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发明指南

万物发明指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万物发明指南
    火鸡和黑天鹅(Nirvana)
    推荐

    “生活已经代替了思辨,因此思想意识必须完全另起炉灶。” 这句话大概就是本书的核心了。 认清现实吧,少年。 庄子说过这么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有部日剧的名字叫“胜者即是正义”。输了就一败涂地,甚至对的也是错的,赢了就是赢了,错的也是对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又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古人诚不我欺。 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惩恶扬善,动辄搬出拿破仑来洗白,想想是有点搞笑。妥氏的书第一次看,不知道作者一贯的笔触,是戏谑还是悲凉,结合语境和时代,这大概是一种当时的一种辩论,在那个动荡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放到现在,这种思考不值一提,杀人?当然是犯罪啊,有什么好说的。 主人公在书中做了很多件事情,包括施舍穷人,保护少女,担心亲人,火中救少年,照顾亡友父亲,供养肺病同学,和杀了两个人。这种刻画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天使,让人相信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善心萌发。所以杀人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件可以讨论的事情,如果是别人杀人,可能就不用讨论了。 回到最上面那句话“生活已经代替了思辨,因此思想意识必须完全另起炉灶。”这句话适合大多数人,大多数想过怎么去生活的更好或者对自己信心满满曾经试图改变世界的人。我们曾经理想丰满,但是有人会告诉我,这不是有理想,这叫傻,现实也会以骨感回应,我们的理想像断线的风筝,飘到看不见的地方,虽然还有,但已与我无关,我只能在酒杯碰撞的时候信誓旦旦说,“那个叫理想的东西,我曾经有过。”至于后来为什么不见了,因为生活来了,她是那么丰满,完全占据了我的躯体,以至于理想这种东西已经无处安放,挤都挤不进来。 思辨被生活代替,意识可有可无,不想当拿破仑的士兵只需要服从命令,干好该干的事情。另起炉灶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选择简单,也就选择了生活。 如果我不选择放手,牵着风筝的绳子也没有断裂,有一天,我会跟着风筝飞到天上去吗?

