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写的书,居然到现在还很经典适用,可见其观点和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约束的真理性。我相信,很多致力于把企业管理好或者成为一个优秀企业管理者的人,在看完这本书以后一定能收获颇丰,我也不例外。希望自己努力增强管理知识,努力践行自己期待做到的事情,朝着想要去的方向不断前行!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必然是“智力形成率”,也就是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愿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推理和分析技能的人才。
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 14个笔记 ◆ 推荐序一 功能正常的社会和博雅管理为“彼得·德鲁克全集”作序 >> 我着眼于人和权力、价值观、结构和规范去研究管理学,而在所有这些之上,我聚焦于“责任”,那意味着我是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真正的“博雅技艺”来看待的。 ◆ 第7章 企业的目标 >> 单一目标的谬论——企业目标的8个关键领域——“有形”和“无形”的目标——如何设定目标——衡量艺术和科学的偏低地位——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和“贡献值”——实物资源和财力资源——利润率有多大——理性的资本投资政策——其余关键领域 >> 如何设定目标真正的困难不在于确定我们需要什么目标,而在于决定如何去设定目标。要做好这个决定,只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先确定每个领域中要衡量的是什么,以及衡量标准是什么。因为采用什么衡量标准,决定了企业要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哪些方面。如此一来,该做的事情会变得更具体和透明化,衡量标准中所包含的项目也变得彼此相关,不必再分心注意没有包括在内的项目。“智力就是智力测验的结果。”心理学家常用这句老掉牙的话来提醒大家,智力测验并非无所不能,绝不出错。然而父母或师长(包括很清楚这种理论和计算方式并不可靠的人),仍然忍不住去注意看似精确的“智商”分数。 ◆ 第三部分 管理的结构 >> 组织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者——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关系分析 ◆ 第28章 做决策 >> “战术”决策与“战略”决策——“解决问题”的谬论——两项最重要的任务:找出真正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界定问题——“关键因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规则是什么——分析问题——澄清问题——找出事实——弄清不可知因素——制订可行的替代方案——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是一种选择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人是决策中的一个因素——使决策生效——“推销”决策——决策有效性的两个要素:理解与接受——参与决策——决策的新工具——什么是“运筹学”——运筹学的风险与局限——运筹学的贡献——开发想象力——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 >> 决策包含了5个不同的阶段: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制订可行的替代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每个阶段又包含了好几个步骤。 >> 界定问题现实人生中没有任何问题(无论在企业经营或其他领域)呈现的面貌可以让我们直接据以做决定。许多问题,我们乍看之下,以为找到了关键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却多半既不重要,也不相干,充其量只是症状而已,而且最显而易见的症状往往透露不出任何重要线索。 >> 分析问题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等步骤,构成了决策的第一个阶段。问题界定清楚之后,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 >> 大多数有关决策的论述列出的第一条戒律都是“寻找事实”。但是只有在问题已经界定清楚、完成分类后,才能开始寻找事实。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事实,每个人都只掌握了数据而已。定义和分类决定了哪些数据是与决策相关的数据,也就是事实。管理者因此可以剔除有趣但毫不相干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错误的信息。 >> 制订可行的替代方案有个不变的决策原则,就是必须针对每个问题,制订出各种选择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者择其一”,非此即彼的陷阱中。大多数人听到以下的说法:“世间万物不是绿的,就是红的”,一定会提出抗议。但是多数人每天却都接受同样荒谬的论述。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矛盾所产生的混乱,例如绿色和非绿色,这种说法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塑造了对比的情况;或例如红色和绿色,这种说法只在无数种可能性中列出两种可能。而人类喜欢走极端的倾向更强化了其中的危险。然而当我们说“黑或白”时,只不过因为我们说出了颜色的两种极端,我们还以为已经说出其中涵盖的所有颜色。 >> 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只有到了这个阶段,管理者才应该决定什么是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如果他之前做了完善的功课,那么现在他的手上应该已经掌握了好几个足以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或是有好几个不尽完美的选择方案,每个方案各有缺点。只找到一个解决方案的情况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事实上,如果分析问题之后得到的是这个令人心安的结论时,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个唯一的解决方案不过是为原本已有的定见背书罢了。 >> 我们可以根据四个标准,在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1.风险。管理者必须根据预期的收获,来权衡每个行动的风险。任何行动都有风险,即使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有其风险。但最重要的既不是预期的收获,也不是预期的风险,而是两者的比率为何。