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设计的艺术:人人都用得上的PPT设计书

PPT设计的艺术:人人都用得上的PPT设计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PPT设计的艺术:人人都用得上的PPT设计书
    Dazzling light
    推荐

    还是愿意给个不错的分数的,一本女性主义书籍能让我一个男生看得津津有味,也侧面说明了其成功。作者最大的优点在于未向其他书籍一样仅将目光局限在对于男性权力的批判上,而是从多个实例角度论证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变迁。并剖析了新媒体时代全新的女性形象建构和男权凝视的问题,在这个女性意识崛起的时代,我们应当给予女性更加平等和独立的尊重,这不仅是女性这一角色的进步,也是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必然。

  • PPT设计的艺术:人人都用得上的PPT设计书
    竹蜻蜓
    推荐

    ⭐⭐⭐⭐ 这本书是徐艳蕊博后阶段的论文整理出来的,书末附带了英文版论文。总体来说,阅读过程相当愉快,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没想到眼看着书的评分越来越低,评论里都在夸前几章内容好,后几章不知所云,唉,那也不至于就这样打低分啊,至少为了前面部分的精彩,扼腕。 当代媒介不仅以自己的模式反映和报道社会,而且以自己的独立意志影响和塑造社会。 当代社会女性形象审美有往“独立个性有能力”走的趋势,但总体而言炫耀性感美貌还是主流。这种炫耀性感美貌的媒介景观的酝酿形成,也不过是近30余年的事,再往前追溯,上一个30年推崇的女性形象,是截然相反的朴实、健壮的劳动妇女形象。继续往前追溯的内容就是不是这本书的研究范围了,不过从历史来看所推崇的女性形象或肥或瘦,或温婉或奔放,跟各个朝代的文化氛围也是息息相关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淡化了女性特征的劳动妇女形象,随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成为女性解放的象征,而只不过30年后,女性美卷土重来,劳动妇女形象成了缺乏女性意识、需要解放的对象。也因为这段“无性别”的历史,中国有了一个西方所没有的独特的宣传女性意识的阶段,即唤醒女性身为女性的自觉,以及对性别压迫的自觉和反抗。关于这劳动妇女和消费主义的性感女性何者为优的争论,最终走进死胡同,因为它们都不是女性的自主表达,前者是由于国家主流意识的推进,后者是由资本和市场所引导,女性尚未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人批评时尚女性的出现是妇女运动的倒退,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将女性塑造成男性视觉消费的对象,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对时尚女性形象的极大热忱。只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社会女性对美男子形象的消费大概是一个平衡吧。能被消费主义利用的东西大多来自于大众文化领域,时尚女性形象也一样,其主旨就是强调女性美,强调女性的性吸引力,努力去制造“美的典范”。这样的形象不是从女性的真实存在中诞生,而是分娩于男性欲望的幻想,这样的幻想永远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完美实现,欲望的追逐是无止境的,遵从由他人制度的“美的典范”塑造女性形象,注定是一场悲剧。当然,大众文化也反映了一些真实存在的部分,比如对异性的渴求。 通过劳动解放妇女以达到性别平衡的路径,并没有消解以男性为主导、婚后依男方居住、孩子归父姓的传统家庭结构,只是将社会劳动叠加在了传统家庭结构为妇女预留的角色上,并且预期这一方案会“自然”地带来妇女境遇的提高,却没有积极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服务和育儿机构来减轻妇女因母职而带来的沉重压力。妇女在开始承担社会劳动的同时,仍然无法摆脱家庭劳动的重担,家庭劳动默认为女方的分内之事、日常事件,没有薪酬,得不到尊重。 劳动女性的形象分享用的媒体是《中国妇女》杂志,这个杂志与婚恋问题有关的叙事有一种好玩的倾向,那就是将本来发生在私人生活领域的时间,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讨论。也就是说,即便是私人情感和亲密关系,也要做到政治正确,符合革命伦理及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否则就会堕落成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些体现在具体事例中还是很有趣的。 时尚女性的形象所用的媒介是电视剧、电影和小说。其核心套路是灰姑娘式的:通过女性魅力获得男性所主导的社会的认可,进而提高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过上美好的生活。这种灰姑娘式梦想存在已久,并不是消费文化特有。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灰姑娘赢得王子的品质,从传统的温柔美貌变成了个性(比如杉菜)、能力或其他,即便如此,仍然没有改变灰姑娘式幻想的本质。 市场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幻想而创作的,而女生和男生的幻想是截然不同的。女生的小说是灰姑娘式的,跟一堆或一个坏女二(有时是她的姐妹、同事)竞争,因个人魅力(也许女性魅力更恰当些)得到不止一个男性的青睐和帮助,往往其中就有一个什么都完美偏偏求而不得的男二,最终女主和男主在一起,精神、肉体洁癖也是其特征之一。而男生的小说是一夜练成神功式的,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突然之间异于常人的资质/身份被发现、或者资质普通突然得到高人的帮助,一夕练成神功扬名立万,这其中不乏一堆兄弟相助为他牺牲,一众女子为他倾心,而取悦男性的小说里精神、肉体洁癖是不存在的,男主处处留情、万花丛中过,最后三妻四妾或者和最爱的那个共结连理。 这个对比是相当有意思的,虽然一朝功成是幻想,但男性的幻想依然是关于获得生存的能力的,是相对于女性的幻想更加脚踏实地的。让我想到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到的,“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女性失去主导地位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被诱惑选择了一条更容易走的避免了本真地承担生存焦虑的路。