  • 万物发明指南
    阿莱夫
    推荐

    第一次读《罪与罚》的一些感受 因为算是正式读陀的第一本,鉴于自己对盛名在外的陀几乎可以说一无所知,一向不爱读序的我还是老老实实认真读了正文前的两篇序,结果就是虽然对陀其人有了一点了解,但却在读正文的时候经常犯困��‍♀️,直到第三章最后两节引出凡人和非凡人的理论,剧情走向也开始相对稍微紧凑起来,才提起精神来认真投入书中。(所以真的不要读序呀) 虽然陀无论是在早前的作家中还是在如今的书友中都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文学地位,在序中也被各种赞誉,也许正是因此听了太多此类的赞美,自己不知不觉中就给了他最高期待,后果就是一旦真正走进他的作品自然就发现了落差,戏剧性和匠气有点重,所谓复调式写作在今日读来也失了开创性的优势,算是正常并无惊艳,何况在了解了一点陀的生平后觉得这种复调式写作正是他本人的写照。(虽然这样说未免显得过于大言不惭,但奈何这就是自己最真实的第一感受,权当我无知无畏也未尝不可。) 虽然有落差是事实,但陀作品的深度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是许多作家远所不及也是事实,比如作品中对宗教信仰、原罪、受难、耶稣献身式情结、女性角色塑造和性别态度等问题就很引人思索。 在说宗教和性别问题之前,关于书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提出的凡人和非凡人的理论,虽然与后来尼采的超人哲学似乎不谋而合,书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陷入其理论的困境看似难解,但个人觉得不过是一种诡辩,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件决无可比之处,并无意展开来说,只是在此表明态度揭过不提。 因个人兴趣所在对宗教信仰问题格外关注,为此还特意收集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各教典籍来读,目前正在读与这三大宗教密切相关的《旧约》,发觉他们的民族特性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或者说是前者深受后者影响,虽然他们的信仰在不信教的外人看来很难理解,甚至奇妙又魔幻,但这三大宗教明显涵盖了更大占比的人类世界,所以要了解人类还应从宗教开始。 基督教的典籍其实更侧重于《新约》,而不是《旧约》,或者说《希伯来圣经》,而基督教又分三大流派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作为东正教国家的俄罗斯,可以说几乎除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末代公主,名正言顺接过东罗马和东正教的政治遗产及意识形态衣钵的历史外,自己目前似乎对陀的东正教信仰并无直接认知,但对《罪与罚》中的“罚”和受难思想也有一点自己的理解。 《罪与罚》中的“罪”似乎显而易见,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杀人抢劫与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谋杀,但这之后却又隐藏了许多宗教式人类原罪;“罚”虽然有内心煎熬和最后的自首接受法律制裁两种,但陀显然更偏重的第一种惩罚却离不开宗教信仰,虽然宗教之外仍有道德约束,但达不到陀所写的程度,所以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罚”注定了他仍要回归于宗教信仰之中寻找救赎,具有耶稣式献身情结的索尼娅指引他主动受难投案自首,并最后在索尼娅的爱中获得救赎和新生。 书中索尼娅这个纯洁的妓女的形象可以说完全耶稣宗教化了,不得不让人想到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基督教的传说里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妓女形象,离开抹大拉追随自己的信仰离乡背井,对耶稣的旨意表现得那么贯通领悟狂热赤诚,毫不忌惮地与彼得为敌只为继承耶稣基督的遗志广播福音。索尼娅即是抹大拉的玛丽亚,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耶稣。她的性别和被美化不过是波伏娃笔下第三种文学作品形象:克洛岱尔和他赞美的主的女仆,似乎生来就是为了献身,逆来顺受,完美的忠诚,使得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她身上找到人生的意义并得救。而斯维德里盖洛夫眷恋的女童形象则似乎具有克洛岱尔笔下女性恶的一面,把男人引向毁灭,虽然《罪与罚》中恶的是斯维德里盖洛夫,但这种毁灭性是相同的。 索尼娅的耶稣式献身情结又一再让我想到毛姆《刀锋》中男主人公相同的自我牺牲精神。“自我牺牲的情感足以压倒一切,就连欲望和饥饿都相形见绌,这是对自我人格的最大肯定,就算因此走向灭亡也在所不惜。无论为什么牺牲,都无关紧要,值不值得也非重点。这就好比美酒,只是更令人陶醉;也好比爱情,只是更让人心碎;更好比罪恶,只是更加使人着迷。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瞬间,比上帝还要伟大,因为上帝既是全知全能,怎么可能牺牲自己?顶多只能牺牲唯一的儿子。”只不过索尼娅的自我牺牲精神更耶稣化更不自觉在她的内心里潜藏更深层,被信仰和爱情掩盖。 谈到索尼娅和波伏娃的《第二性》就不得不提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态度问题。无论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和母亲,还是索尼娅无疑都是柔顺善良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书中都以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中心,妹妹为他牺牲自己的婚姻,母亲默认或认可了这种牺牲,索尼娅无条件的追随与爱着他,然后可恶的女房东这一形象更是深存于陀的心中和作品中……因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女性形象似乎被固化,能真正跳出这一固化的女性角色文学作品少之又少,不如来看看不同男性的性别态度更为有趣。 起初当拉斯科尔尼科夫看到母亲来信后的态度深深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一眼看穿妹妹为他的牺牲和母亲的偏爱,并为之发怒想要阻止,觉得在那个时期这种观念十分难得,但后面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非凡人理论就又觉得是理所当然了,自认是非凡人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不允许他人为自己牺牲成就自己的,何况是弱小的妹妹与母亲,他强烈的男性自尊和强人尊严不允许。 而另一个有意思的男性角色和态度则正好相反,那就是彼得·彼得罗维奇,杜尼娅的未婚夫卢仁,他从底层爬起来,在同为男性的世界里处于底端很难找到优越性,就只好转而从弱势群体中寻找可怜的优越感,“他常常飘飘然陶醉于这一幻想,有一个品德高尚、家境贫寒(一定要家境贫寒!)的少女,正当如花妙龄,容貌姣好,气质优雅,富有教养,胆小怕事,历经艰辛,饱受磨难,因此在他面前百依百顺,终生都把他视为自己的大救星,对他敬若神明,俯首帖耳,赞不绝口,而且心目中只有他一个人。”卢仁的这种卑劣性在波伏娃笔下就是第一种文学作品形象,不过是另一个蒙泰朗,他们可怜的优越感和虚假的荣耀正如科斯塔尔所说的:“说到底,是多么可笑!” 而即使被拉斯科尔尼科夫称赞的同学拉祖米欣,虽然爱着杜尼娅,骨子里也依然是轻视女性的,看看他对待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女房东和女仆的态度就知道了。而在淫邪中走向毁灭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女性在他眼中则更多的是欲望。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开篇前引用的一段话:“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不过从男性作家和他笔下的女性及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之中,仍可以发现许多东西,值得人们思索。 另在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圣彼得堡与西伯利亚其实也很值得探究,《娜塔莎之舞》就以圣彼得堡的筑建开始,圣彼得堡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它的奇特应该也离不开俄罗斯民族的特性;而经常被用来流放犯人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则充满魔幻色彩,迫不及待想要读陀以西伯利亚监狱生活为背景写就的《死屋手记》。 个人以上的胡言乱语好像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有意义的观点,不过记录一点感受,以待日后读了更多陀的作品和俄罗斯文学,以及宗教典籍和女性主义作品之后再来回顾,也许才能理清思路,或也许又会有不同感受了。

