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淡定
    推荐

    最稀缺·发现最优行动力 #有读必写# -------NO.91 原创·转载请私信 稀缺的行动力背后,居然背负了太多的混沌,而为秩序仅留下一道光的入口,我们一起找到那道光!---淡定小哥 接下来看一个小故事。 初次畅饮这泉水的青年,快乐得好像发现了智慧的宝藏,欣喜若狂。他会任选一个论证,把所有的观念凑拢,综合在一起,然后又把它们一一拆开,分析解剖。他会话问自己,然后又去话问别人,他身旁的人不分老少都被他话问不休,连他的父母也不能幸免,凡是肯听他说话的人他都不放过…… 这段话写于2400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一个初尝心灵心流之美的人的兴奋反应,我们还是找不到比这更生动、更贴切的描述,这也是苏格拉底的故事。 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为,之前说到精神熵高,思绪不受控制,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很多想法。在什么情况下行动力才是有效的呢,我们的行动才能够得到收获呢。 ◇最优行动力·从何而来 以下四种情况下产生行动 1.别人的引导去行动 2.外界物质干扰去行动 3.人之本身情绪去行动 4.自我心流专一去行动 ◆第一:别人的引导去行动 别人说让去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原因在于第一没有批判性思维,别人说什么,不会用心思考。 还有一个原因是思绪很乱,精神熵高,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干什么,因此别人让你干嘛,你就干嘛。整个人活成了别人!! ◆第二:外界物质干扰去行动 比如打游戏、赌博、玩手机、看偶像剧。或者本来想去健身,结果走过某个餐馆店,写着今天特价,直接就去猛吃。 因精神熵没有很好整理,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这时外界一旦有事物干扰,思绪就更容易被诱导,每次做了那些事,心里又无比的悔过。 典型的综艺节目、双11,在我看来纯粹就是干扰,浪费时间。几乎从来不参加双11活动,目前电商发达,每月都有活动,何必浪费感染我的思绪,提高我的精神熵。 ◆第三:人之本身情绪去行动 这一类行动说的难听点,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只是DNA或人性弱点的一个躯壳。比如:滥交,疯狂性行为、暴睡,暴吃,控制不住情绪、争吵、打骂、甚至杀戮。 这类事情很容易做到,或大部分人都不能管好情绪,因为这也是人性本能,成长本来就是反人性的。 可以想一想,以上三种很多人都在这类场景下行动,而在此可以看到行动力本身就稀缺的情况下,还要被世界的奇葩属性所分裂,这类奇葩行动力想要控制好,还真的不是简单的事情。 ◆第四:自我心流专一去行动 而书中能够让行动力产生价值,且能够高效的行为是什么呢?就是把精神熵降下,达到一定好的秩序,去从事专注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一定是发内心的。 就像上面苏格拉底的故事一样,他一直在追问自己的内心,他不受外界任何人的看法,即便外界认为这个人是神经病,是个疯子他都无所谓。 他一直在追求着心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最终成为一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而他这种状态就是在一直追随自内心。 把自己的精神熵降到最低,没有其他的思绪可以打扰,而在这种状态下,她的行动力每次都能用在刀刃上,那得到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本书心流最佳体验,第二本书发现心流,两本书相辅相生一起读,更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什么是心流。第一本书对心流做全面理论解释,以及人脑的运行机制,用了一个非常好的物理学比喻“精神熵”。 发现心流讲到心流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哪些环节容易出现心流,而有些场景看似很专注,其实没有产生心流。 比如看似很专注的玩游戏,很专注的看电视,这类场景让我们很舒服很快乐。还有赌博,打麻将的时候很专注,时间过得快,而看电视比较长的人,通常在工作及人际关系上都不高。 作者也发现心流体验平凡者一大部分都是看书看的多,电视看的比较少。而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体验都非常少。 我想很多人也知道游戏玩多,赌赌多,电视看的多。一定是对思想没有帮助的,但还是没有办法沉迷在其中,而作者希望通过两本书的知识量来告诉,这类伙伴改改这样的习惯吧。 知识这东西真的很奇怪,有时候为让认识到一个习惯的不好,需要绝大的信息来说明为什么不好,而浅阅读流行的今天,深度阅读实在需求。如果身边有一个人喜欢看电视,赌博,就干巴巴的给她说,这样习惯不好,他能够改变我才不信呢。 把你的行动力都,用在刀刃上。而作者在此也讲到行动力本身就很稀奇,而很多人把行动力放在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上,没有抓住自己想要的和重点。 知道容易行动难,行动本来就难,而我们在行动的时候,还往往出现错误的行动,把原本很稀缺的行动力分解的如此寂寞。 外向与内向同在 作者还说到,我们不但要善于交际和人际关系,还要安静的变成一位内向者,我们要在内向与外向之间达到平衡,能够兼备由内到外,各种性格才算是真正的人。 若局限于某一极端,仅以集体或独处方式体验人生都是不正常的,个人情形与社会化过程也会将人们推向某一种极端,或是在一段时间后,逐渐潜移默化形成独好群体或独来独往的模式。