男性在结同盟,修炼自己刻苦学习练习,而女性在排挤同伴,修炼自己的女性魅力。 如果说曾经是因为父权制高高在上不可撼动,现在依然如此,一是因为文化诱导,二是因为这确实是一条简单很多的道路。甚至选择这条简单的道路被认为是女性的智慧所在。“聪明的男人征服世界,聪明的女人征服男人。”也不得不说,女性魅力确实好用,美人计从老祖宗时代就玩的飞起,四大美人声名远播,于现在美女也是特权多多。在婚恋上,对现代女性而言,认识到灰姑娘式幻想在现实的阶级差距面前有多不可能之后,仍有假名媛圈铆足劲追求嫁入豪门的梦想,而对于嫁入普通人家的女性,依然有一套拴胃、战袍、一哭二闹三上吊、生儿育女之类的恩情之类的关于女性魅力使用的小技巧。 关于美人计、女性魅力的使用的问题讨论起来就很复杂了,道德层面的该不该用可能意义不大,毕竟能拿青春、肉体换来亿万财富也是当事人的本事和自由,值得商榷的是好不好用、值不值得的问题,尤其是,经营女性魅力是否值得被当成一项终生事业去经营的问题,在这个角度,它已经脱离了波伏娃说的简单道路的预设,提供极强的情绪价值这项技能也超越了性别的范畴,和广义的服务业没有差别,在服务业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很难说服务业就是比技术岗要差一些。 只是,另一方面,当男性魅力和女性魅力被利益化商品化,人类文明中某些神圣的东西也就崩塌得厉害。市场化社会里满是利益得失和算计,而人类天然渴求一种脱离这些的叫真心的东西,在男性/女性魅力被利益化商品化之前,二者本应该是挂钩的。既往的模式被解构之后,新的可以主导的稳定的模式还没有形成,这种不稳定性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里也充满了猜忌的成分。人类对异性的渴求不会消失,影视小说依然在勾勒也构建着人对自我、对异性的认知和可能性,现实也依然在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结果,对于已经成功的样本来说,自爱、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以及给异性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总是不会错的。 这里要重点标记一下英国社会学家所描绘的纯粹关系,似乎是很有前景的一个方向: (1) 不依靠外部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2) 维系动力来源于自身 (3) 承诺是中心角色 (4) 专注亲密关系,但也保留隐私 (5) 依赖于相互信任 男性和女性消费主导的幻想小说除了关于自我实现的方式的本质区别不一样之外,其对待同性异性的区别也很有意思。女性小说里其他女性都是用来突出自己的魅力的竞争者,异性都爱自己但不留情不失身。男性小说里其他男性都是愿意为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的兄弟,而对于异性处处留情,颇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味道。这种设定框架恒久不变,讽刺性极强,这样的框架又会对新生的读者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而现今崛起的网络小说里,已经在渐渐开辟不一样的道路,即使是父权制设定下的宫斗和宅斗里的女性也渐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觉醒,技术流的女主也渐渐被推崇,提供了对抗父权制的一种可能。而其他的模式,女尊、耽美、变身文都是在提供超越性别身份、父权环境的社会构想,用想象力为平权的可能和实现添砖加瓦。书中关于这几章的内容正是被批判的多的部分,我倒是没有被按头安利的感觉,并且觉得作者详尽地介绍每种小说的代表例子及具体内容很好,毕竟不这样也体会不到各种作品的意义所在,只写个名字不介绍内容的话我还得自己去百度一下了这篇小说讲了什么,这才叫按头安利吧。 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或温顺或性感,在多大程度上歪曲了现实,并对女性受众产生了多强的误导呢?媒体有没有传达出女性真实的声音?在批评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歪曲真实的时候,实际上是预设了“真实的”女性形象存在,可是真实的女性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如果对女性真实形象的研究依赖于个人的理解,那么这个形象将非常多元和多边,无法获得理论上的一致性,必须对媒介传达的性别信息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的把握才行。而符号学的引进,将研究中心从真实与虚假形象的比较,转移到了关注媒介如何构建“真实”和产生性别上。解构主义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视角,观察、讨论媒介文本时女性实际上也在产生着意义和认同感,这一点不能忽略。 关于媒体刻板形象的研究和背后的动机的研究已经很多,不赘述。关于意识形态批评的研究,由预设出来的真实的女性形象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推动,而所有的争论都有一个基本共识:性别观念是一种历史性构成,并不存在所谓“自然”、“本真"的性别理念,性别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质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性别“不仅作为一种规范发挥效用,同时还是一种被规范化了的实践,性别规范是不断被复制和重申的,不断被身体实践运用及引用,是以一种操演的方式被构建,这些实践也在有了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变规范的能力。作者提出,性别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性别不平等是性别问题的核心部分,但并不足以涵盖全部内容。作者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如何才能使理论成为呈现本土问题的有力武器而不是坐而论道?如何使我们对性别不平等的讨论超越惯常的道义谴责层面?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理论成为改变的契机并为改变提供力量?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