  • 万物发明指南
    倥侗
    推荐

    罪,人间定义的罪越过法律规则范围即是罪;罚,相应而来的也就是配套的处罚机制。可是人间法律说到底是人为制定,而人根据所处阶层总有一些人能凌驾法律之上肆意妄为,此时能制约他们的唯有人类社会体系的道德良知、宗教信仰,丧失最后的底线和缺乏信仰,他们的罪还是罪,处罚却相应失去作用,因为无人奈他若何。 罪与罚,对于道德高尚的人,人间的处罚尚可忍受,精神上的处罚却是如无间地狱时时苦熬不得解脱。 拉斯科尔尼科夫实践的平凡人和非凡人理论,杀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却无法跨越道德障碍良心备受折磨,患热病三次荒诞怪异的梦照出潜意识里害怕、切齿的情绪,最终在索尼娅的帮助下自首重新复活;相较于拉斯科尔尼科夫,斯维德里盖洛夫神秘复杂,三条人命都与他有莫大关系,却能跨越道德障碍纵情声色折戟杜尼娅,最终厌倦生活散尽家财饮弹自尽,这个人身上的轨迹始终隔着一层雾,连死可能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嘲讽

  • 万物发明指南
    小猪🐯
    推荐

    平凡的人活着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没有犯法的权利,因为您要知道,他们是平凡的人。但是不平凡的人就有权利干各种犯法的事,各种各样地犯法,归根结蒂,就是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 一切事情都有一个界限,越过了这个界限是危险的;因为,一旦越过了,那就休想退回。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 万物发明指南
    休谟
    推荐

    基调阴郁,情节怪异,命运悲切。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因爱复活了。我,喜欢这个故事,嘿嘿[偷笑]

  • 万物发明指南
    刘越
    推荐

    第一次拜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涨工资所说,是一种“略带紧张的神经质节奏” 这是一部心理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笔下人物的反复折磨真是不遗余力

  • 万物发明指南
    S ailing'
    推荐

    十九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改革初期社会背景下的一部长篇小说,反映了贫穷与罪恶的如影随形,残酷生存环境下人性的卑微,扭曲与无奈。 全篇浓墨重彩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给我们一幅人性各种色彩交织的长长画卷,灰暗的色调下,作者不带情节起伏的叙述让读者清晰地感受着书中人物的痛苦与绝望,怪诞与迷惘。逐渐展开的耶稣基督的教诲就像透过琉璃窗照射进阴暗教堂里的光线,使这画面有了些许使人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 罪与罚,正是贫苦人类在基督精神感召下获得精神成长与新生的过程。人类苦难的进程中宗教思想最后成了救赎的力量!

