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默存
    推荐

    在我读过的好书中,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我欣赏的,一种是我喜欢的。而卡夫卡的这本书之所以引起我的高度青睐,就是因为它不仅让我欣赏,更让我喜爱到不忍释手的地步。从欣赏的方面而言,我把它看作是二十世纪真正一流的小说,就其在小说这门艺术的造诣程度,罕有匹敌者。从喜爱的方面而言,使我如痴如醉的莫过于此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曾无数次的在梦境中遇见过这本书所叙述的内在的气氛,逻辑,框架,与人物。卡夫卡的这本小说可以说是在潜意识里面引起了我的高度共鸣。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Janet
    推荐

    100年前写出这样的作品~不由的让人感慨现代人类退化的可能不仅仅是四肢。马克斯.布洛德的附录后记乃点睛之笔,不愧为卡夫卡真正的知已。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农夫-山泉-有点田
    推荐

    人不能不生活在社会之中,但社会不允许、也不承认他是社会的真正成员 不是由于困惑,也不是由于不诚实,而是出于一种持续不断的、高于任何其他感情的强烈愿望,想要离群独处,也许只有这样她自己才会意识到这种愿望。 一个人的眼睛被蒙住了,不管你怎样鼓励他透过蒙着眼睛的布极力向外看,他也是永远不会看见什么东西的;只有把布解掉,他才能看见。 我们这儿有句俗语,或许你听说过:官方的决定好比大姑娘——羞羞答答。 你遇到障碍,产生怀疑失望,但是这仅仅意味着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努力,你自己必须为每一件小事奋斗,这是我们事先就已知道的;这一切使人更有理由感到骄傲,而不是灰心丧气。 而我们呢,有着种种伤心的经历和无穷无尽的忧虑,连木头喀嚓一声都会使我们吓一跳,毫无抵抗力,只要一个人吓一跳,另一个人也会马上吓一跳,甚至连到底为什么吓一跳也不知道。这样就不能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好比我们两人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像弗丽达那样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我们两人却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岩希
    推荐

    我们努力去追寻目标。城堡是K的目标。他在路上被干扰被停顿。始终绕着城堡外面走不进去。迷惑中就到了结尾。K和女侍的对话非常有意思。两个人都从自身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同时指出对方的视角盲点。不,没有爱。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目的。我觉得城堡的绝佳在于,它所提供的多义性。城堡可以成为每个人心目中的任何欲望的投射。你想要什么。在这个故事里,城堡就会成为你的欲望所在。算是粗略阅读了一遍。期待自己的重读。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王家敏
    推荐

    终于读完,依旧是很荒诞诡异的故事。之前觉得卡夫卡的风格不适合长篇,《城堡》就像是很多短篇串联起来的一样,所以即便是没有结局也不影响小说的完整。更有一种k陷入无限轮回这样的感觉。永远也进不去城堡。城堡似乎也是某种象征,官僚主义的政府,人生的的真正意义,或者我感觉更像是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那个所谓的“梦想”。或者是其他,总之就是无尽的求而不得的东西。 人物之间也是荒唐的,村长,服务员,助手,教师,信差……这些人对k都是即肯定又否定,即友好又冷漠,甚至是即敬爱又敬畏……,这应该就是卡夫卡的悖谬。理解的不多,但同传统小说比绝对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非常推荐。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湛_
    推荐

    书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叙事视角也是错杂着的,谁也无法判断某个视角下的叙述是否是真实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全书读到最后,似乎也没能明白卡夫卡到底在写什么。 书中的情节十分荒诞,但荒诞之中又觉得似曾相识,仿佛自己在现实之中经历过,这大概就是K.这个符号所带有的普遍性的意义。卡夫卡所写,大概是社会的荒诞、人的精神困境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境况。 这无疑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虽然我不太能读懂,但不影响这是一本很有深度、值得反复翻阅体会的书。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Taro
    推荐

