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进化的跃升

生命进化的跃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生命进化的跃升
    Dr Shengnan Jia
    推荐

    2022 No 4《癌症楼》by(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本诺贝尔奖的作品。当然,不一定诺贝尔奖就如何如何,但最起码在林林总总的书中也是上乘之作。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小说?纪实文学?历史书?从学术圈的角度说,交叉学科近些年越来需求越大,可能也是会产生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类比一下,我认为,如果一本书很难归类又让读者感觉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涉及的各类学科表达的都挺到位,那么这本书差不了。 书的内容就真的不想再说了,就是读着会想哭想笑,有时候很压抑,有时候又pua自己,还是有希望的吧,毕竟那个年代已经远去,有时候又觉得情景再现就在身边。 一句话,如果你读过《1984》,知道1984说的是什么,这本书就是另一本更深刻更有情节的1984. 最近的事情加上这些沉重的书,让我觉得,下辈子不能从事人文社科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学习理工科。而今生,除了专业书有关的,少看人文社科的书,小说也不看,就看奇奇怪怪的大千世界就好。 。。。。。。 你以为我的书评到这里就结束了,那是因为你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有多分裂,感性和理性的杂交体。 我这么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又絮絮叨叨,不吐不快的人,怎么可能就此停笔。哪怕有一天被封口,我都是除非你给我打一针,打坏了脑袋都要思考的人。所以,再继续我的书评。 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有很多点拉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一下。只是,我在此处想说的是本书最能引发人深思的一点即:人究竟要以何为代价来追求心中的真理?你心中的真理就是真理吗?评判标准是什么? 有答案吗?似乎有,又似乎没有。 书中的科斯托格洛托夫是那个时代的逆行者,当然,也是政权和大多数工人阶级眼中的反叛者。面对荒唐并荒谬的世界,他选择呼喊,代价当然是惨痛的--被流放。 舒卢宾,则是另一个典型,那个时代的顺应者。面对同样的荒唐并荒谬,他的选择是沉默。但难道他就没有付出的代价?他付出的代价就不够惨痛吗?因为,他付出的是迷失! 同样的时代,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应对。你可以认为科斯托格洛托夫是值得敬佩的,甚至是伟大的,但你又不能直接唾弃舒卢宾,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同,所背负的责任不同。前者面临选择的时候孤家寡人,可以选择付出所有;后者则有对家庭的责任。 然而,后者以为用沉默保全对家庭的责任,却忘却了自己多少也是有脑子的人,在特定时代有脑子的人是最不幸的,因为,他看的清,却不能说。而且,有脑子的人你可以选择沉默,但你选择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最可悲的是,选择沉默为家庭放弃真理的代价却让他被家庭反噬,被孩子背叛。如此看来,他付出的代价比前者科斯托格洛托夫更大。 当然了,又回到真理是什么?谁定的标准?当今的我们认为的真理,在那个年代,没有受过自由民主教育的当代人,难道就算做真理了?呵呵! 从真理说回到平凡人的平凡事。最近,有个叫三坚的同学,不知道是动了谁的奶酪,又或者做了什么违法乱纪之事,又或者被看出是披着人皮的狼,总之因为他写了几句好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仁义”以及他对“仁义”的理解,差点儿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遇。 他对“仁义”的理解是:“首先对待万事万物都有一颗仁慈的心,其次无论何时你遭受了任何困难,我都会挺你,这是‘义’!而不是像某个人,在你好的时候,一口一口的叫着你‘老师’,在你‘落难’的时候,别说见面了,连一条关心和慰问的短信都没有。“ 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我太过正常!就因为有“某个人”出现在这里,整个一段话中对仁义的理解就都成了原罪。 我认为,上述话中唯一的问题或者说逻辑漏洞就是,一方认为的好朋友,在对方看来是不是好朋友!如果对方看来根本没把你当作“好朋友”那没有慰问就是理所应当;相反,上述对仁义的理解和对“某个人”对极度失望就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我也清楚,每个人愿意为朋友付出的代价不同,正如《癌症楼》中对真理的付出是一样的。当年的好朋友在自己的朋友落难时,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明哲保身,因为,他不想为自己的一个短信付出代价。 我不能说选择不给朋友或前同事发个慰问就如何大奸大恶,因为,我一直的观点都是,世上大奸大恶的人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好人,没去的也可以是好人。但那又如何。人的高贵品质就是在这些事中表现出来的。也正是三坚同学秉承的“仁义”。 所以,因事识人,挺好的。如果三坚同学提出某个人,那证明真是把某个人当做了朋友,也必定为这个朋友伤透了心。 如果那个某个人恰巧姓龚,那么,三坚同学5月4日的那一句“哥哥永远都在”,说给全天下人听的一句承诺,他这几个月想来会因此抽自己的心都有,又或者已经抽了,边抽边骂自己SB加SQ。 而同样因着某个人敢于在天下人面前承诺“哥哥永远都在”,如果某个人连一个短信都没有,那我就祝他稳稳当当地成为下一个舒卢宾! 最后,为了不被误解,我再强调一下,我不认为舒卢宾做了有多丢人的事情,处在他的家庭背景和当时的环境那个选择无可厚非,而且,舒卢宾还是学术渊博的人,把某人比作他已经是对某人高抬了。我用舒卢宾做比喻仅仅说明,明哲保身的某人最后到底真的会不会为一条短信付出代价和不会付出代价,人生路漫漫,时间会给你答案。 哦,对了,某人,也许有一天我要向你道歉,因为,你自始至终都没有把我们那个“傻白甜”把谁都当好人,没心没肺,坦坦荡荡的三坚同学当作朋友,所以,三坚这个傻子把你当朋友还怪你不跟他联系,真是不应该。

