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七年前就阅读过类似的书籍,开始基本上不买早餐麦片,各类饮料。但巧克力,饼干,和甜点还是时不时地会购买些。盐糖脂的诱惑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咖啡和辣椒是能让人上瘾的东西中,目前还认为是健康食品的食物,我也是非常喜欢的。这本盐糖脂虽然把食品巨头的操作手段描写得淋漓尽致,但也让我感到他们生产的产品是非常不错,能给人带来极其强烈的幸福感,反而越来越有强烈的好奇和欲望去消耗他们的产品。作者把他们描黑的同时,又好像是在为他们宣传。不过我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唯一控制糖盐脂的消耗,是戒掉所有的加工食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食品!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认识到现在食品深层次的原理。糖,盐,脂肪,汽水的畅销背后有一群生物学家,化学家,心理学家作为支撑。对作者敢于斗争,对健康的维护,表示感谢,让我非常受益。
如果大众不明白社会背后的运行机制,那么他们会以为物质充裕的今天是一种幸福。实际上,在读完本书之后,我觉得如今便捷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也许是一种不幸。
因为读了《谷物大脑》和《我们为什么会发胖》,对于本书中的一些主张持保留态度,作者毕竟不是个医学专家,对脂肪如何影响人类身体的不会像医生了解的那么清楚,但是糖和盐还是少吃为妙。看本书的人,可以聚焦在厂家如何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多产品的这些花招上,在企业道德(通过“极乐点”的挖掘诱导人买更多产品)与商业目标(华尔街股票涨跌对企业的影响)矛盾的讨论也引人思考,是否能有双赢的局面?怕是不能,因为眼见得胖子越来越多。
触目惊心,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这是一本每一个成人必看的书!!!
健康是种种选择的结果。加工食品真的是可怕,它擅长绑架我们的味蕾,然后是大脑和身体,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患病。所以,想健康就要像斗士一样,顽强抵抗这些垃圾食品。
首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好励志啊。虽然这样说不太好,但看到食品行业的人那么努力,想出那么多奇思妙想,就是为了把对手打倒,字母形状的麦片,可以自己制作的便携式午餐盒等等,他们就像冲锋陷阵的战士,行业的领头者要守住自己的位置,而挑衅者不断发起进攻,不可有一刻的放松。 他们对时间的珍视,他们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他们面对一次次拒绝和否定绝不放弃努力,他们时时刻刻地创新。要是我能学到这些,我该有多成功啊。而他们做了那么多,最后只凝结成一个无声无息摆在货架上无害又可爱的商品,这就是背地里拼尽全力,表面却云淡风轻,我上这个当,确实也是理所应当。 他们的励志让我有些敬佩,但随着他们事业版图的扩张,是全世界人民肥胖率的飙升,这让这种敬佩变成了难言的苦涩。 其次,我深刻意识到了,一定不要喝饮料。“人体的重量控制系统更加善于消耗固体食品产生的热量,而不是流质食品产生的热量。”身体默认水是没有热量的,只会越喝越饿,所以如果一定要吃加工食品,起码拒绝饮料,所有饮料。而且最好不要吃甜品,因为这里面加的糖和脂肪太多了,多到无法想象。 还有,要记得看产品标签,高脂,高糖,高盐这三个,哪一个对身体都不好。但是如果排除了这三个可能,我们确实在超市的货架上找不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了。但起码我下次吃的时候不会被蒙蔽了,我是在有选择的时候吃下的这些垃圾食品。 这本书,用一个很专业的眼光让我看到了美国的食品业是怎样发展的,而他们制作推销的产品,整个流程又是如何,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之后,我在吃东西和看到广告的时候都会多一份警惕,这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一定不能轻易被他打败。永远记住,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决定自己买多少吃多少,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谁在选择食物时是基于营养成分?我想如果不是健康危机,我们选择食物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口味而不是营养。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口味就代表了身体需要的营养,但是现在物质条件极度发达,我们的祖先最难满足的盐糖脂在现在工业生产下,轻易就被满足了,但是我们的身体进化跟不上物质条件发展的速度,所以我们祖先当年缺少的成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知不觉就吃的都太多了。 对于食品公司来说,盐糖脂并不是营养品,而是武器。食品行业的大原则是——味道和方便性,而只要从食品中减去少许盐糖脂,这些加工食品就什么都不剩了。或者说剩下的都是食品加工过后的一些难吃的合成味道,可能有苦味、金属味,还有涩味,所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食品公司争相在产品中加入更多的盐,糖和脂,但在扩大销量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深受其害,美国大量增加的儿童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加工食品不无关系。 人为什么那么爱甜食? 我们口腔的所有部位都有甜味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大脑中的“快乐地带”紧密相连。它们甚至能感受到食道,胃,胰腺里的糖,所以每当我们摄入糖的时候,就相当于对我们的“快乐地带”进行奖励,就会有快乐幸福的感觉。 