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温酒话东邻
    推荐

    以媒介为核心线索,论证了童年的消逝。(本文里童年的消逝,指的是一个概念的消逝)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童年的定义是通过进学校上学来实现的。我们常常理所当然地把许多观念的产生看作人类智力开化的结果。对于童年的诞生,我们应当感谢希腊人的贡献。他们虽然没有创造出童年,但是他们已经走得很近了,以至于在2000年以后,当童年产生时,我们便能识别它的希腊之源。 童年的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否则它不可能实现。假如文化被一种媒介控制,而这种媒介要求年轻人分离,才能学会非自然的、专业的和复杂的技能和态度,那么,童年的概念便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清楚有力而且不可或缺。如果文化传播的需求不要求年轻人长期隔离,那么童年将保持缄默无声。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阿卜拉克萨斯
    推荐

    期待可以在未来的阅读时光里偶遇到更多像尼尔波兹曼这样博闻强识的作者,此书的译者真的也很优秀。通读这本书,能达到颅内高潮的片段实在是数不胜数,全因为作者为我们捋顺了整个历史时代关于他论述的这个观点的发展脉络,很妙。 虽然长难句也经常让我卡在那边反复读几遍才能往下进行,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在一方面磨练提升了我阅读水平。我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本书,读进去这些思想,我觉得很庆幸。留在我脑海中的相信未来都会在某个阶段滋养着我。 其中对于一些希腊语中的“学校”概念,我印象十分深刻——“第一次听说“学校”=“闲暇”,希腊人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我希望这句话能一直时刻提醒着我闲暇时的行为准则。同时,通读全文,抛开波兹曼对于童年消逝的深刻观点不谈,他所认为的一个好的成年读者应当具有的几项能力,也成为我一生研究的课题—— 1.有活跃的个性意识; 2.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 3.能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 4.能操控高层次的抽象概念的能力; 5.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6.超凡的自我控制能力。 越读他的作品越能体会到他的个人魅力,我读他的书不仅仅是读他的观点,从全书中他闪现的幽默能力,以及他表现出的最多的高超的隐喻手法,才华横溢同时又心系国家、时代发展的波兹曼,也是吸引那么多读者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所谓童年的消逝,与我翻开这本书之前的第一反应不同,不是个人意义上的童年(比如说我原先理解的就是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某个主人公的故事)真的在消逝,全书在探讨的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时代问题,由中世纪及其以前的历史所追溯下来的历史问题。想来还是我的眼界太小,没思考过全人类的这个大问题。 正如波兹曼的另一本传世巨作一样,这一本也是需要多读才能真正让自己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去思考。 感谢波兹曼,时代的总结与反思者。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者与作家。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推荐

    初读此书,以个人认知,有点晦涩难懂。似乎大篇幅的描写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但后续细细品读,渐渐读到了博学作者的思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争议,一起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确让儿童过早的赶赴成人的队伍中,无可奈何的事实。可童年是非常宝贵的!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敢敢
    推荐

    “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 在中世纪,文化的垄断和知识的稀缺,童年和儿童的概念隐去,而如今则是电视、电脑和手机使得“童年的消逝”,在这个时代,不仅有成人化的儿童,也有儿童化的成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不清。 正如一位书友所说:“然而印刷术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极大程度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以及人类知识体系的完善,将人类尽早尽快地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某种程度上说是知识的深入让人类认识到童年的存在,而信息的爆炸让人类又失去了童年,当然这个过程中人类还失去了其他很多,童年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从前的我们没有注意到“童年的消逝”,如今我们对童年的消逝也无可奈何,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退步,就像当年印刷术使得“童年”这一概念的出现,或许未来也有先进的科技能够让“童年”重现,又或许这就是一种循环往复…… 文中讲到个人(家长)的应对措施“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从我们自身来讲,也是这两种方法:限制自己暴露在媒介的时间,多给自己一些清醒的时间;仔细角度自己接触的媒介的内容,不随波逐流,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在学什么,知道自己吸收知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和价值观。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代音
    推荐