  • 生命进化的跃升
    齐乐融融
    推荐

    通过对癌症楼里苦难众生的描写,一方面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对生命的意义作深入探讨。极权社会中人对人的迫害,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特权,尤如社会的“毒瘤”,其中的“暴君、叛徒、囚犯”聚集到癌症楼承受着社会和自身疾病的双重苦难,在死亡的边缘经受生命的拷问,到底人为什么要活下去,为了生命的价值到底该付出多大的代价要守住多少道德底线才是值得的。也许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的道路。无论何时何地,自由和健康都是生命最珍贵的也是最基本的理想,失去任何一样幸福都会变得遥远。“我们是如此依恋大地,却不能在大地上完全站稳!”对苦难的描写和对现实的批判是俄罗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本算是做到了极致。

  • 生命进化的跃升
    LYu
    推荐

    我实在太爱俄罗斯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战争还有国内的形势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甚至一度人们生活的水深火热。“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些极其聪明的作家们,哲学家们,思想家们强悍浪漫,甚至可以说波澜不惊。让我们领略到这种沉重的智慧,深刻的痛苦,没什么挨不过去的,懂又怎么样,不懂又怎么样,对抗没有好结果,顺从也不一定有好结果。上一秒还在为冒头的暧昧内心打鼓面带笑容,下一秒兜头一盆凉水让人瞬间清醒。 癌症楼,顾名思义,就是为这些身患绝症,生了癌的人统一管理治病的地方。你是曾经的高干也好,劳改犯也罢,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二十六岁的高材生。只要生了这病,命运就是公平的,被病痛折磨,被死亡折磨,被腥臊恶臭的屋子环境折磨,被三教九流的室友折磨。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情节,十六岁的少年焦姆卡要被截去半条腿,十七岁的少女阿霞要被割掉一个乳房。在阿霞要做手术的头天晚上,她呜呜哭的跑去跟刚截了腿的少年哭诉。刚来的阿霞意气风发,明媚动人,以为自己就是来做个检查就走。现在的阿霞面黄肌瘦,衣衫不整,她觉得人生已经完了,没有了乳房,她甚至怎么去游泳呢。她让焦姆卡看甚至亲她的右乳,十六岁的焦姆卡非常激动,非常享受,这简直就是珍宝。然后翻过一页,作者直接说,今天是珍宝,明天就要丢到垃圾桶里。我的心咯噔一下,少年的腿,少女的胸,哪个不是珍宝,都成了垃圾。难过的无以言表。年龄增长了,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就是恩赐,哪怕不美,也会非常爱护。 有时候我是那么清楚的感受到我身体有什么,就是说,我身上并非全都是我。好像有一种很难被摧毁的,十分崇高的东西在!似乎是一种宇宙精神的一小块碎片。 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心里那头乖戾的小兽,那是我们最真诚,最宝贵的东西。 很深刻又不难读的一本书,超级推荐 伏特加能治百病,乌拉!🍻

  • 生命进化的跃升
    Ivan
    推荐

    恐惧与自欺的背后,既有病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也有人在面对苦难时坚强的反抗。《癌症楼》中得病的不止是人,亦是国家。 它不光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索尔仁尼琴亦希望借此故事唤醒人心中的反抗意识。即便人的命运如同一颗沙粒无法掌控,也不该放弃自由追求的权利。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站在生死的边缘,才会懂得生命的可贵。

