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

向前一步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向前一步
    和光同尘
    推荐

    20210530-4 -4.5h 一本适合企业家和管理者看的书,书中讲了12个思维模型,能看懂的似乎只有1个 以个人发展的眼光 看第二曲线创新,有感触的是 1、没有好的思维模型,再多的知识积累也是低水平的重复 2、不管企业和个人都难逃阙增定律,正如<规模>一书所说,对抗阕增之道,在于不停的进化,聚焦到个人身上,要终身学习 聚焦成长,因为一旦停止 阕增如影随形 3、个人的破界创新 舍9取1,找到你的1,审视你已有的系统,主动打破固有的隐含假设,重新定义你的基石假设,在这个基石的基础上,演绎你新系统的第1性原理,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系统. 以往读书2个半,这次用4.5小时之久,算是超出我认知边界的书,掩卷想来,自己何尝不是洞穴中手持火的人,以为火把投射到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却身处混沌而不知。 最后借用李善友所言 进入混沌,是为了走出混沌,去走出混沌的唯一方式,就是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 本书是作者力时8年之作,认真做学问的人值得被尊重。 本书的思维模型也值得一一拆解,让他变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就算读通透了。 恰如走出洞穴外,沐浴阳光之下

  • 向前一步
    星星
    推荐

    柏拉图说,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墙上被投射出来的光告诉洞穴里的人,而是把洞穴里的人带到洞穴之外,让他自己沐浴在真理的阳光之下。

  • 向前一步
    王忠诚
    推荐

    从第一性原理到第二曲线创新,是值得深入思考,带入自身,反复审视自己的一本书。

  • 向前一步
    陈聚舟
    推荐

    不因第一曲线的昂扬向上而忽略第二曲线创新的重要性属实是一个反人性的存在,大部分企业家在实现0-1 1-10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一曲线增长,而这个时候你突然告诉他,你不能停下,你要去寻找第二曲线,有多少人愿意在辛苦维艰数载甚至十数载的创业成果面前放弃享受?这样的人的确少之又少,但能做到的才能称为真正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心智和认知决定了一家企业可以前行的距离和能到达的地方。也正是人性的存在,永远都为新的创业者提供着机会,一旦在任的企业家懈怠了,新的玩家的机会就来了,创业是长跑,企业经营是马拉松,耐力、韧性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而李善友教授所说提出的理论,创新不是为了成长而是为了生存,我认识是一个彻底改变创新的地位和企业家认知的理论。是啊,创新是为了生存,一旦企业停止了创新,也就相当于把企业的生命交到了其他竞争者的手中。创新不是选择,而应该是一个企业的基因、必须。

  • 向前一步
    推荐

    把亚马逊微软IBM腾讯阿里巴巴苹果特斯拉这几个公司翻来覆去的讲,越到后面越觉得没什么意思。前面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后来一句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are u kidding me?

  • 向前一步
    Oscar 欧阳
    推荐

    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全是从其他著作中搬过来的,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组装

  • 向前一步
    万法皆空
    推荐

    本书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组织。学习本书,不仅要学其术,更要学其道;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不仅要学其技,更要学其意(艺)。万般接成法,善变自成功,第二曲线,需要我们不断破界。

  • 向前一步
    周欢
    推荐

    主要是基于企业创新来展开的,但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对于个人成长也有一些启发。人要不断的思考,探索自我认知的边界,再不断突破,不断形成新的自我认知,一方面在自我擅长的赛道连续性增长,同时,要发现自我边界,在新的赛道上找到成长曲线

  • 向前一步
    唐冬萍
    推荐

    越来越觉得多学科、多知识体系是相通的,作者引用了进化论的观点,是否可以把视野拉大点,可以从多角度去看待第二曲线的出现是种必然。越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或者物种,存在度越低,且能力和属性越强,这和我们普通的观念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符合“递弱代偿原理”。即你的存在效价一路弱化,而你的能力代偿是一路增量,由此形成宇宙物质演化的总体关系。而越高级的物种熵增越厉害,熵越多,存在度越低,熵促进了迭代和进化,从长远角度来看,熵还是好事,熵是促进小循环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 向前一步
    冰媛
    推荐