    全程黑人问号读不懂啊读不懂,扑面而来的官僚主义下应该有卡夫卡更深层次的东西。看了后记写说卡夫卡喜欢读克尔凯郭尔于是就明白了自己在读的时候为什么会联想到加缪。就是同样是描写在荒诞世界中个体的抗争,加缪有一种爱与希望,卡夫卡是彻底的绝望。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可爱苏恩
    推荐

    卡夫卡的作品很难说是批判性的,他的刀插在更大更抽象的一个概念上——存活。城堡到底在哪里?里面有什么?我们只知道那是尊荣无比的地方,那是村子里紧张多虑的村民们一生都接触不到的世界。城堡和城堡里的人——如果他们真的还是人的话,遥远地,荒唐地,时阴时晴地操控着人们的生命,它没有反馈,独断专制,但是它最微妙的意图都被奉若圭臬,就像命运,再理智的人都无法否认它的存在,在理智的人都忍不住把自己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应得,这让它们在失去或希望落空时愤懑——但这一切都只是城堡的命令。你以为自己在某时看到的是克拉姆,但完全可能是一个长得像克拉姆似的人。K的职位最终也没有被确定,就像审判里的K无力地败诉死去。我们总是输,过去和将来也在输,因为我们无法胜过一个没有丝毫逻辑却获得极大权势的东西。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sudie
    推荐

    我迟早要对着纸质书读第二遍[流泪],没读懂。不知道是年纪小的问题还是见识浅薄的问题,总之是我的问题,不是卡夫卡的问题。(卑微)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泥犂
    推荐

    终于读完了。读完了吗?疲倦。茫然。绝望。仿佛煎熬了三生三世,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达芬奇
    推荐

    当梦想被现实残损的只剩下一片漂泊的轮廓时,我们在等结局;当希望被生活吞噬的只留下一堆孤独的白骨时,我们还在等结局;也许坚守着生命最后的一丝挣扎的铁锈斑斑的气息,才是我们的结局。但是去的地方很远,要的东西很难;所以只要前进的路还在,渴望的心还有;那就不会失望,那就不会绝望。因为踏上卑微的理想,或者拥有缥缈的希望,就会有理由去追逐下去,就会有动力坚持下去。 未来是可期的,未来是有希望的,所有的失败和气馁,幻想在未来得以实现。这就是未来的诱惑,也是未来的魅力,它就想白云飘在辽阔的蓝天上,给身患职业低沉病的行走着以慰藉,但不是希望。或者是伤口上的几滴失痛粉,或者暂欢滴,隐去了表皮的痛楚但是裂开的伤口还是依然存在,将会一直存在。只要有一丝曙光,在艰难的路程都是可以克服的。也许所有人都是在为这一点点的希望活着,支撑着沉重的生活,哪怕是秋后的稻草,或者雪低的干泥,都在拼命的活着。活着是一种责任,活着是一场演出,明明都是绝望或者幻灭,但是海市蜃楼的生活,还是不能自个儿中断。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尹口快乐心
    推荐

    读后感 读《城堡》是通过读马家辉的《死在这里也不错》这本书的引荐,我才怀着一种神秘的感觉得以探索。这部《城堡》是卡夫卡的遗作,虽然我还没能全面理解渗透,但确实是一部值得精读的好书。 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关于某一类型的人对于世界做出的行为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其准确与细致达到无可比拟的程度。由于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类型的成分——正像他能在自己身上发现浮士德、堂吉诃德或于连·索黑尔也是他的‘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所以卡夫卡的《城堡》超越了书中所写人物的个性,成为一部对每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 K(土地测量员)企图在城堡脚下的村庄里扎根落户来谋求与神的恩典挂钩——他为在一定的生活圈子里得到一个工作岗位而奋斗,他想通过选择职业和结婚来巩固自己内心的信念,想作为“外乡人”即从孤立的地位出发,作为一个与其他所有人不同的人去争取普通人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东西。 这部小说确实可以称之为卡夫卡的浮士德,不过这是一个故意衣着简朴乃至寒酸的浮士德,并且有本质的不同:推动这个新浮士德前进的不是对人类最终目标和最高认识的渴望,而是对最起码的生存前提、安居乐业、参加集体的需求。 他疲于奔命,却总在被人牵着鼻子走,他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他终究挤不进那个圈子。也无法在村庄里立足。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在生命的道路上,你所遇到的人,要么让你改变命运,要么使你接受教训,进而成长。而如果一条道走到黑,决不能把道德的范畴和宗教的范畴想象成是一致的。尘世活动和宗教活动是不能按同一标准衡量的。人只有懂得迂回,懂得转身,才能看到生命的曙光和希望。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bingfener
    推荐

