠不住的。 认识论的辩证法之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要完全反映整个的事物,反应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素材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避免陷入唯经验论。 10、认识于实践的意义。 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认识从实践始,经过时间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最重要的是还必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 为什么有了一些理论计划改变自己,却往往实现不了? 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错了或者全不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需反复失败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11、简而言之,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论: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推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涉及内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多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观 1、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即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而且还只是由外力导致的变化。否认质变的力量,将一切变化发展只归因于外力。 2、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认为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 3、唯物辩证法怎么看待事物的发展?又是什么推进社会的变化?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次要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4、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因?又是如何看待外因和内因对于变化的影响? 答: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的宇宙观? 答: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用矛盾的观点看待生命的话:声明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1、对于矛盾始终存在如何理解? 答: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皆有矛盾,但有时候因其处于初期或因其欺骗性,只能看见差异,但要明白差异就是矛盾,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已包含矛盾,只不过是矛盾还没有被激化罢了。 2、既然说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那如果新过程发生了会怎样。 答: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 会让位于 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就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三、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为什么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答:通过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可以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从认识的角度如何看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人的认识,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之后,人们再由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的向着尚未研究的或者尚未深入的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务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这就是认识的两个过程:一个是有特殊到一般,一个由一般到特殊。人们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不断提高和深化认识。 认识的这种发展过程就要求我们不能教条的去看待事物,不要把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不能把他变成纯粹抽象的公式,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是为研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为了省事偷懒。 我们要全面、客观 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矛盾是一样的吗? 答:在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各个发展的阶段,矛盾的情形往往相互区别,但其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没有变化,区别只是在于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其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简言之,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四、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主要矛盾: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其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诸多方面,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时或许呈现势均力敌的情况,但那也只是暂时的,其基本形态就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多方面内,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名词说的都是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转化的意义: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存一定条件向他们的反面转化着。 同一性简言之就是,一切矛盾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这也说明矛盾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那么任意矛盾的双方是否都可以相互转换? 答:并非如此,如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战争和石头也无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2、矛盾的斗争性(对立性):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都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它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对立性(斗争性):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这一过程想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处不在,所以说矛盾的对立的相互排除的斗争是绝对的。 但同时也要知道虽然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有些矛盾则由原来的对抗性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4、二者的意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六、总结: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他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地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着的食物一定的条件由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相对性。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地,不管在他们共局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绝对性。 当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势的区别。
重温了中学时代学习的唯物辩证法。读此书前因晦涩的内容,担心坚持不下来,此时虽然读完,还是一知半解,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还需继续学习。一代伟人哲学精髓,值得反复研读。
哲学无法超越政治,哲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就是爱智慧求真知。
先写点评后阅读。实话说,我是看了《实践论》才对教员由衷的敬佩,在这个动力下,我慢慢地看了毛选,尤其是未公开出版部分,彻底颠覆了我很多思想观念。要完整认识教员,单看人物传记是远远不够的,毛选必读。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政治上一直奉行儒家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然而政治人物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教员就是其中一个。我们中国的圣贤虽然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政治理想,但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政治实力,使理想终究沦为理想,教员是唯一能够通过文治武功去探索实践的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今后的青年去实地调查下教员,而不要道听途说地去认识教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已入手纸质版,比道德经和易经更亲切的随身读物,读一百遍,践行一生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