如此体验,感受范围势必大幅缩减,生活中的诸多乐趣也将无缘发掘。 ◇卡耐基与心流 第一本书讲到精神熵大部分都属于超高状态,大部分涌现的是负面的想法。比如忧郁,恐惧,焦虑、无聊等。而与精神熵相反的是应该产生更多的精神负熵,与负熵食物。长期保持自我内心专注的行动力。 通过物理学熵的概念,可以看出一正一负。其实这也就是“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缺点”,可能很多人都读过卡耐基的这两本书。我在刚刚读这本书的时感触非常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作为人的原始属性是什么,这这些属性是自然存在的,不能消灭只能化解。 之前写过一篇书评为什么要读人性的缺点,如果想要改变自己,那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你怎么改变?从什么地方出发改变呢? 而“心流最优体验”与“发现心流”两本书,从更深度全面的方向阐释,我们要更需要清除了解人性弱点和缺点。原来人性弱点让精神熵越变越大,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没办法专注于某件事情。 而只有降低精神熵,把精神熵变为负数,进入专注状态,才能够唤起快乐、力量、自律等一系列人性的优点,原来从缺点到优点,既然拐了十万八千里的路,不阅读怎么可能搞懂这么深的逻辑, 卡耐基的两本书让我明白了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而这本两本书告诉了我,如何屏蔽人性的弱点,释放人性的优点。卡耐基的两本书让我知其然,而心流这两本书让我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加根深蒂固的全面认识自己。 ◇我是淡定小哥 我的网名叫淡定小哥,也是写书评的笔名,阅读完心流之后,淡定小哥两个字会陪我度过一辈子,名字也不会再改了。 原来通过淡定的心态,能够找到人性的优点,只有我们淡定下来,把精神熵降下来,让思绪更清晰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心流。 而小哥,代表我的普通与平凡,快递小哥、物流小哥、服务员小哥、而我是在茫茫书评海洋里,那个默默的写着书评的小哥,不高大上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话,把读到的知识匹配入生活。 有一天回想时,能够发现原来我在这儿盘旋过,和书友阅读奋斗过。阅读的世界里不想一个人往前走,希望有更多书友与我结伴而行。我不想当教别人谁阅读的那位,而只想和你们做朋友,我们一起淡定的往前走。 ◆淡定的书旨◆ ▁▁▁▁▁▁▁▁▁▁▁▁▁▁▁▁▁▁▁▁▁▁▁▁▁▁▁▁▁▁▁▁▁▁▁▁ ◇【一书、一点、一行动】 一书:一本你需要的书 一点:你需要的一个知识点,不是书里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 一行动:一个知识点,一直长期坚持,通过行动转换到现实。 ◇个人语录◇ 读万卷书▶好学 行万里路▶行动 阅人无数▶人际 名师指路▶交流 自己去悟▶思考 █求赞、求转、求关注 █小结:发文不易,看见既是缘分,且行且珍惜。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沉潜往复
    推荐

    普通大众都以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已经包括了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等各个学术层面,然而实际上,心理学远远没有达到这些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心理学仅仅是对某些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心理学不是人类思想研究,也不是人类精神研究,更非灵魂探索,而仅仅是普通大众的心灵鸡汤,本书也不例外。心流现象普遍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这是无庸置疑的,本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对心流现象的广泛实证。然而,本书对所谓幸福的定义,是沉浸在心流现象之中,这显然是肤浅的、庸俗的解释。心理学家应该把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畴之内,而不应该随意僭越,因为一旦僭越就贻笑大方了。关于幸福的人类思想书籍汗牛充栋,岂心理学可以洞悉呢?然而当今心理学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心理学是无所不知,心理学可以全知全能,以至于心理学走上了神坛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201
    推荐

    所谓“心流”,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若灵-
    推荐

