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小郝
    推荐

    具体事例的穿插让我们明白表述需要不评论,同时能听懂别人的需要。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解决矛盾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Edmund
    推荐

    没事还是多翻翻《非暴力沟通》即可。看完电子版,买了纸质版。放着没事翻翻。我觉得对沟通跟控制住自己情绪有很大帮助!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Judy
    推荐

    通过对观察到的事实的陈述,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情感上的需要,最后到积极地,告诉对方具体的,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请求。这就是思想,语言,行动构成的非暴力沟通的中心思想。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推荐

    突然间想到,那些一直问“你爱我吗?”的人,都是不会表达自己需求甚至不知道自己需求的人。就算得到“爱”的回答也并不能真正缓解心中的忧虑,因为需求(一定是最近的事件引起了你的忧虑,例如对方最近冷落了自己,或者对方向自己发了脾气等等)并没有得到满足。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同时一定要表达自己的需求,越具体越好,而作为倾听者,请记得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就算事件本身没有得到解决,理解和反馈(正确的)也能让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嘉诚
    推荐

    两个人沟通中一切都慢慢来吧 不要被情绪绑架 首先要自己先倾听别人 理解别人 才能搭建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桥梁 停止评判 思考对方情绪后面的深层感受 感受未被满足的需求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进步哥在学习
    推荐

    ## 非暴力沟通简介 我们可以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善意的语言,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语言,善心在其中自然而然地生发。这种沟通方式告诉我们如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并了解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一旦清楚了彼此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就能考虑如何做以使我们的生命更丰盈。 一是我想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导致有些人的行为充满暴力和剥削;二是我想更好地了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永葆善心。 √ 我们所学会使用的语言√ 我们所学会的思考和沟通方式√ 我们所学会的支配他人和自己的特定方法 人们从我们这儿听到的任何话,如果听起来像是分析、批评,或是暗示对方有错,那么,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就无法为彼此的幸福做出贡献。 ## 第一章 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如何和平有效地化解冲突? 和平化解冲突,让每个人都满意是有可能的 当我们自己卷入冲突时,或帮他人调解冲突时,都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方法。 只有当参与者相信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能够得到尊重时,真正的合作才能开始。非暴力沟通方法以相互尊重为基础,而相互尊重有利于达成真正的合作。 ### 用非暴力沟通法化解冲突 1.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 2.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论他人如何表达他们自己; 3.检查是否准确听取了需要; 4.感同身受地倾听他人的需要; 5.将提出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语言。 将需要和方法区分开的一个指导方针就是:记住,“需要”不涉及某个采取特定行动的具体的人。与之相反的是,有效的“方法”——或我们通常所指的欲望、请求、渴望,以及“解决方案”——则确实针对某些采取特定行动的具体的人。 当人们想要化解冲突时,对“需要”做准确表达的缺乏就造成了问题。 要求他们有表达需要的能力和理解他人的需要的能力。 当我们无法清楚表述自己的需要,只知一个劲地对对方进行分析,而这些分析又听起来像批评时,我们离战争就不远了,不管这战争是语言上的、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只要他们能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这个矛盾冲突在20分钟内就能解决。 根据我的定义,需要不针对具体的行为,比如花钱或不花钱。 她对他进行评判,意识到他不想让她掌管支票本的可能原因,但并不真正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的需要。 我预言,任一方听到自己被批评、被判断、被理性分析,他们的能量就会立即转向自卫、反控,而不是达成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的解决方案。 所有错在对方的暗示性分析基本都是悲哀地表达未被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听出他人需要什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分大礼,因为这会帮助他们与生命相连。 当人们积怨多年时,即使对方清楚地表达了需要,这个人也不见得能够听进去。通常,他们都沉浸在各自的痛苦中,听不进对方所说的。 我使用了在冲突化解中常用的另一技巧——转换话题 她没有听进他的需要,她所听到的只有对她自己的评判。我建议她努力只去倾听他的需要,而不要去听其中任何对她的批评。 听起来好像你很需要被人信任,你很想别人认可你可以从经历中学习。” 我不得不帮助他忘掉他的评判,而只去倾听她的需要。 如果人们能直截了当地问:“这是双方的需要,这是现有的资源。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冲突很容易就能化解。 我想请你们主动说说,在这个问题上你们的需要是什么,谁先说都可以。等每个人都了解了其他人的需要后,我们就来找找满足需要的办法。” 5.用积极的行动语言提供解决方案 所谓“现时的”语言,我指的是一个此时此刻你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的清晰陈述。