    疫情过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体店人去楼空,步行街上贴着“出租”二字的店面与日俱增;短视频卖货、直播卖货蜂拥而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爆点;社区团购成了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尝试着新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企业来说,怎么在新形势下活下来,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了。 在《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里,作者李善友这么阐述疫情后的挑战:我们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分崩离析——这块土地正是原有的生存根基。企业想要生存下来,要不就加固地基,要不就找到新的地基。但李善友认为,分崩离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我们可以逐步找到一条正确但艰难的路——这条路就是“创新式生存”。 李善友是谁?他是混沌大学创始人,自他从教开始,只做一件事——帮助更多的创业者。为什么会写创新?不仅因为创新本就是持续生存的动力,更是因为混沌一贯以来的使命:让创新助力每一个人,让每一个组织成就不凡。 在《第二创新曲线》这本书里,李善友拆解各大企业在“创新”上的各种做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似乎很遥远的“创新”二字拉到我们眼前——从找到创新点,击穿“破局点”到改变组织心智,找到最具优势元素以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开启新未来,李善友将创新变成一件可落地执行的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创新式生存的思路。 创新离我们可以有多近?如构建主义理论所言:“接枝如接枝”,每个人学习新知识都是基于自己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的,创新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它是基于原有的经验、事实而不断衍生出来的。这正是李善友在《第二创新曲线》里说的:创新不等于创造发明,重新组合也是创新。 一、创新不一定要创造,重新组合也是创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上随处可见茶饮的广告,奶茶、水果茶、果汁……每出一款新的茶饮,都能卷起一阵抢购风暴。如果我们仔细拆解每一款新茶饮,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新”都是在“旧”的基础上组合而来。 新式奶茶类=茶+奶 奶盖茶=茶+奶 果汁=水果 水果=茶+水果 …… 不难发现,所有的新式茶饮其实都是在“茶”、“奶”、“水果”的基础上进行变换的,而这正是创新的第一步——将事物拆解到最基础、最简单的组成,再以新形态将它们重新组合成新产品。这也就是李善友在《第二创新曲线》中说的:“创新不是发明创造,而是把基本要素拆解至最小单元,再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李善友将这个过程称为“组合创新”。 那该如何拆解,又该如何组合呢? 1、 刻意练习拆解,直至能拆解出可独立的基本模块 2、 根据各模块所代表的的不同要素重新进行组合 3、 组合创新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并不断尝试 李善友在书里特别提醒,在重新组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这个角度最好是自己占据较大优势而市场又相对薄弱的地方。茶饮拆分后,我们发现,牛奶打发后成了奶盖,牛奶进行分层处理后能成为厚乳,水果取原汁和茶汤混合后成为新式果茶,茶底变换后又成了一款新产品……这正再一次应和了以新切入点将原有要素组合后能焕发崭新生命力的观点。 将这些观点迁移到自身,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人职业成长的道路。我们每一次做职业规划,不就是将自己的个人能力、爱好进行拆分组合,再瞄准自己有优势而人才市场又有需要的职位吗? 基于已有经验的元素重组,既是创新更是对生存方式的探索。 二、围绕破局点组合要素创新,让增长成为自发动力 2019年初和朋友聊天,他说公司内部有直播卖货的计划,他挺想去这个新团队的——无论是从运营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当下风口的角度考虑,这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最后他还是没有去新团队——当时他分管的线上品牌流量很好,虽然是传统的网购模式,但效益也还不错。但现在再回头去看当时的选择,他早就后悔了。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过这么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他特意解释到,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创业成功的本质在于找到风口,顺势而为。那我们可以抓住“风口”做什么呢? 美国著名企业家安迪·格鲁夫曾提出战略转折点的概念。在战略转折点曲线上,我们发现,在曲线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最高点,最高点过后曲线开始往下走,这个最高点叫做拐点。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效益不断往上冲时,我们也要警惕周围是不是出现了某个能给产业带来十倍速变化的因素,这个因素有可能来源于内部,也有可能是外部环境,它的出现意味着原有曲线将发生变化——“破局点”出现了,而这个破局点常常与“风口”息息相关。 《第二曲线创新》里,李善友告诉我们,当我们迎着风口,集中精力和资源投入破局点进行组合创新时,转折点曲线开始发生变化——曲线又一次高高扬起。新的组合创新不但改变了原有业绩开始下滑的现象,还带动企业产生自发增长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但假如我们无视破局点,那业绩自然也就开始滑向低谷。 朋友的遗憾就是如此:当时公司已经捕捉到市场的变化,短视频平台用户注册量每日呈直线上涨趋势,直播带货吸引的流量也与日俱增,但他没有循着风口,抓住机会转换赛道改变职业道路,于是现在也只能追悔莫及。 三、组合错位,创新的第一法则 当牛奶和茶这个组合扫荡市场的时候,水果茶悄然兴起;而当水果和茶这个组合逐渐占有市场份额的时候,柠檬与茶的组合异军突起……每一次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重组,带来的都是市场份额的新一轮改变。在书里,李善友告诉我们,在创业时,我们既然无法与已经占据了主流价值网的各大巨头企业竞争,那何不尝试错位竞争呢? “错位竞争的实质,就是要求企业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立足点,从而避开同类型企业竞争的风口浪尖,树立自身独特的用户吸引力。” 与其以匹夫之勇进入生存空间已被严重挤压的、难以开展差异化竞争的成熟市场,潜在风险虽然较高,但市场份额足够大、竞争风险低、成功几率更大的新兴价值网也许更值得考虑。 2018年,当网购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且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店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时,朋友没有选择早已解决了供货、出货、配送等问题的淘宝、拼多多,他做起了跨境电商,主攻东南亚市场。当时,很多人对Lazada、Shopee这两个平台还处于观望状态,不敢轻易试水——一方面是跨境供货问题,另一方面则考虑到当地配送问题。 潜在风险大不大?当然大,真金白银买来的产品产品就在仓库里堆着,不成功钱就打水漂。成功几率高不高?也很高。当时这两个平台上的竞争力度较小,朋友在3个月里雇佣了5名当地员工协助出货。错位竞争除了带来预期之外的收益外,另一个好处是哪怕后来这两个平台进驻的商家越来越多,朋友也早已牢牢把握住了头部地位。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调查发现,创新企业开创新价值网,进入新兴市场,成功率会比进入主流价值网高5倍以上,收入规模是主流价值网的18倍左右。 那如何利用错位方式进入新兴市场呢? 《第二曲线创新》里,作者李善友说,在技术和市场两大要素上,创新企业的组合方式与在位企业的组合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即是错位。利用错位进入新兴价值网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像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随着新兴价值网的不断开发和拓展,成长机会必将越来越大,越早进入所能占据的市场份额必然越大,成功几率自然也就更大了。 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曾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这句话在今日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信息网络时代带来的不仅是资讯的瞬息万变,更是对我们原有的传统的理念发出巨大的挑战。在李善友的《第二曲线创新》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企业保持活力的创新方法,更能找到个人利用创新思维保持竞争力的方法,正如他在前言所说“人人都是创造者”,而通过该书,我们也不难发现,要做一个创造者显然可以成为一件人人可为的小事。