  • 生命进化的跃升
    李嘟嘟为后盾
    推荐

    值得强烈推荐的一本书。 俄罗斯文学总是让人难以平静,这个民族如此崇尚精神却又如此苦难深重。这本书里的每个人物都以鲜明自我的姿态屹立于世,他们面对死亡那种傲岸不屈的风度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拔高起来,即便只一天可活,也要去看一场歌剧,即便只剩八个月生命也想完成自身理想,在和癌症的竞跑中,只争朝夕。在人物群像背后是前苏联二战以后政治大清洗的历史背景,受波及的范围覆盖全社会和全民族,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大学教授到小人物都不能避免在命运中沉浮,这场浩劫让人性出现分野,犹如大浪淘沙,留下金子熠熠发光。

  • 生命进化的跃升
    邓舒之🐯 🐯 🐯
    推荐

    艺术家的工作是不能纳入贫乏的政治范畴的,正如我们的整个生活,不管我们怎么去捕捉,其中也不会有我们社会的意识。 这是索尔仁尼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一个伟大的作者,不会刻意讨好读者。 他太清楚读者想要什么了,否则他不会在最后一章,用那么多挠心的文字来描述科斯托格洛托夫出院后的雀跃,对姗姗来迟的爱情的忐忑心情,以及那些不谙世事少年一般的自言自语。 这一切,让我恨不得马上看到他与薇加相拥相守的画面,但我明白,我越是充满期冀,恐怕越会失望。 索尔仁尼琴果然在故事的结局,给了我意料之中的失望,正如故事本身,让我出乎意料地充满希望。 不得不说,这就是人生,《癌症楼》里刻画的那群人的人生,其实是我们所有人的缩影。 癌症楼就像是一所集中营,里面关押的囚犯,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他们面对的终极审判也只有一个——死亡。 无论这些人是什么背景,什么阶层,他们生命的重要节点都在这座癌症楼汇集,通过X光,手术和化疗,殊途同归。 因此在这个地方谈论生和死是太合适不过了。 因此那位四海为家,随时不忘及时行乐的叶夫列姆,在罹患绝症之后,突然对“人靠什么活着”这样形而上学的终极哲学问题产生了执念。 这也正好说明人到了生命的尾声,才意识到自己既有的认知,也许并不能支撑自己一生的经验;在生死边缘反思时,如果无法解释,就很难释怀。 他选择放弃治疗,走向死亡。尽管这是必然的结果,但在最后时刻还愿意追溯来路,叩问初心,作出选择的人,都是有勇气的人。 他没有将这问题推诿给集体,身份,制度或是信仰,躲在这些概念营造的安全港里,让外物来裁决自己。 而那位凭借窥探和检举获得地位和财富的干部鲁萨诺夫,他对自己的病情从恐惧到侥幸,对医疗的力量深信不疑。他笃信人活着是为了思想信仰和集体利益,不符合这一切的生命,不值得尊重和珍惜。他厌恶一切不确定性,他要把一切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像他在暗中操纵他人的命运一样。 但他永远不会想到,经过多次的化疗之后,他身上看得见的肿瘤变小了,体内看不见的癌细胞在滋生,正如他赖以生存的时代和制度,正在以他拒绝面对的方式变迁和瓦解。 鲁萨诺夫带着狂喜与庆幸出院的那个上午,走向他自以为是的命运;而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只能在另一个空间感叹索尔仁尼琴的残酷与悲悯。 流放犯,退役军人科斯托格洛托夫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类似于游戏中的主角玩家,比其他角色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设定,和更有挑战性的思维。 他要挑战的首要对象就是医生,这些对他的生命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权威。他反对过量治疗,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免疫力痊愈; 他关注患者对自己病情的知情权,揣测医生的态度和用意;他不认为患者应该牺牲一部分生理功能以换取生命的延续;他甚至与大夫们谈判,绕开官僚和制度的羁绊,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医疗常识。 