比如,可以这么开始:“我想请你告诉我你是否愿意……”然后说出你想让对方采取的行动。把这话转成现时,说:“你愿意……吗?”就更容易形成相互尊重的讨论氛围。如果对方说他们不愿意,我们可以找出原因。我发现,如果我们能学会用现时的语言说出请求,冲突会更容易解决。 我还建议用积极的行动语言表达请求,清楚地陈述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我们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不想要做什么。 在冲突化解中,双方明确说出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他们不想要的,才有利于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行动语言是指当我们提出请求时,用清晰的动作动词表达我们确实想做的。它也指避免使用那些会模糊化我们的需要或听起来像攻击的语言。 她希望他对她的话有所回应,这样她就能确定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 尊重是成功化解冲突的一个关键因素。 ###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 我们一旦清楚自己的需要,下一步就是清楚地告诉他们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做的是什么。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更清楚地表达这一点。” 理解他人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自己的需要,而是意味着向对方表示你对自己的需要和他们的需要都感兴趣。 倾听其他人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每当他们说“不”时,其实是在说,他们还有需要是我们的策略没有满足的,这使得他们不肯同意。如果我们能教会自己听出拒绝背后的需要,就能敞开心胸,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 小结: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对方的需要 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对方的需要 双方都表达出各自需要并倾听对方的需要,然后寻找解决方法,并用清晰的行动语言将之表达出来,这是多么的重要。 ### 一场小“危机” 丹·格林伯格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他们能够更加自重,并毫不自弃地从自身的局限中学习。 ### 亲密男女之间的典型冲突 另一方面,女性受到的教育并不是学会弄清自己的需要。几百年来,她们所受的教育都是让她们克制自己的需要,而去照顾别人。因此,她们往往依赖男性的领导,期望他猜出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继而满足其需要并照顾好自己的一切。 男性经常听到的是女性的要求。 ### 如何在婚姻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 我发现,如果不把和我共同生活的那个女人视作“我妻子”,我反而更喜欢她。因为在我成长的文化中,男人在说“我妻子”时便开始把她当成某种财产。 你和另一半在一起做某些事,不是因为“理应”“必须”“不得不”“非得”这么做,你的付出并不是出于内疚、羞愧、下意识、恐惧、义务或责任。我相信,不论何时,如果人们为彼此付出是出于这些原因,那每个人都是输家。 ### 练习非暴力沟通 我能做些什么以帮助你们美梦成真。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彼此的人生更丰盈? 说到“批评”,我指的是攻击、评判、责备、判断,或任何在大脑中对人进行分析的行为。 “请只在你自愿的情况下做这件事,千万不要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为我做任何事。如果你的动机背后有一丝恐惧、内疚、羞耻、憎恨或顺从,那么,千万不要因此而为我做任何事。否则,我们都会饱受煎熬。请你只在你衷心认为对我的给予对你自己亦是一份礼物时,再做我请求你做的事。”只有双方都不觉得他们有所失,有所妥协,或有所放弃时,他们才能都从中受益。 非暴力沟通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能够问出前述四个问题,并将之传达给对方而不致让对方听成批评或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学会倾听来自他人的这四个信息,无论他们使用的是评判式的语言还是非暴力沟通语言。 所有批评都是对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可悲是因为它没有实现说话者想要的,反而导致各种紧张和问题。 她没有将自己的感受归咎于我,而是归因于她自己的需要:“我感到____是因为我____。” 这表明他没有将此当作一个请求,或一个促进彼此幸福的机会。如果他听到的是一个要求,他也许会遵从这个要求,但如果他真这么做了,你会宁愿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你大发脾气。他这么做不是为了使你的人生更美好,而是为了让他的人生不至于太悲惨。 ### 角色扮演 所以,这些要求让你感到疲惫不堪,而你是想出于喜欢,而不是迫于压力才做一些事,对不对? 现在我感到沮丧,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你知道我想要什么,而不致使你把我的话当成要求。我认为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什么都不说,放弃满足自己的需要;二是告诉你我想要什么,让你把这当作我的要求。不管选哪种方式,我都是输家。你能告诉我,你听到我刚才说什么了吗? 他们成长于一个强权世界,他们的父母可能觉得让他们做某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他们或让他们感到内疚。 我想知道该怎样向你提出我想要的,而又不至于让你觉得我在给你施压。 爱不是克制自己来为他人付出;相反,爱应该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用心倾听并不意味着你必须顺从——你只需准确地领会别人的话,把它当作对方送的礼物。爱是真诚地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提要求,而只是“这就是我,这就是我想要的”。 如果我说得“太多”,请阻止我 当我们不想再听别人说下去时,我们所能做的最善意的事就是让他们停下来。 人们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能让你的人生更丰盈。 我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上来,顿时就感觉好多了。注意力转移到这以后,我就彻底消解了他人让我灰心丧气、将我非人化、或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权力 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都很珍贵,非常珍贵。