  • 万物发明指南
    如也夭夭
    推荐

    一只有审美力的“虱子”,爱最终成为救赎 五天,用时27小时27分。 有个学法律的闺蜜,她那时对什么事情都会条分缕析,也许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也许是已成为一种职业习惯,或者本质上就是那样一类人。我们在一起聊天说话,每次都像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就连她给我讲她的恋爱过程,男朋友由于情欲而引发的行为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然后再问我,是否他也会这样……总之,不厌其烦,可谓乐此不疲。就像卡夫卡也是学法律的,曾经让我陷入他的城堡、法院办公场所那些零碎繁琐的和时时处处无不在审判的绝望“泥淖”中一般,事实上也是惊心动魄,乐此不疲。 “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几乎是荒诞的和特殊的事物,对于我来说,有时构成了现实的本质。人们总是说,现实乏味,单调;为了消遣,人们便要求助于艺术,想象,读长篇小说。对于我来说,恰好相反;有什么能比现实更荒诞更意外的呢?有什么能比现实更难以置信的呢?小说家永远也想不出现实向我们提供的成千件具有最平凡形式的那些不可能的事。”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联系现实生活,深有感触。由于陀氏学法律出身,他习惯于关注一些法律事件,他是在报刊上看到国外一个杀人事件后,经过艺术处理,把人物活动场所移植到他所熟悉的城市彼得堡,来刻画他想刻画的人。 一个人的经历似乎能成就一个人的文学思想,我们说,现实主义不仅包含了现实因素,而且也包含了理想、荒诞、幻想的成分。​陀氏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理解,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和批评家完全不同,他的理想主义比他们的现实主义更为现实,即理想主义曾经预测到的事实,在他那里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主人公的名字,在俄语中是分裂人格的意思,陀氏认为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这也是主人公作为一个只有二十三的大学生一路走来,受经历身世的影响,不想只做繁殖的质料,正赶上妹妹为了他要嫁给一个他认为卑鄙的家伙,于是从他一直以来崇拜的拿破仑的“非凡之人”思想出发,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理想目标,也为了摆脱自己厌恶的虱子寄生虫身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惜付诸行动,成为杀人犯,从血泊中踏过。 对于他来说,人并非虱子,只有那些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人和那些什么问题也不想一个劲地往前冲的人,才会把人看作虱子……他为此写作了一篇文章来论述,我们在他和警察的辩论中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 他想通过行动弄明白一个问题:我是一只虱子呢,就像庸众那样,还是一个人?我是能越雷池一步,还是不能?我是敢于崇拜和攫取权力,还是不敢?我是个瑟瑟颤栗的生灵呢,还是有权利…… 陀氏不承认自己是人们所说的心理学家,说自己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隐秘。 ​这种现实主义的特征,就是他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对话的复调,在体裁上利用戏剧的手法,使极端对立冲突的事物相互融合。然后充分利用恰好遇见的冥冥中的偶然性的必然因素,使不同人物同时汇聚一起,在平面上展开冲突,形成一种发生于瞬间的共时艺术,让整部小说呈现网络状的立体效果。 ​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破碎的完整体,他在描绘他们时,总是先把他们击成碎片,然后叩击碎片的不同侧面,要在各种情节中,一点点地进行拼凑,使他们在共时中发出多音调的回声,再将它们黏合为原状,让每个人物形象慢慢地饱满立体起来,呼之欲出,从而形成作品特有的被大家称为的复调艺术,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时候,正如我们知道的,犯下了双重罪行:不仅杀死了她,而且也杀死了‘自我’。他不能面对所有爱他的人:母亲妹妹朋友,用‘剪刀’剪断了自己与周围人们甚至全人类的联系。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言:​我杀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一个人;至于以后我是否会成为谁的恩人,或者是否一辈子像蜘蛛那样张网捕捉所有的人,吸尽他们的鲜血,当时我肯定是没放在心上的! 他臆造出一种理论,又羞惭于这种理论的破产,更羞惭于这种理论了无新意,最终不惜走向卑鄙。所以他说:难道我杀死的是那个老太婆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啊,而不是老太婆!我在那里真的一下子就把自己给结果了,永远杀死了!……而这个老太婆是魔鬼杀死的,并不是我…… 他关心的甚至始终不是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并不感到自己有罪,有罪的是他们。他倾尽全力不惜成为杀人犯,是为了实践构建出的一套理论,是事实让他承认,原来:是魔鬼在操纵我干这件事的,而干完后它却又向我说明,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也只是那么一只虱子,完全和大家一样!充其量: “我也只是一只有审美力的虱子,如此而已!” 陀氏喜欢的席勒,正是想通过美,让国家和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人们也才可以走向真正的自由。然而实际生活中谈何容易,理论践行失败了,生命就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就是尊严,使主人公和两个想他他妹夫的人有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归宿。彼得这种人,看似处处注意形象和行为规范,然而由于认识不到他自己的人的尊严,同时他也就更不会尊重别人的人的尊严,而意识到自己的粗野的贪欲,他就会害怕每个看上去与他相类似的生物的贪欲。他决不会在自己身上看到别人,只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所以最后颜面尽失,失去了自己未婚妻。 而那个斯维,道德底线极低,自私自利,他主动支助索妮娅一家,一是因为杀人,也想赎罪,一是想拉拢主人公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在最后,因为得知杜尼亚一点不爱他的时候,开始想强暴,后来突然崩溃,也正是因为尊严,开枪自杀。 主人公的不自杀,却是为了尊严,不想成为别人笑柄,不承认自己是失败者,即使自首都要做得让人惊奇。这些品质也难怪斯维和警察对他欣赏,愿意帮助他。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妈妈因为他而疯癫去世,妹妹也受了诸多苦难,索妮娅为了他一直随行他去服苦役,牺牲了自己。 他当初不想让母亲和妹妹为自己牺牲,他看不得那么多可怜人们的生活艰难,他想证明自己,他想摆脱寄生虫般的宿命,然而理想破灭,最终拯救他的还是宗教般的爱——牺牲的力量,爱成为了他的信仰。 在情节上,除了那些极具吸引力的心理探测,杀人前后对于环境的细致描述和行凶时的惊心动魄,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索妮娅父亲意外死亡后的答谢宴,戏剧性的反转,和后来母亲强迫孩子和她上街卖唱吐血而亡的一节极具感染力,令人心生无限悲悯。 对于陀氏作品,想要说的太多,以后在阅读其它作品过程中再慢慢补充吧。 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他们最害怕的是新的步子,自己的新想法…… 视线和思想都需要广阔的空间。 受苦受难出思想。

