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的,我可能更多的关注不是文学怎么发展,而是里面的好诗词,就像复习加重新学习一样。想起来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总在给我们讲一些诗词时候联系到其他课外诗词。如果不是以考试为主,大概我们能更多的体会到老师在古诗词方面的认知和感情吧
在一个视频中俞敏洪推荐,马上来读的。程老先生学识渊博,从殷商甲骨到满清文学,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花朵,信守拈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轻松愉悦中读遍中国诗词文,雅俗共赏。
鲜衣怒马,晨钟暮鼓,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会老,谁能不忆长安。
孤傲骚气屈灵均 隐逸自乐陶渊明 浪漫不羁李太白 沉郁顿挫杜子美 悠然闲适白香山 豪放大气苏东坡 细腻自然陆放翁 不淫不伤王渔洋
最开始是北大教授的讲座,被记录下来形成了一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完整的讲解了中国诗词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内容通俗易懂,十分有趣,推荐大家去读。
读的过程中脑海中始终浮现着一句话,浪漫至死不渝。浪漫绝不是囿于爱情中的词汇。诗经中有农桑佚事的浪漫,楚辞中有家国大义的浪漫,即便是唐诗宋词中,浪漫也是如水的,可以揉进五言七言上百种词牌中。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的想象与汉字的浪漫,让情感可以绵延千年,历久弥新。
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小书,内容扎实且流畅,顺手翻翻,一天便能看尽,不愧书名。书里有两个看法令我眼前一亮,一个是将司马相如跟司马迁做对比。司马相如的赋文像一个金光闪闪的盒子,灿烂夺目,文藻华丽,但将盒子一打开,里面空空如也。司马相如生前深受汉武帝喜爱,恍若文坛巨擎,但后世影响越来越小。司马迁承先父遗志,遭宫刑厄难,成史记绝唱。虽然生前没有因如果成就而飞黄腾达,但却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永恒记忆。另一个是将孟浩然跟杜甫同样写洞庭湖的两首诗对比,诗人的人生境界立判,名家与大家的差距立显,越了解杜甫,越佩服其伟大,其大胸襟大情怀融入诗文之中,越品味越感动越震撼。
虽然知识点依旧没记住,但整体语言通俗易懂,还是能很流畅往下看的
将读书时学的文章串起来了。 以时间为轴,将那时学过的诗词等串起来,有提纲挈领之效;也能看出随时代发展 历史演进可以思考一下各朝代不同时期文章之特征。确有一条明确的脉络。 偶然捧书,翻一两节,朗诵几首,乐事一桩。
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可看了不止一日呢。但是好的诗词不就是要慢慢琢磨,缓缓欣赏才对? 最爱李白,而作者也很是偏爱李白,于是我便更是心生欢喜。里面按照时间顺序大概讲了中国文学上的一个发展,很多的诗词都是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尤其是高中的64篇,更是背了不少,现在想想亦觉过瘾。 一直以来都十分喜欢诗词,觉得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笔下的诗词真真都是笔下生花,那么美,那么好。无论是意境还是内容,亦或是对仗,读起来总是那么美。多么想去看看古时候的人和环境,多么想去感受那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然之美,人文情怀。古时候的诗人,哪一个不是独具想象力的浪漫主义呢?即使是被称为现实主义写作的一些诗人我也觉得他们的浪漫主义,那种对于国家,人民,自己的思考和感慨是我们所不能匹及的。他们是那么的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我觉得吧诗有三品,神品,此句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而这不多的神品之句里,数我李白大大最多!接着是圣品,也是很好的,不过没那么神来之意,缺少灵气。最后为人间品,好诗固好诗,却仅限于为作诗而作诗而已。 哎,怎么办,就是喜欢李白。😂😂
人生感慨,感慨人生,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读本书,就像听博学老师在课堂上,点评诗词与历史。时不时,还能听到一些有关人物,事件的俏皮话或者八卦故事。 本书更像一本诗歌与各历史朝代背景的大纲。尽管,可能在某些技术细节方面,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他的观点。但是,可以认为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教授精英们,对于各历史时期诗歌的许多重要,经典,简洁的评论?唯一感到有点纠结的就是,想听好故事又要强调书文字的简洁,是乎不易统一?所以,这到底是听者还是讲者的困惑?其实,本书就是作者演讲汇编。 下面是挑选书中精彩的一个段子: “金庸先生,他捐资100万港币支持北大做国学研究,北大授予他名誉教授,并请他作演讲。这个人文章、小说写得文采飞扬,非常好,但他不善言辞,讲话不紧不慢、结结巴巴的。正是他开始时不紧不慢地讲了四句话,让北大学生掌声雷动。他怎么说的呢?他说前两年他到兰亭去。兰亭是什么地方?王羲之的家乡。王羲之何许人也?书法家。“书法家”太轻了,是“书圣”,以后不要说书法家,要说书圣。金庸是名人,到兰亭后,公园负责人摆好笔墨,请他无论如何得留下墨宝。金庸说,在这个地方,无论如何也不敢写字。后来又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是何许人也?杜甫是诗圣呀。草堂主人让金庸写几句诗,金庸说,这里是诗圣杜甫流寓住过的地方,我怎么敢在这里写诗呢!金庸讲完这段之后,他不紧不慢地说,我当时只想起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班门弄斧”;第二句话是:“兰亭挥毫”;第三句话是:“草堂赋诗”;今天到北大来演讲,我忽然想起第四句:“北大讲学”。学生们掌声潮起”。牛! 借用书友的一句话:“诗歌有什么用?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然而,“字句让人死,精意叫人活”。
此书名有点误导啊,我还以为是一本描写金榜题名的小说来。作为一本中国文学史的讲稿,窃以为书名还不如直白一点的好。 多少人因为书名而看的此书,我却是因为书名差点错过了一本好书!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是好诗,书是好书,看完受益匪浅。
十几年前听程教授的课,是比较认真的,笔记也记得详细。再读程教授的书,如同听他讲课,笔记记了不少:一日看尽长安花,文学艳香醉绕梁。
这是程郁缀教授在“中关村专家讲堂”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按照程老自己的话来说,他沿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一些基本线索和一般知识,加上了他对某些优秀作品的理解与体会,还发表了一些即兴发挥与随意议论。总的说来,此讲稿不能算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叙述的脉络很清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非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爱好者可将之作为入门书籍来阅读。[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