    非常晦涩的文本,阅读难度极大。诡异的氛围,离奇的情节,古怪的规矩,非理性的人物行为,呓语般的长篇对话和叙述。城堡笼罩的小村庄终年寒冬,自然环境恶劣,天色变化不循常理,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以城堡为其最高生活意义的村民,常识在这里被抛弃,连村民及城堡官吏的样貌都在不断改变。小说通过主角K. 与城堡下村庄的疏离,事态发展与周围环境的种种不确定性,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土地测量员K为了一个无望的目标——进入城堡,面见城堡主人——以超常的毅力一直锲而不舍地努力,使尽了浑身解数企图与村子和城堡建立真正的联系,直到小说最后仍没有放弃。刚开始K只是为了纠正城堡官僚体系的一个任命错误,接着目标成为了他的执念,然后他迷失在城堡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冗长的官方程序之中,故事的最后K连城堡下面一个小官吏的面都没见上,更遑论进入城堡,K所有的努力成为徒劳。卡夫卡用这部未完结的长篇呈现了一个比许多反乌托邦小说更加压抑而绝望的世界——生活在城堡下的世界中,仅仅为满足最起码的生存前提、安居乐业、参加集体的需求,付出的代价是屈服于城堡以及它所代表的绝对权威,否则要么如同K一样永远徘徊在城堡之外、求而不得,要么如同巴纳巴斯的贱民家庭一样成为被所有人孤立欺侮的底层。以上是我个人对《城堡》的非宗教解读。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天气晴朗 气温9℃ 卡夫卡【城堡】 生命开端的两个任务:不断缩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检查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卡夫卡 1 昨天下午,我们上课,老师讲到表现主义,也讲到了卡夫卡,包括他的《变形记》与《城堡》等!我们还讨论了很深刻的卡夫卡的思想,包括他那极致的孤独。所以,昨天我把卡夫卡的书搜了出来,读读他的全集,读读他的变形记,读读城堡,也可以在荒诞里面感受他生命的深邃。 2 关于卡夫卡,我以前没有怎么关注他,但因为我室友,她也是和我同一个导师的,她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卡夫卡,她研究生毕业论文也准备研究卡夫卡,她的开题报告已经交了我导师。我们两个都是圣经文学方向,她是准备研究一下卡夫卡的罪的意识,也是与宗教有关的。 3 有一次上课,我问我室友为什么喜欢卡夫卡,她花了好几百块钱买了卡夫卡全集,每天都在读卡夫卡的书。她说卡夫卡说过一句话影响到她,大概意思就是每个人都需要信仰。 4 她说的这个信仰不是我信仰的基督教信仰,而是更广泛的信仰,所以,她很喜欢卡夫卡,想要更深的认识他。她对卡夫卡的喜爱,不亚于我对上帝的喜爱。虽然我知道这是不能比较的。 5 卡夫卡,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就像城堡里面的这个测量员,也很像变形记里面的格里高尔,是被这个世界所排斥的,只能悲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会是这样孤独的人。 6 从小到大,我就是我们班级里面唯一的一个基督徒,唯一意味着没有人和你一样,很多价值观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不同,每周日我选择去教会,就不能去我同学家玩。因为信仰,我也就不能做偷鸡摸狗的事。 7 所以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上学,尤其到了大学,甚至一个人坐一个位置,生命似乎失去了一些什么,包括我的早起,我从初中住校开始,就是我们寝室第一个起床的人,而且每天都早起,一直到现在,早起已经是生命常态,那也是一个人的事,我不能拉着别人与我一起早起。 8 但与卡夫卡不同,我的生命却因为有耶稣,而变得格外满足。卡夫卡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条真理的道路,可是一个人如果不认识耶稣,是怎么也找不到的那条通往自由,摆脱孤独的路的,我很感谢上帝让我遇见了他。 