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我的世界观
    chance
    推荐

    刚开始读这本书,感觉到很新奇,感觉想是从另外一个视角解释了技术的发展,但再往后,有三个重要的感受,1)作者用过于复杂的话语在解释一个较为熟悉的东西;2)感觉过于务虚,一定程度上是破坏式创新的「技术」视角的分析; 3)一定程度上,探讨了技术和理论的关系,但是也明显看出来对于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关系是存在回避倾向的

  • 我的世界观
    Tron.H
    推荐

    技术的本质 布莱恩·阿瑟 送给像我一样喜欢“大问题”的朋友 技术到底从何而来? 我相信这是个萦绕你我脑海许久的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技术理解为科学的延伸,从“科技”这个词就可见一斑。但这样的理解就对吗?阿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阿瑟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建构于技术,而技术是从科学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科学和技术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一方接受、吸收、使用着另一方。两者混杂在一起,不可分离,彼此依赖。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没有理解火的原理之前,已经发明了生火的技术。科学领先,不等于技术领先。 那到底什么是技术呢? 阿瑟给出了一个三层式的解释 (1)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构建或组合而成的; (2)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 (3)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通常是几种)效应或现象。 归根结底,任何基础技术都是对现象的利用,基础技术组合成了技术组,更高一级的技术体则由技术组组合而来。比如手机摄像头核心还是要用镜片捕捉光,也利用了石英治镜的现象,组合其他零件最终形成一整个技术。 那么两相结合,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是不是科学越强就一定技术越强? 不一定:技术要积累,要组合,不是说我们知道了火箭发射的原理和科学知识,就都能像SpaceX一样造出Starship-这也解答了大家从另一面问出的问题,像Elon这种人做的都是利用早就现成的科学原理做出产品,那是不是他们的产品和公司就不值得尊敬?答案应该很明显,不能,因为从科学到达技术,需要走过长长的实践,需要一点一点的去尝试,改进,提升。仅仅拥有原理是不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和Engineering的定义很接近。 技术要如何发展?本质上是要有两个过程(或曰两种形式) 一个是组合堆积。当有了足够多的元技术,技术与技术之间互相堆叠,组合成了新技术,智能手机的案例就不用讲了。 另一个是螺旋的上升。当改进了一个方案的部分内容,其他部分跟着改变。 比如汽车现在改成电动的,那不会只有动力总成发生改变,相应的,底盘,全车的电力系统,空调,甚至减震,悬架,都要相应发生改变。 新的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累积才能产生量变 - 就连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技术发展根本的原因,或者说驱动因素有哪些? 从拉的方向:需求的带动,无论是新的需求,还是原有需求的升级(智能手机again)。当然不只有消费者,诸如法律法规的需求等,也是重要的拉动因素 从推的方向:有足够的子模块用来组合,子模块又有足够多的足够好的支撑,或者就是我们说的技术储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元技术都没有,怎么能组合起来呢。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技术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劳作方式,整体效率,于是新的经济模式开始出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能更早就有先进的经济学研究,因为技术的改变,社会劳动效率就改变了,生产模式也随之而变,以前踩缝纫机现在都进纺织厂了,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整体分工也发生了变革,经济学自然跟着就变了。 经济反过来影响技术:更新的技术要想占据市场,又要有经济的背书才能继续发展。市场经济不认可,再好的技术也没用。反之只要市场认可,就能一直发展,哪怕有缺陷也能推广。 经济学因而不能被认为是和物理化学一样相对不变的学科,相反,它因为技术的变化而一直变化,但不能因此就认定经济学是伪科学。 本书的整体评价 我给5颗星,因为作者很好的提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解释了科技发展所体现出来的自主性,类进化性的行径。也很好的解释了从古至今,何以我们能从钻木取火,到九天揽月的技术巨大进步。它就像《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样带来了很多思考,而这两本书也可以互相符合彼此逻辑:人类之所以在新月沃地和黄河上游等地最早开始发展,恰恰是这些地方有原始小麦作物的种子,我们的祖先做的,不过是驯化这些种子(利用现象)。而为什么美洲一直等到西班牙人十个人入侵四百万人的时候还没有高效农作物养活自己?很简单,美洲大陆没有原始小麦植株。今天美国的小麦产量可多得很,要是以前有小麦,今天的印第安人估计就是全球大佬了-扯远了。 当然这书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作者举的例子太过晦涩,尤其是对于飞机发动机的原理部分,可能没了解过的人读起来会不太舒服

