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培根论人生
    蔡志峰
    推荐

    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工作上和生活上和谐的关系,促进业务的顺利进展。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首先观察事实并客观描述,不要带有评价的色彩。第二步,表达出个人对于事物的感受,第三步,提出自己的需求。第四步,请求对方协助。 书中提到了很多场景,通过一种比较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表达愤怒的时候,不要跟对方撕逼,而是要充分了解自我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比如表达感激的技巧。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生活得到改善? 2、我们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 培根论人生
    不痴、不颠🌲
    推荐

    沟通是心与心之间的重要桥梁,会说话的人给人感觉如沐春风,不会说话的人会让人避退三舍,所以用心沟通让亲情,友情,乃至于爱情,愈发的深厚 牢靠。

  • 培根论人生
    Mandala
    推荐

    这本书被很多大佬推荐,在沟通类书籍评价很高的一本书,我看了两遍。真正感受到它的实用价值是看完第二遍后。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书是好书,但是外国人的生活和我们不同,文中大段大段的举例脱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分场合的直接套用那种说话模式会显得很生硬傻气。读完第二遍后,才知道这本书的核心我完全没有get到,读的只是表面。它不是教你如何套用公式,非暴力沟通的践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是经过学习后,是将它逐步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关于沟通的四个要素 第一:区分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一要素是观察,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察他人的行为不职责 批判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哲学家克里那穆提说:不带评价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所以观察室指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下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 第二,体会和表达感受 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感受,诸如,被羞辱,不被尊重,被忽略这些词都是在表达想法。兴奋,欣喜、害怕、担心,焦虑等,属于我们的感受。一定要区分感受和想法的不同,感受是最真切的情绪,想法则加入了判断。比如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就是想法,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属于感受。 第三:表达需要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清晰的表达需要,说出是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受到失望、难过时,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感受没有得到满足,而不是他人的行为导致我们失望、难过。清楚了这一点,我们能有效的控制并感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指责他人、责备自己,而是更加用心的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在我们关注自身需要的同时,别人也会更加重视你的感受。让自己从“情感的奴隶”转为“生活的主人”。 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模糊不清,别人就不知怎么做,不清楚我们的真正目的。在提出请求时,如果觉得对方没有听明白,可以请求对方进行反馈,了解对方是否真的明白清楚,有什么感受,确认能否接受我们的请求。一定注意,是请求,不是命令,语气很重要。 如何学会倾听 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说什么,关注他们言语中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如果对方表达不清楚,可以通过询问来弄清楚。不过在问之前,要确保倾诉者得到了充分的倾诉。当倾诉者刚开始倾诉时这时候听到的信息可能是冰山一角,而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这时候表达自己的分析反而会妨碍他们的表达。 还有如何充分表达愤怒,培养对自己的爱,表达感激,关注自己的内心部分下次阅读再分享笔记。

  • 培根论人生
    🌻Ms. Du
    推荐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然。 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 这本书很久之前就在樊登读书会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速读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在此仅总结对自己有所启发的部分: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这样别人才能知道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所以,在表达中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每次”“曾”等词语往往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总是”、“从不”等词语往往表达的是评论;“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尽量表达观察性结果,避免情绪化地使用评论性用语激发听者的“斗志”,带偏沟通重点。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分析妨碍了倾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非暴力沟通过程 ·我观察到什么 ·我的感受如何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我的请(要)求是什么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 ◆“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 培根论人生
    Kitten
    推荐

