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纲要

哲学纲要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哲学纲要
    Stella
    推荐

    亲密关系是两个人可以无所求,却能感受到爱意的流动(一种很舒服的相处状态)。《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是不是很颠覆我们往常的认知?书中解释到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没经历过,但道理好像听起来是样的) 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有预感以后会再读这本书。

  • 哲学纲要
    珠珠
    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亲密关系在离开了最初的朦胧美之后的一个相对冷静尴尬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会因为摆脱了月晕效应慢慢的看到了对方更深层次的面貌,很多人会觉得无法接受,很多感情因此无疾而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和度过相处度过? 1:你最开始会和一个人亲密相处是因为需求,他一定是给了你一些你需要的东西,无论是哪方面。 2:你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你会失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属于你,但不完全属于你,你不可以去控制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能控制你,不报希望才不会失望。“不要期望别人来弥补你的空缺,你本身就该拥有独立而完整的灵魂。向外索取不如自我成就。” 3:吵架到最後很可能是贏了一場架,輸了一個家。因此,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是要自己是“對的”還是要自己“快樂”。 4:不要用愤怒,抱怨去控制对方让对方有负罪感然后受到你的控制。久而久之会失去亲密关系。不要指责,多为对方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问题,你们是伙伴。不是敌人。 5:对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的负责任。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总是用惯性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过往的知识是有限的。放空自己才能学到更多,用有限的认知去看无限的世界,同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到的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相同,比如同样是对他好,有两种不一样的心境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一种是不情愿的,叫牺牲,一种是心甘情愿的因为爱,叫付出,牺牲是希望得到回报的,爱是不求回报。真正想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就不要强求自己的付出一定得得到回报,重要的是享受付出的过程,也许这就是真心诚意的付出,,因为做出牺牲很容易,但要面对我们看似高贵的行为背后的折磨和罪恶感却难得多 6:投射效应,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其实是因为你就是什么样的,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你所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和你自己有关的,你眼界之外的东西你是看不到的。“当你喜欢别人的某种品质时,其实这种品质已经或多或少存在于你的身上了”,“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总结一下,本书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什么归属感,我不需要。我自己就是自己的归属,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不要觉得感情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应该一人付出百分之五十,其实不是,因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你只有对感情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才是对自己负责任,你指望人家也来付出百分之五十达到百分之百,可能就会失望。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人家好,人家也会对你好。你没有抱希望,以爱之名去付出,你就会享受付出的过程。而不是觉得自己在牺牲而苦苦所求回报。这样被动的付出既没有享受到付出的过程,还可能因为得不到回报而心生怨恨。何来亲密关系呢?当然个人觉得这个付出也要分人,你无条件的扮演着牺牲角色,就会吸引来占有的人。最好是对方也爱你。你可以信任他,达到灵魂之交。毕竟爱是相互的。一高一低的感情,走不远。努力过就不后悔。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 哲学纲要
    唐扬
    推荐

    《亲密关系》 在一个名为《人生不得不看的十本书》的书单里,找到了这本传说中能改善亲密关系的书。 看完这本书......我真想大喊一个“啥!” 他在讲什么?顺从灵魂的指引?让灵魂带领我们回到爱的中心?灵魂会察觉你内心的痛苦?感觉像在讲玄学,类比也太不接地气了吧,量子隧道?物理渣暴风哭泣。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接受全部的自己,发现自己深层次的需要与不足,降低对伴侣的期望,通过体谅与相互理解维系亲密关系,当然一定要沟通沟通在再沟通呀!为了显示我还是看过这本书的,简单再说一遍架构吧。 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 月晕阶段: @月亮本身不发光。 原始亲密关系的开始,不源自爱,而源自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反复寻找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哭闹、撒娇、装可爱、努力学习等等,但是依旧有很多不能被满足的爱与被爱的需求,于是我们将期望寄托在即将结识的伴侣身上。我们相互吸引的磁场是我们拥有对方觉得自己缺少的东西。 幻灭阶段: @药效退了以后,我觉得他糟透了。 爱与被爱的需求并不是每一个都能被很好的解决,于是双方开始了争吵。双方争吵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袜子没洗,忘记买票了,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源自你原生家庭带来的你的不被重视感使你反抗,不通过好好沟通的办法解决根本矛盾的话,一样的争吵以后还会发生。 内省阶段: @我们总有一天会意识到,没有人需要满足我们的要求,没有人该为我们受的伤负责。 在这个阶段,因为需求未被满足产生的争吵、报复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失败和无力。我们容易陷入受害者角色里,觉得又累又失望,无法再为亲密关系继续付出,为了宣泄情绪,从而走向迫害者的角色,继续争吵和报复,等到你意识到需要停止以后,还会进入牺牲者的角色,觉得你必须承担感情的大部分责任,才能让大家都快乐。但是这种自我意识上的牺牲,会让你怀疑你的所作所为,怀疑这段亲密关系是否应该继续。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你从中条跳出来看待这些问题,并和对方沟通,找到问题的归因,认真考虑事件的前后因果,这样不管是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不会让自己太后悔。 启示阶段: @突然顿悟? 所有一切亲密关系的核心是爱,而爱是阳光,是相互体谅和灵魂关系。 最后的最后,反正,有效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以上。 2018.12.3