他甚至“渣”到跟医院的女医生和护士谈情说爱,这是个鲶鱼一般的角色,搅扰着癌症楼中的生态。 透过他,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二战之后苏联社会的群像——大量被政治流放的犯人,战场归来的军人,政治和商业投机者,陷入孤独和沉沦的青年男女,以及晦暗时代下相互猜忌的人们。 面对这一切,科斯托格洛托夫才感到纯粹的可贵——他念念不忘的他的流放的终结地,那里有相濡以沫老夫妇,有忠诚的狗子,有生机勃勃的土地和简单舒适的住所。 哪怕是重疾缠身,也要舍命去看一场芭蕾舞表演! 这构成了他生命的锚——没有宗教,没有制度,没有利益,只有爱和生活。 生活本身,就足以构筑起意义。 但要怎样一种生活,才能强悍到,不需要宗教,制度和利益来武装,也能长治久安呢? 是爱吗? 科斯托格洛托夫并没有得到答案,面对两个女人的示爱,他都退却了:卓娅是欲望,就像路边香喷喷的羊肉串,他想要给她管够,但却囊中羞涩;薇加是理想中的爱,他们对生命有相似的痛苦和疑惑,但漫长的流放生活,让他活到了她的前面——不止是岁数,而是他仿佛能预见到,她那苦涩的前半生换来的,不能是对他这种前途未卜,身患绝症的男人的期待! 她们都值得更好的,但这更好的他却说不上来。 只能永世不再见面。 这是一条快断的线的告白,曾经纠缠过,但断了,也就不会再有纠缠。 是道德吗? 不同于叶夫列姆的终极拷问,舒卢宾的反思更接近于批判——对社会和自我的批判。 他是我们熟悉的那种知识分子,在无数次政治运动中,命运跌宕起伏。 同样是为了自保,鲁萨诺夫选择主动举报,协同迫害以换来步步高升;而舒卢宾则被动承受着,随波逐流,保持沉默。 他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充当着鲁萨诺夫们的背景墙和工具刀, 他知道他说的每句话都是违心的,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表示质疑。他成不了鲁萨诺夫那样的投机分子,因为他有良知;他也成不了科斯托格洛托夫那样的鲶鱼,因为他的良知缺乏付诸实践的勇气。 道德,是他生命的锚——他因为道德而骄傲,也因为道德而忏悔。他自诩没有成为道德的背叛者,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遭受良心的煎熬;但他同时也成了道德的逃兵,行为上的懦夫。 因为知行合一的失败,让他把道德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也许只有永远无法达到的东西,才能成为信仰吧。 是初心吗? 老医生奥列先科夫是个智者,悬壶济世,把治病救人作为宗旨,不争取学术地位,也不谋求行政身份。这是体制内医生望尘莫及的。 通透如东佐娃医生,依然在学术报告、家庭事务和医务工作中周旋而精疲力竭。 圆滑如列夫医生,依然为医疗系统的官僚化和低效深感无奈。 刚性的制度,容不得半点质疑和反对。 而人性的幽暗,又需要太多柔性的考量。 一把尺子丈量不了所有人的生命。 让这把尺子增加一点柔性,全赖以医者的一颗初心——不夹杂利益和偏见,对生命赤诚相见的初心。 而这样的初心,经历时代风雨后,又有几个人还能保持如新? 科斯托格洛托夫像一个旁观者,在癌症楼这座生命的丛林里穿梭一番,见证着一个个生命的残缺、挣扎和凋零。 他没有驶离自己的轨道,曾经停驻,但最终还是离去。 索尔仁尼琴没有给与他太多解脱,爱情,健康,或是别的什么东西。 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这一切的希望。 希望痊愈,但同时拒绝对治疗方案盲从;渴望爱情,但选择了放手。 他要奔赴而去的最后归宿,有一条内陆河,流经广袤的土地,最终消失在荒漠里,并不汇入大海。 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要汇入大海,流淌,交会,彼此相遇,相互滋养,就是自由,就是希望,就是生命本身。 我们的楚河不流入任何湖海大川。这条河在沙漠中结束生命!一条河,不汇入任何水域,把自己最好的水和最好的动力就那么一路分送给萍水相逢的朋友们——这岂不是我们囚犯生活的写照!我们注定什么也干不成,注定只能背着恶名从这个世界悄然消失,但我们所有最好的东西,犹如我们还没有干涸的一片水面,我们所留下的全部纪念就是通过见面、交谈、帮助这类方式互相捧给对方的一掬水。