    何为暴力沟通: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然而,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通过军事力量,征服世界其他地区,也于事无补——因为恐惧无法带来和平。而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友爱的世界。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 ①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切记不要评判,不要自行脑补,实事求是,加上同理心。(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在与人交流时我们要避免这样做。) 2.感受,说出你真实的感受,告诉对方你沮丧,失望,难过的情绪 3.需要,分析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情绪 4.请求,如果确定不是自己霸道,礼貌和善的请对方接受自己建议。(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②教育技能积累 一:(不要主观带入自己的看法去评判孩子):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二:当学生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学生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当学生很坦率地作出反馈时,作为老师,先向孩子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不要责备和咄咄逼人) 多使用“我说明白了吗”,而不是“你听清楚了吗”。 三: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激将法一般只会带来反作用:像“品行不端”这样的标签会带来很消极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被贴上这样的标签,那岂不是说他不遵守学校规矩是正常的吗?这样的标签将鼓励学生做我们不希望他们做的事。 四:把这些刻入灵魂:我希望我教育的孩子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③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对方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④避免被pua(当然了,不要学废了用来伤害别人):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从亲情方面来说: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从爱情来说:“对方可能会说我为了你抛弃了xx的好工作,为了我们的未来我来到了你的身边”等等。 个人有一个很简单的判别方法:当你感觉与某个人的沟通不舒服时,就要警惕对方对你的价值观输入。可以听,但是认不认可是你的事。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⑤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⑥坚定自我: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正如作家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所说:“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⑦情商小tip: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⑧献给自己: 希望你做任何事都是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你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你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多问问自己“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当我有幸生活在平静、爱与和谐之中,我与世间万物也就融为了一体。

  • 培根论人生
    此木是柴
    推荐

    非暴力沟通模型的核心在于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具体的,可以在心中先询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什么是我的观察? 我的感受如何?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对于这四个要素,分别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的想要评论别人,但是这样很容易带上自我的情绪,让别人觉得在批评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观察需要具体的客观描述事实,而非简单的给行为定性。比如“你脾气很暴躁”是评论,而“你今天发了三次脾气了”就是比较具体的观察。 对于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区分感受和想法,要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非一些想法,比如“我觉得你不爱我了”只是想法,而“我感觉很难过”才是感受。 对于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想清楚,是自己的什么需要导致了前面的感受。个人觉得应该算是非暴力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能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会想要指责对方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而导致了我们的不高兴等感受。却不能够从自己的需要角度去思考导致感受的真正原因。实际中可以采用“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系。 对于请求:这点需要能够区分请求和命令,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如果你的请求未能得到满足,你是否会批评和指责对方,或者说让对方觉得被指责了或是感到内疚,如果这样,那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对于请求还需要做到的是清晰明确,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让对方知道可以怎么做。当然这一点应该对于四要素都很重要。 所以整个四要素组合之后完整的沟通模式应该是这样的:“你今天晚上批评了我三次(观察),我感到很难过(感受),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需要)。下次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对你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这样做不是存心的,然后才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除了对自己,对他人也是作用极大,就像我开头说的,谁都知道要学会倾听,但要怎样倾听呢?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首先是用心去观察或者是请对方说出他的观察,然后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他的何种需要,接着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请求并对其给予回应。尤其作者还提到了其实倾听过程中并非不能打断,很多时候打断别人可能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别人的愿望。有时候对方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以上四要素时,我们可以通过打断来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然后给予相应的反馈。 然后作者专门介绍了非暴力沟通在表达愤怒和感激中的使用。 对于愤怒,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要做。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体会自己的需要。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对于感激,其实自己日常也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你这个做的真棒”,但总觉得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因为这种赞扬没能揭示内心情感,而是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进行了一个评论,反而可能造成隔阂。其实这个也是很多成功学似的沟通类书籍的一个问题,一般都会花大篇幅介绍感激和赞扬有多么多么有用,而却不能够给出真正有用的赞扬方式。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其实就是相对应于四要素)。 对方做了什么事使得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观察)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感受)