    20200412代音读书笔记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作者系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1982年出版此书。阅读本书,跟随作者向上追溯“童年”作为一个社会阶段的产物如何随着印刷术产生,体味现在,看向未来,感慨它正在和将如何随着电报、电视的发明、媒介的发达而逐渐最终消逝。喜欢本书,作者在八十年代初,已经预见到近三十年后的今天,“科技无知”不仅绑架了我们,也绑架了可爱孩子们的童年,在“童年”还没有消逝之前,看看这本书,想想作为家长,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幻想、童真、好奇心和良知、拥有对无限美好的期待;让他们有一个“像样”的童年,有内在的坚定力量走向有意义的成年生活。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写作本书的想法起源于我个人的观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地消逝。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Y������有时确实有与作者一样感同身受的无力感。 儿童游戏,言简意赅地说,已成为濒于灭绝的事物。实际上,童年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现在还有谁看见9岁以上的孩子在玩抛接石子(Playing Jacks)、骑木马(Johnny on the Pony)、捉迷藏(Blindman‘s Buff)或边打球边唱歌(Ball-bouncing rhymes)这样的游戏?Y������是啊,跳皮筋弹玻璃球也消失了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洛克把心灵比作刻写板,恰好描绘了童年和印刷之间的联系。的确,空白书写板的比喻把儿童看作一本尚未写好的书,随着那些书页被填满,儿童走向成熟。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植物通过耕耘获得改善,而人类则是通过教育获得进步。”在此,儿童被比作一株野生植物,几乎不能靠书本学习来获得改善。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童年只要不被文明造就的、有疾患的倾泻物所窒息已是万幸。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但不论这两个比喻有多少区别,它们共同关心的一点都是未来。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翔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当今有关儿童的比喻中,对未来的关心越来越少了。洛克和卢梭都毫不怀疑没有成人面向未来的指导,童年依然可以存在。弗洛伊德和杜威澄清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一直在发展的童年概念的基本范例: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 正是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电子和图像革命走到一起来了。因此,正是通过电视,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区别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限的历史根基是如何和为何被破坏殆尽的。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电视不能分离观众。看来我们正在倒退回14世纪的局面,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话被认为是不适合未成年人听的。Y������同意作者,令人悲哀的倒退。 由于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是通过好奇来连接的,但好奇大半发生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分离的,儿童必须通过提问寻求进入成人的世界。由于媒介将两个世界合二为一,保持秘密所产生的张力在谜底被揭开时势必减弱,所以好奇的演算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好奇被愤世嫉俗——或者更糟——被狂妄自大所取代。于是,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一大堆的答案。简言之,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 在此我们必须记住,这并不是说电视是促成成人秘密被公开的唯一因素。我已经注意到,信息变得无法控制,家庭和学校失去了作为儿童成长的管教者的统帅地位,这个过程其实从电报的发明就开始了,并不是个新问题。每一个可以插入墙上插座的传播媒介,都对将儿童从有限的童年情感范围内解放出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电影,它在向儿童揭示罗曼史的语言和策略方面起了显著的作用。 英国胚胎学家遗传学家科学哲学家沃丁顿假定:“人类进化和选择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便是人类的儿童有能力接受长辈的权威和他们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没有那样的保证,儿童会发现怀抱希望、充满勇气和表现纪律是很困难的。如果说向儿童隐瞒成人暴力和道德无能的各种事实是虚伪,那么,这么做仍然是明智的。当然,为了帮助儿童成长的虚伪并不是罪恶。 从电视广告寓言里,邪恶的根源是“技术无知”(technological innocence),即对工业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益处一无所知。这是造成现实生活中不幸福、羞辱和不和谐的主要根源。 童年消逝的证据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出自不同的来源。例如,有媒介自身所表现出来的证据,因为它们不仅从形式和背景上积极铲除童年的概念,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降格的趋势。人们可以看到,有证据显示儿童和成人在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融合一气。相关的社会机构,比如法律、学校和体育运动也在改变原来的看法。在青春期年龄提早和信息传播技术革命之间,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巧合。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或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儿童和成人的价值和风格正在融为一体,最显著的症状表现在儿童的游戏方面,也就是说,儿童游戏正在消失。儿童的游戏已经成为成人热切关心的事情,它已变得非常职业化,已不再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世界。具有世界级能力的12岁的游泳选手、滑冰选手和体操选手不足为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较好的教练和训练技巧使儿童能够达到成人水平的能力。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成人为什么要鼓励这种做法?为什么成人要剥夺儿童自由自在、不拘礼节以及自发游戏的欢乐?为什么要儿童经受职业训练、集训、紧张和媒体大肆宣传所带来的种种辛苦?答案跟前面一模一样:传统上有关儿童的独特性的假定正在迅速消亡。比赛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比如名望、金钱、身体训练、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的荣誉。对于成年人,比赛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伴随着童年的消逝,儿童眼里的游戏也随之消逝。娱乐儿童的节目如今也同样在娱乐成人。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成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威和光环,尊敬年长者的想法变得荒谬可笑了。这种衰退正在发生,这一点可以从人们普遍漠视公共集会的规则和仪式来推定:学校里所谓的“纪律问题”越来越多,举行公共活动需要加大安保力度,声响极高的广播电台广播音乐侵入公共空间,传统上表达礼貌的话,比如“谢谢”和“请”,也越来越少听见了。我相信上述所有的观察和推断,都是童年衰退和相应的成人性格萎缩的信号。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许多成年人对儿童是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这个观点无异于14世纪所流行的观点,即儿童是微型成人。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最具反叛意义的是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事实上,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要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而且,这么做,需要家长在抚养子女方面付出极大的关注,这是多数家长都不准备做的。不过,还是有一些家长坚定不移地做这些事。他们实际上是在公然蔑视他们文化的指令。这样的家长不只是在帮助他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童年,而且同时是在创造某种知识精英。当然,短期来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旦成人,会很受商业界、专业领域和媒介本身的欢迎。长远来看,我们能说什么呢?只有这一点:抵制这个时代的精神的家长将促成一个所谓“寺院效应”(the Monastery Effect),因为他们在帮助延续人道传统的存在。我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它已经快要忘记儿童需要童年了。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
    推荐