从小到大,孩子们对糖的嗜好程度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吃的加工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糖分,这种行为称为习得性行为,也就是说吃的更多就会更喜欢,然后就会吃更多,这是一个循环。 而所有的食品和饮料都有一个最佳浓度,而最佳浓度可以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官享受,这个水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乐点’。极乐点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人体现象,可以影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吃得更多。 2006年,科学家进行了一个实验。给人们进行葡萄糖输液,接着观察他们的反应。这个实验仅仅持续了48小时,但是结果却是十分的惊人:这些人丝毫没有减少他们摄取的食物量。他们仿佛完全感觉不到输进体内的葡萄糖所带来的卡路里。“ 也就是说汽水和含糖饮料让人发胖的根本问题除了里面所含的卡路里之外,还在于卡路里的形态。当卡路里以液态存在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并不会感受到卡路里的摄入,甚至我们还会因为被刺激的食欲吃更多的食物进去。 食品公司对人的影响不仅在于他们所生产的食品本身,更在于他们通过加工食品影响了大众的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为了好吃,为了便利,有太多人过多的选择了加工食品。 对于可乐来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无比激烈,但是与其说这两家公司斗得不可开交,还不如说其实它们是齐心协力共同带动汽水的整体消费。 如果糖是所有食物加工原料中的冰毒,那么脂肪就是鸦片,麻醉效果没那么明显,但却一样强大。 我们通过三叉神经感受到脂肪的存在,它在大脑附近,触角遍及嘴巴前前后后,从嘴唇、牙龈、牙齿和下巴提取触觉信息,再传送回大脑。 糖+脂的威力:大多数甜食并不是单纯的糖,它们都含有脂肪。脂肪没有极乐点,越多越好吃,尤其是加一点糖的时候就更好吃了,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比如红烧肉想要好吃就一定要加点糖。 隐形的脂肪:脂肪具有隐蔽性。这意味着商家可以用脂肪增加产品的吸引力,而不必担心顾客的大脑对此做出激烈的反弹。许多汤品、饼干、薯片、蛋糕、派和冷冻食品通过脂肪输出一半或以上的卡路里,但消费者却不会认为这些是油腻的食物。 盐本身含有钠对人体至关重要,维持电解质平衡,参与人体代谢过程。并且可以改善口感,让高油高糖的食物没那么腻,同时盐本身有防腐作用,可以延长食物保存时间。对于加工食品来说,没盐就没有味道,没有味道就没有买卖。 从某种角度来讲,随着疾病越来越多,人们的危机感越来越强,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随着我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提升开始上升,我们更多的用知识指导生活,希望通过努力,可以让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回归,让健康回归。
现代食品工业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为提高食品的便利性,同时也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使用大量的盐、糖、脂进行加工。虚美隐恶的宣传手段让公众忽视潜在的肥胖、高血压…等风险。 >> 这种便利性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产品可以灵活地变换角色。 >> 食品中使用化学物质十分合情合理,只要使用的化学物质是安全的。 >> 盐、糖和脂肪都是加工食品的基础,这些企业在确定产品配方时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多少含量的盐、糖和脂肪,才能让食品的诱惑力最大化。 >> 产品内附带的奖品,这在行业内被称为“激励”。 寄托感情的物品,共情的人 >> 我们的想法就是,在人们生活中每一个特别的时刻,可口可乐都会出现在他们身边,”邓恩继续说道,“可口可乐希望存在于每个人的特殊时刻中。这个想法即使不是最绝妙的市场战略,也可以说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因为这个想法不仅仅是带给人们想象,而是使你身临其境;给人的感觉就是,你也处于那个环境中,正在喝着可口可乐,因为你也拥有同样的情绪背景。 信息差,顾客“牛奶脂肪的百分之二”,商家“牛奶的百分之二” >> 乳制品产业在减脂的牛奶上标明“低脂”和“2%”后才化解了这一危机,脱脂牛奶的销量也迅速超过其他牛奶。这里就有一个营销策略:“2%”的标签让消费者相信,98%的脂肪都被去掉了,但实际上牛奶的全部脂肪量才3%。多年来,很多推广脱脂牛奶的人士呼吁禁用这一欺骗性广告,但是没有成功。 >> 超市的所有产品都带有自己的目的性,毫无巧合可言。 >> 营销宣传活动就可以让你产生心理许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 营销就是为了让人们以更高的频率和价格购买更多的产品。
当代每个人健康与世界农业和食品工业息息相关,这类书助于理解。感觉篇幅稍长了些,阅读比较耗时。
健康饮食,少盐、少油、少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痛风等等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
这本书写了盐糖脂肪的所谓极乐点的寻找,从数据上看大家都知道其含量超标对民众的身体是不好的,但是总想尽办法在限制,口感,盈利中博弈,并产生了很多猫腻的做法。并且最后进一步瞄准12岁左右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有零花钱,而自己自律能力又差,又能撒娇让父母买单。而成人的午餐,都以快餐盒为主,也是争夺的战场,成年人在学习相关知识后是可以筛选食物,但是商家又常常在含量表上耍花招!
