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立思考

如何独立思考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如何独立思考
    布兰琪金
    推荐

    现代人面对社会各种压力,压抑着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生活的不满,通过很多不当的抒发口来发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认可自己的人和不认可自己的人。 不要以为看了此书你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既不随意判断自己,也不随意判断他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应该将内心的注意力放在别的喜悦和满足之上,这样才能成就坦诚和解脱的自我。 说到底,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资格对他人加以判断。 所以说,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多余的反应”,只有修炼出一颗“不反应的心”,才能避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通过反复练习,最终你也能获取不做出多余反应的心灵——“不动心”。 原谅他人,放手过往的回忆和愤怒,避免多余的苦恼和反应,这就是舍离之心。 不要怨恨已经过去的事,不要怨恨他人,不要想象未来的事,也不要自责。 当心有所归之时,我们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即可。充实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终将迎来人生的圆满。 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追求的太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过。

  • 如何独立思考
    Melanie
    推荐

    快乐其实很简单,我见过体制内夫妻半夜吵架、把孩子往墙上撞,也见过工厂最底层的夫妻每天回家喝喝小酒、面带笑容。钱多钱少,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快乐与否,关键在内心。学文的人,大多容易矫情、想太多。人的欲望一旦不满足,哪怕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到死也没法快乐。有的时候,让自己佛系一些,其实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错的选择。修行在个人,只有内心的豁达,才能让人回归本心、回到最初的简单、质朴与快乐。

  • 如何独立思考
    👑静静,:*:.。.:*・゜゚
    推荐

    只要心有正道,即使身在俗世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仍能回归正确的思考方法。即使有偶尔内心脆弱、被反应所驱使而产生了新的烦恼的时候,只要心有正道,便能重新找回内心安宁

  • 如何独立思考
    张君雅老妹妹
    推荐

    看封面和书名感觉是一本逗比的书,然而并不是...... 很严肃正经的科普

  • 如何独立思考
    倩影
    推荐

    “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消愁内的“承认欲”,关上这颗“判断”的心,通过“尝试”,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根据长期努力积累的经验,让自己能够有“预见的成果”,从而达到“真正的自信”,快乐将随之而来。

  • 如何独立思考
    仙气飘飘
    推荐

    其实幸福的人生就是无索求,过着当下的每一天,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做真实的自己,朝着获得承认感的方向行动,一步一步踏实的走 ,不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过度的反应,不妄想所有不存在的事情,就这样吧[微笑][微笑],要好好读几遍。真好

  • 如何独立思考
    yummy
    推荐

    路漫漫其修远兮,找到心灵的避风港,建设自己的幸福圣域,完成自我的约定和誓言,唯有这样,才能身处闹市而内心安宁。

  • 如何独立思考
    Tabby Cat
    推荐

    进行合理的思考即达成目的的理性思考;避免多余的反应来减少烦恼 佛系烦恼:摆脱烦恼之前先理解,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而产生烦恼的根源在于心灵的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得到满足便喜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悲伤失望。避免反应就要做到正确理解,而无法摆脱烦恼的原因就在于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正确理解即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客观而审视 佛系思考:烦恼,过度判断的心,进行判断能够让人高兴(什么都懂的错觉),感觉得到认可。执着妄想的判断,反而陷入痛苦,解决问题在于如何帮助他们接受不美好的现实 佛系情绪:情绪有关的烦恼:产生不快的情绪(不做任何反应就是胜利,不迷失自己的心,做出正确的理解); 如何与他人相处:不判断对方(沉溺于过往,对记忆做出了反应,怨恨如影随形原因不在于对方而在于我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当作新朋友;相互理解为目的;审视相处的目标 佛系处世:过度在意他人看法本质在于承认欲,想要得到认可,产生欲望,开始妄想。应该认清妄想,对自己进行暗示 佛系竞争:竞争来源于索求之心,以正确的动机来面对竞争 正确的生活方式:避免多余的反应,正确且客观地理解事物,即正见 净化三毒,保持内心澄澈,即清静行 怀有慈,悲,洗,舍的用心,进行奉献

  • 如何独立思考
    龙Felix
    推荐

    读此书的时候就像 有一位笑嘻嘻的大和尚 再和你聊天 而他和你讲完对你有没有用 能不能帮助你解决烦恼 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因为如果神存在 那一定是你自己

  • 如何独立思考
    唔西迪西
    推荐

    佛系=一切随缘+自得其乐+LOVE&PEACE 快乐=放下“不满的心”+坦率而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