  • 培根论人生
    Young
    推荐

    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不暴力的沟通,上升到行为层面的方法论就是不暴力地沟通。众所周知,非暴力的反面就是暴力,坦诚说来,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受到暴力的伤害,即使自己是施暴者,由此可以看出,人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与暴力对立的和平与关爱以及理解。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过于自私地关注自我,从而不自觉地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暴力的困扰,而本书的作者也是出于关爱每个生命内在需求的角度来写这本书的,在书中作者没有对沟通双方做什么道德评判,只是引导我们反观自己的同时体察并尊重他人。读完这本书,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沟通方法哪怕不广泛应用于现实沟通,至少作者提供的观察视角也可以让我们反观自省,体察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冲突,进一步理解接纳自己和他人,从而让自己内心安定。要真正做到作者提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只有试着明白这些内在的情绪,才有可能与他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而不是对牛弹琴一样的敷衍和误解。 不得不说,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有些方法缺乏现实可行性,但是他这种看待问题的思路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沟通真的是一个并不简单的事情,沟通真的是双方甚至多方的问题,不是某个人单凭自己的一句话就能左右整个沟通局面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作者提供的具体沟通方法时,更要清楚这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如果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不仅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沟通,还会让你怀疑作者的方法有问题。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要用心体悟作者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把有些方法套公式化地套用在生活中。 还有,我也是真的感动于作者对人的生命及其内在心灵的关爱,理解与包容。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实例,像朋友一样地跟我们娓娓道来,真是满满的爱。其实作者本身的写作方式就奉行了他自己的非暴力沟通主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每个生命的爱与尊重。 如果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触动了你,那就不妨先从自己身上开始体察吧,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先从爱自己开始吧。毕竟只有自身不缺爱,你才有可能给别人带去爱与温暖,而不是通过指责他人来获取一点可怜的存在感。就现在吧,从自己开始,用非暴力的爱,尊重和理解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进而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冲突,一路收获满满的peace and love ❤️

  • 培根论人生
    怪影子
    推荐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以前生气的时候真的只会责备和批评别人,如果某个人没有按我期待的样子把事情做好,就会生气。从来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自己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我弟弟没有早睡还一直在玩手机时,我明明是担心他睡得太晚现在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会影响他的健康和学习,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全是责怪:你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就知道玩手机玩手机,你以后长都长不高…。我既没有关心他的需求又没有表达出我真实想表达的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往往谈话不得要领就是一阵吵架。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明明心里想表达的是关心、担心、爱护,讲出来的话却完全让对方体会不到,他以为我们只是想约束他、管教他、打掉他手里的自由。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当我们被别人反驳的时候,我们应该暂停几秒,观察一下内心的想法,是我们需要什么,是我们什么没有得要满足,要去具体的表达我们的感受,而不是东拉西扯令对方完全感受不到我们真实的想法。 《非暴力沟通》真的让我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时出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书就是会突然点醒你,让你发现你自己,让你正式你自己,让你更了解你自己,让你知道要如何变好。