  • 我的世界观
    淋尖踢斛
    推荐

    比起技术的本质,我更愿意称其为 ——硬核科幻设定集以及相应构建铺陈

  • 我的世界观
    LWq
    推荐

    本书讲的是技术的内部特征,发展规则,最后探究技术的本质~ 值得一读

  • 我的世界观
    菠菜幽兰
    推荐

    观点新颖,解释充分。对技术的产生变革有全面系统的讲解。美中不足的就是整本书太过啰嗦,举的例子太多太详细

  • 我的世界观
    云猫
    推荐

    希望作者能稍微解释一下经济是什么,后面几章讲经济和技术,按照我对经济的理解,我没弄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感觉就像那几句话颠来倒去地说了好多遍。文中还有其他的部分也是这样,

  • 我的世界观
    Leo
    推荐

    行文比较抽象,虽然也有具体举例,但是偏向思辨和方法论,理解得比较吃力

  • 我的世界观
    之乎者也
    推荐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是一本哲学书籍,关于技术的哲学,关于系统的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很多其他方面困扰自己的问题有了解答,而且有很多新的启发,甚至让我忍不住想买一本湛庐的日历。

  • 我的世界观
    18918311632
    推荐

    能清楚描述技术基于自然,有机个体和人类需求的关系,基于组合,递归效应产生

  • 我的世界观
    岳铭
    推荐

    2021年读完的第131本书。技术是什么?常用的词语如果溯本追源,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什么是技术呢?技术的三个定义: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技术是可供某种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依靠技术的组合形成了进化,即组合进化。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还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获和利用——技术就是那些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道法自然。

