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AlexHan
    推荐

    人的思维真的很神奇,如同跑步,需要不断正确有效的练习才行。 范畴化,也就是pattern,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基本单位。回忆,就是联想起之前存储的pattern;创造,就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pattern之间进行类比。 所以,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数字化逻辑的,通过演绎法和归纳法;一条是模糊想象的,通过类比和直觉。 作者对于爱因斯坦通过类比的创造过程非常精彩!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推荐

    1.范畴,即感性直观(程度,数量,尺寸,特性等)在空间范围内的展现,延伸和区分; 2.首先心理结构之间建立了一种映射,一种在听到这个动静之后刚形成的心理结构和由之前数千个事件形成的心理结构之间的映射。在新建立的心理结构(才观察到的现象)和旧的心理结构(旧的概念)之间不断建立联系,也就是在新环境中寻找相关的概念,组成了思维中的类比。 3.范畴和类比其实也一回事,范畴的本质就是类比,只不过类比所统辖的范围更大。 4.如果大脑中的概念不存在内部结构,那我们就没法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类比关系。类比的精髓在于它把一个心理结构映射至另一个心理结构 5.认知过程,其实就是概念的生成和拓展的过程; 6.一个新的概念往往根植于旧的概念,但又给人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旧的概念,并且加深人们对旧概念的理解,新学到的概念往往会对那些更为“原始”的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 7.概念空间: ①在概念空间中的某个地方,一个中文短语正好出现在那里,但是对英文来讲,那儿就有个大洞;反之,从英文出发,寻找中文覆盖的概念空间也能够发现这样的洞; ②如果我们移到足够边缘的地方,真正的空白就会显现出来,一种语言用一个形状就能填满的空间;道家思想中,“无”比“有”的空间和力量更大,有点类似绘画概念中的“负空间”; 8.人脑总是在不断寻求新鲜事物,它绝不会因数量有限的隐喻而得到满足;伟大的洞见往往首先来自于类比; 9.在交谈中,我们的话语会在听话人心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期待。能够迅速而细腻地把握这种期待,是成长中重要的一课 10.每个词都代表着一个类别或者心理范畴,每个类别都有细微的差别。这些类别就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非常有特点的话语模式或者逻辑流,人们需要以此为根据进行类比 11.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论点就是,相互矛盾的认知状态将造成一种内在张力,使人不得不通过改变某个认知状态来减少这种张力 认知失调/自欺案列: 老褚结婚数年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他仍然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妻子对他的吸引力都已消退殆尽。“什么事儿都会被时间慢慢消磨掉的,”老褚想,“我的婚姻也是如此。但是就算我的感情已经没有以往那么强烈,我们之间的爱还是比之前要深厚得多。” 12.生活中我们对于变化感知的迟钝是非常夸张的,比如分手已经不可避免且无法挽回,但是却总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又如,一份明知没什么前途的工作却总无法下定决心,这样的缘木求鱼的事情数不胜数。对熟悉事物的迷恋,固定思维,认知失调(认知泡沫),精神熵等既使我们感到安全,又无时无刻不在幽囚着我们。精神既超越现实,同时又远远滞后于现实。 类比定义和案列: 1.“所有诱人的巧克力都成了一缕青烟” 2.毫不停歇地找类比就是人类智能的体现 3.那些天才的过人之处在于,面对前人从来没有理解过的情境时,他们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就是因为他们以自己脑中的范畴库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类比 5.类比还给范畴的边缘涂上光晕,让范畴变得灵活柔韧,它们对拥有这些范畴的人的生存和福祉起着关键作用 6.通过联系你所处的环境,我明白你表达的意图,那么我想在与你的环境相对应的我自己的环境中,做和你类似的事情。 7.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过滤周围的环境,仅仅处理其中的一部分 8.一个人的认知风格远比他如何对事件进行编码要复杂得多,因为这取决于他在一生中所建立的概念库 9.人们心中激活的范畴,总要在生活中寻找自身的实例。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而且在捕捉自身的过程中也更加流畅、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些实例伪装得多么巧妙 10.通往事物深层、中心、本质的大路恰恰始于事物的表面。表面提供线索,通往深层的线索,揭示出里面隐藏着什么,让我们得以瞥见中心深处的东西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玩儿泥沙
    推荐