  • 生命进化的跃升
    风絮
    推荐

    这书书名就告诉了我们内容绝不会轻松,进到这楼里的病人都差不多走到生命的尾声了。即便如此,作为一直把自己当世界主宰的人类,还是不甘心就此放手,习惯了用权的,还想着用权力来获得对付疾病的最佳武器(这个国家所能有的最顶尖的技术最顶端的医生),只是病痛逼得人逐步妥协…… 主人公一直在探索,生命最后的阶段,为了可能的存活,我们可以妥协到什么样的程度。只要能活着,病变的肢体可以截断,作为女性美不可或缺的乳房可以切割掉……但是,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弃最后的堡垒?作为人生存下去的支柱,欲望也可以被放弃,放弃一切之后的那个存在还是我们吗?这样的活着有什么意义? 书里写了一个为了生存一再退让妥协了一辈子的人,他的妥协是为了给子女撑起一片天,但是,没有原则一再退让的人生,最终换来的只是毫无顾虑将他踩在脚下的孩子。这人生也是患癌的吧,没有底线的人生终究只结出了活着却没有爱的果子……

  • 生命进化的跃升
    H.S.H
    推荐

    贪得无厌的人往往表现出悲伤的样子,终归还是我贪得无厌对已经拥有的不懂得感恩,认识不到“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常态” 小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对人物在极端处境下的命运以及怎样抗争困境的描写。 小说的开始就写癌症,把人置于一个极端的困境而后再慢慢讲述这些人的生平。你会发现这里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一场场困境的叠加,但是,跟所有的生存困境相比,死亡仍然是最大困境。在癌症楼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必然丧失个人的主体性,听命于命运,听命于医生。当人置身于这种极端困境之下要怎样追求真实的自己,怎样抗争这种困境。 最有抗争代表的无疑是科斯托格洛托夫,永久流放且身患绝症,在垂危之际来到癌症楼进行救治,经过x射线的照射属于他的一切开始慢慢苏醒,情欲、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探索……这些东西在劳改营里没有被摈弃只是为了活着必须把它们最小化,科在劳改营偷偷的学阿拉伯语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作者没有大肆渲染劳改营的生活也没有一个人对劳改营进行嘶竭低里的控诉,作者只用“自由”和“性”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极端的词,试问一个人如果连性都被压制住如果一个人所有的自由只是能够自由的呼吸那这样的生活是想象不到的残酷。多年的流放生活本已让他对生活不敢抱有任何幻想,有什么就满足于什么,可是随着身体的恢复,重新燃起了科对生活的希望,他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在医院被唤醒的不仅仅是情欲还有过去十几年来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因此,科反复质问自己“为了活着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这样的代价又如何呢?换来的 只是包括消化、呼吸、肌肉与脑细胞活动的生命,仅此而已。成为一具活动的标本。这样的代 价是不是太高?是不是一种嘲弄?要不要照付?”生活之于科来说已经索取的太多,为了这种失而复得的美好他宁愿以健康为代价。 有一个细节描写的是科在垂死挣扎来医院的路上,下了车不是直奔医院,而是坐车去市中心看上演的芭蕾舞,对科来说,生命的存在与否都变成了一个难题,他却去追求不可企及的精神生活,去追求美。科在困境下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追求,还有他在流放地的朋友夫妻对生活困境作出的抗争是最大程度的感恩现在生活赋予他们的自由,都深深的震撼着我。 为什么作者以“鲁萨诺夫住院”拉开小说的序幕,显而易见作者比较偏爱的人物是科斯托格洛托夫,在一定程度上科也是作者的真实写照那为什么不以科住院拉开小说的序幕?这就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相比较“癌症楼正好是13号楼”“癌症的政治隐喻”我更惊叹作者在此处的巧妙安排——鲁萨诺夫是集权代表,他一到医院就抱怨医院的环境和医生,用有色眼光把人分成等级,利用权力在院长那取得一定特权,如果把癌症楼看作社会的缩影,这预示着那个时代政治的“癌变”的体现是围绕着他,围绕着他所代表的阶级展开的,他是道德“癌变”根源之一的形象代表。

  • 生命进化的跃升
    赵霞飞
    推荐

    看完之后若有所思,感觉到一丢丢怅惘。“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个千古难题,当我们思考生与死的时候,就会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追求的东西。奥列格最后坦然接受死亡命运,去拥抱短暂平凡的余生,不带牵挂也是一种豁然。 癌症楼里的其他病人们各自有不同的命运,但大抵都会走向死亡。生死之间体现的是不同的人性和价值观。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瓦季姆,一个争分夺秒勤恳读书的人,他不愿浪费一分一秒去做自认为无意义的事情,只做有利有益的事情,是一个精英主义者,他的绝大多数观点,我是认同的。——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上,不虚度光阴。另外,官员帕维尔左右逢迎,自私虚伪,是个利己主义者,他的思想偏向于传统,维护正统权威和自身既得利益。这类人在体制内确实能混得风生水起。相反主人公奥列格就是一个思想反叛者,向往自由不羁,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我对书中的人物感情各不相同,有怜悯、有佩服、有无奈……病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论高低贵贱。人啊,还是脆弱的生物。 现在想想“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你将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里的点滴,一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珍视的那部分。