  • 向前一步
    穗๓
    推荐

    第二曲线创新。一句话总结下来应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里,在基于主营业务不断进行的分形创新中,选出一个大到可以作为企业依赖的一个成功分支,便是第二曲线。一个从第一曲线的业务中生长出来的创新业务。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曲线创新?简言之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变化。 市场需要动态平衡,在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在客户用户需求的变化下,市场始终基于“非连续性的破坏性”思维。而企业随着生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协作项,于是会自然的建立更多流程制度,并加强管理。于是在连续性中不断增长,并越来越依赖主业;两者是相矛盾的。 所以企业需要关注主营业务和分形创新业务,适时建立第二曲线。“当遭遇非连续性创新时,我认知的,会变成制约我的。” 其实很多“原理”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不时影响我们的心智但不自知。所以,可以养成识别并打破隐含假设的习惯,拆解基本要素。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影响,不仅仅是理解市场和企业的一隅,它能给我在负责的业务线带去帮助,甚至是个人发展中也有适用和可借鉴的部分。

  • 向前一步
    小宝贝
    推荐

    博览群书,得出精准简短的道理,让人有种顿悟的感觉。正如作者所说入混沌就是为了更好的出混沌。 由混沌而入,由混沌而出 谢谢李善友老师

  • 向前一步
    小兜兜
    推荐

    李善友老师把创新的过程抽丝剥茧理成了几个模式,原本以为创新是个随机的、靠灵感的过程,看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书中很多理论都来自《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打算去看这两本书[可爱]

  • 向前一步
    Jiling
    推荐

    必读的一本书 关于创新 增长必有极限,需要在失速先前找到第二曲线。第二曲线来源是分形创新,而它需要一个10倍速增长点。 关于战略 创新不等于发明,是要素重新组合。根据自身优势,找到破局点,投入资源击穿。 关于竞争 创业者最好找到边缘市场,低端颠覆高端(更方便、更便宜),不要在现有主流市场和在位者竞争。不要把新技术用于老市场。 关于组织 客户和资本会制约企业,组织心智也是。创始人的边界是企业的边界。需要有独立的团队,来进行创新,involve CEO。 破界创新 需要找到隐含假设,打破它重构基石假设,围绕新假设重新架构,全力投入,单一要素最大化。 同时,放到市场上去竞争验证。

  • 向前一步
    王毅
    推荐

    用“哲科思维”进行“创新”。“企业”全寿命周期,不是一条“理想”的数学曲线,而是由“实际运行轨迹”拟合而成的“阶段性小曲线”,并由这些“阶段性小曲线”最终“归一化”的“理想趋势曲线”。 “真正产品制造的生产型企业”典型例子感觉不多,尤其涉及并关联到制造产品的软硬件能力“变化”,即“新”产品“在(新)线制造”的软硬件能力投资可观等“条件变化”时,究竟如何“在新阶段的第二条曲线”画出“理想轨迹”,确实才是“理想”变“现实”的难题之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