  • 万物发明指南
    高山流水
    推荐

    细致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灵魂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的苦苦挣扎与激烈斗争。

  • 万物发明指南
    没关系都是神经病啊
    推荐

    俄国文学果然还是那样子名字又长又绕,读的过程中,如果不做笔记根本记不住人名,繁琐的名字就是一大挑战,话说主角是谁来着( 0 x 0 )。很长的一部小说,开篇有完整的介绍和分析,主旨都指出来了,不想看全篇的直接看这个就行了,看的建议先跳过。本书人物刻画十分到位,一个无神论者的救赎,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探讨以及神学解释。坎坷与苦难,心灵煎熬挣扎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刻,快读完了作者给的一点光亮,才让我看到美好和希望。悲苦的生活,脱离实际的理论,飘渺的理想,压倒了底层的拉斯,可是放下幻想,看到现实的他也得到了爱情,有了新生的希望。不得不说的是同样悲苦的索尼娅,善良而又有着承受苦难的坚强毅力。相信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将同情的目光转为钦佩与珍惜。这一生之中,假如我能有个像拉主米辛那样的朋友、有个像索妮娅那样的老婆,我就满足了。我特别想知道,假如我像拉斯一样成了囚犯的话,会不会有个像索妮娅那样的女人,跟着我到西伯利亚去。”        这部小说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读的时候一直处于低沉状态,有很多出自圣经的,理解这些寓意也很费神,完全读懂需要耐心和阅历,受不了这份沉重不推荐阅读

