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Amber
    推荐

    读过纳西姆的3部作品:《黑天鹅》、《反脆弱》和《随机漫步的傻瓜》,每本读下来都觉得信息量太大,读几页就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才能继续往后读。一方面,书中有些观点很新颖,跟传统观念相差很大;另一方面,作者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知识储备不够往往读起来就会有些吃力。 读完前3本之后再读本书的优点是,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是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在这个基础上理解他的思路就相对容易了。 纳西姆思维较为发散,涉及领域较多,想归纳总结整本书是有难度的,也是作者不建议的,所以仅针对有感触的几点谈谈感想: 1)风险共担与评估体系 作者认为,真正做出判断和决定、以及制定政策的,应该是承担风险的人;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做决定的是官员、教授以及不接触一线、也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由于他们不承担风险,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制定的方案能解决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让问题更加恶化及复杂化。 我在前公司的岗位,是一个挺合适的例子。我负责起草和制定某个领域各种instruction, guidance, guideline, SOP……但从未参与过实际工作,连相关系统都没有登录过。讽刺的是,作为该领域的专职人员,当我后来需要真正跟这个领域打交道时,连基本操作都无法完成。 如何能做到风险共担?这涉及到评估体系。在一个给定的系统中,每个岗位都有职责设定和评估体系,这样做的初衷必定是希望通过岗位职责的设定让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评估体系让员工承担相应的风险。 然而,实际造成的结果是,员工只有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目标:完成其主管认为必要的工作,或者达到某种可测量的指标(KPI)。KPI的设定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 - 如果定得过于宽泛,则无法进行量化评估;如果定得过于死板,员工会牺牲其它方面而只专注于影响业绩的指标,导致最后的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为了控制个人判断偏颇带来的风险,大公司往往会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即一群人共同商议后做出决定,共同承担风险。可是依然事与愿违,其结果是大家合力把事情往阻力最小、而不是最正确的方向推进,这样每个人承担的风险都是最小。 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所以风险共担的理念没错,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方法逃避或者减小自己的风险,以至于真正能够做到风险共担是挺困难的一件事。 2)数据、图表与逻辑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专家使用各种图表呈现大量数据,并不能说明他很严谨;堆满了数字和图表的作品,恰恰缺乏逻辑严密的论述和坚实可靠的观点。 纳西姆的几本书都在谈概率,但如他所言,确实他的书中没有多少数据和图表,让我读起来相对轻松。堆砌数据没有意义,统计学并不关心数据本身,核心是通过数据提炼逻辑,从而避免被随机产生的数据愚弄。 我对数字缺乏敏感性,太多的数据和图表,对于我是很大的压力。特别赞同作者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数据中提炼出来的逻辑,数据只是加以佐证而已。 之前有这样的错觉:如果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中有大量的数据或图表,便会觉得作者特别专业。现在是时候消除这种错觉了,真正专业的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阐明数据中的关联,并不需要太多数据;堆砌大量数据的,往往是说不清楚其中内在逻辑的人。 3)自由的代价和风险 一提到自由,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裴多菲的那首诗。 小时候总觉得人人都向往自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羡慕武侠小说中那个纵马江湖、快意恩仇的世界;长大了才明白,很多人表面上想要自由,但如果真正把自由交给他们,他们是不敢接的,自由是内心深处惧怕的东西。 本书中,作者提到自由的代价,为什么那些对抗恶势力的英雄们大多都是单身?也提到了自由的风险,这意味着缺乏稳定的生活保障,更不要奢想安逸的生活。 这部分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自由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但我觉得就自由本身而言,大多数人拒绝自由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缺乏独立思考、判断、决定以及承担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接受自由,就意味着不能再过随波逐流的生活,需要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以及决定接下来要走的道路,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4)理性 很多书都提到理性,但什么是理性? 在本书中,作者对理性做了定义,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解释: “理性并不是可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的因素,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帮助生存,避免毁灭。事情的发生未必都是有起因的,但事物能幸存下来必定是有原因的。理性就是风险管理。”

