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明明只需要100页就能讲清楚,作者却硬是填了500页的冗杂论据、秀知识量以及无限制的遐想。 到处都有人推荐这本书,但是完全没达到预期,有点失望。如果非要看的话建议就看前面一百页吧
第二遍阅读,对技术的理解有所加深。 当今的社会,时代创造着技术,技术同时也创造着时代。显然技术是一直进化着的。 经常有人说,我们面对着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我认为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就相当明了。也就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都到达了某一个阈值,人们发现很多以前的理论框架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说明的现象。其实在我看来也简单,这就预示着我们传统的世界观遇见了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转化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要从牛顿—爱因斯坦奠定的物理学世界观,改变为达尔文的生物学世界观,或者叫进化论世界观。 我觉得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就是基于生物学进化论世界观来看待一切的科学。
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技术的第一本书,让你对技术是什么和技术如何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现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推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诞生成熟的市场经济,更是回答了为什么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技术是什么呢?从本质上看,技术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技术是被捕捉到并被使用的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技术是那些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元,与此类似,我们可以把“现象”称为技术的“基因”。 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还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利用。现象在能够被应用于技术之前,一定要被“驯服”,并且作好恰当的准备。如何寻找新现象呢?主要有三种途径:重新关注在实验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通过理论与推理寻找现象的蛛丝马迹;某种尝试的副产品。新现象与新技术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新现象提供了发现新现象的新技术,或者说新技术发现了导致新技术的新现象。 一旦新技术(单个技术)诞生了,它们就立刻成为可供进一步地建构更新技术的潜在构件。这个过程导致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进化的形态。准确来讲,是一种组合进化的形态。技术自己创造了自己。技术的两种发展机制:内部替换和结构深化。内部替换是指用更好的部件(子技术)更换某一形成阻碍的部件。结构深化是指寻找更好的部件、材料,或者加入新组件。 我们正在向智能系统前进。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到来将加速这一进程。事实上,未来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够自构成、自优化、具有认知能力,还能自集成、自修复以及自保护。从概念上看,生物学正在变成技术。从实际上看,则技术正在成为生物学。 技术与发明和设计息息相关。发明的核心在于发现合适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即“看见”合适的工作原理。所有发明都是目的与完成目的的原理之间的链接,并且所有发明都必须将原理转化成工作元件。设计即表达,设计就是关于解决方案的选择。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被使用的次数足够多,它就成了一个模块,并因作为适用于标准用途的模块而具有包容性,它自己也成了一项技术。 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关系?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现象的理论,一个是现象的应用。科学建构于技术,而技术是从科学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科学和技术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一方接受、吸收、使用着另一方。两者混杂在一起,不可分离,彼此依赖。 经济和技术是什么关系?经济本质上是技术的表现。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经济”的东西。经济从它的技术中浮现,并不断从它的技术中创造自己,并且决定哪种新的技术将会进入其中。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并随这些技术的进化而进化。