所以,当我们活力不足时,让我们做点什么,唤醒它。” 当你说起某个事物,但又不说你想想要他人怎样时,你给对方制造出的痛苦比你可能意识到的还多。 当我们只给评论,而不清楚说明我们想从中获得什么时,会给对方带来多大的痛苦。 然后,他做了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都会做的事: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好像只要不断重复,就会有奇迹发生,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没有意识到那样只会让他人精疲力尽。 当我们感到痛苦时,若有一个人给予我们理解,这是很可贵的。这种关注有着惊人的作用。它没有解决问题,但建立了一种联系,使得问题解决变得更能让人忍受。 所有评判都是对事物的最糟糕的表达。 非暴力沟通者不会花时间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而是思考每一个当下的事——不是“我是什么”,而是“我此刻的生活如何”。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在得到了某样东西,而它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时,我们才意识到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非暴力沟通是要了解你未被满足的需要,并选择你对此想采取的行动。 他们不知道给予还有有另外一种方式,那些给予的人不是为了照顾他们,而是发自内心愿意这么做。 如果人们认为我们想要争吵,他们就会觉得我们想赢。因为有着评判性思维的人几乎不会想到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指责其他人,因此很难说服他们相信我们不是这么想的。 因为她不想让你评判她。她害怕一旦承认你所说的或允许自己脆弱,你就会打击她,说她有那些感受和想法是错的。 “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和“我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的感受”,以表现这两点都很重要,因为二者谈论的都是生活。 问题从来不在于“不”本身,而在于当别人说“不”时我们对自己说什么。如果我们告诉自己这是个拒绝,问题就来了,因为这很伤人。当然,如果我们有非暴力沟通之耳,就永远不会听到“不”。我们会认识到,“不”只是对一个人想要什么的漫不经心的表达。而我们不会听到漫不经心,只会听到想要的。这需要训练。 因此,当人们那么说“不”时,我们知道他们压根就没听进我们的请求。这与我们无关;很显然这不是拒绝,因为他们甚至都没有听见请求——他们听见的是要求。 能做自己选择的事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做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因为我们爱的人必须要拥有某样东西,也不是因为如果我们不去做他们就会抓狂,或喋喋不休、不依不饶,直到我们去做为止。人们非常害怕将这么多生命浪费在并非出自真心的给予上,所以他们对此反应很大。 在别人对我的需要说“不”时最好的做法就是:确定我认为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 只有当他感觉到你能够充分理解他在亲密关系中的恐惧时,他可能才会开始理解,当你有自己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表达出来,却总是被他当成命令时,你有多沮丧。当然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大声嚷嚷也没什么不对:“我想让你告诉我,我必须做什么,或说什么,才能让你相信我从来没想过要让你陷入任何痛苦的事情之中。” 我问过许多国家的人:“你听到的最让你难过、最让你没安全感的话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提问高居榜首。如果你真的想吓吓人,问“为什么”。“为什么?” 是的,你听到了拒绝。就这样,让生活真正悲惨起来。当一个人的需要和我们的需要相冲突,那个人说“现在我想做其他事,而不是满足你的需要”时,你就将之理解成“我不想和你在一起” 如果听到他人与我们的需要不同,就将之视为拒绝,那么我们很快就会真的被拒绝。每当你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有冲突时,你就将之理解为拒绝,谁会愿意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呢?这很快就会让事情沉重起来。 对非暴力沟通者来说就是:所有人表达的都是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不管人们怎样表达,他们一直在说的事情就是他们现在怎样,以及他们想要什么以使生活更美好。当人们说“不”时,这只是一种让我们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的糟糕方式。我们不想因为听到拒绝而使事情变得更糟,因此我们听到的是他们想要什么。 当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特别是当我们清楚自己希望别人出于什么原因而这么做时,我们就知道,决不能通过任何威胁或惩罚措施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不用为她的感受负责,只要听出她的感受和想法就好了。 我总以为要想被爱就得做其他人想要我做的所有事。人们只需要我的理解和诚恳 一旦我感到愤怒、开始自卫或听到攻击、要求,我就知道自己没有倾听对方。我不是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而是在大脑中评判他们在某些方面是错的 当人们认为他们不得不做每件其他人认为合适、正确、正常的事情时,就成了情感奴隶。这些人终其一生认为自己必须取悦别人,猜测别人觉得什么是合适的。这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非暴力沟通的概念是:我们不对其他人的感受负责,但我们知道,我们不需要跟他们作对,说一些“我可不对你的感受负责”之类的话。我们可以只倾听他人的感受,不失去自己关注的重点。我们可以倾听他们想要什么,理解他们,但不一定要做他们想要的事。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会这样说:“这是我想要的,我想知道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我不仅想知道自己的需要,也想知道你的需要——不是因为听到了你的需要,我就得放弃我的需要或是做出妥协。我知道我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你的牺牲上。你的需要和我的需要同等重要,但我很清楚,这从不意味着我得放弃自己的需要。” 从他们将这段感情定义为一段认真的感情那一刻起,他们就觉得他们要对你的感受负责。因为,为了表现爱,他们需要克制自己来为你做事。 你很难在坚守我们这份深情与爱的同时,不将之视为责任、义务和职责,不放弃自己的自由,不觉得自己必须照顾我。 我想告诉你我的感受和需要,希望你仅仅去倾听这些感受和需要,没有别的。