  • 我的世界观
    啸剑&tree
    推荐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 布莱恩·阿瑟 41个笔记 ◆ 推荐序二 打开“技术黑箱”的一个新尝试 >> 关于技术的进化和创新,布莱恩提出了技术是“自我创生的”(autopoietic)观点。所有技术的产生或使其成为可能,都源自以前的技术。技术是从已有的技术中产生的,是通过组合已有技术而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技术集合(the collective of technology)的新元素的产生或成为可能,正是源于已有的技术集合,结果就是技术创生于技术自身。这样一来,所有技术产生于已有技术,也就是说,已有技术的组合使新技术成为可能。但同时,布莱恩也强调了:“说技术创造了自身并不意味着技术是有意识的,或能以某种阴险的方式利用人类为它们自身的目的服务。技术集合通过人类发明家这个中介实现自身建构,像珊瑚礁通过微小生物自己建构自己一样。假如我们把人类活动总括为一类,并把它看成是给定的,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体是自我创生的,它从自身生产出新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出,布莱恩持有“技术自主论”立场。 >> 纵观全书,作者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和新见解,如递归性组合、现象、域、链接、自创生、珊瑚礁结构等新概念,以及“技术由技术构成”“技术是对现象的编程”“技术发明是需求和现象的链接”“技术进化的自创生”“技术与科学的同源性”“经济随技术而进化”等观点,对我国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第1章 问题 >> 技术思想前沿技术的循环:技术总是进行这样的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 ◆ 缺失了本质的技术 >> 技术思想前沿关于技术的理论之所以缺失,是因为:• 技术一直处于科学的阴影之中。• 那些认真思考技术的人大多数都是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 ◆ 技术的进化 >> 技术思想前沿“进化”的完整含义: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联结在一起的过程,而其联结纽带也在于它们诞降(descent)自相同的先前对象的集合。 >> 技术的进化观点根本不新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仅仅4年之后,塞缪尔·巴特勒(SamuelButler)就提出了“机械王国”理论,希望能够解释“机械中的那个相当于动植物王国中自然选择的部分”。他的论文,《机械中的达尔文》,充满了时代激情: >> 没有什么比看到两个蒸汽机之间发生可以繁衍的联姻,让我们这个会痴迷机器的物种更期待的了,而这现在居然成真了。如今机器被用来生产机器了,同时它又变成了以后同类机器的父母。当然,距离机器间的联姻与调情、求爱和婚配看起来还非常遥远。 ◆ 组合进化 >> 技术思想前沿组合进化:之前的技术形式被作为现在原创技术的组分,当代的新技术成为建构更新的技术的可能的组分。反过来,其中的部分技术将继续变成那些尚未实现的新技术的可能的构件。慢慢地,最初很简单的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形式,而很复杂的技术往往用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其组分。所有技术的集合自力更生地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地成长起来了。我们可以说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这种机制便是组合进化。 >> 飞机和诊断疾病时对人体进行成像。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还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利用。在技术时代发端之初,我们只是直接地识别并利用自然现象:火的灼热、片状黑曜石的尖利、运动中的石头的冲力……我们所有的收获都来自于对这些现象的掌握以及对它们的组合。像这样简单地进行描述比较容易,但是进一步准确、详细地描述则需要更多的工作。我将不得不加以说明,“新技术是之前技术的组合”到底是什么意思。技术不是随机地对现存技术进行组合而成的。所以我需要提供详细的原理,来解释组合是怎样工作的。我们要解释像涡轮喷气发动机这样的技术是如何作为现存技术的组合而产生的。再退一步,这表明,我们需要研究技术是怎样被逻辑地结构化的,因为组合,无论它是如何发生的,肯定都要依据那种结构而发生。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类,特别是人类思维在这一组合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新技术先是精神的建构,之后才是物质的建构。这一精神过程需要仔细探究。我们必须关注技术到底是如何变成了现实:人类的需求是怎样召唤出新技术的创造。我们必须弄清楚技术怎样创造出技术,即新技术从已有技术整体中涌现出来。为了回到问题的根本,我们必须清晰地定义所谓的“技术”。 ◆ 本书的主题 >>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技术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进化的。我们试图建立一门关于技术的理论,也即可以用来解释技术行为的“一组自洽的一般命题”。[插图]本书尤其想创建的是关于技术的进化理论。 >> 我计划从完全空白的状态开始,将技术的所有相关项都不视为理所当然的。我将基于三条基本原理逐步建构这一理论。第一条我已经谈到过: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建构或组合而成的。其次,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这听起来很奇怪,我将会对这种说法进行辩护。但现在只需要把这句话理解为,由于组件本身和整套技术一样,也是为某个特殊目的服务的,这些组件本身也是技术。第三条基本原理是,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通常是几种)效应或现象。 >> 术。如果技术是组合而来的,那么它们就有了一幅内在景象:技术组件的集成或组合是为了满足它们的目的。这种内在性由本身也是技术的组件或子系统构成的。我们可以发现,新颖的技术是借由组合已有的技术来触发的,当然这也需要捕捉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改变技术内部的组件,用可以改善性能的组件来替代,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技术看做是用同样的组件构成的,这些组件同样是从之前的技术传承而来。从这个视角开始观察技术,会发现一种技术的“遗传学”。当然这不等价于DNA或细胞,也没有那样美丽的秩序,但是它依然呈现了一种丰富的相互联系的世系。 >> 这些听起来很有机——非常有机,其实这一视角也会把我们带向既是机械性的、也是生物性的思路上。可以肯定的是,技术不是生物有机体;几乎从定义上就可以确定,技术是机械性的:不论是排序算法还是原子钟,它们的内部组件都是以可预期的方式来互动的。但是一旦我们将技术以不断组合成新组合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们就不太能将其看作仅仅是像发条装置那样的独立部件,而是各种工序构成的复合体,与其他复合体交互构成新技术的复合体。