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已经成了刷无脑短视频的时代,已经容不下任何一个严肃和深刻的思考!不然,春节档口历史罕见的百亿流量关注,依然解救不了一个“铁链女”,甚至到今日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谁?国人没有记忆,下一个娱乐明星出轨新闻时,我们就会忘记这个小花梅还是这个李莹,不重要了!重要的会宏观叙事激动点赞就行! 这本书,实在读不下去。采访体加上方言的文字,枯燥的让人无法去深入的了解一个时代的伤疤。因为铁链女,找来了这本书和《盲山》,。国内被禁,只能优酷看了和谐版的。翻出去看了原版,结尾大快人心:次日清晨雪梅爹要带她走,被男人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不!应该是给剁了!至此黑屏结束。——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处于和雪梅一样的困境呢? 没有钱就借钱养猪,没有钱就辍学砍柴,没有钱就溺死女婴,没有钱就像养猪一样生一堆儿子。书本背后是龌龊,鸡蛋里面是良知;手术不用消毒,疯子妨碍交通;没有养猪也要交养猪税,想救女儿要先交解救费。绝望是拖拉机嗡隆的轰鸣音,绝望是永远寄不出的求救信,绝望是白茫茫大地望不到边际,绝望是举起菜刀用力地砍下去。警察是否会回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那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女孩早已永远逝去,这样的作品再无可能拍出,这样事情却正在上演。 李扬导演在解释“盲”字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来,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这个深度的电影,怕是别再想了。满屏皆是吴京,才是和谐盛世。真担心如蜻蜓点水般的《我不是药神》之类电影,也难再过审了……
相比于这本浮于表面、书名比内容还要扎实的访谈实录,被访者额头有多少条皱纹更值得关注。
整体上有种粉饰太平的感觉,另外,采访提纲感觉浮于皮毛,没有深度,采访对象也不是很乐意深度交流,某种程度上,感觉是流水账式记录,也没有相应的数据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和可建设性意见。从学术价值来看不高吧,看完这个访谈录,会觉得鲁豫真的蛮厉害的,还是能挖掘问题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展示某些婚迁女子的部分心路史,也是遵循了她们写作的初衷,还可以吧,给个一般。
味同嚼蜡。被访者大多显出麻木和无奈,后悔当初自己脑子简单,如今又因小孩也大了,就这样继续过下去了。
在序里这样写:在访谈中,强调被访者的主体性,尊重被访者的人格尊严和主体性表述,在访谈中注重倾听而非评论,注重理解而非判断。可是通篇看下来,这些女性面对的仿佛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她们还能倾诉什么呢?那一次次逃跑未果的女人们,她们说的对生活满意是真的吗?她们只是麻木了,认命了,不再相信人了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虽然是近年出的书,但访谈时间是在21世纪初。 虽然这本书让我看见了更多女性生活,但这本书还挺让我失望的。 书中的女性案例包括了:被拐卖、被骗婚迁、自愿婚迁的女性们。 这些案例揉杂在一起,让被拐卖妇女的声音显得那么微弱,让被拐卖的痛苦显得毫无波澜。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田野调查会是这样的,简短的问题与只言片语的回答。大多数被骗来结婚的女性都表现出了对现状的麻木和容忍,她们为了孩子忍受着继续生活。只有被拐卖的女孩表现出愤恨。 我反思,我是不是因为我看到的对话距离我的想象太远,以至于我对这本书失望?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案例?我希望看到更多更深的黑暗以至于我现在对各色灰暗不满足? 这本书当然只是冰山一角。一个被访人她说她“还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八个妹妹。”我能从访谈里了解被访人的生活情况,但我又该怎么想象这位被困在云南深处生活贫困但生育了16个孩子的母亲呢? 冰山下还有许多无力发声的女性,她们又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从未停下过的肚皮,脐带连着我 从未剪断过的锁链,铁链拴着我。
1,娘家普遍比较穷 2,娘家都有多个孩子 3,受教育程度都不高 4,没见过世面,渴望外出闯荡 5,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借助法律保护自己 6,很多都想跑或真的跑过,最后还是各种原因留下了 7,丈夫都是老实男人,当地找不到老婆的 8,从落后山区被卖到相对发达省市的不发达地区 9,说是被拐被骗,其实至少有一半是自愿的 10,多数过的还不错,没有传言中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1,所有被拐卖女子都来自云南,不知道有没有玻璃心的云南朋友跳出来😄
建议改成“非正常流动”吧,不然那些真实被拐,被虐待,被施暴,被拘禁,被刑法保护的女性哭声无人听见。
题材是好题材,但是问询方法太差了,提问提纲有问题,要考虑面对人群啊。
以前很多山上或者偏远地区娶不到媳妇都是去穷的地方买或者去骗,就连我们老家有些男的家里很穷娶不到老婆,就去外地进厂骗那些外地的女孩子,知识浅薄单纯就会很容易被骗,还有以前就有新闻就提及过大学生拐卖至山区被囚禁生娃之类话题,几年后后面她父母找到了她已经生了小孩舍不得小孩不回去了。