  • 哲学纲要
    科技链产业链
    推荐

    亲密关系通关指南 1.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 2.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地下室——也就是潜意识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当初对自己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3.不管我们受到多重的责打,身体所受的痛总是比不上心理的痛。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 4.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得到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是: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总有一天,我们会选择一个亲近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密友、情人或伙伴;我们希望这样就能让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故技重演,采用小时候做出的偏差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偏差行为会变得复杂,但结果却是不变的: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让双方都产生错误的观感——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妻子可能会经常忘记丈夫不喜欢她的某一种香水,而继续使用它;丈夫可能会把袜子和内裤到处乱丢,因而造成妻子的不便。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 5.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想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斗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权力斗争在这时具有多重功能: 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 我们会采取跟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 分散双方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6.在所有的权力斗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

  • 哲学纲要
    Shan
    推荐

    亲密关系——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对关系普通的好,保持礼貌保持微笑,什么问题都没有。相反,却总是把和我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一团糟,乱发脾气。 也许就是所谓的知道对方对自己来讲是安全界限的,往往忘了反思。 一段亲密关系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需求感了,强加在伴侣身上的要求,一方未作出改变时,就会愤怒痛苦了,需要学着接纳你的伴侣。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我也是特别喜欢书中这句“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要求你的伴侣大多是你潜意识里有着幼年时期受过的某些伤痛,你的要求就会是想从你的伴侣这里得要弥补幼年时的缺失。若是未遵从你的要求,就会觉得受到伤害,而保护自己的往往会是极端的反应。 最重要的是能否接受真实的亲密伴侣,一开始伴侣都会为了迎合对方的喜好,认同对方的观点与思维,这就是吸引。热恋期间往往都是一股脑热,过后却发现对方的种种并未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时,便是失望,那是对方真实的自己暴露在你面前。但是非常现实的是,换一个也许就能改变现状吗?也许下个真实面目下更不堪呢? 看过一个视频,内容提的是一个小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一片花海,杂草丛生。小和尚每次都会除去杂草;老和尚是种花,最后老和尚这边则是一大片的花海。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不要去要求强迫对方变得完美,变成你喜欢的方式,而是多制造美好。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则是不要控制伴侣,不要使用偏差行为——权力斗争。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些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 哲学纲要
    🦄
    推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但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依然还有恶魔, 一部分住在魔界, 另一部分则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愿每个人最终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 哲学纲要
    小辣椒
    推荐