不要觉得你必须为此做点什么,也不要觉得你做错了什么,只要重复你听到的我所说的话。你愿意这么做吗? 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我真的希望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对你而言是个礼物而非威胁。 对不懂非暴力沟通的人,你必须给出非常具体的指示。你不能说:“我希望你爱我,理解我,我需要你聆听,需要你做我的朋友。”具体说说,你到底想要这个人做些什么来成为你的朋友? 永远不要猜测别人脑中——那里很丑陋——的想法。 骂人:对未被满足的需要的悲剧表达 在非暴力沟通中,所有的辱骂都是对未被满足的需要的悲剧表达。 非暴力沟通者知道没有所谓的正常、反常、对、错、好或坏,知道这些都是训练人们臣服于君王的语言的产物。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 ### 如何表达欣赏? 对方做了哪件让我们欣赏的事情,对此我们心中有数√ 我们的感受√ 我们已得到满足的需要 ### 如何练习非暴力沟通? 首先,要精神纯粹。我们需要清醒意识到自己想怎样与他人相联系。 第二,练习,练习,再练习。每次发现自己评判自己或他人时,我就记下来,记下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什么的刺激。我做了什么?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使我突然允许自己回到评判中去?然后,我会利用这些笔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候,我坐下来看看这份清单,试图给予自己理解,理解自己当时内心的痛苦。我试图不虐待自己,而是倾听内心深处的那些痛苦,正是那些痛苦导致我这样说话。然后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我本该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对方可能会有什么感受和需要?” 第三,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 非暴力沟通与爱的关系 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地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的。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 小结: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在非暴力沟通语言中,我们绝不说任何暗示对方有错的话。“错”,我指的是类似各种不同的表达——不合时宜、自私自利、感觉迟钝——实际上,包括任何将对方进行区分或分类的词。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对每个人来说最美妙的感觉就是,当我们看到自己拥有使人生更丰盈的能力时感受到的那种喜悦。 ### 如何放下对他人的怨恨? 自己一个人也能做到非暴力沟通 我们不需要靠其他人来达成治愈——特别是如果那个人已不在人世或无法接触到。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在对方不参与的情况下痊愈。 我在过去这些年的发现是,我们越多地谈及过去,就越不能得到治愈。大多数角色扮演的对话都是关于我们当下的感受和想法。我们谈论现在——过去发生的事给她现在带来的感受。 ### 同理连接 不论我们是想治愈自己还是帮助别人治愈,首先要记住的是,将重点放在此刻的内心想法上,而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上。 如果我内心有着强烈的感受,而我只意识到这些,那这就是同情,而不是同理心。 通过同理心,我们和对方的感受在一起,但并不是说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感受,而只是当他们有那些感受时,我们与他们在一起。 不要将同理心和同情混淆,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当某个人正处于痛苦中,而我说“哦,我理解你的感受,对此我觉得很难过”,那我就将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到我身上了。 面对他人的强烈情绪,保持镇定 首先,换位思考需要在场——关注对方当时的想法,他的感受和需要。第二,需要检查,确保你理解那个人的感受和需要。 换位思考的第三步是陪着他们,直到他们向你暗示他们讲完了。 第五步,就是理解他们的“后同理心的理解”或他们想要的额外的东西。 ### 治愈的四个阶段 治愈的第一阶段:同理连接 治愈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给予对方他们所需的理解。 治愈的第二阶段: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悲伤 治愈过程的整体第二步是表达悲伤。 道歉基于道德评判,是我做错了,应该为此遭受痛苦——我甚至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厌恶自己。这与表达悲伤有着本质的不同,表达悲伤不是基于道德评判,而是基于为生命服务的评判。我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吗?没有。那么,我没满足的需要是什么? 通常将我们困住的是因循守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判 抑郁源于认知受限的选择。”这表明我们的思维阻碍了我们对自己需要的意识,进而阻碍我们采取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抑郁源于认知受限的选择。”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进而阻碍我们采取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被困在自己的思维中。 你会发现,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对你毫无益处。这可以无限进行下去,你永远无法将之摆脱。 治愈的第三阶段:表达过去的需要 当我们能理解严厉批评过我们、或做过伤害我们的事的人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时,我相信治愈会很深刻。但如果在受害者还没有得到所需的足够的理解时就让他们这么做,则是对他们施加进一步的暴力。 ### 灵活过程VS固定程式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具体的呈现方式。然而,当人们为了追求正确而规行矩步时,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性也就成了它的缺点。 ### 让生活从容起来 能够放缓脚步,慢下来,来自自己选择的能量,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相信这样的能量是我们有意选择如此,而不是被规定如此的。 ### 试着理解那些要伤害你的人 你要做的是,以你最快的速度将注意力集中到他的感受和需要上来。