六星!布莱恩·阿瑟的跨界研究水平一定可以在地球上排名前十。早年研究数学、工程学,后选择电子工程,再搞人口学,37岁又成为斯坦福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谷歌前董事长说Java就是根据其思想开发的。他写的《复杂经济学》堪称数字时代最伟大的经济著作之一。本书得到另一位科技界大神,掌握水晶球魔法的KK盛赞。 关于本质,在《直击本质》中有特别强调,要找到WhatWhyHow。那么技术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又是如何进化的呢?阿瑟认为我们缺失一门关于技术的理论,既技术的“学”。造成这些空白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技术一直处于它久负盛名的“姐姐”——科学的阴影之中,这导致我们给予技术的尊重较少,因此对它的研究也较少。 借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果想知道技术的WhatWhyHow,就应该打开技术的黑箱,看看它们内部的解剖学关系。关联一定是黑箱内部首要面对的问题,而进化又是关联的目的。追踪索源,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技术,包括新技术,一定是脱胎于之前存在的技术。也就是说,它们一定连接于、繁殖于某种之前的技术,组合进化。 技术继承之前技术的某个部分,并将这些技术重新组合,这就解释了技术从何而来。作者关于新技术既新组合的解释直观且有穿透性。西方许多大咖将阿瑟的研究价值等同于创新之父熊彼特是有根据的。如此,阿瑟给出技术的特质:技术是实现人类目的的一种手段;它可能是一种装置、一种方法或者一个流程;技术是可执行的。 技术的基本结构包含一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这一集成的次集成。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就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等,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枝。当这些集成被用得足够多时,就会凝固成独立单元,既标准组件集成块。这就组成了技术的高度可重构性。技术并具有递归性,层级的变化会与其他层级协调。 自然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需要依赖于某种可被开发或利用的自然现象。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现象被捕获之后,会被封存在各种各样的装置中,并被重复使用。现象就是技术的基因。生物对基因加以编程从而产生无数的结构,技术对现象的编程从而产生无数的应用。 现象被捕获后应用,并接着进一步揭示新现象。揭示有三种途径:实验细节;理论与推理的蛛丝马迹;尝试副产品。科学与现象的关系:提供观察手段;提供所需的知识;提供预测如何作用的理论;提供捕获现象并应用的方法。科学利用技术,且是从技术当中建构自身的。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 当现象簇被开发并加以应用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技术集群,称为域。一项技术是被发明的,一个域则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从它的个体组件开始一点点展现而成的。工程中的设计是从域开始的,既通过选择合适的元件群来构建一个设备。这个选择过程,为“域定”。而重新域定则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实现方法鸡可能性。 一个域就相当于一种语言,当某个域产生一件新的艺术品时,就相当于这个域在以某种语言进行表达。语言的组织必须依据规则,设计的建构也要根据域允许的组合规则进行,这种规则就是语法。一个域世界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者体现出了这个域的力量。当任何一项活动离开一个域进入另一个域的时候,其成本就会累积增加。 技术有常易变。它是动态、活的,会随时间不断进行构成和变化。技术不仅是为了某种特定功能而存在,它还提供了一个组合或编程的词汇表,这个词汇表使技术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新颖方法,去实现新颖目的。一个解决方案被使用的次数足够多,它就成了模块,并作为适用于标准用途的模块而具有包容性,也成了一项技术。 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而采用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发明是将需求和一些现象链接起来,并能令人满意地满足那个需求的过程。如此,发明有两个模式,一是从需求;二是从现象。无论是需求还是现象端发明,都需要建构出支撑组件来将原理转化成现实的知识,既知识构成了新技术呈现的至关重要的基础部分。 新技术的最初版本都是粗糙的,它有两种完善机制,既内部替换和结构深化。当新技术涉及了商业或军事的议题,它的功能性就将可能受到促逼。新旧交替会有迟滞现象。旧的被锁定有四原因,既旧的比新的初期好、成本、空中楼阁、认知失调和情感不匹配,醍醐灌顶。当旧的很难再扩展延伸,新的就有了向前发展的立足点。 域并不是单个技术的加和,它们是连贯的整体,是关于设备、方法、实践的族群。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与个体技术不同的特征。域形成有两种模式,既核心技术和现象簇。新域要突破,就必须有新的技术或建构未来新技术的关键元素。一个域的关键技术的根本性改变会引发变异。域和经济的共变和共创,称为“颠覆性改变”。 技术的力量不仅来自于知识,更来自认知体系,既共同追求。这样的认知体系可以存在于区域、组织和国家。一旦其在技术中领先了,成功会接踵而来,并形成对技术群的正反馈和收益递增。领先会过时,但新域可以层出不穷,只要认知的优势存在。这个认知体系深植于知识,这就是科学领先的国家在技术上也会领先的原因。 创新存在于新的解决方案转变为标准模块的过程中,其包含着许多微小的进步和修正;创新存在于由发明引发的根本性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中;创新存在于这些新技术在改变内部组件或者结构深化时,因增加组件而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还存在于技术体从出现到随时间而发展,最后创造性地改变了那些与之遭遇的产业过程中。 为什么说技术自身创造了自身呢?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新技术的构成来源于那些已经存在的技术,已有技术的组合使新技术成为可能。人类的组合越来越多时,发明的数量也就越大,技术的进化机制就是组合进化。机会利基召唤新技术的诞生,其随着技术体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随着技术体的生长而生长,并逐渐复杂起来。 技术的进化具有偶然性,但并不意味着其是完全随机的。未来十年的技术发展是可以被预期的。但技术在遥远的未来依然是不可预见的。