  •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Constance
    推荐

    一如既往的深刻,价值连城。 关于态度—— 我们不必在意别人说了什么,只需关注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否亲身投入其中,剩下的交给造物主便好了。 关于喜好——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喜欢的无需多言就可心领神会,不喜欢的总会“据理力争”应该如何如何。 关于理性——“(1) 理性只存在于你的行动之中,而不在你的想法或者你的信仰之中 (风险共担); (2) 生存是最大的理性。”

  •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蔡志峰
    推荐

    《非对称风险》是去年精英日课推荐的书,Skin in the game,更喜欢万老师的翻译,利益攸关。 塔勒布在书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风险共担,说白了就是没事儿别找事儿。换成这本书的语境,就是第一,你不要祸害别人;第二,你要是不想承担这个风险,你就别做决定。比如塔勒布说,你要给别人推荐股票,你最好自己先买了,再去推荐别人。如果你自己都没买而去推荐别人,就是没事找事。2008年经济危机前,美国前财长鲁宾拿了花旗银行1.2亿美元的顾问费,但却没有帮助他们避免次贷危机黑天鹅。塔勒布鄙视这种代理人自己拿着巨额收益,但是却没有承担风险的行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投资行业的基金经理会拿出个人资产的1/2投入到基金中,这种行为就是风险共担,塔勒布比较赞赏这种行为。 读完这本书,我自己是深受启发的,风险共担的思维方式需要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投资,开公司,项目合作,处理各类人际关系。风险共担(利益攸关)确实是一个很有益的思想,这周亲历了一些事情,也让我对风险共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仔细回想过去,确实无意中犯了很多这方面的错误。以后做人,做事开始需要多省察自己,最近两个月都在践行富兰克林说的习惯:缄默,自己也会时常说错话,以后说话发表观点还要三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不能风险共担的事情保持缄默。 当然这本书里很多概念也是非常有启发的,比如林迪法则。我列一下精英日课的笔记。 用“利益攸关”的眼光看自己 1.别人对我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没有利益攸关,你不要给别人提建议。你要向谁推荐哪个股票,首先你自己得买这个股票。如果别人要给你提建议,首先他自己得相信这个建议,最好他还得这么做过。他得用信用背书。 2.我对自己应该怎么做。 原则是好好学习不要被淘汰。塔勒布不认可“寓教于乐”,他说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快乐而学习,不如因为痛苦而学习。 系统终归会自动淘汰那些不好好学的人。系统总要演化。如果太脆弱,系统就崩溃了谁也好不了。如果稍微好一点,系统会慢慢淘汰那些不行的部分。 所以真正的学习都是用淘汰的方式进行的。进化要想有效,不行的基因就必须得被淘汰。 3.我对世界应该怎么做。 首先就是白银规则。但是如果你还想做的更好一点,想要追求荣誉的话,还有比 skin in the game 更高的一个境界,叫“soul in the game”,灵魂攸关。所谓灵魂攸关,是本来这个游戏里没有你的利益,但是你把它当成自己的利益。 比如说工匠精神。很多工匠完成一个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他觉得只要是我的作品,就必须得是个好东西。有工匠精神的人认为投机取巧是可耻的,他们比不卖假货、认真负责更高级。 4.一个延伸的相处法则 1)对任何人,我首先的态度是合作,使用黄金法则。当然这个黄金法则不一定是塔勒布说的那样干涉别人的生活,这里的意思主要是如果对方需要帮助,我可以提供帮助。 2)如果对方也选择跟我合作,那咱们就愉快地合作下去了。如果对方坑我,那我就一定要惩罚他。这个态度就是黄铜法则。 3)等这件事儿结束,该惩罚惩罚完了,过段时间上次那个不合作的人又来找我 —— 我可以再次跟他合作。我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大徐
    推荐