要知道他不是对你生气,你并没有惹他生气。但是,要注意倾听他的愤怒,听出他未被满足的需要。 ### 一旦愤怒,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 一旦愤怒,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 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告诉自己的——我需要转化这些让我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愤怒总是正当的,因为远离生命、挑起暴力的思维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愤怒。问题不在于愤怒,而在于当我们愤怒时内心的想法。 我的终极目标是,将一生中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诗人鲁米所说的世界里:一个超越了对与错的地方。 ### 与母亲达成和解 我不想你为我的痛苦负责,而只是需要感觉到有人关心我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 小结:治愈与和解的四个阶段 记住,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同理心是在他们感受他们自己的感受时,我在场,全心关注着他们。同情则是,我回到家,感受我自己的感受。 处于痛苦中的对方在得到了足够的理解,听到了我表达的悲伤、并理解了我试图满足的需要之后,就会自然而然想要反过来理解我。 ## 第四章 愤怒的意外作用如何有效管理愤怒? 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我们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 将愤怒当作一个自我提醒 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压制和否认——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利用愤怒来帮助我们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深入挖掘愤怒,看看当我们愤怒时内心的状态,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是愤怒的根源——然后满足那个需要。 ### 愤怒处理四步骤 利用非暴力沟通处理愤怒的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是要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些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 你如何解读他们的行为——你怎么看待这个行为——这才是你愤怒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对方做了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怎样解读他人的行为。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想要人们看到,是我们怎样看待事情,而不是诱因本身,导致了我们的愤怒。 用非暴力沟通处理愤怒的第三步是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楚地表达需要时,他人才更有可能对我们想要的事物做出充满理解的回应。 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后,我们就再也不会愤怒了。愤怒没有被压制,而是被转化成了服务于需要的感受。 愤怒是由认为他人有错引起的,这种想法将满足需要的能量转变成意在指责和惩罚他人的能量。 每当愤怒时,我们就脱离了自己的需要。反而会在脑中以某种使我们难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方式思考当时的情况。 我已经列出了使用非暴力沟通管理愤怒的三个步骤: 1.找出愤怒的诱因,但不要把它和评价混淆。 2.找出使你愤怒的内在形象或评判。 3.将这种评判性形象转化成它所表达的需要;换言之,将你的全部注意力转移到评判背后的需要上来。 愤怒出现时,管理愤怒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找出让你生气的评判,并能够迅速将之转化为评判背后的需要。 ###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惩罚从来不起作用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希望他们做他们正在做的事,那我们希望他人做些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希望他人是因为什么才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情? ### 杀人:对愤怒的肤浅表达 任何类型的杀戮、指责、惩罚或伤害他人,都是对愤怒的肤浅表达。 当我们觉得需要伤害他人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那些人看到我们受到了怎样的伤害,看到他们的行为怎样给我们造成了痛苦。 任何一个喜欢伤害他人的人本身接触了太多的暴力——心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而他们感受到的巨大伤痛需要得到理解。 ###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进入我们意识的第一步,是认识到从来不是他人所做的事导致了我们的感受。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感受呢?我认为,我们的感受是在特定情境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导致的。 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你的关注焦点在对方没有满足你的需要有什么错上。但如果与对方的需要相连,你永远不会愤怒。这并不是说你要压制你的愤怒,而是你根本不会有愤怒之感。 我们是否选择在脑中评判对方?是否选择在脑中评判我们自己?是否选择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需要?是否选择理解我们自己的需要?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 只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法的策略原则 要想得到另一个人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予这个人理解。 ### 关于愤怒的18句话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愤怒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未被满足,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有看法。 ## 第五章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如何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想非人化某人多么容易,只要把他或她当作“我们的孩子”就可以了。 ### 作为家长我意识到的一点 只要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事,人们就可能会抗拒,不管我们请求的是什么。不管对方是2岁还是92岁,似乎都是这样。 ###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 每当我让他们后悔没做我要求的事时,他们都会让我后悔自己刚才的做法,因为暴力只会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问题一: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是:当孩子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时,我们希望他们为何会这么做? ###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 第二种则是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 当我们有意识地不试图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而是努力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让双方都认识到他们的需要非常重要,他们的需要和对方的幸福是相互依赖的——此时,让人惊讶的是,那些看起来没法解决的争端很容易就解决了。 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我们可能也想得到建议,但那是在我们得到理解之后。 ### 奖励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认为使用奖励比使用惩罚更人性化。但我认为这两者都是将权力施加于人,而非暴力沟通是基于与人共享权力。 ### 改变你所习惯的沟通方式 当事情与我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我宁可不急不躁,用我选择的能量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以我所学的方式习惯性地回应。 人们希望能够去做某事是因为他们选择去做,而不是因为他们被迫去做。 ### “家务战争” 人们听见命令时,就会觉得我们的关心、尊重和爱似乎都是有条件的,好像只有去做了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我们才会关心他们似的。 ### 让孩子做好应对暴力沟通的准备 我们作为家长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孩子如何保持人性,甚至在其他人都使用强制手段的时候。 当你在那样的地方,千万不要把让你服从或反叛的权力交给他们。 ### “船长”游戏 如果不考虑其他人的需要,我们自己的需要也无法真正得到满足。 ### 强制力的使用 在强制力的惩罚性用法中,我们的目的是给对方制造痛苦和折磨,让他们为自己做的事感到后悔。而在保护性用法中,我们唯一的目的是保护。我们保护自己的需要,然后进行必要的沟通来教育对方。但是有些时候,也许有必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 而在保护性用法中,我们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控制环境,以保护我们的需要,直到我们能够与孩子进行必要的良好沟通为止。 ### 成为互助社区的一分子 对楼下的人充满爱是多么容易,而对楼上的家人变得粗暴又是多么迅速。 人无完人。记住,任何值得做的事,即使没有做好也值得 我建议的目标不是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成为逐渐不那么愚笨的父母——从每一次我们没有给予孩子们所需要的理解、每一次我们不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经历中学习。 ## 第六章 实践灵性对非暴力沟通灵性基础的思考 (1)极致的喜悦源于我们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做出贡献,从而与生命相连;(2)灵性和爱,更多的在于我们的所为,而不是我们的所感。 我想看到当人们走出去,促使事情发生时,那种反映在人们行动中的能量。它是你所做的事,一种实践的灵性。 爱怎么表现出来呢?以某种方式奉献自己。 我们奉献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我们倾听他人。要带着同理心去倾听,与此人此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相沟通,不做评判,只是倾听对方此时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他所想要的。 最难克服的地方是评判性的思维方式 暴力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受教育的方式,而不是由于我们的天性 第一部分是学会以生命的语言表达我们自己。第二部分是学会如何回应他人的信息。 表达感受的能力和表达需要的能力。 当你能让人们忘掉对彼此的评判,在需要层面与彼此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相联系时,那些看似永远不可能解决的冲突几乎都自行解决了! 我们感到悲伤,也许是因为另一个人正难过。这不是说我们必须得有相同的感受,而是我们与那个人在一起。 我想建议你们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去听别人对你的看法。我敢预言,永远不听别人对你的看法,你会更长寿,更享受生活。 积极主动的请求,指的是你想要他们做的,而不是你不想要他们做的或你想让他们停止做的事 惩罚是一个必输的游戏。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创造联系,这样人们为他人做事是发自善心,出自与神圣能量的联系,出自服务生命的目的——不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对奖励的期待,而是出于在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时感受到的自然喜悦。 决定两者区别的是,当人们没有做我们所请求的事时,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据此,人们才能判断我们发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任何时候,如果一个人出于内疚、羞耻、责任、义务、恐惧惩罚而做了我们请求的事,我们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进步哥整理,仅供参考,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O(∩_∩)O哈哈~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SHIJIE