因此每个选择方案都应该包含对比率的评估。2.投入的精力所达到的经济效益。哪些行动能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成果,能够在受到组织最少干预的情况下,推动所需的变革?可惜的是,许多管理者偏偏喜欢用牛刀来杀鸡,或试图螳臂当车。3.考虑时机。如果情况十分紧急的话,那么宁可采取戏剧化的决策和行动来提醒整个组织有大事发生了。此外,如果需要的是持续性的长期努力,那么最好稳扎稳打,积累动能。在有些情况下,解决方案必须是决定性的行动,而且必须能立刻将整个组织的注意力聚焦于新目标上。在有些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最后的目标可以暂时隐而不宣。 >> 需要考虑时机的决策非常不容易系统化,难以分析,且依赖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仍然有一个指导原则。当管理者必须完成新计划时,最好雄心万丈,有宏观的愿景、完整的规划和远大的目标。但是当他们必须改变惯常的做法时,刚开始最好一步一步慢慢来,宁可稳扎稳打,不要有不必要的动作。4.资源的限制。执行决策的人是谁,是最需要纳入考虑的资源限制。只有找对了执行人选,才能有效执行决策。执行者的愿景、能力、技巧和理解决定了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的行动方案对于执行者的要求或许高于他们目前的能力,然而却是唯一适当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决策中就必须包含了提升执行人员能力和标准的计划,否则就必须另觅合格人选来执行决策。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然而今天许多管理者每天在制定决策、制定程序与政策的时候,都没有先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将之付诸实施?我们有这样的人才吗? >> 使决策生效最后,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有效实施。
本书是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书籍。本书从三个方面来描绘企业:首先,作为一个机构,企业生存的目的是对外(在市场上为顾客)产出经济成果。(关键词:绩效、实践) 其次,企业是雇用人员、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必须培育员工,支付员工薪资,组织员工以发挥生产力,并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治理,构建价值体系,建立权责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人、贡献、责任) 最后,企业是扎根于社会和社区的“社会机构”,因而受公众利益所影响,本书也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品格)
草草读了一遍,讲的很贴合实际,以后值得多读几遍。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公司都有其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从公司到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诉求,要协调好各个资源,有的放矢,凝心聚力,非常的不容易。 一个公司,不仅要产生利润,更要承担一种责任,让付出青春、做出贡献的员工值得托付,这是它存在的意义。
读了那么多管理著作后再看这本书感觉都是正确的废话,不过这本书在出版时确实思想领先,现在的话可能有点点过时
1954年出版的书,如此久远,读来竟然觉得非常适合当下的中国,可见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1年的最后一天读完这本书,应该是对这一年最好的总结!
任何有管理经验的人都应该读,近80年过去了,德鲁克的管理理念依然长青,比许多赶时髦的管理书籍靠谱。
这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实践理论,更适用于所有单位、机构。感触较深的点:管理人的工作在于整合。管理者应该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愿景,将企业愿景融入员工工作,以贡献、能力为导向激励工作人员达成绩效。专业人员同样需要管理能力,参与重大决策中。
说真的给一部经典一般的评价真的犹豫了一下,显得自己很没水平,但还是决定讲一讲真实感受。 第一,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行文读起来略有些艰难。 第二,内容偏学术,思辨性也很强,以至于很多推论在没有实践认知的前提下是很难理解,或者说看过就忘了,很难去内化。 除了上述问题,说说我觉得有益的地方: 第一,能把管理这么大的概念体系化地细化展开,是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的体现。除了这种经典著作其他地方看不到。 第二,就像一本教科书一样教你什么事情是对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了解这些我理解是有帮助的,至少知道原则方向上的正确。但在现实中能不能找出谬误,还是得实践出真知。 总之,以后还会回来翻看的,多做一个项目再回头来看,大概会重新理解一遍大师的观点,甚至有时候想跟他吵一架吧。
相识恨晚的一本书,上学时代就知道德鲁克的大名,但是这么多年也没好好看过大师的作品,倒是各种花名的管理培训参加了不少,总体感受上还不让看这一本书的收货大。不愧为大师精品,虽然是上世纪50年代成书,但对当下的情景依然契合。也许正如大师所言,人性和能力百千年也未有大变。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权衡远期,中期,近期的发展所需资源,文中比喻:“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抬头看路”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否成功,是否长存,完全要视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而定,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是企业唯一拥有的有效优势。
这本书虽然成书时间很早,但其中一些管理经验仍然可以为21世纪的我们借鉴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初版于1954年的管理学著作——《管理的实践》“是首部把管理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系统性论述的书。该书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管理见解,又从实践出发阐明了应用的途径,从而构筑了管理学科的架构。该书更是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在此之前,只有论述管理工作中各个单一功能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