  • 生命进化的跃升
    推荐

    爱能让人快乐 让人类达到最高成就 健康的头脑寓于健康的体魄 ---高尔基 流放 囚徒 癌症  暴力和谎言之下,他依然活着,依然相信爱。奥列格知道活着就知足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 不鼓励追求快乐,当快乐沦为了市场偶像,那就是被拿捏的一颗“棋子”。只有爱才能真正让人快乐,才能让人类达到最高成就 那个困顿的时代,普希金给出了三种选择:暴君、叛徒和囚徒。 总之两种角色:奴役和奴隶。欲望的奴隶?不存在的 为了使人人平等而首先应当不平等?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有不开心的苗头时,及时洞察,我老师推荐了两个地方,一是医院,二是墓地医者不能自医 可怜医者仁心 从前慢 每一个玫瑰色的清晨 有你 有我 有最奇崛的峰峦,倾听过你我诵章(十年人间 歌) 这一世漫长,却不止咫尺天涯间,落花梨雪时节 逢君恰火锅

  • 生命进化的跃升
    南风
    推荐

    最近一周一直很压抑,说不上来的烦闷,直到昨天才意识到,原来是和这本书有关。 昨天晚上做了好多好多的梦,在梦里哭了好多好多次,现在仍旧记得梦里的感觉:委屈,伤心,痛苦,忧愁一点一点地累积,仿佛粉末放多了的炸药包,只需点点星火,便可无情地崩裂开来,不仅伤害自己,也会波及到他人。闹钟响起,我摸到了自己湿润的眼睛。 之前看《病隙碎笔》时,有一句话感慨颇深: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确实如此,在这本书里,在13号楼里,举目四顾,满目疮痍,里面充满了绝望,充满了痛苦,就连空气,也如刚浮出水面的尸体般浑浊不堪。 在这座楼里,大多行走的是医者,躺着的是病人。有人充满绝望得来了,而又满怀希望得走了,正如奥列格;有人起初半信半疑,而后接受实情并配合治疗,正如鲁萨诺夫;有人在离开时充满生的喜悦,却不久于人世,正如叶夫列姆;有人拿着看不懂的死亡通知单,高兴地走出了病房,走向了死亡,正如普罗什卡;有人对自己的病状无法言说,只能背负着灵魂的枷锁,蹒跚前行,正如舒卢宾……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而癌症楼里的人,他们没有选择,无论是高官贵胄,还是宵小平民,在疾病面前,在死亡面前,都是渺小的,都是平等的。 我的目光追随着奥列格,从他的回忆里,我看到了他前半生的曲折,可是那些荆棘远远不够,打击接踵而来,病魔无情降临。在癌症楼里,他邂逅了薇加,可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终是像那两朵紫罗兰一样,没有结果,渐渐枯萎,不合时宜。 最后两章是最触动我到的,想起《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奥列格在走出癌症楼时,是那么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他享受洒在他脸上的每一缕阳光,他捕捉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他对一切事物都如此好奇,他仿佛精力无限,如获新生,他的脚步是如此轻快,他的内心是如此甜蜜,若故事到这里便截止,那该有多好,可惜天不遂人愿,他也无法真正涅槃重生。癌症可以告一段落,但生命中其它的挑战,已然悄然降临,他现在面对的,是生存,他需要生存下去,可是他一无所有,残破不堪。所以他走了唯一的一条路——回到那美好的流放地。 故事的最后,是他写的三封信,其中每一个字,都让我为之悸动。除了身上仍分散的肿瘤的疼痛,仿佛一些都是一场梦,在那苍白的病房里,有人走了,也有人来了,只要生命不息,那便永远没有终止之时。他只是癌症楼里的一个过客,只有自己会永远铭记那段往事。 以往读书,总把书评与感受藏在便签里,只供自己欣赏,这是第一次,想分享自己的所闻所感。我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也感受过触及死亡的惊心,对于疾病,我们所有人都无可奈何,对待不幸,只希望我们都能坦然接受。人这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希望我们,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前程似锦,无论是人声鼎沸,还是孤独徘徊,都能在自己的时区从容地活着,等待所有的美好开花结果。越是危难的境地,越不能掉以轻心,绝境不死,那便满是生机。祝你,也祝我。 谨以此篇,你我共勉,十月加油。