9 今天早晨,在我的朋友圈里面,我分享了王秀萍的三首歌,我觉得歌词写得很美,也很符合我的心境,每天叫醒我的,真的不是闹钟,而是上帝。因为我从小就有一种早起的能力,而且起床从来不用闹钟,而是天生的到点就能醒。除非我生病了,可能起不来,但庆幸的是,一年到头,我也不生病。 10 上帝是我生命的救赎者,他也是我所爱慕与爱恋的,希望我对上帝的爱不是三分钟热度,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人活着会有多么难,多么孤独,但在上帝那里,我找到生命的依靠,我也找到活着的意义。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早在一九四一年,著名英国作家奥登就说过:“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完全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等相提并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在文学的田野上默默地耕耘,以自己独辟蹊径的创作广泛地影响了当代各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他当之无愧地被尊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兰茨·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格。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商人,母亲是个气质忧郁、耽于冥想的家庭妇女。卡夫卡幼时受的是德语教育,一九〇一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但不久便迫于父命改学法律,并于一九〇六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自一九〇八年起,他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一九一七年患肺病,一九二二年因病离职,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病逝,只活了四十一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不幸。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末期。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居民是斯拉夫人;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地利人,也不是捷克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他的父亲性情暴烈、作风专横,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当做惟一的精神寄托。 第一版后记 写到此处——它意味着主人公遭到一次重大的、很可能是决定性的挫折——弗兰茨·卡夫卡的这部小说遗作尚未结束,还继续发展了一大段。紧接而来的是一次新的挫折。第一次有一位城堡秘书亲切地与K交谈——虽然这种亲切态度也令人产生某种疑虑,但是城堡的一个部门显示良好的意愿,甚至表示愿意过问这件并不由其主管(问题就出在这里)的事,帮K的忙,这毕竟是破天荒没有见过的事。可是K又困又累,无法哪怕只是好好考虑一下这个建议。在关键时刻他的身体吃不消了。在紧接着的几个场景中,K晕头转向,越来越远离他的目标。——所有这些情节都只写了其前提和开始阶段,不再有结尾了,因此我把它们(类似长篇小说《审判》中的那些未完成章节)留待将来出版补遗时再用。 结尾一章卡夫卡没有写。但是有一次我问他小说将如何收尾时他曾讲给我听。所谓的土地测量员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他并没有放松斗争,但因疲惫不堪而死去。