    推荐

    这本是《非暴力沟通》的补充篇,主要内容大体相同,增加了一些具体情景的分析和解读。非暴力沟通,其精髓在于'四部曲': 观察-感受-需求-要求。它要求我们不论是喜悦,愤怒以及面对各种冲突时,从发掘自己和他人什么需求未被满足的角度去面对问题,完全避免了对对方的质疑,指责等等,从而实现完美沟通。 非暴力沟通在实践中的困难,在于我们许多时候很难理清各种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比如见到没有功德心的人乱扔垃圾,我们会生气,仿佛我们的生气是因为那个人不文明,没有公德心,对这种人我们就是来气。可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们内在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非因为别人做了什么。那这件事中,我的什么需求未被满足呢?  显然这个需求并不好找--也许是我需要一个卫生的公共环境,我需要安全感等等。显然这种思考会大大降低我们对他人的愤怒,因为我的感受是来源于我的需求没被满足,而非观察到的事实。但问题在于这种费劲的思考太不招人喜欢了,远没有不用动脑子的指责他人舒爽和痛快。这是我思考为何我们普通人难以在日常中应用非暴力沟通的症结之一。 症结之二在于在各种文化中,直接表达需求似乎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或者说如果我们直接对别人说我需要安全感,我需要尊重,我需要理解...等等,这些需求往往被认为是自身软弱的表达,这样做的后果是说的人似乎把自己的软肋清清楚楚地暴露在了他人面前,从而十分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所以直接表达需求是一件看起来很'蠢'的举动。可正因为这样,当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如果一句话就能准确地说出对方愤怒背后的需求,那冲突就百分百化解了,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神奇之处。 那如何才能更好的应用非暴力沟通呢?练习,练习,练习! 即使是对于马歇尔博士本人,在书中也是这么总结的。练习是精进的不二法宝。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与风行
    推荐

    非暴力沟通方式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还有反馈。用不包含任何评判,指责或者愤怒的方式沟通。我们要学习感受语言背后的需求的能力。观察对方的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反馈给对方提出请求,而非命令的语气……自由与人性神圣能量相连就能丰盈我们的人生。[可爱][可爱][可爱]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胡英
    推荐

    为什么要学习非暴力沟通?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和平化解冲突的沟通方法“非暴力沟通(NCV)的方法”。理论很简单,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当把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沟通谈话中后,不得不赞叹作者的伟大。 观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感受:感受对方和自己,则体现了人对他人和自己的关爱和尊重。 需要:当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时,也就没有了生气、愤怒指责、自责等等。这些也就是佛家说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当我们感受到了他人和自己的需要时,也是建立起了心与自己、心与他人的联结。一如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请求:用正确的语言方式说出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没有读卢森堡博士的书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语言充满了分析、评价,我所看到的事实,习惯性的被大脑加工成“懒惰”、“自私”、“冷酷”等等。当与人沟通时任何的分析、评价都会被人看作是批评、指责,一旦人认为被批评和指责时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这样就会让沟通掉入反驳、互相指责、辩解谁对谁错的争论。即便是善意的评价“善良”、“有爱心”等等,也会因为你没有说出让你或他人受益的事实,而会让他人感受不到你的真诚。卢森堡博士说“他相信,一句话,不管其形式内容是什么,总是对需要的一种表达。” 要想学会非暴力沟通,感知他人需要的能力是关键。因为需要是化解冲突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需要是什么?可以被视为生命为了维持自身存活所必需的资源,比如空气、水、食物等等。当我们对理解、支持、诚实、意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就得以加强。这样看来,无论性别、国籍,所有有都有相同的需要,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满足需要的方法。所以将我们的需要与可能满足需要的方法区分开有助于化解冲突。 将需要和方法区分开的一个指导方针是,“需要”不涉及某个采取特定行动具体的人,与之相反,有效的“方法”或我们通常所指的欲望、请求、渴望,以及“解决方案”,则确实针对某些采取特定行动具体的人。 比如卢森堡博士调解的案例:结婚半年内,妻子就两次透支了支票本。从那之后,丈夫就自己掌控支票本,不再让她填写支票。他们为此吵了39年。 她说:“很明显,马歇尔,他不想让我花任何钱。” 她丈夫则立刻回应道:“这太荒谬了!” 显然,她和我对“需要”的定义不同。当她说他不想让她花任何钱时,她所说的就是我所说的方法。即使她说得对,她准确说出的也只是他想采取的对策,而不是他的需要。根据我的定义,需要不针对具体的行为,比如花钱或不花钱。 我告诉她,所有人类都有同样的需要,如果她能弄清楚丈夫的需要,而丈夫也清楚她的需要,那我非常肯定,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说:“你能再试试吗?你认为他的需要是什么?” 她说:“马歇尔,我解释一下,他就跟他爸一个德行!”然后她告诉我她的公公如何不舍得花钱。 我打断她:“等一下。你是在给我分析他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让你告诉我的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需要是什么,而你给我的是对他的生活经历的理性分析。” 很显然,她不知道如何确认他的需要。即使一起生活了39年,她仍然不知道他的需要是什么。她对他进行评判,意识到他不想让她掌管支票本的可能原因,但并不真正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的需要。 