    《童年的消逝》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自己还以为这可能会是一本描写人们的童真状态是如何消失的,没想到作者却是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生命周期是如何被外在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看来,自己以前可能因为误读书名而错过了很多好书。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本书的目的在于描述‘童年’概念的起源,它为何盛行了350年,又为何迅速地消逝。”总体说来,作者采用了类似于福柯所说的“知识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对“童年”这一特定概念的考察,分析个人的生命周期是如何由于外界科技手段的发展而受到影响的。生命周期理论的集大成者科利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背景之下,个人的生命周期主要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学习与准备阶段( 儿童与青少年阶段),工作与成家阶段(成人阶段),退休(老年)阶段。而促使生命时间具有三分结构性,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措施便是:教育与退休系统。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重点考察了教育这一社会制度在“童年”概念的出现与消逝中所可能发挥的功能。 简略来说,作者认为之所以西方中世纪的时候没有“童年”这一概念,是因为那个时候普遍缺乏“识字文化”、“教育观念”,以及“羞耻观念”(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这三点相结合直接导致了童年的消逝。)。但这些都由于印刷术的出现而被颠覆,也就是说由于“印刷和社会识字文化的出现,一种新的传播环境在16世纪成型了。”这种传播环境使得成人与儿童开始区分开来: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而儿童则是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通过追溯历史,作者指出在古希腊时期童年并没有被人们视作是区别于成年的年龄阶段,因此未成年人在人们的眼中并不具备特殊性。 在有关如何教育的观点中,波兹曼总结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卢梭为代表,认为过度的教育会破坏儿童内心的美好,基本上是一种对人性持有充分乐观主义的态度;另一种则相反,洛克认为儿童应当接受旨在使他们“变好”的教育,换句话说是使他们压抑天然的充沛精力的教育。在几个世纪的交锋下来,无疑是后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尽管世人一再强调孩童内心的纯真与善良,但我们依旧认为教育不但可以让他们保持这份纯真与善良,同时还能够压抑他们内心之中邪恶的想法,这里参见戈尔丁的《蝇王》,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在没有外界的规范之下,原本友善的小孩字能够做出多么荒唐与混乱的事情。 当然,作为一名传播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这本书里面对“电视”这种媒介所作出的分析尽管令人惊叹,但论据方面则稍显不足。“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在这里,波兹曼认为电视主要是以“图像”与“声音”作为内容的载体,不同于书籍能够创造出实际上不存在的观念世界,电视强调的是具体与实时,因此它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再者,“电视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因为思想是抽象的、有距离的、复杂的和有秩序的,而电视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因为人物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完整的。” 话说回来,这里貌似与麦克卢汉有关“冷媒介”与“热媒介”之间的划分相互呼应。而电视与书籍在带给受众影响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于,前者对于受众的要求极低,因此回到前文所说,“读写能力”所带来的区分在这里不起作用了。用作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电视不能分离观众。”(在这里,我提出了一些反对的意见。第一点:理解电视的形式确实不需要任何训练,但是在内容的理解上成人与儿童肯定是存在着区别的,就像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同一件事情的感受上也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想到的东西也不同。第二点:不知道作者所谓的复杂要求是什么,确实“看电视”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它比阅读的门槛会低很多,但是它同样不能作为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分界线消逝的论据,因为再简单的行为也是有着高低之分的。第三点:电视不能分离观众,但是分级制度可以。如果作者执意认为电视这样一种技术的出现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社会也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创造出虚拟的制度来应对。所以不用太过于担心,除非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文人的“杞人忧天”罢了。)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山茶
    推荐