在他弥留之际,村民们聚集在他周围,这时下达了城堡的决定:虽然K无权要求在村中居住,但是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由此可见,这与歌德的诗句“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浮士德》)是相似的(但其相似程度甚小,讽刺性地仿佛减少到最低限度),这部确实可以称之为卡夫卡的浮士德的小说本想以此告终的。不过这是一个故意衣着简朴乃至寒酸的浮士德,并且有本质的不同:推动这个新浮士德前进的不是对人类最终目标和最高认识的渴望,而是对最起码的生存前提、安居乐业、参加集体的需求。乍一看,这个区别似乎很大,但如果感觉到,对于卡夫卡来说这些原始的目标具有宗教意义并且全然是正当的生活、正确的道路(“道”),那么这个区别便会大大缩小。 在出版小说《审判》的时候,我在后记里故意对作品的内容不加任何评论,没有添加任何说明或类似文字。后来我在一些评论中常常看到极其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说卡夫卡在《审判》中意在抨击司法的弊端等,这时我就会对我的克制态度感到惋惜,但倘若我作了某种阐释,而粗心的或天赋不太高的读者仍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解,那么无疑我会更加后悔的。——这一回情况不同。《城堡》不同于《审判》,显然还没有到接近可以付印的程度,虽然《城堡》(与《审判》一模一样)纵使外在形态不完整,却在内在的精神上充分体现了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卡夫卡几部未完成的伟大小说的真正读者来说,从情节发展的前提几乎已充分具备的某一点起,外在的结尾就失去其重要性,这一点是卡夫卡创作的秘密之一,也是其完全独具一格之处。不过《审判》处于那个阶段而没有完成,毕竟比起这一回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一幅图画接近外表的结尾,就不再需要辅助线了。如果它没有完成,那么人们完全可以利用辅助线和其它现有辅助手段,利用素描等等来展示这幅画以后可能会呈现的样子。当然人们决不会愿意让这件绘画艺术品与辅助线、支撑物、略图等等有丝毫混淆或掺和在一起。 我认为在《城堡》中这些辅助线不像在《审判》中那样可有可无,其中的一条可以追溯到《审判》这部小说。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是明显的。不仅主人公的名字相同(《审判》中的“约瑟夫·K”——《城堡》中的“K”)表明这一点。(这里要提到,《城堡》一开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后来作者本人对头几章作了修改,把“我”都改成“K”,以后的章节全都改成了这样的写法。)关键的一点是,《审判》的主人公受到一个看不见的神秘的当局的迫害,受到法院的传讯,《城堡》的主人公受到一个同样的当局的拒绝。“约瑟夫·K”躲藏,逃跑——“K”强求,进攻。尽管方向相反,但基本感情是相同的。这个“城堡”及其奇怪的档案、玄妙莫测的官吏等级制度、变化无常和阴险狡诈、要求别人对它绝对尊重、绝对服从的权利(而且是完全正当的权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排除作更加专门解释的可能,这些解释可能完全正确,但却全都包含在这个最全面的解释之中,犹如一件中国雕刻品的层层内壳包在其最外面的那一层壳之中——这座K不得其门而入、不可思议地甚至不能真正接近的“城堡”,正是神学家们称之为“圣恩”的东西,是上帝对人的(即村庄的)命运的安排,是偶然事件、玄妙的决定、天赋与损害的效果,是不该得到和不可得到的东西,是超越所有人的生命之上的“事态不明”。神的这两种表现形式(按照犹太教的神秘教义)——法庭和恩典——在《审判》和《城堡》中看来就是这样表现的。 K企图在城堡脚下的村庄里扎根落户来谋求与神的恩典挂钩——他为在一定的生活圈子里得到一个工作岗位而奋斗,他想通过选择职业和结婚来巩固自己内心的信念,想作为“外乡人”即从孤立的地位出发,作为一个与其他所有人不同的人去争取普通人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东西。——有一次弗兰茨·卡夫卡向我提到福楼拜的外甥女在他的通信集的序言里谈到的一件轶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对我的上述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她这样写道:“他(福楼拜)没有选择平平常常的生活道路,他在晚年对此没有感到遗憾吗?