    耐着性子看完第一章,长篇大论的举了一堆例子,其实就在讨论具体的表面的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抽象的深层的理性认识。高中马哲认识论已经解决的问题,作者竟然写了几十万字,不如看看矛盾分析法吧。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抽象出租车
    推荐

    侯世达和他的合作者用大量小故事、贴近生活的现象和存在于伟大科学发现中的类比,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方式,表达了范畴化和类比是一回事,并且类比是思维的本质这个观点。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桃李不言
    推荐

    认知研究中,抓住"类比”或“范畴化”这一现象或者说心智活动,不厌其烦、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呈现。这种具像化又不失抽象概括,碎片化又不失对整体框架支持,内容繁多而条理清晰等等,不一一赘述本书之构思了。总之,你阅读的疑惑,后面定有解释;你模糊混沌自以为理解处,后面给你再次惊喜。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华少 ☀
    推荐

    没有过去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用类比将今昔的经验联系起来,思维才有可能存在。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Leotsao
    推荐

    侯世达认为译者把书中的类比本土化对作品非常重要,读者如何读也同样重要。 这本书写的非常全面与通俗,可读性很高以至于高的有些离谱…简单说就是不需要太高理解能力,大量甚至冗余的简单案例,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推导论证… 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情况有选择的阅读,脑中相关范畴库信息较少且浅的,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过案例,把范畴做实做深。基础很好的。就看重点结论,略过那些多到离谱的案例。 总而言之,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是类比,与范畴化同义。思维并非仅是网络式的,而是在此基础上,类似差序格局般重重互相叠印的波纹。(这么看好像通过分型突破了三维😳)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morris)吴猛
    推荐

    2022开年第一本书,侯世达的名著 表象和本质 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本书的核心观点:讨论范畴和类比的关系,人怎么通过类比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从语言到使用词语的习惯,到最伟大的思考,类比无处不在。类比是为了简化这个世界的认知难度的一种高效手段。为什么是类比而不是其它?神经网络是否天然就适合类比的产生和运用? 智能是什么?智能就是在无数需要你类比的场景下,迅速找到最合适的类比的能力。它让人在面临新的环境时,迅疾而准确地定位到长期记忆中的某个或一系列具有洞见的先例,这恰好也就是抓住新环境要害的能力。其实就是找到与新环境近似的事件,也就是建立强大而有用的类比。这是本书附送的彩蛋,侯世达对智能的洞见比20年后的现在要高明,目前深度学习的研究停留的感知智能阶段,离认知智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如果用研究感知的方式对待认知问题,那就完全无解了。 人类创造范畴,随后使之扩张、发展,并在其间建立联系,因而在范畴的世界中悠然自得。如果能巧妙地思考问题,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丰富的范畴,而且我们可以灵活地把新遇到的情境与心中的概念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发现过程用到一个基本的类比方式就是力学、运动、适用的相对性规律一定可以扩展到适用于电磁学、光学,宇宙是追求简洁美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思想实验出无法感知重力的场景,进一步思考光线通过这个环境发射出来的情况 类比和范畴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范畴化后得到范畴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范畴中心的事物也许是清晰的,但边缘就存在模糊性,比如鞋子这个范畴里,脚蹼算不算,帽子在衣服的范畴里吗? 正文结尾的对话是整本书的勘误和常见问题纠正,范畴和类比都是主观的,无时无刻不在类比的海洋里遨游,但有一定有逻辑的连接,内在特性把几个类比的心理个体连接起来;类比既有无意识的激发,也有有意识的搜索 范畴是个结果,类比是过程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高茂源
    推荐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此书的创作和翻译都不容易,因为他们在做元认知的研究。 给你一个事物,你如何能想起另外一个类似的事物,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给你两个事物,你如何能看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范畴)和不同之处(类比)。 类比如何发生的?这个如果从认知学的和脑科学的角度来解读会更为透彻。在作者其他作品中能看出深化的研究。 在情绪与推理的研究中,说明了这是一种躯体标记的结果。 在脑科学的研究中,这是一种类似于联觉的能力,发生在顶叶为主的区域。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描述了这种能力如何伴随我们成长。同时也细化了共轭zeugma搭配的研究。 本人最为入迷的是关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和相对论的提出如何采用了类比方法这一段。光量子受麦克斯韦方程的影响,而相对论的提出则类比了加速度参照系和引力静止参照系的相似性,从而推翻了引力的存在(质量是空间发生完全)。这个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好奇他如何想到的。虽然都是作者的元认知角度的推测,但是给出了大量的爱因斯坦的原话和当时的其他物理学家的评价作为佐证,也算可以信服。至于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类比的动力,作者提出了宇宙统一性这一法则,以及美学原理,这个本身就非常有味道的说法。 侯世达本人就是大学教授,虽然没有父亲那样成就,诺贝尔奖,但是致力于元认知领域研究本身就是十分艰难的旅程。希望有机会可以当面请教作者。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叶远虑
    推荐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有外在共同的认识范畴,也有从个人成长认知扩展。表象与本质提供一种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同,又有那些相同。追求完美的世界解释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科学边界在那,认知边界在那。前人铺路,后人继续。总体评价不错的一本心理学书籍,探索个人发现,科学发现的一些有用的方法。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Huang Hui
    推荐