组合进化在技术进化中的居第一位,是常规定例。技术的自我创造具有爆炸性的创生和雪崩式的替换。新的表层附在旧的表层上,创生和替换相互重叠。它是珊瑚礁意义上的有机体,是活的。 众多技术集合在一起,也就创造了经济。经济从它的技术中浮现,并不断从技术中创造自己,并且决定哪种新的技术将会进入其中。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并随这些技术的进化而进化。经济不是简单系统,它是一个进化的复杂系统,其形成的结构永远随时间而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关于经济的解释也一定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本书构建了一个关于技术的理论,并提供了一个帮助理解技术以及技术如何发展进化的框架。阿瑟以平实的语言来展现这宏大的体系,驾驭得非常出色。深邃但不晦涩,既严谨又能满足大众阅读的需求。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本书可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KK的《科技想要什么》及克里斯坦森《创新的窘境》联袂阅读。
《技术的本质》,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本书都不是一本单纯的科普读物。在我浅薄的知识印象和认知范畴里,它更类似于一种基于普世科学技术共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虽然比较朦胧,但已经初具规模和意义。虽然是很新颖的理论创建,但却绝不是所谓的民科,也就是自己创立的无根无据的理论体系,本书还是在既有的自然知识框架体系和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也许不足够新颖,但整合得还是比较好的。 从工业革命以来,关于科学的科普书籍在每个十年内都会涌现很多,那些书探讨科学的本质,简化诠释科学理论。无论生命科学或宇宙科学,科学家们除了致力于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不断致力于科学理论和现象本质的探讨与推广。但关于技术的普及读物却是少之又少,因为技术的应用通常被看做是科学这一事物的衍生品或科学发现被应用与生活的简单又快捷的体现。本书的作者布莱恩.阿瑟是熊彼特的追随者,本人又是复杂经济学的创始人。本书主旨也基本上秉承复杂经济学结论:科学经济的发展,本质是技术驱动的。人类解决问题的需要,才是推动人们重新结合现有技术,进而促进新一代技术出现的动力,所有技术都是现有技术的“组合优化”。 本书名为技术的本质,其实称为技术的进化是更恰当的,因为它围绕的是技术发展的方法与体系。一项成熟的技术,通过已有技术进化而成,而技术的出现是因为某种现象或者需要的存在、所谓的机会利基而显现,在技术缓慢形成的过程中,它对一切可能性进行编程、它会产生很多的子项和集成、以递归性方式结构方式组合,并出现“域”、当所有层级的子项技术都到达极限时,就会出现新的技术,甚至出现新的“域”或次级“域”。技术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形成出循环或变异,因为总是流动和变化的,所以某些技术和相关元素的本质有时非常不易被定义和固定。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用它做什么,而且在于它进一步可能导致什么。技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编程,它是一种对现象的捕捉,并驾驭这些现象为人类的目的服务。 最初,第一个被利用的现象是自然界能直接呈现的,这就是最初的技术,使原始的工具和技术成为可能,经过组合以后,技术不断发展和进化。围绕在这些技术周围的工艺实践随之也有了进步。还有通过实验过程获取的对一些现象及其应用的粗浅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理解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现象的方法,随后对这些现象的利用开始系统化起来,也就是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是现代纪元的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组合与发展,很多旧技术的核心技术,有时会被独立出来,被其他域与其他技术所利用。因此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今天,许多场合下,我们看到的某项技术是由多项技术的核心组成的。我们现今的某些技术已经处于被封闭的状态,它越来越复杂,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产生于形成的,也很难想象它是出于何种需要和现象因而出现的。技术由人类创造出来,又基于自然最原初的现象,但却开始了疏离“人类与自然”的进化之旅,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 在我看来本书的另外一个优点是举的例子都很合理,既有高屋建瓴的学术范例,又有很接地气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所以按时间线和技术的发展来梳理各种技术的进化、变异与消亡的脉络就清晰易懂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和见解,比如递归性组合、现象、域、链接、自创生、珊瑚礁结构等新概念,以及“技术由技术构成”、“技术是对现象的编程”、“技术发明是需求和现象的链接”、“技术进化的自创生”、“技术与科学的同源性”等等。从外行读者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容易读得很快的一本书,因为每一环节都需要思考,但还比较容易理解,虽比较抽象,却不很形而上,所以还是在普及读物的范畴里。它的阅读影响和反思可能不是很明显的,需要较长时间用以内化和丰富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架构,但它的确能让我思维更清晰更条理化。罗伯特·皮尔西格(Robert Pirsig)说:“佛陀与上帝居住在数字计算机的电路里或周期传动的齿轮中与居住在山巅或莲心中同样舒服。” 可以说,技术是自然的拓展,是人性的拓展,是更深的宇宙法则的一部分,了解了技术的本质,你才能掌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