每当我想起有一次我们沿着塞纳河走回家时他脱口而出的那句感人的话,我便几乎相信他是感到遗憾的。那天,我们刚拜访了我的一个女友,看到她正在她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中间。‘他们正过着真正的生活,’他说,他这话指的是这个可尊敬的美好的家庭。”—— 如同在《审判》中那样,K仰仗那些能向他指明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生活道路的女人,当然是以一种排除一切虚情假意和半心半意的方式——不然K就不会接受这种生活道路,正是这种严格的态度使他争取爱情和争取参与社会生活的斗争变成一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斗争。小说中有一处——在此处K却过高估计了他的成就——写到K自己阐明他的斗争目标:“尽管这一切都微不足道,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家,有了职位和真正的工作,有了未婚妻,我有事的时候,她替我干我的本职工作,我要同她结婚,成为本村村民。”——这些妇女(用这部小说里的话来说)“跟城堡有关系”——她们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她们有这种关系,但是这使双方,使男方和女方产生许多错觉,也使双方蒙受许多真真假假的冤屈。原稿有一处被删除了(卡夫卡的原稿中被删去的章节与所有其他部分一样优美和重要,这也能表明这位大作家的独一无二——无需多大的先知才能便可以预言,后代总有一天也会将那些删去的章节发表的),那个删去的地方是关于客房女侍培枇的,原文是这样的:“他不得不承认,如果那天他在这里碰到的是培枇而不是弗丽达,并且猜想她同城堡有某种关系,那么他就会设法用同样热烈的拥抱把这个秘密弄到手,就像他当时不得不对弗丽达所做的那样。” 这全部事实——不过完全是用敌对的眼光来看的——反映在村秘书莫穆斯的记录的一个(后来被删除的)片断里。这里不妨将它作为整体计划的一个良好的、但却十分片面的概要引述如下: “土地测量员K首先得争取在村里立足。这并非易事,因无人需要他的工作;除了遭他突然袭击的桥头客栈店主,无人愿接纳他,无人——除了官老爷的几句玩笑话以外——理睬他。于是他就表面上看来到处乱逛,除扰乱地方安宁外无所事事。但实际上他十分忙碌,他在等待时机,不久便找到了机会。贵宾饭店的年轻酒吧女侍弗丽达相信了他的许诺,上了他的钩。 要证明土地测量员的罪过并非易事。因为惟有强迫自己——不管这多么难堪——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想,才能识破他的诡计。如果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发现一桩从外表看令人难以置信的卑劣行径,也不能动摇,相反,走到这一步肯定没有走错,这时才算找对地方了。就拿弗丽达的情况作例子吧。显而易见,土地测量员并不爱弗丽达,不会出于爱情娶她为妻,他非常清楚,她是一个其貌不扬、专横跋扈的姑娘,又有一段名声不佳的历史,他也用相应的态度对待他,到处闲逛,并不把她放在心上。这是事实。然而对此可以作不同的解释,把K说成是或软弱、或愚蠢、或高尚、或卑鄙的人。但是这些说法全都不符合实际情况。惟有一丝不苟地追踪我们在这里所揭示的从他到达起直至与弗丽达结合的全部轨迹,才能弄清事实真相。一旦找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我们当然还得强使自己相信它,舍此别无他法。 K是完全出于极端卑鄙龌龊的算计才去追求弗丽达的,而且只要他的盘算尚有实现的希望,他便不会放过她。因为他以为占有她就是夺得了主任大人的情妇,从而占有一件抵押品,只有付出最高的价钱才能赎回它。与主任大人谈判这个价钱,现在是他惟一的奋斗目标。由于他对弗丽达毫不在乎,而那个价钱对他就是一切,因此涉及弗丽达时他乐于作出任何让步,而在那个价钱的问题上却极其顽固。眼下除了他的种种猜想和建议令人生厌以外,他还没有什么害处,一旦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丢人现眼时,他甚至会祸害人,当然是在他那微不足道的能力的限度之内。”