    灵魂关系”就像圣杯一样难以捉摸,而社会的力量更使它难以寻获。

  • 哲学纲要
    人宜
    推荐

    月晕 月晕现象:代表不真实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清真正的光源。 珍.尼尔森博士在《正面教育》里一书中指出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特殊价值)与确认重要性”。在童年时代我们的“归属感与确认重要性”的需求如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我们就会将这些需求放进了我们内心的储藏室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越积越多。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寻觅爱情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在童年时代没有得到满足的、积压的需求。 在寻觅爱情的过程中,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人。一旦被我们发现了那个人以后,我们会装可爱、装有趣、装有深度、装酷来表现出我们的“特别性”以求得到对方的爱。我们以为那个人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是能够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理想情人。殊不知对方为了吸引到我们的关注也在尽情表现他(她)的“特别性”。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对方不真实的光芒。在爱情的月晕阶段我们都是被对方的“不真实的光芒”给迷惑住了。 说真的,别找了!因为这世上不存在那个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人,而且他(她)也没有义务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 幻灭 孩童时期“归属感与确认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的沮丧程度不同会导致他们做些不同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着我!看着我!我在发脾气。) ~权力斗争(你逼我,我就不做!为什么我要听你的?)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我也要伤害你。)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我自我放弃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会对我们的伴侣感到失望,我们会像个幼稚的孩子一样发脾气,闹情绪,明示或暗示着引起对方注意。我们试图去改变伴侣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性格,但是要改变伴侣又谈何容易呢?殊不知我们在试图改变伴侣时,我们的伴侣也在绞尽脑汁、使劲折腾,力求要改变我们。 我们一直在与我们的伴侣做无数个小斗争,最后当我们感到愤恨时,我们的亲密关系进入到幻灭阶段。我们用恶毒的言语攻击对方;我们摆出一副冷冷的、生气的臭脸,籍以告诉我们的伴侣我很生气;我们假装不太介意伴侣的行为,言不由衷地说着“没关系,我很好”,言语间却暗含着讽刺和指责。我们做出这些举动其实本意都是为了控制我们的伴侣,避免我们的爱情幻灭。 当亲密关系进入到幻灭阶段以后,在批评,指责我们的伴侣之前,我们先需要用镜子好好照一下自己,审视自己的问题,去找一找亲密关系出现裂缝的缘由。 内省(依附情节与牺牲) 在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为了得到父母有条件的爱,为了依附于对于我们的童年来说非常重要的父母。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我们就会去重塑自己,做不真实的自己,将自己打造出“完美”的形象只为了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父母的“爱”。随着我们长大,这种依附情节也会伴随着我们成长。为了维护亲密关系,我们会去做一些我们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男性为了养家放弃休息在外全力打拼;女性为了操持家务养育子女放弃工作与晋升。因为觉得是为了家庭作出了牺牲,在心里给自己贴上了“牺牲者”的标签。也正因为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所以付出了以后会觉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为了弥补自己为家庭作出的牺牲,甚至还会作出一些让我们的伴侣觉得伤心的行为来。 内省(投射)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阳光的一面与阴暗的一面。我们展现给他人的都是阳光的一面,虽然我们嘴巴上不说,心里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诸如自卑、懒惰、自私等,但我们自己都知道,那些缺点确确实实存在。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物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他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我们批评伴侣懒惰不求上进,那其实是对自己的懒散不满意;我们评价伴侣是个小气的吝啬鬼,其实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大方。所以,我们必须先完全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去批评攻击伴侣的缺点,我们才不会对我们的伴侣提出苛刻的要求。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他人。 启示: 想要得到真正的爱就是要学习放手和接受。不要再把满足我们的自私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们要寻求我们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让那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如果我们真的愿意放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需要的爱就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向我们的伴侣索求;如果我们真的愿意放手,我们会感觉轻松自在,我们的痛苦会瞬间消失,我们会感到暖暖的爱意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之间流淌。 当我们把我们“自私的、小我的”需求搁置在一边,而优先考虑我们亲密关系的利益时,我们会给予我们的伴侣“无条件的爱”。当我们在给予,付出我们“无条件的爱”时我们是会体会到发自内心,由衷的快乐和幸福,那才是爱真正的源泉。 愿你我都能得到理想中的亲密关系: 你是 一面镜子,让我看见引发我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我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启发我;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我一段生命的旅程!