  • 万物发明指南
    宫园薰
    推荐

    听到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很难懂,对人性的挖掘很深”的声音,我偏不信了这个邪,也确实好奇他的作品是怎样展开的人性剖析,既如此便打开了《罪与罚》。 译者的艺术语言可真是令人忍俊不禁,作品本身的基调是沉闷严肃的,译者的语言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大量叠词的使用层出不穷,令读者新奇不已。可以说译者在这部小说中碰撞出了不一般的火花,也令这一译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我知道意识流代表作家伍尔夫•弗吉尼亚写了一部《达洛维夫人》,只写了主人公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划分到意识流的文学流派里,但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短短几天内思想上的剧烈挣扎、行动上的反复矛盾……作者可真是将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凡用了八分真心在看这部作品的读者,无不感到心情上的“闷憋憋”和“郁沉沉”。文中很多精彩到令人胆战心惊的情节,大概对人性的描写太过真实,所以才使我感到如此阴郁又愤怒(笔力不够,无法用确切的字眼形容)。 罗佳自首了,服役了,复活了。我却感觉,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宗教信仰可以令人得到救赎吗?我为什么觉得作者对主人公的最后处理,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呢?作者本人对宗教信仰的怀疑或者说是矛盾心理,是否也能在此窥得一斑呢?

  • 万物发明指南
    林奇
    推荐

    1,人不可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2,当那些人在犯罪边缘摇摆不定的时候,只要能把他们往正道上推一下,那就好了! 3,贫穷不是罪恶,但赤贫是罪恶。贫穷的时候,人还能保持高尚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的时候,就办不到了。 4,折磨和坑害一个已经够不幸的无人保护的姑娘,是多么卑鄙无耻的行为! 5,犯罪铁三角△=“潜在犯罪者”➕“合适受害人”➕“合适犯罪场景”;只要能阻断任意一角,犯罪就不会发生。 6,在一俄尺大小的地方活下去! 7,人不总是理性的,也不总是非理性的,而是适应性的。 8,一个思想开阔而又感情深厚的人,总是免不了会有痛苦和烦恼。真正伟大的人物在世界上一定会感到极大的忧伤。 9,理性是为热情服务的。 10,自己把苦难承担起来! 11,天性是一面镜子,是洞察一切的镜子。 12,凡是真正对人类有益的事情都是高尚的。 13,无论何时,只要不把书丢掉,一切皆不会丢掉。 14,不能把一百只兔子当成一匹马,一百个疑点也不能构成一个证据。 15,多余的金钱给人增加了多余的选项,但未必都是好的选项,驾驭不好,可能会毁了自己。 16,只要人是高尚的,其余的一切都可以凭才能、知识、智力、天才来获得。 17,爱,使他们复活了。 18,罪念萌生之时,便是惩罚降临之日。