  • 培根论人生
    leo张大志
    推荐

    每个人都会有偶尔发疯的时候,也许是对同事,也许是对亲人,正确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01.善良的人,也会使用精神暴力 2018年初春发生的真事,儿子早晨不愿意起,因为冬天嘛,太冷,在床上穿衣服,我媳妇就去叫儿子,说你赶紧下来穿,说了一遍、二遍、三遍,媳妇就开始喊:从来都不听我的!明天要到外面穿衣服。再往后发展就是媳妇有些怒气,说儿子,儿子也只能听着。  在这里我澄清一点,我的爱人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平和的人,那为什么她会使用这种语言暴力,又喊又叫地来对待她自己的亲儿子呢?这种方式如果有陌生人在场,你会觉得很困惑,采取本书的沟通方式,有可能就不必喊,也可以达到目的。在讲书最后,我会把故事圆上——正确的沟通方式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要声明一点的是,我爱人现在不太好的脾气实际上是由我传染的,责任在我。那么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能够继续相互影响,越发平和。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暴力”,刚才已经说了,大喊大叫就是精神暴力的一种形式,叫语言暴力。如果表现得更严重一点,有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不给饭吃,或者体罚之类的,这都属于暴力。  暴力分为两种,一种身体的,一种是精神的,精神暴力又可能分成语言暴力,就是弱暴力;还有一种冷暴力,就是沉默,不搭理你,这都属于暴力,任何暴力都得避免。  虽然说完全杜绝,可能比较难,但这也是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记录到孔子这部分,觉得孔子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在《史记》里记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努力往对的方向去做。 02. 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有些词日常沟通就不能用,比如“应该”、“必须”,这会导致负面影响,别人说我们说自己我应该知道这件事怎么办,别人说我们,你必须怎么干,如果我们自己用在自己身上,就会导致自责和愧疚,你用在别人身上,就是在指责别人。如果我们指责别人,就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这就麻烦。 如果我们能专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意义的事,就是没有意义的自责,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转变。 作者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看一下什么是符合我们心愿的; 第二,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和内疚,来做一些事情。 03.自大其实就是自卑,找对工作动力源  有种观点叫“自大其实就是自卑”,这指一件事的一体两面,那些平和的人既不会自卑,也不会自大,那如何能停止自责,宽恕自己?  第一,我们要承认,感到遗憾是难免的,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七八九,遗憾难免;第二步,我们要容忍两个我,一方面要包容因为过去的某种行为而感到悔恨的我,这个我们要接纳和包容。另一方面要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包容自我的同时,能够有建设性的满足自我。  书里讲的一个作者自责的例子,他有一次夏天穿浅灰色夏季外套,研讨会之后,他就给别人签字留言,当都弄完了,他不小心就把笔放在上衣口袋里,没盖帽,一下子就把他这个浅灰色外套给染了。接下来一天他就特别自责,就自责自己很蠢,后来想想没有必要,还是应该原谅自己,换点衣服就行了,我们要同时做到服务他人和照顾好自己。  作者这个一不留神把笔放上衣口袋里,在认知科学里面有解释,短期记忆只能放四个事,而且人的认知负荷很容易就被填满。我讲课就是这样,讲完课之后神就很散,很难集中,因为讲课内容特别多。在跟别人沟通,再签字,签完字之后,短期记忆里能放的事就少了,他就忘记了把笔盖上笔帽再往口袋里放的这个过程和步骤,都是可以原谅的,不要对自己太苛责。停止自责就是爱自己的一部分。     最后提示,我们不要做没有乐趣的事,曾见太多的人上班的时候眼睛里就是灰蒙蒙的,因为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太痛苦了。接下来用选择代替不得不,这里的句式是“我选择做某某某,因为我想要怎样怎样怎样”。  比如说我选择做让我痛苦的工作,因为我想要钱养家,这就把不得不变成了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在书里提了六个行为动机:  第一:为了钱; 第二:为了赞同; 第三:为了逃避惩罚; 第四:为了不感觉羞愧; 第五:为了避免内疚,什么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就会感到失望,这就是为了避免内疚的; 第六:为了履行职责,在这块经常使用“应该”、“不得不”、“必须”,刚才已经讲了,不要用这个,你要用你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做这事,因为我想要什么什么什么。  这里我要再提一遍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我讲过这本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听一下,它就是讲这个人在失去一切的时候,还有选择权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能够度过集中营的岁月,没发疯,结束之后没自杀,很难得。而且弗兰克尔在走出集中营之后,创立了奥地利第三系列学派,就是意义疗法学派。 这第三部分除了爱自己之外,还提到一点,就是充分表达愤怒。愤怒是一种情绪,无所谓对错。佛教里讲,要借助你的愤怒来修行,比如在发疯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跳出来,抽离看一下自己的状态,要观察。而且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引起我们愤怒的事情是什么,比如有人迟到,那你是什么态度呢?你是觉得这个人诚信有问题,还是理解对方,可能堵车,还是你想反正他也没来,我正好看一会儿书,这三种不同的解释,你会有不同的情绪产生。  他们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你在路上开车,如果有人别你一下,你肯定骂这个人是个笨蛋,直到什么时候,你会改变态度,直到被问及你上次突然变道是因为什么原因,骂别人的那个人马上就反省,可能是有别的事,这就是要用不同的态度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愤怒可能少一点。  作者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就生气。所以接下来我们应该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什么什么什么,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什么什么什么,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04.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第一: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干,在这里我建议你把你的愤怒写下来; 第二:想一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 第三:体会一下自己的需要,这又回到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里; 第四:表达感受和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有的时候,我们要先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才有可能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求。而且如果真的按照四步走的话,我怀疑就不会再发怒了。各位也可以用佛教的观点,在愤怒中修行,你要跳出来看自己,但是大家也要注意贪嗔痴,佛教里讲了“三毒”,嗔就是发怒,“一念嗔心起,十万障门开”,还是首发脾气。这就是第三部分,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05 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惩罚有几种,刚才也说了,体罚,就是你打人,第二是语言上的指责,第三是否定他们,这都是精神暴力。为了回避惩罚,别人可能会忽略事物本身,会迎合我们,会陷入对惩罚的忧虑。惩罚是没有用的,这在于你的目的和手段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联系,惩罚也无法如愿,别人可能在表面上迁就我们。作者认为,如果要想通过惩罚使别人认识到他自己和我们的需求,多半是适得其反的,你没法让别人认识到。  06 还原一下开篇那个真实的例子  孩子如果在床上穿衣服,不下来,而且比较慢,应该表达自己的需求,说孩子,我希望咱们不迟到,所以你在地上穿应该可以快一点。如果你觉得你在床上穿,也能不迟到,那你最好在两分钟之内完成这个事,而不是威胁孩子,明天你得出来穿,不能躺在床上穿,衣服放外面,这都是没有用的,第二天孩子仍然会拖拖拉拉。因为我们并没有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是表达了愤怒,喊是没有用的,你可能痛快一下,并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  当然最终真正应该检讨的应该是我自己,是我把这种行为模式传递给了家人。接下来我们慢慢改吧,所以我要讲这本《非暴力沟通》,还是那句话,本书对我是有现实关照意义的。这就是第四部分,比较简短,叫做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说事走心,认真听,搞明白自己和别人的真正需求,发脾气多半是想表达我们的不满、委屈以及未满足的需求,而这只有靠认真倾听和沟通才能实现,非暴力沟通是改变你我境遇的好办法。