    【2019.8.3/255】第一次看到心流一词是在《时间的悖论》那本书里,说的是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心流状态,让内在动机的愉悦感把不得不做的事变成想要做的事。 因为好奇心流是什么,如何去找到这个心流状态而打开了这本书~ 一、何谓心流 所谓“心流”(flow),就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并且在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和非常满足的感受,能体会到持久的成就感。如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心流”是本书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人们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之时,最能感受到心流。 二、达到心流状态的条件 1.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清楚规则; 2.能够得到即时反馈; 3.个人能力与挑战之间的平衡,即能力与挑战难度相匹配; 4.心念集中; 5.持续的掌控力; 三、如何获得心流体验 1.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以活动本身为目的,不去依赖外在的报酬行事,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把工作当成一种挑战一种游戏,可有意识的把枯燥单一的工作内容和步骤适当进行调整、改变或省略。 2.培养自己的掌控力:掌控自己的行动,控制注意力,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eg:可以每天选择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当作挑战来完成。 3.把握空闲时间,做好时间管理:这个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籍都列有详细的方法,比较新颖的是第一次接触本书所说的,原来休闲还分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并且需要减少被动式休闲,多进行主动式休闲,有点意思~ eg:被动式休闲是闲聊、阅读不花脑筋的书籍或者看电视等,享受门槛很低,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须动用技巧或专注力的休闲方式;要想让闲暇时间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如艺术、健身、学习新技能等,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人生时间的分配:a.生产类活动:为求得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也就是所谓的“赚钱”;b.维持类活动:包括饮食、休息、整理仪容、家务等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状态,维护个人财产利益;c.休闲类活动:即闲暇时间,人们多将空闲时间花在下面三种活动上,①媒体消耗,电视、报纸及杂志阅读;②社交;③发展爱好、创作音乐、运动、健身、下馆子或看电影等。 4.了解自己,与己共存: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打破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较容易收到正面积极的效果~ 5.人际互动: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包括三类社交形态,第一类社交形态由陌生人、工作伙伴或同学构成;第二类社交形态由家人构成。对儿童而言,指的是父母及手足;对成人而言,便是父母、配偶及子女;第三项社交形态源于孤独、无人相伴。 6.学会面对孤独,培养独处能力: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人在独处和孤独时的心灵状态较脆弱,易产生幻想及非理性的恐惧。本书的意思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可以与自己的内心安静对话,并不感到无聊和空虚而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心流体验并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当一个人专注的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无法分心去感受快乐的,但是更容易体会到持久的成就感,获得满足感,也更自信和自尊。 本书感觉概念新颖而内容单薄,挺鸡汤的,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更深入研究心流的书呢?😯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Emo
    推荐

    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141个笔记 ◆ 推荐序 自得其乐的奥秘 >> 推荐序 自得其乐的奥秘 田方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我有一位朋友,在高校教书,专业是哲学。他不爱写论文,自称“述而不作”,这在今天的大学里可不好混。可他也不在乎,职称到讲师就满足了。他的课讲得很精彩,被学生评为优秀教师。课下他喜欢下棋,出过一本棋类教材,他还长于台球运动,每周都去玩上半天。他看上去挺另类,可也结了婚,生了孩子。我见过马云,也见过比尔·盖茨,两人脸上都不时露出幸福的微笑。可这位朋友,却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 >> “思考什么是更美好的世界,以及如何实现它。” >> 有一项发现一再得到学术界的确认——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增长对快乐就没什么影响了,亿万富翁也只比普通百姓快乐一点儿。 >> 物质上的匮乏解除后,我们在心理层面的幸福感就取决于自身潜力的开发程度。 >> 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 >> “心流”(flow)是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 在心流体验中,人会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欲望、意图与思绪协调一致,充满了和谐顺畅的精气神。在这种巅峰状态下,“……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 >> 心流体验是否伴随着快乐?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并不觉得快乐,此时神智专注,注意力都集中在活动上。 >> 《发现心流》作者指出:“光是因为生活过得好而感到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还要能在从事有利自身技能锻炼、有利个人成长及发挥潜能的工作时感到快乐。” >> 契克森米哈赖终生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积极心理学 >> “心理体验抽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 我开始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做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才会投入其中。如果不是为生计所迫,外在的报酬是次要的。 >> 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 一句古老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要搞清这一点,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年轻时多尝试几种工作,多接触几种爱好,看看什么活动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 写作的过程最能让我体验心流的畅快。 >> 契克森米哈赖说:“每一项心流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时花些心思,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 >>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断投注精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音乐家,具有数学禀赋的儿童才可能成为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达到专业人士的心智运作水准,需要花费更多心力去吸收知识与技能。” >> 孔夫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他们一般从事高度个人化的职业,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些职业可以让人自由设定工作目标和任务难度,将工作融入生活,因此很少导致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感。 >> 你可以说,我一生每分每秒都在工作;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 >> 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 德国一项研究也发现,看书越多的人,心流体验也越多,可看电视多的人正好相反。 >> 与兰德的集邮爱好相似,我的休闲活动之一是收集电子书。目前我的电子图书馆共有两万册藏书,占用了190GB(千兆字节)的硬盘空间。 >> 基于个人经验,我更乐于参加五人左右的饭局——少了可能不够热闹,多了就会缺乏共性。当背景相似、兴趣相近、人数适中时,聚在一起聊天的效果最好,也最可能产生心流的共鸣。 >>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由于这种人不论在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互动、饮食甚至是独处时,都能感受到心流,因此不太会依赖外在的报酬行事,过着沉闷枯燥、了无意义的公式化生活。他们不受外来事物的威逼利诱,显得较自动自发、独立自主,因为全心投入生活,他们对身旁诸事也多多参与。 ◆ 何谓美好人生 >> 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帮我们过活,必须靠自己发现生活之道。 >> 多数人也是一天睡掉1/3的时间,其余时刻不是工作、迁徙,就是休息。 >> 个人生活绝大部分取决于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 >>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体验离不开时间的框架,因此,时间最终会成为我们的稀有资源。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如何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最重要的决定。 >> “学习”也包括在生产类活动中,因为他们接受教育相当于成人从事工作,而受过教育才有可能获得工作。 >> 扣除必要的生产及维持类活动后,人类剩余的闲暇时间大约占1/4。 >> 利用休闲时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习。 >>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大家都明白,人是群体动物,不论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需要相互为伴。 >> 第一类社交形态由陌生人、工作伙伴或同学(对年轻人而言)构成。 >> 第三项社交形态源于孤独、无人相伴。在科技发达的社会,每人每天约有1/3的时间必须独自度过,远比部落社会的个人独处时间长得多。 >> 心理体验抽样法 以上关于人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论述,其根据究竟是什么呢? 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方法是借民意测验、调查及时间预算进行研究,这通常要求人们在一天或一周工作结束后,填写一份日志。这方法虽然不难,但因人们需靠记忆力填写,所以资料并不一定准确。 另一个方法是所谓的“心理体验抽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简称ESM),这是我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的研究方法。它采用呼叫器或具有设定功能的手表,提醒受试者按时填写随身手册中的两页问卷。呼叫信号设定为每两小时响一次,由每日清晨起算,至晚间11点或更晚。 >> 另一个方法是所谓的“心理体验抽样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简称ESM),这是我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心流,生命的高潮 >> 所谓“心流”,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 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 [插图] 生产、维持健康和生存以及休闲类活动虽已占去人们大部分的精力,不过,有人热爱工作,有人憎恨工作,闲暇时光也不见得人人懂得享受,反倒有人因无所事事而备感无聊。由此看来,我们日常所做之事固然与生活形态有关,但如何体验与感受这些行为却更为重要。 就某些方面而言,情绪是构建意识的最主观成分,因为只有你才能判别自己是否真正体验到爱、羞耻、感激或快乐。但情绪同时也是心灵最客观的成分,因为恋爱、羞愧、惧怕或快乐时所体验到的“衷心感受”,通常比我们对外界的观察,或由科学与逻辑中所学到的一切更为真实。 心理学家在文化互异的人种当中,区分出9种可通过面部表情反映的基本情绪。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认定,人类因为能看能说,而具有一组相同的情绪状态,但若再加以简化,我们也可以认定,所有情绪都呈现两极性:一是正面迷人的,一是负面排斥的。 >> 生产、维持健康和生存以及休闲类活动虽已占去人们大部分的精力,不过,有人热爱工作,有人憎恨工作,闲暇时光也不见得人人懂得享受,反倒有人因无所事事而备感无聊。 >> 就某些方面而言,情绪是构建意识的最主观成分,因为只有你才能判别自己是否真正体验到爱、羞耻、感激或快乐。但情绪同时也是心灵最客观的成分,因为恋爱、羞愧、惧怕或快乐时所体验到的“衷心感受”,通常比我们对外界的观察,或由科学与逻辑中所学到的一切更为真实。 >> 情绪原是用于回应外在的世界,现在却经常违背原意,成了“为情绪而情绪”。 >> 追求快乐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其他好处,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目的。但快乐若真的就是终点,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 >> 先哲先贤倾向完美主义,人生的不完美令他们难展欢颜,但芸芸众生却能不完美地欢愉度日。 >> 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再多的金银珠宝也不见得能提高人们的快乐程度。 >> 在自我表白下,快乐并不像其他感受一样,具有显著的个人差异。不论生活多么空虚,多数人都不愿承认自己不快乐。 >> 总是有人认为自己很快乐;有些人则不论发生何事,始终认为自己不大愉快。 >> 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事。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人若像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那样离群索居,以耕种自足,这种生活便称不上美好。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 意图与目标 情绪源自人的内在意识状态。忧伤、恐惧、焦虑或无聊等负面情绪,会在内心产生“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导致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处理外界事务,也无法恢复内在主观情绪的常态;快乐、力量或机敏等正面情绪则是“精神负熵”(psychic negentropy),你既不必费心思量,也无须自艾自怜,精神能量自可畅通无阻,进入你所有的思想及行动中。 当我们决定将心思投入特定工作时,就是替自己设定了一项目标;至于循着目标前进花了多少时间与力气,则又牵涉到动机。由此可知,意图、目标及动机也同样属于“精神负熵”的呈现。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有序。若缺少这些情绪,心智运作必定杂乱无章,感受也会瞬间趋于恶劣。 >> 情绪源自人的内在意识状态。忧伤、恐惧、焦虑或无聊等负面情绪,会在内心产生“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导致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处理外界事务,也无法恢复内在主观情绪的常态;快乐、力量或机敏等正面情绪则是“精神负熵”(psychic negentropy) >> 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变得井然有序。 >> 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还是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许多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这类无动机状态,这部分仍具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 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稳定合理的行动、情绪或抉择所呈现的秩序,也将如个体般具有“个别性”。 >> 自尊心的强弱取决于期望与成功的比例,自尊心弱是由于目标定得太高或成功次数太少。 是的。我觉得我对材料质感比较有天赋,对音调也有一定的理解。辨别细微的差别,不是谁都可以。 >> 有些儿童天生具有超乎常人的音感,比其他人更善于辨别音色与音调,长大后也比同辈更容易学会辨识曲调、编写和音。 >> 有些儿童天生具有超乎常人的音感,比其他人更善于辨别音色与音调,长大后也比同辈更容易学会辨识曲调、编写和音。 >> 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 >> 学会集中注意力,我们方能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进一步投入各种思考活动。 所谓思考,乃是精神能量汇整的过程。情绪会借助喜恶,动员全身,以集中注意力,而目标靠的是想象内心期待的结果,思想则会通过相互关联的一连串有意义的意象,来控制注意力。 >> 情绪、意图及思想显然不是意识中的独立体验,三者始终相互关联、交互影响。 >> 要想提升心智运作的层次,你必须学会集中注意力;若无法全神贯注,意识便会陷入混乱。在正常情况下,心灵若处于资讯错乱的状态,念头会一个个冒出来,全无逻辑上的因果关联。除非学会集中注意力,肯下功夫,你的思绪才能井然成序,汇整出结论。 >> 一般说来,心里越挣扎,越难集中注意力。但如果热衷此事,动机又充足,就算万般棘手,你也能轻而易举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 >> 心流体验:专注的快乐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体验感受很少同时发生。例如,我工作时很专心,那是因为我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做好老板交代的任务。然而,我平时却不见得乐意这么做,因此我的内在动机略显薄弱。同时,我又为儿子青春期的古怪行为担忧,因而心思虽部分集中在工作上,却又没有完全投入其中。这并不表示我的内心一团混乱,只不过意识有些零散,思想、情绪及意图一会儿集中,一会儿散去,形成几股相悖的力道,将我的注意力扯散。换个例子,下班后,我喜欢与三五好友喝两杯,但也会一面为自己的迟归感到内疚,一面为自己浪费时间与金钱而生气。 上述例子并不罕见,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很少因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而内心涌现宁静。意识中,欲望、意图及思绪总是相互抵触,我们很难化解其中的分歧,使它们齐步前进。 >> 在这种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你滑得顺畅无比,真希望就这么永远滑下去,让自己彻底沉浸在这份感受中。 >> “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心流”隐含的意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 尽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心流。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多半来自个人能力与机会之间的平衡。 >>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由于心流发生时,人必须投注全副精力,意念因此得以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情绪,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成目的。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 >> 人类无须体验心流也能感到快乐。在身体放松休息、享受暖阳或是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情况下,人们也能由这类消极的休憩体验到快乐。这些时刻固然值得珍惜,但此类快乐却十分脆弱,而且需要借有利的外在环境方能产生。唯有继心流而来的快乐,是自己塑造所得,对个人意识的拓展与成长才有助益。 >> 不论做什么事,若能一面乐在其中、一面不断成长,就是最理想的状况。 ◆ 第二章 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 [插图] >> 改变生活品质的第一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的感受。 ◆ 日常活动的不同感受 >> 人在吃喝之际,精神的专注度却也处于最低点,极少出现心流。 >> 少量即可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且又不致上瘾成癖;数量越是增多,“报酬率”便越是降低。 >> 工作时,人若能具有明确的目标、迅速即时的回馈、挑战与能力相当、感觉一切都在掌握中,并维持相当的专注力,当时的感受将无异于亲身参与一场球赛或艺术表演。 有这感觉。 >> 维持类活动的最末一项为开车,此项活动竟然十分正面。虽然它在快乐与动机方面仅居中等,但因必须用到技巧与专注力,有些人在此时获得心流体验的概率反而比其他时候还多。 >> 维持类活动的最末一项为开车,此项活动竟然十分正面。虽然它在快乐与动机方面仅居中等,但因必须用到技巧与专注力,有些人在此时获得心流体验的概率反而比其他时候还多。 >> :如看电视、阅读、休息等被动式休闲活动,虽然令人十分愉快,又具备明显动机,却无法使人进入全神贯注及心流的状态。 >> 当人们从事爱好、运动、弹奏乐器、看电影或下馆子时,大多比较快乐、专注、有动机,而且比一天中任何时候更容易产生心流。 >> 规划生活,获得最优体验 另一种解读表2.1的方式是提出问题:哪一项活动最让人快乐?从事哪一项活动的动机最强?如果认真作答,你一定会发现,最快乐的时刻出现在进食、主动式休闲及谈天,而最不快乐的时刻是工作或做家事时。 动机的模式也与此相似,只不过,被动式休闲的快乐程度虽低,人们仍有意愿进行。至于专注力,它的最高点表现在工作、开车及主动式休闲中,这些都是一天中最耗损精力的活动,也是最常产生心流的项目。 通过这个角度分析表2.1,可再度看出,主动式休闲的整体体验最佳,做家事、个人保养及发呆最差。 由此可知,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在于:妥善规划日常活动,以从中获取最有助益的体验与感受。 >> 最快乐的时刻出现在进食、主动式休闲及谈天,而最不快乐的时刻是工作或做家事时。 >> 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在于:妥善规划日常活动,以从中获取最有助益的体验与感受。 >> 亲临问题情境,通常有助于病人排除心理障碍,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人呐,忌思虑过多,忌太闲。发展爱好,全面进步。 >> 凡被诊断患有长期忧郁症或饮食机能失调的人,只要有人相伴或全心投入一件事,便与健康的人无异。但当他们孤独无伴且无事可做时,心中便会充满沮丧的念头,意识逐渐紊乱。事实上,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只不过程度较轻微。 >> 凡被诊断患有长期忧郁症或饮食机能失调的人,只要有人相伴或全心投入一件事,便与健康的人无异。但当他们孤独无伴且无事可做时,心中便会充满沮丧的念头,意识逐渐紊乱。事实上,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只不过程度较轻微。 >> 不过,若想拥有真正的成长,你还是需要找一个能够提供意见、具有智慧的人。忍耐孤寂,甚至享受孤寂的能力固然不易习得,但就长远来看,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技巧。 >> 对许多人而言,开车向来让人产生一种自由、尽在掌握的感觉。由于此时可以不受干扰、全神贯注,并在汽车内解决情绪冲突,因此有人称汽车为“思考机器”。 我有打算房子到手,自己刷墙、安排家具。一定是一种享受。 >> 居住环境 >> 早晨与深夜是许多人情绪的低点,进餐时刻与下午是情绪的最高点,最大的变化则出现在儿童放学及成人下班回家之时。 >> 周日早晨如果无所事事,你大概也快乐不起来;但若排定某些活动,或做礼拜等熟悉的仪式,那就可能成为你一周中最亢奋的时段。 >> 很显然,意念若未投注于某一特定事物,注意力即转移至生理的不适。 >> 只要注意力凝聚合一,些微的不适根本引不起当事人的察觉。 >> 日常生活品质的优劣并不取决于我们所做之事,而是取决于做事的方法。 >> 大多数人在怡然自得的状况下,脑筋也多半比平时更灵活。 >> 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及同伴情况下的感受。 ◆ 第三章 工作的悖论 >> [插图] >> 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意之时,多半是在工作当中,而非闲暇时段。 ◆ 工作演进史 >> 工作占去人类生活1/3的时间。它是一种很奇怪的体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及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 青春期末期的孩子已深具一种观念:工作是必需但不愉快的,娱乐是愉快却无用处的。 >> 成人生活中的心流多出现在工作时期,而非闲暇时刻。 >> 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游戏,它有明确的目标及实行规则,我们可借由完成工作、销售业绩或上司评价获得回馈。工作常常能使人全神贯注、心念集中,也给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 是的,在我们公司,一些工程师是享受工作的。 >> 许多人无法体验或不愿承认:工作也可以十分有趣。然而,若抛开各种文化偏见,下定决心让工作具有个人意义,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提高生活品质。 ——  2022.01.08周六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