“被拐卖”和“婚迁”的性质截然不同。 访谈记录令我不忍卒读,这些妇女或内向或开朗或自私或自怨自艾,她们的生命都有着极为雷同的轨迹——想出来工作赚钱、上当受骗、拐到夫家(姑且称这些无力娶妻就想花点钱拐一个小姑娘的家庭为夫家吧)、生子认命、努力活着、经营家庭。她们甚至觉得丈夫不家暴就算好男人了,有读者感慨:“这样的女人要的真的不多。”人善被人欺,正是要的不多,才被不法分子盯上,被有皇位要继承的家庭绑住。这本质上就是恶毒者利用善良者的善良谋利。 诚然最后受害者都认命了(因为不认命的都逃走甚至死亡了,无法参与访谈);诚然苦难的根源在于贫穷与无知(地域所限、生活所迫,实属无奈);诚然这种相对“温和”的人口交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恶性的人口买卖(因为丰富的拐卖经验告诉狡猾的人口贩子这种方式代价低风险小),但拐卖终究是拐卖!利用山区妇女对外界的憧憬加以甜言蜜语般的哄骗,违背妇女本愿攫取利益,甚至将“拐卖”自我陶醉为“介绍对象”,看似个人的婚迁,实则是现成产业链的罪恶交易。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至少不应该这样。
转一下林麓川泽公号里的文字,用作这本书的推荐语: 几天前回复过一个邮件,20年多年前,我们报道过很多拐卖妇女案,知道其间复杂可能并非城市人所能想象。 媒体沦陷的时代,无法再坐等每天早上有人投递专业采访的终结性的新闻。多数人只能在信息泥沼中,如盲人摸象,凭借自己得到的一点,激情和焦虑地相信或否定。甚至一点在手,真理我有。 面对多元纷乱的、出于这样那样动机的信息,保持理性、保持虚心、保持审慎、保持兼听,只能这么一点一点,由正确或错误的碎片拼接,才有可能离真相更近一点点。而真正决定判断力的,是对真实的社会生态保持关注、持有常识。
在看了那么多访谈稿之后,在后记里我更期待看见的是访谈者对于访谈后的研究成果展示或者对于被访谈者的后续跟进,也许对于一本旨在成为基础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切面的书这样的要求显得有点过分了,但是真正的意义在于抛砖引玉之后玉在哪里。否则这一次一次的揭开伤疤,好几位女性因为痛苦迸发的哭泣,都成为了有首无尾的东西,一份冷漠的材料而已。但是这是她们的人生啊……更不要谈里面那位言谈里都透着痛苦的女性了,面对她急切需要帮助的呼声,研究者是如何应对的?当地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这些难道不也是值得关注的点么?而不是轻飘飘一句“谢谢你的配合”。对她们来说,生活比你的礼貌残酷很多。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能带我了解我并不了解的群体和她们的生活。而越读下去,我却越深刻感觉到了旁观者的冷漠和无力。而且书里也常有地方出现逻辑的错误、选词的不当以及提问的反复,也让我觉得疑惑。另外我还注意到另外一点,也就是不同访谈者采取的词汇和态度具有的倾向都不同,有个别真的能让人光从阅读就已经感受到了高知冷漠的视线,所以希望其他研究者再度从事类似研究的时候真的要切记本书伊始研究员的反思:要放下自己的姿态,不要高傲。你要了解什么生活,先把自己摆到那个生活里,用它的语言说话。
是一本被拐卖妇女的婚迁访谈实录,字里行间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和对命运的屈服,看起来被拐卖后满足于当今的生活,但其实只是不得不接受如今的命运。妇女不应当成为客体,婚姻不是男性宣扬自身主体地位的象征。
看差不多一半了,怎么说,作为一本书来说不算合格,看得比较累 访谈者事先统一设计大纲并随机衍生具体问题,总的来说包括:被访谈者的个人情况、原生家庭情况、婚姻情况、迁来原因(拐卖/拐骗/介绍/恋爱等)、两地对比、与原生家庭和现在家庭的关系、被访谈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拐卖/婚迁”这一事实的看法(eg 你会后悔吗?会不会觉得这件事改变了你的一生?)。 总的来说,接受访谈的妇女婚迁方式大概可以分为:外出打工认识、(自愿)经人介绍婚迁、(不知情)到当地才知情的婚迁、拐骗(以招工等借口)、拐卖(强制手段)。 在此基础上,她们的现状又大致可以分为较好(夫妻、家庭关系和谐、经济条件好、干活少)、一般(关系、经济或干活负担至少有一项不如人意)、较差(几乎所有情况都不满意)。 这两个因素极大地影响受访谈妇女对“再来一次,会不会后悔”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是自愿、知情婚迁的妇女,或者现状(相比家里)越好的妇女,整体越倾向于回答“满意”或“不会后悔”。 问题本身有的比较私密(对婚姻事实的看法类),或者一时之间不好总结,加上被访谈者性格、态度及文化水平的影响,回答大体相似,而且比较冗长,看得比较头疼。 但是这本书成书思路再粗糙,选题也是无可辩驳地好——编者本人在序中提,“……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男权/男性主流社会……妇女是一种客体化、他者化的存在。更由于在这个社会中,妇女被弱化了书写的能力、被剥夺了书写的权利而丧失了书写的机会……从这双重角度看,传统记忆中的历史是一种男人的历史,传统的书写是一种“男人讲述男人的故事”的书写,作为主体的妇女在其中是缺席的。”无论从增强妇女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角度,还是从观察和接近受害者、弱者(被拐卖妇女)的角度,都极有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访谈本身怀有一种自省。前言提到,“在访谈中,强调被访者的主体性,尊重被访者的人格尊严和主体性表述,在访谈中注重倾听而非评论,注重理解而非判断。尤其是在对......被拐卖拐骗妇女的访谈中,当她们的叙述和/或叙述的生活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中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并举纪年之例。被访谈者大多用生肖而非公元纪年,促成访谈者的自省。 这在我看来更可贵或者警醒于态度:我们关注被拐卖妇女,固然有同情,但也要尊重她们和我们一样的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有可能的话,争取从心灵上解除她们的孤独,从物质上解除存在的困难,提供“她们需要的”而非“我们认为应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