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怀着解救全人类信念的共产主义左壬们、以及站在道德高地为实现全人类平等世界进步而慷慨激昂的知识分子们,都应该本着思想自由兼听则明的原则看看这本书,看完再讲话不迟。
“被一个政党和一种僵化为教条的意识形态所控制,左派知识分子就注定要走向反叛或是自甘放弃。”阿隆说要始终保持怀疑来对抗狂热。他对苏联灵魂的批判可谓深刻,对美国的拜物实用主义也不客气,唯独遇到中国的时候,被异国情调的面纱所迷惑。汤因比对苏联的幻觉为阿隆嘲讽,但这所有的嘲讽也适用于阿隆本身。
卡尔·马克思说宗教就像鸦片,雷蒙·阿隆说革命是知识分子的鸦片。遗憾的是,年轻的我也吸过鸦片。
在那个意识形态对抗占据主流的年代,雷蒙阿隆依然能够用广博阅历,理性的洞察,看穿东方和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弱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这也造成了,他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重视的结果。成果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意识形态对抗渐渐趋缓外,还有他自身成果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冷静,所以不狂热,因为不狂热所以能思考,因为思考,所以能够预见,因为预见了,所以不被后代忽视
《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一本叫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书,成为知识分子的新鸦片,这是阿隆始料未及的时候。写书的时候共产主义正风起云涌,是需要沷冷水降温的时候,一本意图粉碎意识形态的书,不料竟成了新自由主义的圣经,可见知识分子是离不开意识形态的。
“确实,比较并不全然有效。随着人们能够更好地区分道德上的美德和对教会的服从,他们的宗教感受也越真实。一旦抛弃了教条,世俗宗教就瓦解为各种观点。可是一个并不期望奇迹般转变、革命和计划的人,并不就会对社会不公正听之任之。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灵魂奉献给抽象的人性、专制政党和荒谬的繁琐哲学,因为他热爱人本身,参加了充满活力的团体,尊重真理。”
阿隆对法国及世界各地知识分子在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动荡与意识形态变迁中的认知、参与和遗产思考作了比较全面犀利的阐述;并对全球化和普世价值推行时代的到来会让意识形态渐趋消逝,感到困惑。
从对当时存在主义大咖言论的批判出发,直至发出对怀疑主义的呼唤,作者完成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论证。那么,成书后直至最近的近70年的世间万象告诉我们,理想和理想化的距离依然巨大。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特别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书。书中的内容,远远不止是反驳和批评萨特和梅洛·庞蒂等法国知识分子以及所谓的法国病而已。作为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的雷蒙·阿隆,以部分法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和当下耐人寻味的立场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社会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巨大影响。而这些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巨大影响力的造成,无不与具体的知识分子息息相关。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而他们的生活为什么那样?——如果你也曾经思索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也许这本书正是你寻找答案的漫漫长路上一个善意的指引者。
海棠花落处 寂然几万重 痴情有无欢 那堪斜阳红 举杯星汉渺 醉去月色溶 滴滴相思泪 生死皆倾城 陈凯歌《无极》后感
法国人写的东西与他们拍的电影一样,你总有费老大劲才明白他们要表达什么[调皮]
《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萨特、加缪在中国太火了。雷蒙阿隆也值得关注。不夸张的说,阿隆是法国继孟德斯鸠、托克维尔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敏锐冷静的知识分子,当今世界纷烦复杂,更加需要这样一份清醒。左派、右派之争,由来已久,延续至今,我们错过阿隆就是错失一百年,迷失未来一百年或者更久。
撕裂时代,我们需要雷蒙·阿隆。这个时代人们乐于做道德宣誓,描绘自己的理想世界,却不乐于了解现实是什么。因为说出理想是容易的,而了解现实是困难的。许多人“幻想要一个与现社会不同的更空泛的更普世的社会”,实际上却“不愿了解世界,也不愿改变世界,他们只想揭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