  • 如何独立思考
    freesia🌻
    推荐

    真的很佛系了,心有正念,不贪求不妄想。世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迷惘,这样的迷惘是由五种障碍造成的,它们分别是①追求快感的心;②愤怒;③无精打采;④浮躁;⑤怀疑。 如果内心充满这样的迷惘,便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而苦恼也会接踵而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如何独立思考
    next day
    推荐

    ◆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 ①人生总与“痛苦”相随。②痛苦都有“原因”。③痛苦都能“解除”。④解除痛苦都有相应的“方法”。 ◆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 人们因为三种执着而痛苦:①想要得到某种事物的执着——但是却无法实现。②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已经得到的事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③希望抛弃让人苦痛的事物——但却常常事与愿违。 ◆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 选择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心,永远自由和独立地进行思考,这也是佛陀的教诲。 ◆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 人都是孤独的,但是当我们看见他人的孤独时,就不会觉得自己那么孤独了。 >> 沉溺于过往——以过去发生的事为理由而否定现在——的人只会被内心的烦恼、邪念和杂念所占据。人生永远无法避免错误和失败,重点在于该如何应对错误和失败。不要沮丧,不要气馁,不要自责,不要回忆,不要悲观,将视线集中在当下,集中在这一瞬间,做出正确的理解,明确“今后自己能做些什么”。当然,如果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添了麻烦,也需要正确地理解事态,坦率地向人道歉。 >> 抛却了所有烦恼(评价和判断)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喜悦之地。这样的人才是胜者。这样的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 当一个人能够自己肯定自己、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时,这种和外界进行的比较也就不再有必要了。 ◆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过着自己的人生,应对着各种苦恼,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生才能看到新的方向。 ◆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 快乐的反应”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用心,用心的人会更加快乐。 >> 自我是不变的,我们只能客观地理解和接受自我,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方法。人生永远都是从“这一刻”开始出发 ◆ 摆脱“挫折感” >> 人们因为三种偏执而苦恼: ①求而不得的偏执——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②奢望永恒的偏执——但是终将失去。③想要摆脱痛苦的偏执——但是痛苦却伴随一生。 >> 摆脱嫉妒心的第一步就是从关注他人的状态转变为关注自我的状态。不要一味地关注他人,要走出嫉妒所带来的愤怒。同时要从“希望通过复制他人的方式取得和他人同样的成果”的妄想之中清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嫉妒心。 ◆ 走上人生的“正道” >> 偏执”的根源就是做出多余反应的内心。佛教中将这样的内心状态称为“无明”,即盲目的状态。 >> 不要怨恨已经过去的事,不要怨恨他人,不要想象未来的事,也不要自责。 >> 佛系=一切随缘+自得其乐+LOVE&PEACE快乐=放下“不满的心”+坦率而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

  • 如何独立思考
    暖宝宝
    推荐

    “她对人生感到绝望,于是再次皈依佛门,但是痛苦的往事仍然时时萦绕心头。 有一天她在小河边洗手,看到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那一刻,她的心突然开悟。” “他看到佛的那一抹微笑,那令他想到他生命中所有美好的瞬间。”——-《悉达多》

  • 如何独立思考
    A0+猫说有家-鸣😄【有家大衣橱】
    推荐

    人生不易,心宽方能地远。 活着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平和 宽容 积极 喜悦,才能走得更加快乐从容。 做一个佛系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幸福。