—— “那一张纸到这里就结束了。边上还有一幅像是小孩画的虚线画:一个男人搂着一个姑娘,姑娘的脸低垂在男子胸前,但这个身材高得多的男人两眼却越过姑娘的肩看着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纸,并乐滋滋地把几笔数目记在纸上。”—— 要是现在有人觉得K所体验、所猜想的女人和“城堡”即上帝的安排之间的那种关系难以理解,尤其是索提尼插曲——这位官员(即上天)明目张胆地要求那个姑娘去干不道德的龌龊勾当——不可思议,那么奉劝他去读一读克尔恺郭尔的《恐惧与颤抖》——再则这是一部卡夫卡非常喜爱、经常阅读并在许多信件中深刻评述过的作品。索提尼插曲可以说非常类似克尔恺郭尔的书。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上帝甚至要求亚伯拉罕去犯罪,牺牲自己的孩子。书中的这种荒谬性有助于我们作出成功的论断:决不能把道德的范畴和宗教的范畴想象成是一致的。——尘世活动和宗教活动是不能按同一标准衡量的:这一点直接通向卡夫卡小说的核心。同时也不可忽略,克尔恺郭尔这个基督徒从不能按同一标准衡量这一冲突出发,在以后的作品中越来越明显地走向放弃尘世生活,而弗兰茨·卡夫卡的主人公却顽固地直至精疲力尽地坚持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安排他的生活,尽管他遭到所有的城堡代表相当粗暴明确的拒绝。这诱使他对“城堡”发表了极不恭敬的意见和看法,但他在内心深处对它始终是十分敬畏的,这一点其实构成了这部无与伦比的小说的富有诗意的生活气息,构成了它的讽刺性氛围。因为所有诽谤的言论和意见只能表明人的理解和上帝的仁慈安排的差距,不过这是从井底之蛙的角度,从人的立场来看的,而人(K也好,巴纳巴斯的贱民家庭也好)表面上完全在理,实际上却总是不可思议地不在理。人和上帝的这种扭曲的关系,这种差距通过合理途径不可克服,再也没有比用迷人的幽默描述的下述事实表达得更好的了(因此如果进一步观察,小说表面上希奇古怪的写法却是惟一可行的写法):用人的理智来衡量,老天爷时而显得崇高,值得大家爱戴,正如克拉姆先生(命运之神?)备受爱戴一样,时而又受到讥讽的批评,有聪明的批评,也有愚蠢的批评;上天有时甚至呈现出一种极其可鄙(档案柜)、悲惨、混乱或乖戾或无意义的淘气(那两个助手)或庸俗、但始终难以捉摸的景象。卡夫卡对上天的细腻描写并不像教堂的风琴曲那样单调,而是像悲剧和悲喜剧那样千变万化、细致入微。他对上天安排的对立面即尘世的失败的表现力也很丰富。“怎么干都是错的”——K企图与村子和城堡建立真正联系的所有那些徒劳无益的尝试为这句话作了再生动再出色不过的旁注。不管援助一再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与此相反,老老实实、诚心诚意地制订的计划却总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比如以喝法国白兰地而告终,最小的诱惑导致毁灭(参看《乡村医生》:“一旦听从了半夜误打的钟声,事情便再也无法补救。”),以及人不知所措地倾听外面那个对他关于善恶的永恒的问题不予作答或是只作最含糊回答的世界,而心灵深处却不可磨灭地怀抱着对那条给我走而我注定要走的惟一光明的道路的希望(参看《在法的门前》)——我认为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在思想上和情绪上(两者不可区分地交织在一起)简直炉火纯青地表现了上述种种评价和直觉对人的所有这些戏弄,表现了人生的一切精神上的抑制、模糊不清的事物、堂吉诃德式的行为、困境乃至不可能的事以及我们在混乱之中模模糊糊意识到的更高的上天秩序。在有些地方也许起初会令人感到奇怪的细腻描写也全然是这种完美性的一种表现,只有那些还从来不曾试图对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事实(例如对拿破仑)及其在(这个人自己或人类的)“正确道路”上的地位作出判断的人才会不理解这一点。在所有被认真看待的生活条件中起作用的是奥尔加在谈到巴纳巴斯的那些信件时所说的话:“它们所引起的思考是没完没了的。”或者如同小说里(被删去的)一处所称:“如果有力量连续不断地、几乎眼皮也不眨一下看东西,就可以看到许多;但只要松懈一次,闭上了眼睛,那么所有的东西马上就会变成漆黑一团。” 