    “不要没有力量的肌肉; 不要没有信任的友谊; 不要相信不承担责任的观点; 不要缺乏美感的变化; 不要没有价值观的阅历; 不要未拼尽全力的人生; 不要把资源和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渴望的事情上; 不要吃没有营养的食物; 不要没有相互奉献的爱情; 不要拥有了权力却抛弃了公平; 不要缺乏严谨调查的事实; 不要没有逻辑的统计; 不要没有证明的数学; 不要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 不要冷若冰霜的礼貌; 不要无法付诸实施的理论; 不要没有真才实学的文凭; 不要没有打击能力的军事行动; 不要没有文明的进步; 不要没有相互投入的友谊; 不要遵奉美德却又不敢担当; 不要忽略概率的遍历性; 不要相信没有风险的财富机会; 不要辞藻华丽却又言之无物; 不要把问题搞得很复杂却又没有思想深度; 不要忽略决策的非对称性; 不要以为质疑会阻碍科学进步; 不要缺乏宽容的宗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 没有“风险共担”就一事无成。”

  •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季称利(纯阳子)
    推荐

    纯阳书评二百七十四之《非对性风险》(修订版)塔勒布这个名字简直可以和惊世骇俗划等号,其辛辣尖刻同时又饱含着智慧之光的言论总能在令一部分人叹服的同时,令另一部分人抓狂,这种风格充分地浸透了他的文字,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他是这样做的,在《黑天鹅》和《反脆弱》中他也是这样做的,在这本书中他还是这样做的。 在这本书里,他通过向干涉主义、咨询顾问和各种代理人猛烈开火,说透了又一个大问题——非对称性风险。作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人们所有的判断、推理和结论无论看起来有多高明,分析起来有多高尚,起初都是半成品,要想让这些半成品成为最终可用的成品,都要经历实践的检验和试错,凡是在试错中成功的就成为有用的成品,凡是在试错中失败的就成为被抛弃的废品。这条原则是对的,但在具体的知识发现实践中这一条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反而是另一条,即试错行为要与后果承担相匹配,也就是试错的参与者要共担风险,不能是试错的决策者仅负责拍板,不承担风险,而试错的执行者独担风险。因为既然是试错,那么结果就必然会有好也会有坏,所以一方面只有决策者与其他参与者共同承担可能的不良后果,决策者才会在决策时更加谨慎小心,制定必要风险应对措施,因而规避重大风险,最大程度控制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只有决策者与其他参与者共同承担可能的不良后果,决策者才会认真评估实践效果,才会认真确认假设判断的正确与否和质量,也才会在评估与确认的基础上对假设与判断进行调整与修正,进而完成知识的生产。而反过来,如果决策者不承担决策风险,那么决策者既不会在决策上全力以赴,也不会对结果真正关心。 作者的观察深邃而犀利,逻辑深刻而有力,如果作者仅仅强调试错是知识的来源,那么作者的理论阐述也就只是达到了一个泛泛的水平,因为这一点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作者说到这里并没有停,而是话锋一转,指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前边所说,而是风险共担,如果没有风险共担那么必将普遍存在由于风险共担所导致的非对称性风险。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等国的干涉就是典型案例,作者认为美国人的出发点很好,带着普世价值观来到这些国家,希望这些国家能够经过外力的改造变得民主、自由,但是美国人只是负责出主意,提供外力支持,并不为真实的结果负责,也不会为不良后果承担责任,结果外力过后这些国家远没有成为美国人承诺的那样的国家,混乱与无序成了这些国家的主基调,所在国人民独自承担后果,尽管如此,由于美国人没有在苦果中分得一杯羹,所以美国人还是傲慢的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他们的认知是对的,结果还是不错的,这些国家进步还是蛮大的,如果真要说这里边有些什么错误的话,这些错误也不是他们造成的,所以他们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再为适当的国家提供类似的干涉帮助,因为他们是对的。这就是非对称风险的可怕之处,这就是没有风险共担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试错被架空了,因而变成了一种徒有其形的空转,资源被白白浪费,代价被白白付出,但是伪知识还是没有被打掉。真正的知识无法诞生。 这本书所说的问题似乎很大因而跟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而实际上距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生活里边。比如对于别人建议的可信度,你至少多了一个评估的维度,提出建议的人有没有亲身试过,会不会和你共担风险,如果是的话,这个建议会更可靠一些,如果不是的话,你就要小心了。 最后再说一下本书的文字,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书,全书骂人的段子此起彼伏,令人拍案叫绝。如果说读完这本书还不明白如何活学活用非对称风险看世界,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读完这本书还不会骂人,这本书就白读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