  • 培根论人生
    哄哄
    推荐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马歇尔·卢森堡

  • 培根论人生
    深藏blue
    推荐

    或许就是文化差异吧,感觉作者很多示范的语境并不适合中国,听起来有那么一丝丝的矫情而且略有些“圣母倾向”了,美国的文化氛围就是孩子从小就独立,所以大家平等的意识很强,那些方法和观念估计挺适合他们的,但是有部分在中国实行起来真的不太现实。中国人的性格真的是很含蓄和容忍的。 即使非暴力沟通很有价值,但是我一直觉得沟通必须是双向的,你单方面的采取好办法好态度也许有时候奏效,但是真的看对谁,有些人就是三观不行,思维方式和正常人都有差异,你好好沟通了别人未必能好好回应,他就觉得自己有道理,你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所以在生活中非暴力沟通只能用在一部分讲道理的人身上,说实话是否讲道理也是看个人立场的,大家都会考虑自我利益,那么很多时候,像作者提倡的那样,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和需求,你说可以,别人为啥必须满足你?所以我们终究还是会沦为沉默的大多数,能和自己沟通好就很了不起了。 不过非暴力沟通很多点都是值得学习的! 一、对家人——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对家人呢,要明白他们的真心,要有感恩的心≧∇≦一定要关注家人的感受和需要,要包容,要深爱。(害羞,真矫情!不过是大实话啦)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我妈老批评我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啊哈哈,一不顺着我的意就是别人的不对┐(´-`)┌修正自己的脾气ing。首先要听家人的批评,最客观!!!最真心!!我真的很爱回嘴!狡辩!啊! 二、对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对自己呢,要明白到底需要什么。生气愤怒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一定不能忽视内在的诉求,不要被怒火冲昏了头脑,淹没了理智,多伤神又伤身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所以,不要让心情被他人左右。我以前就是太容易把心情交给别人,影响自我感受太深。可心情是自己的,痛苦是自己的。快乐也是自己的。保持心态的平静是目前追求的目标,不计较不比较,做好自己,让自己尽可能的快乐轻松每一天。反正普通如我,生活中也掀不起大波浪,哪有那么多烦心事呢?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对自己好一点,好好听内心的声音,好好和自己相处,简单一点。不要埋怨自己,要学会呵护自己哈哈哈哈。 三、对他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很难做到,不过我一向是在心里评论或者和家人讲述,不当人面说有失偏颇的话就好啦!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谁都不是上帝视角,谁都不能准确的评价他人。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有句话叫,不要因别人没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感到失望,我们不也没成为自己期待的模样吗。不过多期待他人,也就不会对他人感到失望。 放宽心,想开点,与人相处就轻松多啦,大家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道能说不对吗? 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深爱家人,热爱自己,为快乐而快乐,不为烦恼而烦恼。毕竟,面临某些不可回避的境遇,你痛苦去做,也要做,你放松去做,也能做。心态超重要。(づ◡ど)