  • 哲学纲要
    香琴
    推荐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墙推给每一位用心去爱的人,愿得偿所愿,拥有极致的亲密关系。

  • 哲学纲要
    推荐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和谐的亲密关系,一定是远离小我的控制,无时无刻都是“自然的”。 亲密关系不是拿来谈风花雪月的恋爱,而是拿来修行,深度关系的爱对人格成熟有重要影响。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那么人格健康普世大爱又从何而来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心中普世之爱的多少是有显著差异的:有的人爱心无边,即使是素昧平生,也热忱相助;有的人随时可能怀疑他人行为的动机,不仅告诫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还热衷于传播社会负面消息。更有甚者,极端自私,草菅人命,无视他人生命尊严……。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   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一书中写道:“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特殊的人身上,期待自己的需求会在那个人身上获得满足。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匮乏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可能会投射到他的爱情方式上:无休止地希望得到爱,即使是来自不同的对象也来者不拒,这样形成了过度补偿(真实原因是小时候得到的爱极度缺乏);无休止地考验对方,看看把对方赶走,还会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了才是爱我,不回来就是不爱我,这样形成了变向反射(真实原因是小时候希望父母回来而他们并没有做到)。 另一种人对社会存有大爱,如同印度圣雄甘地一样,观察到社会缺陷之处后反复自省,最终将灵魂升华到极高人格魅力层次,大爱众生;要么因为小时候得到了充分的爱,成长后储存的爱被放大表现出来,映射到整个社会,才有了源源不绝的爱的付出。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爱的储存,要么他会无视他人的需求,自私自利;要么他会要求控制爱人、家庭、甚至社会。其实,爱从来都不能靠剥夺他人获得,必须从自我心中感性而生。 如果他不明白他的敌人是你自己,他会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埋怨他人或控制他人控制外界,这样他永远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谈恋爱也好,结婚也罢,任何的长期关系都是提升个人心智的战场;亲密关系考验的是一个人包容异己重新认识自我以及建立自信力的过程,愿你们都能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有所得到。  最后,不论我们选择这段关系,他都已经在路上和我们并肩前行,给我们启示或者痛苦,最终我们要将自己从中剥离出来,这是一个漫长的治愈的过程,也是一段美好的自我救赎之路。 爱一样需要维护,在这里有两个办法,只能根据情况选择其一:   方法一,双方都明白给予爱和获得爱的重要性,以及最适合双方的途径,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关注和维系爱的平衡,简称爱的双修法。   方法二,无法让对方进入“双修”,那么只能加强自我心灵修炼,简称爱的自修法。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自欺,但也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俗世之中没有绝对的公平,不公平是一种常态,只不过有程度的多少之分而已。 希望我们在爱的路上看得见自己,也听得见别人,把沉睡的,迟疑的,还有无趣的那个人唤醒!