这本书尽管结论很重要但是太啰嗦,我给这本书来个一句话总结以节约后来者的时间。读完我的评论就不用读这本书了。 人从生理上渴望高盐、高糖和高脂食物带来的快感,而食品公司正是利用人的生理特点牟利进而引发了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为了健康要拒绝奶茶、可乐、糕点之类的加工食品,少下馆子,尽量自己做饭。总结完毕。 至于人为什么渴望高盐、高糖和高脂的食品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早期食物来源十分匮乏,高盐能增加人的活力,高糖和高脂能提供大量能量,这些都有助于人类生存。而不喜欢盐糖脂的人类基因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下被淘汰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食物越来越丰富,盐分和热量从短缺变成了过剩,经过几十上百万年演化所形成基因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人类基因演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工业社会发展的速度。鉴于管不住嘴是人的天性,为了公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节约医保开支,为了增强国民的竞争力,我认为政府有必要对食品工业进行行政干预。
本书饱含作者一片赤诚之心,揭露了食品工业中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与无奈,实属良心之作。推荐每个关注自身健康的伙伴们阅读。 尝试总结书中要点如下: 加工食品公司为了应对资本市场压力、竞争压力、成本压力,聘请工程师、科学家们研究“吸引”大众眼球的加工食品配方,发现了盐、脂在食品中恰当比例,即“极乐点”应用的惊人效果,导致这些食材在加工食品中普遍超标。 时代变迁,生活方式发生演变,普通公众因常识、时间或资金所限,无法抵制低价且盐、糖、脂含量超标的加工食品,逐渐成为这些食品的拥趸,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 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与此同时,食品行业的老总们信奉健康生活方式,大量运动且注重食品品质,很少或基本不食用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 曾经立法不完善导致了食品公司刻意隐瞒或者不强调其食品中盐、糖、脂的含量。之后在相关人士促进下,食品标签中化学原料添加才被要求。相关有识之士在教导大众争取自身健康利益、促进食品行业规范之路上也在不断努力。 加工食品行业作为重要的纳税主体与提供就业主体,其行业自身需要经营发展,也拥有强大的游说集团。政府相关部门在协调行业利益与公众健康时面临两难局面,因此决定加强对大众的健康教育,而非直接出台限制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当一些有良知的科学家与机构意识到存在于加工食品行业的严重问题时,一些内部人士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一些人推出了较为健康的食品,但无奈市场通常消极反应。大众不理智的消费倾向以及华尔街的看空打击了减少盐、糖、脂的食品实验。例如可口可乐的一位老大因为良心不安离开了公司,尝试研发健康标准的加工食品。 作者在翔实的调查之后,阐释了公司负责人、营销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公众、政府、医生、公益机构等在加工食品行业的逻辑链条中的作用,以警示公众:所有角色所做所为只因自身利益,恐怕真正能为我们的身体负责的,只有自己。No oneis coming。作为消费者,我们理应理性消费,为自己的健康负责。通过手中的money选票为加工食品投一票否定。如果我们对盐、糖、脂的偏好不改变,我们永远也无法期待食品行业改变。诚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口味会随着食用的食品所改变。清淡的之后味觉中对盐的需求也会下降。既然自律是真正的自由,为何不对自己负责,将盐、糖、脂限制在合理范围,尽力避免加工食品,重拾家庭烹饪乐趣? 此外,文中提到的一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也着实有趣,例如通过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分享极乐点的研究、关于人随着年龄增长对食品偏好的研究等等。 最后,文中提到的那位因潜移默化教育而进入食品行业的老总的故事就是润物无声的一个典型例子。关注教育的我时时刻刻都能读到教育的相关主题,这也是我读此书的意外乐趣。
食品中的盐糖脂和毒品一样,在含量到达一定的临界点之前,都会让人上瘾,分泌多巴胺,感受到快乐。无糖无盐无脂肪,则无买卖。因此,食品公司为了扩大销量,往往会在其产品添加过量糖盐脂,以达到人们所追求的‘’口感‘’。舌头中没有脂肪的接收器,脂肪可以让食品变得香脆(烤)、柔滑可口。汉堡产业中,每年大约有70多亿磅的碎牛肉是以脂肪为主的。(我觉得再也没法对着牛肉汉堡下口了)。汉堡是全世界屠宰场卖出的牛肉边角料混合物,油脂最丰富的叫“一半一半”(一半脂肪一半蛋白质)。他们和油脂较少的碎肉以1:9的比例混合。事实上,我们的身体,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食物和热量去支撑5、今后我要少油少盐,拒绝垃圾零食,多食瓜果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