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在这里,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从已有技术中形成了各种新技术。技术有机地从内部建造了自己,而这将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 第2章 组合与结构 >> 技术思想前沿技术的三个定义:•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 技术是可供某种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 >> 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定义: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对于某些技术(例如,炼油)来说,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另一些技术(例如,计算机)来说,其目的可能就比较模糊又多重,甚至是在不断变化。作为手段,一项技术可能是一种方法、过程或者装置,比如一个特定的语音识别算法,或者化学工程中的过滤法,或者柴油发动机。技术也可以是简单的,比如一个滚动轴承;也可能是复杂的,比如波分多路复用器;它们可能是物质性的,比如发电机;也可能是非物质性的,比如一种数字压缩算法。但无论如何,技术总是完成人类目的的一种手段。 >> 我会用到的第二个技术定义是复数性质的: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assemblage)。比如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它们是许多技术和实践构成的集合或者工具箱。严格说来,我们应称它们为技术体(bodies of technology)。但是由于用“技术”来指称“技术体”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我将继续采用“技术”这一称谓。 >> 我用到的第三个定义是:将技术视作可供某种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牛津词典称之为“机械艺术的集合”,韦氏词典表述为“人类创造物质文化的手段的总和”。当我们指责“技术”加速了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技术”是人类的希望时,我们指的就是总体意义上的技术。有时这种含义逐渐变成了一种集体活动,比如,当我们说“技术就是与硅谷相关的一切”的时候。我把这也当作整体意义上的技术的另一种说法。技术思想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称这个整体为“技术元素”(technium)。我喜欢这个词。但是在本书中我还是使用惯常的说法——“技术”。 >> 我们之所以需要以上三个定义,是因为它们的意义不同,所属的范畴不同。每个范畴下的技术的形成和进化都不同。作为一项单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singular)——例如蒸汽机,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产生的,并通过修正它的内部构件得以发展;作为一项复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plural)——例如电子,则往往通过围绕某些现象和器件建构起来,并通过改变它的构件和实践而得以发展;而作为一般意义的技术(technology-general)——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则产生于对自然现象的应用,并随着由旧要素组合而成的新要素的形成,有机地成长起来。在本书中,我将会更多地涉及第二个和第三个技术范畴,特别是关于技术的整体是怎样进化的问题。但是,本章我将集中讨论单数意义上的技术,因为技术集合是由单数的技术,即一个一个的技术组成的,因此我们需要确切地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这些单数意义上的技术所共享的逻辑。 >> 技术思想前沿• 技术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装置、一种方法或一个流程。• 技术提供功能,功能指技术要执行的某一类任务。 >> 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词是实用功能(functionality),技术提供实用功能。实用功能是指技术要执行的某一类任务。例如GPS(一种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就是它的功能。GPS有许多特殊目的:飞机导航、地面定位及巡航,但是当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讲GPS的目的时,GPS就是提供定位功能的一种手段。 ◆ 技术结构的形成 >> 技术思想前沿技术的最基本结构,包含一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这一集成的次集成。 ◆ 递归性及其重要性 >> 技术思想前沿• 技术具有层级结构: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最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枝。• 技术具有递归性:结构中包含某种程度的自相似组件,也就是说,技术是由不同等级的技术建构而成的。 >>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等级呈树形结构[插图]: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就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等,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枝。当然这不是一株完美的树:枝干和枝条(主集成和次级集成)会在不同的层次交叉勾连、互相作用。树形结构的层级数取决于主干上的枝条,以及那些有代表性的小分枝的数目。对于坦帕斯来说,技术可以分为2级:整个手表和单个零件;而对于赫拉来说,技术可以分为4级:手表、主模块、次级模块和单个零件。真实世界的技术可以有任何数量的层级数:从2级到10级或者更多。技术越复杂或越模块化,层级就越多。到目前为止,除了层级,我们还没有关于结构的更一般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再多说一点儿。每一个集成或次集成都有一个要执行的任务,如果没有那个任务,它就不会存在。因此,每个部分都是一个目的的手段。因此,就如我先前的定义,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技术。这意味着,每个集成、次级集成和单个零件都是可执行的——都是技术。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技术包含的集成块是技术,集成块所包含的次一级的集成块也是技术,次一级集成块包含的再次一级的集成块还是技术。这样的模式不停地重复,直到最基础水平的基本零件为止。换句话说,技术有一个递归性结构,技术包含着技术,直到最基础的水平。 >> 递归性将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原理。