  • 万物发明指南
    杜小莹
    推荐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40多万字的笔墨写了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一个未读完大学的年轻人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而后经受了矛盾的精神煎熬与心理挣扎。整个故事的跨度(除了尾声外)不超过10天。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拉斯科尔尼科夫(昵称罗佳,等等),俄文含义是“分裂”,不仅映射着他矛盾的多重人格,而且每一种人格的命运也被巧妙地投射到书中的其他人物身上。 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人分为“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两类,前者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是虱子;而后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仅能提出新见解,而且“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如果需要他哪怕踩着尸体,踏过血泊,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的良心上,依我看,是可能会允许自己踏过血泊的”。拿破仑便是后一种人的代表,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意欲效仿的人。他选择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作为开启全新人生、行使非凡权利的试验和起点,也从此开始了自我分裂和自我审判。 这种分裂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祭奠,拉斯科尔尼科夫要成为自己心中的强者,就必须摒弃自己固有的普遍意义上的良知。就我个人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拉祖米欣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是一体三面,他们都爱着杜妮娅,只是承担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第一次分裂是在他的朋友——热情、开朗的拉祖米欣出现之时,他分裂出了欲望。这也意味着,他下定决心要行使非凡的权利,那个曾帮助大学同学及其父亲的罗佳变成了手持巨斧砍死一只“虱子”的有罪之人。 第二次,是在他杀死了老太婆及其妹妹之后,贪图美色、有恋童癖的地主斯维德里盖洛夫出现在彼得堡之时,他分裂出了对自我的惩罚。斯维德里盖洛夫曾对拉斯科尔尼科夫说过,他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自杀,其二是流放西伯利亚(即自首)。而最后,斯维德里盖洛夫饮弹自尽,拉斯科尔尼科夫来到了西伯利亚。 书中的波尔菲里则是一个化身,代表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我审判。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一个穷人杀死了一个富人叫犯罪,千万个穷人杀死了千万个富人叫自由平等博爱。”拉斯科尔尼科夫希望通过杀死老太婆这一试验,开启新生的大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试验让他受尽煎熬,亲友们越是关心他,他就越痛苦。但于拉斯科尔尼科夫而言,自己所受到的一切惩罚只是因为这次试验失败了,他没能成为拿破仑,没办法履行“对人类的人道主义的义务”。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哪怕最后他无法面对心灵的拷问而崩溃自首,他也坚持认为:“仅此一点,他承认自己有罪:他只是没有获得成功,而且投案自首了。” 最讽刺的是,作者安排了一个纯洁的妓女——全书中境遇最悲惨的索尼娅——来拯救这个做坏事的好人。索尼娅的父亲,马尔梅拉多夫是个不务正业的酒鬼,家中还有一个患肺结核的继母和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为了救济那个勉强存在的家,索尼娅早早地拿了黄色执照,成为了一名地位低下的妓女。即便如此,命运也没有关照她,他醉酒的父亲被马车踩死,隔天继母又因肺结核离开人世。我不知道一个父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去做妓女,并用女儿身体换来的钱买酒喝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一个女孩要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遭遇让人浑身发冷,在这一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触实在是残酷至极。 或许这一切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遭遇不无关系:被押赴刑场而后被赦免、被羁押,然后服了四年的苦役。这其中的艰辛和感慨我难以想象,因此尽管作者那样残酷地拨弄人心,我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 万物发明指南
    简兮~
    推荐

    拉斯科尔尼科夫,男主是个穷困潦倒的法律系男生,几多现实的推波助澜,在一个清晨的七点钟,用斧子看了典当行放高利贷的瘸腿老太婆和她可怜的妹妹,从此他在梦中梦到重回杀人现场,久久不能回复正常。后来 他怀着疼痛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惟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本相与念头。在索尼娅的劝告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未几,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凌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懊悔的心境蒙受一切苦难,获取精力上的新生。他怀着疼痛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惟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本相与念头。在索尼娅的劝告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未几,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凌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懊悔的心境蒙受一切苦难,获取精力上的新生。凡人的世界,只有心灵安逸才有生活安逸!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 万物发明指南
    Philloveamour
    推荐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世界名著,并试图找到自己的救赎,中间看的有些憋屈,就那段辩论阶段和之后与警察的对话,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 其实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他是幸运的,他有着妹妹,母亲,好朋友和索尼娅的爱护和指引,为他带来救赎之光,直到最后幡然醒悟 作为一个沙皇时期普通民众,他是不幸的,周围的压力,社会的罪恶,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在他面前呈现,让他有了自己的一套歪理邪说,想做拿破仑式的人物,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婆子和她无辜的妹妹,在罪孽中波动的心路历程,在人性光辉的指引下,他终于去自首了,并最终完成了救赎 可是我没找到我的救赎,怎么还不来啊 世间万物皆苦,你明目张胆的喜欢就是救赎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