  • 哲学纲要
    刘沐聿晗
    推荐

    亲密关系是一个需要终生去研习的课题。很早就在别的书中看到过一个观点:亲密关系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机。也就是说,如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让你深感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法摆脱的话,一段亲密关系是改变的契机。但这个契机迷人且危险,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它会把你推向更深的泥淖。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一个场景。男方因为女方乱放东西,屡次三番劝导叮嘱无效,双方开始了争吵。 男: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遍,你都不放在心上!不乱放东西有那么难?(根源: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需要伴侣肯定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女:我就是单纯忘了而已!这么一点小事为什么一定要指责我?你没有乱放过东西吗?(根源: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指责,反抗干涉、批判和教导,渴求鼓励和肯定,同时也价值感不足。) 但是当争吵爆发,他们能想到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吗?大部分不会。 那一刻,站在他们面前的对方就是敌人,就是需要被打倒的对象。双方都竭力证明自己是对的,用怒火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创伤。毕竟发怒可比面对从小盘踞的无力感容易多了。 两个人的相遇,是双方携卷着他/她的历史而来。儿童时节我们渴求归属感和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就被投向了伴侣。所谓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是需求即将被满足时产生的。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情人的蓝图。如果追求者没有达到标准,就挑选一个最接近的人去进行改造。最初“月晕效应”的光环消逝后,我们的被掩盖的需求和痛苦重新浮现,这时候又去花大量的时间去控制和改造伴侣,在达不到目的时候陷入权力斗争,在精疲力尽的时候选择放弃感情,并美其名曰“一别两宽,各自欢喜。祝他日喜结良缘。” 权力斗争游戏中,我们会把自己困在一个受害者三角监牢里。不时的将角色转换为“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尽管扮演着的角色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但是我们无法遵循爱的召唤和灵魂的指引去对待情人。 为什么?因为真实地面对创伤和痛苦太难了,承认快乐和幸福无需外求太难了,明白问题不是别人的都是自己的也太难了。 但是灵魂伴侣必须要经历幻灭、内省的阶段,难是自然的。难的也不全是亲密关系的建造和维持,难的也在于找寻自己的灵魂和本质。 对家庭的死忠观念让我们不断地去重复父母祖父母的行为方式。很多人结婚之前发誓不找与自己母亲相像的妻子,却又在多年后的某个瞬间,发现自己与妻子的争吵,竟然与父母的争吵那么相似。与其说是找错了人,更多的是循着自己家庭的模式,将伴侣改造成了上一辈的模样。同样,对伴侣的牺牲也是在家庭中牺牲的延续,因为找不到自己,所以需要不断牺牲换取价值感,这一切的信念基础也是:“我做到这个,你给我那个。”而不是:“我能给我自己这个。” 不管是对家庭抱有死忠观念,还是对伴侣无法停止索求,最终的结果都是带来种种限制性观念,放弃探索内心,屈服于“小我”对自己的怀疑,也就是屈从了死亡的诱惑。行为上既有可能选择“自我放逐”,也可能不断更换新的伴侣,陷入一场新的轮回里。 听着就太苦了。但是苦可能就是人间百态中最常见的一种吧。不管是受到亲密关系多少荫庇的人,也会经历幻灭和内省的过程。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听从灵魂的指引。这么说十分笼统,实际他在解释亲密关系的各种误区时,穿插了解决方法。如果对长篇大论不感兴趣,直接看他讲的“亲密关系通关法则”一章也能有收获。 怎么讲呢,我个人理解这本书各种原则的适用对象是已经结婚的夫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绑定关系,那么出现了感情问题和沟通障碍的时候,这本书真的是不错的参照。 对于尚在择偶阶段的恋爱人士,我对本书的观点并不十分乐观。老一辈人说,以前他们东西坏了喜欢修修补补,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不称心的就换,所以孤独。但是我依旧认为互动是双向的,一个人按灵魂的指引行使大爱,另一个人却已经掉线了,也缺乏改善关系的动机和意愿的话,这段感情也是了无生趣吧。 自而沉稳,然后爱人。但是已经沉稳了,还是话讲不通怎么办? 换人吧。 所谓没缘分和命运相拦,其实也是两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某一方注定不会内省,那么另一方就是想破头也没用。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伴侣,是在你确定了永远与之共度一生的基础上所做的伟大尝试。 爱情这个事,动脑子也好,学知识也罢,太过用力总是无法持久。凡人承受不住的。我把亲密关系换成了爱情,是想告诉大家,现实当中我们多用寻觅爱情而不用建立亲密关系这样的表达,实际就暗含了现实与理想化间的距离。 书是好书,可能现阶段我就只能懂到这里吧。

  • 哲学纲要
    小小丫
    推荐

    1.要平静的表达,你做了什么?你给我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这么做,我的感受会有什么变化?。女人在与人沟通时,要放慢自己的语速真实的表达感受,这样男人才能跟得上你的思路。     2.给男人尊重       谈恋爱后,不能把自己所有的重心转移到男人身上,注意力聚焦在他有没有回电话,有没有立即回信息,有没有主动关心自己,一通庸人自扰,其实男人在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不主动联系,不打扰他,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变得更好,是让关系长久的前提。      3.当男方处在情绪中,我要做的只是倾听。      4.女人如果因为对男人生气而争吵,基本上男人会对这个恐怖的场面吓得缩回到自己的壳里,他的外在表现是用更坚硬的语言来刺激你。“要看到男人的脆弱”,要温柔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会让男人从壳里慢慢出来。      5.寻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6.“我没有接到你的电话我很担心。我的这份担心让我需要你能经常保持各种形式的沟通,你能每天给我打个电话吗?”       7.女人不要自以为是的体贴和贤惠,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以男人为中心,男人是看不到内在的。       8.优雅的向对方表达不满,不指责对方,不评判,阐述对自己的影响。        9.夸对方。