[插图]在数学、物理学或者计算机科学之外,“递归”并不是一个广为熟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结构包含某种程度的自相似组件。当然,在我们的语境中,它并不意味着一架喷气式发动机内部包含着一些小的喷气式发动机,那将是荒谬的。它只是简单地意味着一个喷气式发动机(或者更一般地讲,任何技术)包含的构件也是技术,并且这些构件包含的次一级构件也是技术,并以这样的方式不断重复或再现。 >> 到目前为止,递归性听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当我们在行动中审视它的话,它就会完全变得具体了。我们可以考虑一些复杂的技术,例如F-35“闪电”II型战斗机。(军事案例很有帮助,是因为它们能提供更多的层级。) >> 技术思想前沿在真实世界中,技术是高度可重构的,它们是流动的东西,永远不会静止,永远不会完结,永远不会完美。 >> 所谓标准的观点,我指的是大多数技术思想家持有的观点,认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并且在结构上是固定的,偶尔会有一些创新。但这种观点只有我们在封闭的实验室里进行抽象思考时才成立。“在野外”(我的意思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一个技术绝少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变换结构,当目的改变时,它会去适应并进行重新的配置,之后改进就发生了。一架舰载喷气式战斗机前一天可能充当着一个独立的组件,后一天可能就被指定去保护雷达预警机了,从而成为一个新的临时分组的一部分。如果需要,新结构、新架构可以在任何层级迅速且容易地形成。在真实世界中,技术是高度可重构的,它们是流动的东西,永远不会静止,永远不会完结,永远不会完美。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在经济的世界中,技术是在一定规模层面上存在的。如果是传统技术过程(纯氧炼钢法),那主要就是在工厂规模上的技术;如果是一个设备(移动电话),就主要在产品规模上。但是在我们的例子当中,集团战区整体可以作为一个技术,同样,在它的飞机控制系统中的最小的一个晶体管也是一个技术,而这两者之间所有的元器件也都是技术。因此我认为,对技术来说,没有什么特征性的规模。 >> 技术思想前沿组合不仅仅是将具有匹配的概念或原理的目的聚集起来,它还需要提供一套主要的集成件或模块去执行那个核心理念。为此它必须提供进一步的集成,进而需要更进一步的集成来支撑。而所有的这些零部件和集成件必须合在一起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组合必须是高秩序性的过程。 ◆ 第3章 现象 >> 我说过,技术是建立在概念或原理之上的,这和“技术是建立在现象之上”的说法一致吗?首先,原理和现象一样吗?回答是:不一样,至少不同于我所指的“原理”。一项技术建立在某种原理、“某种方法”之上,这是一个技术过程得以开始的理念性基础。原理需要发掘出某个(或几个)现象来完成它。因此,原理和现象是不同的。比如某个特定的对象,如钟摆或石英晶体,会按照一个给定的频率摆动,这是一种现象。利用(using)这一现象来计时,便构成了一个原理,进而产生了时钟。高频无线信号遇到金属,会出现干扰和回声,这是一种现象。利用这种现象,通过发送信号然后接收回声来探察飞行物就构成一个原理,进而产生了雷达。现象只是简单的自然效应,因此独立于人类和技术而存在,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用。相比之下,原理是为达成某个目的而利用某个现象的理念(idea),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及“使用”的世界。 >> 在实践中,现象在能够被应用于技术之前,一定要被“驯服”,并且作好恰当的准备。天然形式的现象很难被利用,需要巧妙的诱导,它们才能令人满意地运作起来,它们可能只在有限的条件下起作用,所以一定要建立正确的支持方式才能使它们为预设的目的服务 >> 技术思想前沿现象在能够被应用于技术之前,一定要被“驯服”,并且作好恰当的准备。 ◆ 技术的本质 >> 相对于只将技术看作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现在有了更直接的描述:技术是被捕捉到并被使用的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技术是那些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a collection ofphenomena)。我在这里用的是“捕捉”这个词,但是还有许多词可以用。我还可以说,现象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驾驭、控制、缚住、应用、采用、利用,或者开发的。然而在我的心中,“被捕捉并使用”是我认为最确切的表述。 >> 技术思想前沿从本质上看,技术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 >> 这种观察将我们带回到本书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技术的本质是什么?在最深的本质上,技术是什么呢?对我而言,答案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技术就是被捕获并使用的现象。或者反过来说,技术是被捕捉并被使用(put to use)的现象的集合。它之所以是核心所在,是因为一个技术的基本概念,即,使技术成为技术的东西,总是利用了某个或某些从现象中挖掘出来的核心效应。在本质上,技术是指向某种目的的,被编程了的现象。我这里特意用“被编程”这个词,是要强调使技术成为技术的现象是以一种有计划的方式被组织起来的,它们为“使用”这个目的而“共谱乐章”。 >>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述技术的本质:技术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programming)。 >> 大量的现象被捕获之后,会被封存在各种各样的装置中,并被重复使用。这意味着在成千上万的零部件中,有些现象被成千上万次地重复使用着。所有这些现象被追踪、捕获、分类,然后恰到好处地在适当的温度、压力以及气流条件下产生作用;所有这些现象又恰好在适当的时刻,步调一致地产生作用。这些现象会忽略掉那些极端的振动、热量或者压力,而维持应有状态。当所有这些现象作用在一起,并产生了上千万磅的冲击力时,我们就不能再对其坐视不理了,因为这时,它们已变成了奇迹。 >> 技术思想前沿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元,与此类似,我们可以把“现象”称为技术的“基因”。 >> 生物对基因加以编程从而产生无数的结构,技术对现象加以编程从而产生无数的应用。 ◆ 技术与科学 >> 科学与现象的关系: • 科学提供观察现象的手段。 • 科学提供与现象打交道时所需的知识。 • 科学提供预测现象如何作用的理论。 • 科学提供捕获现象、为我所用的方法。 ◆ 组合 >> 机会利基的出现召唤新技术的诞生,绝大多数机会利基的产生缘于技术自身,这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 每个技术通过它的存在建立了一个能够更经济或更有效地实现其目的的机会。 • 每项技术总是需要另外的支撑技术来制造它,这些支撑技术又需要它们自己的次级支撑技术。 • 技术经常引发间接性的问题,这会产生需要提供解决方案的需求或者机会。 ◆ 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 有生命的技术:一方面,技术是自组织的,它可以通过某些简单规则自行聚集起来;另一方面,技术是自我创生的。通过这些来衡量技术,技术确实是有生命的,不过它们只是珊瑚礁意义上的有机体。