  • 生命进化的跃升
    西牧
    推荐

    癌症楼是1954~1955年俄罗斯社会的缩影。 小说中人物共同面对的两个境遇。一个是癌症,一个是极权。 前者是自然生命的威胁,后者是社会生命的戕害。 癌症是平等的,而极权却导致极不平等。 于是,有人死去,有人挣扎,有人逃脱。 科斯托格洛托夫自由了,为此他付出了14年的劳改和身患绝症的代价。他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接受可能会导致他丧失男性特征的“雌酚”的注射,为了维护自然性生命的尊严。从癌症楼走出,知道余日无多,但他却像获得新生一般充满欣喜。在禁锢中虚度十年,不如在自由中生活一日。 他离开了薇拉,选择了远走他乡。因为他知道10多年的流放生活已经使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何况绝症在身,他不能给薇拉未来。能做的就是给薇拉一封信,表达爱意与歉意。爱情最好的结局未必是:在一起。 农民出身的舒庐宾,不公正和灾难造就了他的睿智和阴郁。术后在漆黑的病房里孤独地呻吟……喃喃低语着“我的生命是宇宙精神的一小块碎片”。 瓦季姆是一个思想比较温和的改良派知识分子。读书很多,但缺少对现实深刻的洞察。他的很多观点受到主流书籍的影响,以至于虽能看到现实的弊端,却不能认清根源所在。他觉得“现在比过去好”。他终于等到了胶体金,可以接受可怕的放射治疗,来延续他的生命。 焦姆卡很不幸,年纪轻轻就要因疾病而截去一条腿。他单纯善良,遇到了同样不幸的阿霞,一个因疾病而要失去一只*房的女孩。两个残缺不全的人,最后拥有了真挚的爱情。让人略感欣慰。 西布加托夫在病死边缘得到了重获自由的消息。 总是忙于帮病人诊断和治疗癌症的东佐娃最终也罹患了癌症。却因为繁重琐碎的工作而贻误了病情。 高干鲁萨诺夫暂时治好了他的肉瘤,坐着他儿子驾驶的车出院绝尘而去,差点撞到科斯托格洛托夫,鲁萨诺夫嘴里恨恨的骂着这个“阶级敌人”。虽然外面的局势正在变化,但是他的“幸福生活”坚如磐石。 …… 科斯托格洛托夫走出癌症楼获得“新生”的第一天被看做是他“创世的第一天”。作者用了整整一章来写他眼中的烤肉、药店、酒馆等在自由人看来极其稀松平常的场景,充满黑色幽默的味道。还有动物园里被囚禁的动物们,那只被“自由”的个别人弄瞎了眼的猴子,让人不得不去深入思考自由的内涵。 极有意味的对白俯拾皆是。比如生存意义的争论,社会主义到底应该先发展经济还是道德(个人认为这二者根本不可能兼得)的争辩,幸福真谛的看法…… 极权是社会的癌症。躯体的癌症毁灭的是个人,极权毁灭的是所有人,没有谁可以幸免。 坐在夜幕城市的路灯下,路上是穿梭的车流和来往的行人。夏日的晚风吹过,头顶葱郁的树冠像绿色的火焰轻轻摇曳,那是生的欢喜和自由的舞蹈。

  • 生命进化的跃升
    عمر 吕禾
    推荐

    我在西北一个五六线的小城市,一月二十七日我从外省归来因为武汉肺炎疫情,到今天为止封禁在朋友百十平米的屋内整整四十天,最后十天里下楼过四次,每次走动了大约3000多步,不到一个小时。因为屋里一起有四个人,四个人加起来的放风时间也仅仅90分钟。 这个三十多万人口的小城市,万幸,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例感染者。平安无恙地被封禁隔离了四十天,今天终于盼来了本市全线解禁的消息,此刻我也读完了这本小说,奥列格离开了癌症楼,自己迎来三重解放,政治流放结束,身体恢复健康,给薇拉写信告白,之后的七十五次列车将他送往自由之地。我也可以从隔离屋出去了,四十天的寄居流浪式生活结束,跟老婆吵了十几次架,被老婆打了好多次,其中最重的一次是老婆坐在沙发上蹬我,蹬空了自己闪倒跌坐在地板上,她嫌我没扶起顺势就用退了笔帽的圆珠笔狠狠地戳了两三下,戳中了我的左大腿外侧,又是万幸,笔折了,我没事。直到第二天洗澡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戳破了,还流血了,结了红豆大小的一块黑痂,使劲按下去才能觉得有一点疼。看来两年多的深蹲还是很有效果的,至少老婆打不疼我。 疫情隔离结束,借此归纳总结一下我的隔离楼生活。填了四首词,读完了这本小说,吵架十几次,挨了几次打,增重了大约三公斤,做了五六千个俯卧撑,累计移动了两万多步,自己要创作的小说开了个八百字的头,跟意大利的客户做了一单买卖。 相信,二零二零年春节期间,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被疫情牵连影响,都经历了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隔离,与疫区的同胞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令人惋惜的是有大约三千多位同胞未能平安地走出类似于索老的癌症楼,他们之中有医生,诗人,导演,教授,甚至有的家庭罹难过半。至今日,中国以外,意大利,日本,韩国,伊朗,德国,法国等等有大约十万人不得不进入类似索老的癌症楼被隔离治疗,开始经历生死考验。 愿我们一起经得起上苍的惩罚与考验,愿我们一起扛得住生死别离,愿我们此后相爱相欢,无怨无恨。 望江南•水如练 水如练,长夜月似钩。 云开孤悬黄鹤楼,暮霭沉沉鹦鹉洲。 离歌何时休? 江汉怨,一朝成楚囚。 大河上下同相守,白衣紧锁与魔斗。 春风化自由! 【楚囚】本指春秋时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钟仪,后用来借指被囚禁的人,此处比喻处境窘迫、无计可施的人。