  • 哲学纲要
    欧阳权兵
    推荐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我不知道以上这段话是谁说的,但我看到之后是莫名的感动。这话意思是,一旦有一个想法在你心中酝酿,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深远的影响。    阿诺·培顿在他的《拥有一切》中说: “一个人脑子里每天都有大约五万五千个想法,其中大多数是旧有的想法。许多想法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存在我们脑子里。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可以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颗种子,把它种下,你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在你小时候有过不愉快的经验,比如爸爸答应带你去露营,你很想去,但爸爸却爽约了。也许爸爸工作太忙了,也许爸爸生病了,也许是忘了。但是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很小,不会管那么多,所以爸爸的理由也一点都不重要。最后你可能会很失望,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些想法来诠释你所经历的事。也许其中一个想法是这样的:“爸爸不爱我!”也许从这个想法又衍生出另一个:“没有人爱我。”   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你一再失望,这些想法在潜意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让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爱。如果这样的信念在你脑袋里一再播放,过了几年,你可能就会认为这就是事实。  而一个深信自己并不可爱的人的会如何呢?会对你的大脑造成创伤。变成你的潜意识,从而造成实际的生理影响,包括重新调校他的大脑警报系统、令压力激素更加活跃。导致人对威胁过度反应,不能体验日常的生活。 我在在《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西尔维娅是个漂亮的波士顿大学19岁学生。她通常一个人无声无息地待在病房角落,看起来惊恐万分。“波士顿黑手党要员的女朋友”这个身份又让她似乎笼罩在一种神秘的光环内。她绝食超过一周之后,体重急剧减轻。于是医生们决定给她强制喂食。需要三个人才能按住她,另一个人将橡胶饲管插进她的喉咙,还有一个护士将营养液倒入她的胃里。后来,在半夜时分,西尔维娅胆怯又犹豫地告诉医生她小时候被兄弟和叔叔性侵犯的事情。这时医生才意识到,“照顾”她进食的方式,在她眼里一定跟轮奸无异。     使她不自觉地重复到过去的创伤中去。 大脑是通过使用来发展的。就连婴儿身上发生了什么,这些遭遇都会塑造他们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地图。 人生活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时空里,但这一小部分不仅仅是你的人生,而是那些和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有人生的总和……你就是历史的倒影。 ——罗伯特·潘·沃伦,《世界够大,时间够多》                         二 有一个叫比尔的人以前是一个前战地医生,多年前,他在越南目睹过很多军事行动。退役之后他进了一个神学院,然后被分配到位于波士顿郊区的公理会教堂。他一直都生活得不错,直到他的妻子有了第一个孩子。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妻子回到了她之前的护士工作,把他留在家里,准备每周布道、处理教区杂务,同时照顾新生婴儿。每次他被留在家里与婴儿单独相处时,他就会被淹没在越南死婴的景象中,忍不住大哭。 当他去到退伍军人事务处医院时,他惊慌失措。他说他一直能听到婴儿的哭声,看到被烧焦的或流血的婴儿的脸。     在家开电脑看着一些相关新闻图片,就会陷入恐慌:“这就是我在越南看到的那个爆炸了的婴儿。你看,在正中间就是那些烧焦的肉、这里是伤口,还有血喷得到处都是。”他喘息着,额头留下汗水,处于跟他第一次来医院时非常相似的恐慌中。    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      这些难以承受的体验都是碎片化的,我们的情绪、声音、图像、印象、感知也是如此。所有这些潜意识中与创伤相关的感知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力。这些记忆的感知碎片侵入现实,就是它们再现的方式。只要创伤没有被解决,身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自动循环,防卫机制和情绪反应不断回复。 然而不断的闪回才是最可怕的。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是否会再一次被闪回攻击,并且,你无法中止闪回。                         三      这让我想起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在我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把狗链弄丢了。我父亲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足足骂了一个多小时。打耳光还不要紧,痕迹当天就褪去了,但心灵的创伤却不会这么快就痊愈。我希望父亲原谅我、爱我,但他并没有。我好难过,简直心都碎了。然而,过了几小时,我就在屋外跑来跑去,跟哥哥们嬉笑玩耍了。也许你会以为是小孩子对痛苦的抵抗力较强,所以我很快就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继续过我的日子。然而,多年之后我却又想起了这件事情,而且重新感受到六岁时被父亲打骂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再一次感到心碎。       我知道我从小到大处理伤痛的方法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经历过令人心碎的痛,而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导致我们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并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过这回事。