  • 如何独立思考
    孙立IoT
    推荐

    这本书是一位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日本僧人,用白话解读,怎么用佛法的观念来消解大家日常的烦恼。书里并没有涉及宗教,更像是心理健康指导。非常有启发,值得一读再读。 佛教并不是"信者得救"的宗教,它传授的是"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执行才能摆脱烦恼与痛苦"的简洁的思考法。简而言之,佛陀的思考法就是一张简洁的处方: ①认识到烦恼存在的现实; 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③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开悟,也就是观察自己心灵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心灵做出了反应,然后从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 如果不清楚烦恼产生的根由,那就会一直为烦恼所扰。相反,如果能正确地理解烦恼的来源,烦恼就会变成"能够解决的课题",也就是"希望"。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大多数人都希望将"不断苦恼的人生"变成"充满希望的人生"。掌握"正确理解的能力",我们就能实现这样的"重生"。 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最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随着成长,又逐渐演变成"希望得到表扬""希望成为优等生""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当我们成人后,承认欲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当然反过来,承认欲也可能变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消极感或自卑感。 要避免(过度的)"心灵的反应",首先要做到"正确的理解",这就是解决烦恼的秘诀。尤其是保持审视内心这一习惯:1.语言确认;2.意识到身体的感觉;3.进行分类(贪、嗔、痴)。 烦恼总是产生于内心深处,因此摆脱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意识集中于"心灵外部"的身体的感觉。连续坚持几个月后,你就会发现头脑变得明晰而敏锐,心情变得更加放松和喜悦。 人们烦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过度判断的心"。"判断"是指权衡某个工作是否有意义、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和他人相比自己是更优秀还是更差劲等等,类似这样的思考方法。 人们感到痛苦的时候,必然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会留下任何痛苦,但是由于执着而陷入停滞,就会产生痛苦。如果让自己、对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么这件事本身一定有问题。 人们因为三种执着而痛苦: ①想要得到某种事物的执着——但是却无法实现。 ②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已经得到的事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 ③希望抛弃让人苦痛的事物——但却常常事与愿违。 那么,当这些痛苦都停止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那是一种对"痛苦根源的执着"彻底停止的状态,并不是痛苦的现实本身停止了。 不少人认为,"要是能更加自信一些,人生或许会更完美"。但是从佛陀的思考法来说,有没有自信都不过是一种"判断"而已。"判断"也是妄想的一种,没有任何根据。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可能胆怯,可能紧张,也可能失去自信。佛教认为,关于自信的判断是一种"推迟"。比起判断有没有自信,或许更应该去完成一件事。把该做的事情先做好,就能取得比"充满自信的人"更加出色的成果。这就是佛陀的思考法。 (避免烦恼的办法是)将心分成两半,一半朝外,一半向内。朝外的心用于和人交往,不用做出任何反应,只需要理解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此时,朝向内部的心开始观察自己的"反应",观察另一半的心究竟是感到愤怒,感到紧张,还是产生了怀疑之类的妄想。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多余的反应",只有修炼出一颗"不反应的心",才能避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通过反复练习,最终你也能获取不做出多余反应的心灵——"不动心"。 人类平均每天会有7万个想法(念头)涌入大脑,大约每1.2秒就会涌现一个。人们的心,就如同走马灯一般不断变幻,这就是"人心无常"的例证之一。 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吗,还是会迎来毁灭的一天?世界是有限的存在,还是无限的存在?灵魂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死后的世界里有没有天堂?我认为,这些都是无法确认的事情。 因为即使确认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清心寡欲、超越欲望所带来的一切苦恼的修行本身来说,这些答案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我认为能够实现上述这些目的,或者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的的事物才是切实存在的。 那就是:①人生始终和苦难相伴;②苦难都有根源;③苦难都能解脱;④存在解脱的道路。此即四圣谛。 佛教将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①慈、②悲、③喜、④舍。 ①慈(慈爱),这是期望他人幸福美满的用心。它和自身的期望与欲望无关,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 ②悲(悲悯),这是指理解他人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能够对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 ③喜(喜乐),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欢乐的用心。 ④舍(舍离),这是指放弃和舍弃多余反应的用心,也被称为"中立心"。例如,当心中产生欲望和愤怒等反应时,能够及时抑止这些反应。 现代社会将以上"四种用心"统称为"爱"。其实爱这个词过于暧昧不清,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人们相互折磨的理由,而佛教将"爱"分解为更加严密的四个部分。只要生而为人,任何人都有这"四种用心"。 希望取得胜利的念头越强烈,失败时的挫折感和痛苦就会越强烈。许多人都无法走出挫折、失望和失败后的伤痛。佛教认为,世上原本没有胜利和失败,这样的念头完全产生于欲望和妄想。 人生最终极的目的是奉献。只要能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最出色的人生。将奉献作为人生目标,首先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体会那些细微的喜悦和人间烟火,这样的人生其实已经十分圆满。 在佛教看来,"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像这样: ①避免多余的反应,正确而客观地理解事物。佛教中称之为"正见"。 ②净化"三毒"等有害反应,保持内心澄澈。佛教中称为"清净行"。 ③祈祷他人能够获得幸福。也就是怀有"慈、悲、喜、舍"的用心。 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作为某一个宗教的修行方式,这是全世界人类都应当拥有的普遍而正确的生活方式。 没有必要信教,也不需要沉溺于宗教,只要在每次我们的心灵做出反应之前,都能回到这个心灵的避风港,就能走出人生的迷思。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苦恼,所以才将希望寄托于外界。但是佛陀反复强调,外在的世界中没有答案,充溢于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符号、价值观、思想、宗教等都是由人心创造出来的,想要寻求解脱唯有回归心灵本身。所以即使有时候产生了被他人救赎的感觉,那也不过是一种"妄想",最终能够帮你跨越这些痛苦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心。因此唯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寻找到心灵的"避风港",才是正道。 解脱"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只要我们自己觉得没问题,那就是解脱。能否解脱,取决于每个人的想法,而且不论多少岁,不论身处怎样的状况,每个人都能获取解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