  • 生命进化的跃升
    墨 墨
    推荐

    《癌症楼》——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 看到书名,我想内容一定是痛苦的。身边亲人患癌从精神特别好到最终的逝去,那种来自精神上的痛苦无法表述。身边的亲人所受的煎熬和满满的无奈更是痛彻心扉,直到现在依旧想起痛到骨髓,大概没经历过的人根本不懂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本书,时不时的想起我的父亲,但愿他在那边一切安好。这本书看了近两个月,心情确实很沉重。不管怎样,面对死亡,任何人都是惜命的。《癌症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癌症改变了人的地位,或者说癌症使人回归人的本质,剔除了人的社会性和人所附属的东西。回到生命本身,回到肉体的器官,赤裸裸地展现人的精神。人对于情感的渴望可能会得到暂时的抑制,但一旦在合适的土壤上立刻就会生根发芽,这才是人性。然而这本书注定讲的不是一个美好的失而复得的爱情故事,结局注定是悲剧的。作者着力刻画的流放者,经历了不公待遇和惨痛的流放生活,却依然保有独立的思考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才是这本书的真正精神所在吧!作者在本书中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作者希望通过对死亡的思考,让人们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不愧为诺贝尓文学奖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 生命进化的跃升
    时光煮雨
    推荐

    也许是那个寒冷冬天的印象太深刻吧,我陪着母亲,一次次踩着湿滑的冰雪走到放疗室,在那儿排队、等候、放疗⋯⋯ 抹不去的记忆似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共鸣,同样拥挤不堪的病房,同样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病友,因为癌症,挤在了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我目睹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突然离去,也看到美丽的妻子受不了化疗的痛苦请求丈夫给她一死,还有年近七旬的老太太为治病卖光家产又借外债,子女都躲着不愿来医院陪她。 咱们国家的人真得挺可怜,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得了癌更是无底洞。一个手术少说十几万,普通的抗癌药一粒好几百,而且基本都不是医保药。我记得有一个女病人的丈夫说,几年间他已花去几十万,他是做生意的,都把家里花了个底朝天,这搁普通老百姓,有几个能花得起?也难怪电影巜我不是药神》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这本书讲述了癌症楼里发生的故事,其医院场景和生活环境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叹的是人家是免费医疗,啥阶层的人只要住在医院里,在治疗上是一律平等的。小说虽以鲁萨诺夫开的头,但真正的主人公是"啃骨者"科斯托格洛托夫。“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我是第一次看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好像他本人也患过癌,经过治疗,还活到了90多岁。抛开作者的政治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在这部作品中,他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斯托格洛托夫离开医院的那一天,那一天被喻为他创世纪的一天,他沐浴着阳光,享受着自由,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他就像一个重生的人,他要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对人性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当时的苏联社会充斥着检举揭发控告流放改造,好多个人性是扭曲的,靠阴谋控告别人爬上去的官僚鲁萨诺夫,为求自保一再退而求其次的舒卢宾教授,还有被世道抛弃放逐自我的叶夫列姆,他们从来的地方都带来了社会“毒瘤”,连同他们的身体一样,都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小说中有一个有关"人靠什么而活着"命题的讨论,癌症楼里一帮快死的病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焦姆卡说:“首先靠的是空气。其次靠水。再就是靠食物。”普罗什卡说:“靠熟练的技术。”西布加托夫说:“靠故乡。”鲁萨诺夫说:“靠的是思想信仰和社会利益。”叶夫列姆读完小说,公布了小说提供的答案:“凭借爱的力量。”他们质问:“这些玩意儿是谁写的?作者是谁?”叶夫列姆说:“托尔斯泰。”一个临死的人看托尔斯泰的书思考生命的意义无可厚非,就像那个是生还是死的命题,恐怕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怎样,面对死亡时,任何人都是惜命的,不管来时的路有多么不一样,但愿每个人都能获得活着时的幸福。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