所以,我转而问那个丈夫:“既然妻子不知道你的需要,那不如你自己告诉她吧。自己掌管支票本,你的什么需要得到了满足?” 他说:“马歇尔,她是一位出色的妻子和母亲,但是一说到钱,她就完全不负责!” 再次,注意我问他的问题“你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需要”与他的回答之间的不同。他没有告诉我他的需要,而是给我他对妻子的一个评判:不负责。这正是我认为妨碍了和平解决问题的那种语言。我预言,任一方听到自己被批评、被判断、被理性分析,他们的能量就会立即转向自卫、反控,而不是达成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的解决方案。 我向他指出他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告诉他他给我的是他对妻子的判断。然后我再问他:“在这个问题上,你的需要是什么?”他说不出来。 尽管已经讨论了39年,他们两个人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意识到对方的需要。这里,我感知他人需要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化解冲突。我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来猜测那对夫妇的需要,而他们将之作为评判表达出来。 我提醒那个丈夫他曾说过妻子对钱完全不负责(一种评判),然后我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觉得害怕,因为你需要在经济上保护整个家庭?”我说这话时,他看着我,说:“这正是我所说的!”当然,他并没有这么说。不过,我相信,当我们感知到他人需要什么时,我们就更接近真相,更接近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我认为,所有错在对方的暗示性分析基本都是悲哀地表达未被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听出他人需要什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分大礼,因为这会帮助他们与生命相连。 在冲突中,我们要感知他人的需要,当然这并不容易。再次确认是否准确听取了他人的需要,并给予他人理解,然后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当听到彼此真正的需要后,接着寻找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策略。最后能够将提出的策略用现在时的、积极的行动语言表达出来。 所谓“现时的”语言,我指的是一个此时此刻你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的清晰陈述。比如,可以这么开始:“我想请你告诉我你是否愿意……”然后说出你想让对方采取的行动。把这话转成现时,说:“你愿意……吗?”就更容易形成相互尊重的讨论氛围。如果对方说他们不愿意,我们可以找出原因。我发现,如果我们能学会用现时的语言说出请求,冲突会更容易解决。我们越能清楚地表达出我们此刻想要的回应是什么,冲突就能越快解决。最好是用积极的行动语言表达请求,清楚地陈述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我们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不想要做什么。比如,妻子对丈夫说:“我不想你花这么多时间在工作上。”然后丈夫就报名参加了保龄球俱乐部,妻子更生气了。 当然在提出请求时是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无原则的。 当我们感到无助、迷茫、痛苦时,若有一个人给予我们理解,这是很可贵的。理解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是建立了一种联系,这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是回想自己的沟通方式,当对方做事不顺时、当对方无助时、当对方陷入痛苦中、当对方陷入自责中,我在做什么?第一个反应就是给建议,对方会以为我在怀疑他的智商。这时对方最需要的其实就是理解和感受他的心情与处境,此时切忌不可以这样做——1.建议:“我想你应该……”2.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3.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4.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5.回忆:“这让我想起……”6.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7.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8.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9.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10.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这本书看到三分之一,后面都是作者与学习者进行场景演练的角色扮演。大略翻过没有仔细看。 如何真正地学会换位思考,感受到对方的心境呢?一是需要学习,但是更多的来源于生活阅历,很多事情只有经历了才真正知道。也许我们还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去增加自己的阅历,能够学着去理解一些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和人。 准备阅读的下一本书《当好人遭难时》美国哈罗德·库什纳写的当经历了失去儿子的痛苦时,思索苦难对人生的意义,以及自己走出悲痛后,希望能帮助更多经历痛苦的人不再受到更多的伤害。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荀天才@古德
    推荐

    整体都是《非暴力沟通》的实践以及过程版,并没啥新意可言,但是对那本书里的很多问题,在这里给了一些情景化的处理方式,加上老外的沟通思路也是基于西方文化范式影响下形成的,就是「自动执行他所在的文化给他设定的程序」,放到东方文化,即群体思维模式下,可能没办法直接横向迁移应用,需要另外一层转译。这是不理想的一面。 就日常沟通而言,没有做到活学活用的话,几乎没有人能按照他给的程式,执行下去的,因为语言肯定显得生硬而不自然,你可以想见,如常生活要这么沟通,别人会听你的,才怪!所以需要更近一步的领会他的思维结构以及要领,做到灵活应用。这是少给一分的原因,再有一点是,略显啰嗦了。 然而不妨碍,这确实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观察、感受、需要、表达请求等等,确实能将我们从指责、批判以及推卸责任,甚至是把很多事情理解为理所当然的亲子、夫妻、恋人、原生家庭中解脱出来。 我最近在做一个计划,想把这本书和另外哪本,以更贴近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重新编写出来。感兴趣的小伙伴,我们可以私聊沟通一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