作为一个有力量和很有才干,能以超常的毅力并在最深沉的爱情(一种往往充满辛酸而却又是如此温柔的爱情)的推动下始终睁着眼睛的人,卡夫卡——用他那颇有分寸的语言来说——“看到了许多东西”;许多先前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出版这部遗著的时候,就版本及出版方式而言,我仍遵循在《审判》后记里已说明过的原则。当然不作任何改动。只对明显的笔误加以纠正。此外我在少数几处划分了章节。再者,作者本人在原稿中对章节的划分有所提示。奥尔加插曲各节的标题也出自他的手笔。整部手稿没有标题。卡夫卡在谈话中总是把这部小说称作《城堡》。——我由于开头阐明的理由删去了原稿的最后几页,此外还删掉K和汉斯之间的那个场景和吉莎-施瓦采插曲中各一处,每处篇幅约一页,这些地方对下文并无关联,反正在情节发展的进一步过程中才会具有可看得见的意义。 马克斯·布洛德 (1926) 小说《城堡》的这个新版本是按照与《审判》相同的原则编纂的。第一版删除的两个段落如今已联系上下文纳入全文之中;从前未收录的最后几章也被采纳复位。开篇的一段异文以及一系列被作者删除的段落成为附录。这些补充中有几处引自几个较大的段落,这些段落作者自己后来曾改头换面使用过。我们称为《断章残篇》的那一部分……是正文中一段情节的改写,由于出入大而在这里刊登。这个片断是在《城堡》手稿第六册中发现的。——还要提一下,第一版后记的第一句话自然指的是第一版的结尾。——莫穆斯的信只是略提一下;第一版后记全文发表了这封信。 马克斯·布洛德 (1935) 我特别感谢海因茨·波里策在审定第二版文本时提供的帮助,他也参与了第二版1—3卷[1]的编纂工作。 故事在手稿中比小说第二版版本还多出几行。 小说结尾的这几行在一页稿纸的中间突然中断(这一本稿纸还有几页空白页),全文如下: “盖斯泰克怒气冲冲地挥手,好像想从远处要那个打搅他的女店主住口似的。他请求K和他一起走。起初他不肯多加解释。K说他现在必须去学校,不能跟他走,但他几乎不予理会。当K抗拒他拽着他走的时候,盖斯泰克才对他说,他不必担心,他所需要的东西在盖斯泰克那里都会得到,他可以放弃校役工作,但愿他终于上他家去,他等他已经等了整整一天,他的母亲压根儿不知道他在哪儿。K慢慢屈从于他,问他供给食宿想叫他干什么。盖斯泰克只草草答道,他需要K帮他照料马匹,他自己现在还有别的事,现在请K别这样拉拉扯扯,给他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他若要工钱,他也会给他的。可是这时K不管他怎么拽也站住不走了。他说自己对马完全一窍不通。盖斯泰克为了劝说K一起走,气得十指交叉,不耐烦地说,也没有这个必要嘛。‘我知道你为什么想要我跟你走,’K终于说道;盖斯泰克对于K知道什么并不在意。‘因为你以为我能在埃朗格面前帮你一点忙。’——‘不错,’盖斯泰克说,‘不然我为什么要关心你。’K笑了,挽住盖斯泰克的胳臂,让盖斯泰克领着他在黑暗中行走。

  • 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全6册)
    Polaris
    推荐

    城堡犹如我们的梦想,遥不可及又近在眼前,我们兜兜转转以为一步步在靠近,最后发现费尽全力也不能再前进了,留在村子里做一个普通人也好。故事没结束,就像我们的人生都还没结束,大家都是k,有些k可能最后到达了城堡,当然绝大多数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但是我认为卡夫卡堆城堡的形容,展现了另一个观点,城堡真的值得牺牲一切去追求吗?蒙蔽双眼,不在乎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挤破脑袋,只为进入城堡做一个每天批公文可以随意糟蹋别人的老爷?老爷们快乐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城堡外的人对此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美化它,没有人放得下对欲望的渴望。 可是即使放下了又能怎么样呢?也并不快乐,人总要追求什么东西。 卡夫卡是想要我们看到人类命运的悲哀吧,追逐固然不对,放下又能做什么,算计固然不对,真善美也只是孤芳自赏。 孤独和迷茫,每个人都要体验和寻找和解之道。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