  • 我的世界观
    炎炎夏日
    推荐

    有点晦涩。不过其中对技术的概念描述的很有趣。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 我的世界观
    David
    推荐

    首先,糟糕的翻译和配图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比如第六章题目是起源,实际讲来源;还有,里面本可以用一些易于理解的插图,却配了很常规普通的图。 其次,个人认为本书的结构排序有点令人难读。阅读前,反复考究了目录,发现架构性有点差。推荐阅读顺序为:C1(chapter 1)>C3:技术的本质>C6>C3:技术与科学>C5>C2/C7>C4/C8>C11,C9和C10完全可以不用去读。 最后,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解构技术的本质。

  • 我的世界观
    杜森
    推荐

    作者说,技术的本质就是技术本身。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技术 1. 体: 技术本质上由什么组成,这是技术的体,每个技术都由其他技术组合而成,其他技术又是由其他技术组合而成,寻觅到最后,分子->原子->空。技术本质上是空。 2. 相: 技术表现出来的样子,这是技术的相,每个技术都有其不同的相。 3. 用: 技术可以用来做什么,这是技术的用,每个技术都有其不同的功用。

  • 我的世界观
    曾杰南
    推荐

    这种类型的书看起来有点累,需要顺着作者的想法进行思维重塑,后面就越看越轻松了。书里主要讲了技术(广义)发展和进化方法论,  目前还没很好get,后面实践后再读一遍看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