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 第二件是,我有一个同学,他告诉我,在他小时候的农田,他爸爸就在田里种西瓜。他张开手臂,很夸张地对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尺长。过了一会儿我才想到,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就算一个普通的西瓜看起来也像是庞然大物。随着年龄增长,他记忆中的西瓜也跟着长大。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因为,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逻辑来看待儿时的创伤。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创伤可能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用较成熟、理性的态度强大的内心来处理潜意识的创伤,不只能让你面对过去的伤痛,也能让你不再受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潜意识。                          四 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你会发现你过去经历的所事情和别人没法左右你的幸福,而这是来自于你潜意识当中的伤被你认识到了。   我非常喜欢荣格的一句话,他说: 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如果你的潜意识没有意识到,你完全不知道,你莫名其妙的就去得罪人了,你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莫名其妙的伤害孩子,莫名其妙的赚不到钱,莫名其妙的迟到,莫名其妙的喜欢买东西,这全部来自你潜意识里面的问题,而你没有意识到它,你就没办法改变它,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它成为你的命运。这就是荣格对心理学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生活中有很多人一辅导孩子写作业就秒变后妈,什么叫秒变后妈?就是我一股火莫名的一下就上来了,你一定要小心你身边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记住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莫名其妙的生气,世界上没有莫名其妙的事。如果你觉得你莫名其妙的生气,你往里面探索一下,会发现一定有一个潜意识的东西在等着你。就这么简单。          有一天我有一个朋友在群里面讲说:“我气死了,孩子作业不会做,我发飙了,然后把女儿搞得哭,丈夫摔门就走了。最后全家人都不高兴”    我说:“你修养那么好的一个人,文质彬彬的干嘛要对女儿发飙呢?”   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就看他不会做作业,我一股火腾的一下子就上来了。”   我问她“你爸妈跟你的关系怎么样?” 他说:“我妈还可以​,但是我爸很凶,只要我作业做的不对,我爸一定会发飙,有时候还会撕本子,砸东西。”    所以,现在理解了吗?还是当年那个八岁的小女孩,和你的小孩现在都九岁了,等于一个八岁的妈妈再教一个九岁的女儿写作业。一旦那个不会写作业的状况出现,你内心当中所有关于这件事的回忆全部都冒了出来。    然后常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妈妈有没有跟你说!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是很多父母经常说的话。    这种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今天出了这事你不能怪我​,这事怪你自己。    跟孩子划清了界限,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够被人批评。自己从小到大被批评的已经真的够多了,产生了恐惧。    恐惧的心理占据了你的潜意识。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时间撇清关系,第一时间指责他,找到一个指责的对象,然后你就成功了。     我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伤害,最终还会进入到他的潜意识当中,终其一生,他又通过自己的婚姻,工作和他的孩子的互动。来弥补自己潜意识当中的缺陷。     所以我们就一代又一代的,把那个错误的家庭伦理关系继承了下来,你爸爸怎么错误的培养你,你就怎么错误的培养孩子,然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形成轮回。   你们回顾一下你们所有的痛苦是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发生?之前就是因为脾气不好,老跟人吵架,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改过,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怎么着?    以前老是遇到渣男,离婚了再找一个还是渣男,一天到晚遇到渣男。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总是找渣男?     你的父母之所以对待你的方式不好,有问题,也是因为他和他的父母的关系,那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的结点,绝对不在于你的父母,也不在于你的孩子,因为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所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结在于你,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你能够发生改变,这个恶性循环就可能从你这个节点开始变成一个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为此而改变。