  • 培根论人生
    十七
    推荐

    好吧。我看不下去了。书中的很多观点固然很好,首先非暴力沟通能够: ■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其次,书中写到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和理性分析问题,要乐于互助,学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另外有两点,很荣幸能与作者不谋而合。一是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我们周边所有,不能让固有的思维成为我们评判一切都嫁衣。二是我们需要清晰地表达命令和请求,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妻子让丈夫买酱油,丈夫忘记了。她质问他为什么没有买来酱油,此时此刻妻子的内心其实是为不能做美味的饭菜而惶惶不安,但入了丈夫的耳中却成了责备。 但就我看的前七章来说,很多地方我不能苟同。比如书中在用全身心倾听中写到: 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这时,后面列举了一系列的“暴力沟通”方式。包括在他人像我们倾诉时,我们不能提出方法,不能发出质疑,不能表示安慰,就站在那里。这是不是有些太理想化了?不能排除这种情况,但在我所接触的人和事以及本身来看,在我表达自己的痛苦和经历时,就是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有效信息。 除此,书中一直在强调我们表达要委婉,不论对方的情绪,我们要稳住,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而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此,未免太累了些。随性但不失优雅,理智但不丢浪漫,懂得把握尺度,懂得进退自如。 我们真的不能保证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如果对于小人我们采取温和或者置之不理的态度,就是增长他的气焰。对他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暴力。 这本书,可能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和缓与促进作用,但貌似操作难度极大。 我还是喜欢真诚地表达内心的看法,不论暴力不暴力,在看清我的面目后,留下的一定是能与我携手共进的人。 (可能我的心没静下来吧,过些日子再来读这本。)

  • 培根论人生
    晴 天🕊
    推荐

    浅评:《非暴力沟通》 我看来《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值得四星+。  作为早起半小时的阅读,我现在看书已经不会像原来那样非要一本书结束,才开始另外一本。以至于一本不喜欢的书迟迟不能结束,另一本书也迟迟不能开始。早上通常都是随性,比较想看那本就抓哪本。  这本书重视倾听。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分辨话语背后对方是在表述什么样的感受,他有什么样的情感需求,这样你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想听到什么。最可贵的是,这样的方法不仅用在“对方”上有效,在自己身上同样适用。很多时候,你讲的话,并不是你内心真正所想要表达的。而且你自己并不知道。所以才有了很多误会产生。  换位思考。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做到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也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因为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  真诚坦白。表现真实的自己,恐惧,忧虑,差异……书里讲人们是乐于接受一个真实的人。  不要试图欺骗。是谎言总有拆穿的时候,所以即便真实不美好,也要选择真诚以待。  生气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与其把注意力放在事件上,不如放在关注生气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怎样才能满足。——其实平和的心境正是源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吧。  限制一个人能力的,往往是他自己。这本书让我觉得获益良多。  值得挤出两小时看的一本书!