    迈克尔充满爱心、感情强烈、急脾气,汤姆敏感、合群、可靠;塔利亚顽皮、机智、有创造力;以及为他们奉献的慈母丹妮拉。近年加入我们家庭的,对侯世达来说,有葆芬的儿子戴维;对桑德尔来说,有塞西尔的儿子阿蒂尔。他们的才情和温和的性格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赵安琪
    推荐

    把认知作为心理现象来研究,从非传统的视角展现思想的本质。本书时刻围绕类比是思维的核心这一观点展开论述,运用例子繁多,最终确定"范畴化和类比都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这一概念。 读后感:在抽丝剥茧般的论述中,能感受到对于思维来源的探求,就像在某个时刻"我为什么是我"的念头冒出来一样,这本书又找回了对于意识思维探寻的感觉。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APC耶📖
    推荐

    相关图书 1、《复杂:一门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2、《复杂》 3、《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4、《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5、《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 6、《宇宙为家》 7、《从存在到演化》 8、《预知社会 : 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 9、《失控 :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10、《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 11、《深度学习原理与PyTorch实战》 12、《深度思考》 13、《心智:认知科学导论》 14、《哥德尔定理是个什么玩意》讲稿 15、《openCV》 16、《集异璧之大成》 17、《表象和本质》 18、《计算机与人脑》by冯诺依曼 19、《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人工智能基础教程》刚刚出版—10月8号 20、人工智能哲学by玛格丽特·博登 ———————— 2020年7月20日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王洪旺🎈🎈
    推荐

    书中主要思想是: 1:类比和归类是人类思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一般是下意识进行的; 2:人对世界万物和各种思想想法的归类是模糊的,经常可以有一些偏移滑动; 3:天才如爱因斯坦,思考进化论的过程中依旧是主要使用类比作为工具; 作者说的类比,定义非常宽泛,除了直接把一个物品比作另外一个物品,一种场景比作另外一种场景外,把不熟悉的事务归入一个已知品类中也算归类。 作者在书中那多的类比、范畴化的例子,干嘛呀,凑字数吗,显得文章特别不精练。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樂悠
    推荐

    [微笑][微笑][微笑] 简单行为复杂化 复杂行为简单化 就这样循环往复? 后面部分弃读了,对于修禅来说,缘起意味着行动。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