  • 哲学纲要
    陆陆baby
    推荐

    一段亲密关系不是凭空得来的,需要两个人相互经营,精心维护。有一个词叫做“情感账户”,意思是在伴侣交往当中,你这一方付出多少,就会在对方的心里的情感账户中增加多少账,你的付出的越多,对方的账本越来越多,那么你在他的心里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替代。反之亦然。        两个人交往不是双方各付出50%,而是双方付出100%。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他人,对自己问心无愧。但这只是心态方面,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曾经我听过一句话——真正好的爱情不是100分,那不是好的爱情,真正好的爱情的60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有家庭,有事业,有友谊,有独处。而爱情只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而已,我们不需要把他看做生命的全部。如此看来,“你就是我们全世界,没有了你,我就没有了全世界”这句情话是多么的可悲与愚蠢!因为没有了你我什么都不剩了!!!       亲密关系中的牺牲感很可怕。当你一直觉得自己在做牺牲时,你是被迫的,你是不自在的,你是痛苦的,你也许不是真心的。而这种无谓的牺牲感不会持续很久,它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这时,你便从“牺牲者”变成“放纵者”。而你的伴侣便会从“放纵者”变成“牺牲者”,如此这样恶性循环。放纵者和牺牲者两个存则两立,失则俱消。一方不存在那么另一方必然不会存在。来一个恰当的比喻吧,牺牲感就像是一个大坝,它时刻抵挡着洪水的袭击,当洪水越来越迅猛,大坝也会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大坝突然倒塌。是的,牺牲感就想大坝,当你越积越多的时候,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发泄,而那一天也许就是你们感情破裂的时候。        我承认,在争吵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的错的。这时我们把对方看成敌人,把他置于我们的对立面。是否你可以冷静一下思考把对方拉到你这边来,或是走到对方的那一边,你们两双试着从同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你与我的观点无对错,只是我们站的角度不同罢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想要对的,还是想要快乐的?有时候我们太较真了,以至于是关系僵化破裂。感情中没有真理,只有爱。记住,永远不要试图用道理说服另一半,道理谁都懂,但这并不是化解危机的最佳手段。  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你会发现她像空气一样, 她存在,但她不干扰你, 不思量自难忘, 她是你不时常想起, 却又无处不在的人。                        ——陈果              

  • 哲学纲要
    曾佳
    推荐

    读完此书对亲密关系有了全新的了解,你所有的不安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折射,童年的回忆也会对一个人产生很深的影响。如果你从小就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那你也会感受不到爱。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也会一如既往地对他人表现出不信任的感觉,人如果受到伤害不再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他就慢慢成长了。世界上并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包容你,你的任性也只是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总是将自己的怒火发泄在最亲的人身上,你感受到的并不是开心,而是难过,你以为你报复了,其实并没有,你只是将你和最亲近的人弄得两败俱伤。真正的成熟是开始注意自己的语言会不会伤人,说出口的话也会经过大脑思考,这是一个成长期,意味着你开始向成熟靠近,慢慢变成更好的人。 我见过许多聪明的人深陷爱情里面无可自拔,爱可以让人变好,爱也可以让人变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如此。永远不要太爱一个人,人应该先自爱,再去爱人,好的亲密关系只会让你变得优秀,将自己的生活弄的一团糟,那就不是爱了。 好的关系应该是让彼此共同进步的,也希望女孩们永远不要为了另一个人放弃自己全部的生活,这不是爱人而是将自己放在错误的位置上,如果你的世界全部围绕一个人活,时间久了,彼此都会累,也会产生疲惫感,爱到最后就变质了。如果和一个人有了亲密关系,彼此应该也要经常沟通,知道心里的感想,彼此有共同语言,这样才能保持感情新鲜感。两个人生活应该也要有彼此的空间,适当保持距离,不要将彼此压抑的喘不过气来,这样最终你们会有许多问题,相看两厌最后也许会走到分手的近头。 我不认为爱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除了爱情以外,世界上还要许多值得拥有的东西,可以把爱当成缘分,有它很好,没有它你一个人也可以快乐活着。只有当一个人内心真正丰富时,她才不会被外界的事情所困扰,最后我希望所有人都是因为爱情而结婚,而不是因为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去结婚,坚持自己的原则,勇敢活着。 人生是一场冒险,有些事情不去经历你永远也不会明白它有多么精彩,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爱大声说出来,不要吝啬爱人。这样才是精彩的人生。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