  • 培根论人生
    阿齐²⁰²²
    推荐

    非暴力沟通: 对己: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对人: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最后引用一首作者怀念外祖母的歌来作为结尾,因为我看到了一种善。 有一天,一位名叫耶稣的人, 来到外祖母家的门前。 他要一点食物, 她给了他许多。 他说他是主耶稣; 她没有找罗马核实。 他住了七年, 就像许多没有家的流浪汉。 她用她犹太人的方式, 告诉我耶稣的教诲。 用这种可贵的方式, 告诉我耶稣的教诲。 那是:“给饥饿的人食物,给患病的人医药, 然后注意休息。 当你还能跳舞的时候,不要行走, 让你的家成为充满爱的地方。” 她用她犹太人的方式, 告诉我耶稣的教诲。 用这种可贵的方式, 告诉我耶稣的教诲。

  • 培根论人生
    深海
    推荐

    宝典普慧众生,世界终将和平 一周前,当书友半开玩笑地向我推荐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非暴力沟通》时,我还不以为然,随手翻看几页,觉得不过是一部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仅此而已。 因为这本书乍一看并不显眼,读起来也没有艰深晦涩的理论和华丽铺张的辞藻,只是采取朴素简约的写作手法分章节展开论述,文字风格简洁干练。在此类文体里实在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通俗的不能再通俗。 然而,大智若愚,溢于文辞,不觉中已被代入马歇尔描绘的充满爱、和谐和幸福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找到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路并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因为在路的尽头有个真实的“我”若隐若现。 一路上,我顾不上认知的颠覆、心灵的震颤、灵魂的洗礼,放下一切顾虑、感受和执着,迈着大步坚定地向“我”前进,沿途看到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以及渐入中年各个时期的我以及师长、同学、同事和朋友们,打开一段段尘封已久却挥之不去的记忆,想起一件件刻骨铭心而终究忘却的往事,一帧帧画面如同电影一样闪烁而过……。 短短7天时间,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久违的自己对话。在这段历程里,我听到了来自心底的呼唤,找回了初心,感受到最纯粹的爱和自由,灵魂得到了救赎和释放……终于,我站在了“我”面前,却不知说什么,沉默了片刻后,温润平和地说:“很高兴在书里遇见你!” 从没有一部著作能让我如此虔诚,但马歇尔做到了。 说了这么多感受,下面介绍一下读书情况:全文篇幅较短,仅有9.4万字,工作繁忙且时间宝贵的人也不妨一读。我看这本书用时10个小时30分钟,大致是:三分之一时间看书,掌握概念、背记要点;三分之一时间看书友评论,开拓视野、加深理解;三分之一时间审视自我,对照反思、转化运用。 当然,这样一部著作在10个小时完成融会贯通,至少我是不行的。所以,以上时间并不包括我经常停下来默然、冥想、顿悟和书评。 此书主旨是以尊重和爱重构人际交往和联系,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入手,由小见大、见微知著。非暴力沟通方法很简单,但运用的态度和动机却至关重要,精髓是在出于对生命大爱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进而走进彼此内心世界,尽可能满足双方的需要和请求,达到情感的认同和心态的互通,实现沟通的最大效益——共赢。 同时,此书阐述的非暴力沟通不仅广泛适用于政商谈判、领导管理、家庭育儿等各种需要沟通的领域,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自我关系的全新思维方式,其闪耀的真理光辉和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破解一切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法宝,应该说是一部沟通领域或者说人际交往学的葵花宝典,而且还不需要自宫喔。 此外,译者阮胤华先生的翻译水平真的好赞,逻辑严谨、通俗易懂,基本没有生僻字和错漏情,充分保留了原著的原汁原味,确实是一部经典卓越的译著。 感谢书友分享,让我在临近不惑之年又打开一扇成长的大门,走上一条历尽千帆后的康庄大路。我愿竭我所能,向各位书友接力传递、以飨众生。 最后,让我们以书里的一句话“每时每刻,生活和爱的艺术就在我们的心中、脚下,让我们一道去实现”作为结语,活出生命的精彩吧! 感谢阅读。深海,2018年9月5日晚,北京海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