    每个年代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时代烙印,他的思想有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也有现在看来不正确的地方。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YK
    推荐

    终于读完本书。尼尔波兹曼仍然用了《娱乐至死》里的批判模式,将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放大到了极致,电视时代,是一个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的时代。往后几十年再来看现在的智能手机时代,特别短视频风靡全球的近几年,儿童和成人,成人和儿童,眼前的信息无所阻拦,又何尝不是在共享彼此的一切呢。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ཟླ་བའི་མདངས།
    推荐

    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儿童不像儿童,成年又不像成年。这应该就是有利就有利弊的道理吧!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小可
    推荐

    看教材一时想不起媒介生态学家波斯曼(Neil Postman)是谁真是汗颜,时隔一年再次重温《童年的消逝》,好书,常读常新!~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Pluto
    推荐

    从童年的起源到童年的发展再到童年的消逝,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提供论据。非常出彩的是以下几点: 童年是一种社会概念,而不是一个生理概念,也就是说最初的童年不以生理年龄为界定标准。 童年既被认为是走向成年的一个环节,也被认为是原始的自然的天真状态。 童年的消逝也意味着成年的消逝,相对应的是微型成人与儿童化成人。 童年消逝的核心原因是电子媒体的兴起和印刷媒体的衰落,即技术发展。这使得儿童不需要对于大量文字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能力也可以从外界获取成人信息。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信息形式,决定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机会获取相同的信息,而信息的效果集中于态度与行为层面,电视无法扮演教育作用,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在不断迭代,被迅速的连续的新内容所掩盖 网络媒体,或计算机,具有一定的遏止童年消逝的能力。这里可能指的是对于新媒体使用的一系列门槛和与其对应的媒介素养是需要学习与提升的。另外,网络媒体也的确给深度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数字符号的形式拯救了印刷媒体,使其在媒体融合中重获新生。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逐层深入的分析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虽然娱乐至死已经被许多缺乏一定知识积累的读者进行了严重误读,但是另外两部才更接近于波兹曼思想的本质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乔木
    推荐

    本书的目的在于描述童年概念的起源,它为何盛行了350年,又为何迅速地消逝。 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童年概念的支撑,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童年概念的存在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最根本的,成人有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知识和伦理结构,当其达到一定的完整性的时候,儿童才真正进入了成人,因此成人和儿童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边界。 第二个是成人对儿童的羞耻心,这个羞耻心来源于秘密,秘密的基础便是第一个的边界,知识和伦理结构中的许多内容,是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对儿童阐述的,当我们感受到对儿童要有所隐瞒的羞耻心的时候,儿童跟成人的边界便也显现出来,“儿童”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概念。 但是,以电报、电视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技术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电视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的力量,这股力量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毕竟,看电视不仅不需要任何技能,而且也不开发任何技能。书籍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复杂性可以千差万别,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分成等级。与书籍不同,电视图像人人都能看,人人都可以看,无论年龄大小。 图像世界和以往的“阐释世界”大为不同。过去的世界,充满了概念、逻辑和抽象经验。它要求人们要富有概念思维的能力,具有对清晰、有序和说理能力的热爱。但是新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不知从哪儿来的新闻,它也使新闻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出现,因为信息的数量是随着新闻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波动的。不知从哪儿来的新闻意味着处处都是新闻,一切都是新闻,而且没有特别的顺序,人们被淹没在信息泛滥的海洋里。新世界创造了读者和市场,他们不仅消费新闻,而且消费各种支离破碎的、不连贯的、基本上互不相干的新闻。 而且,在这个新世界里,信息的传播是不分年龄段的,所有人一视同仁,所以成人对儿童的秘密也在逐渐消逝。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儿童达到成人所需要的努力减少了,边界模糊了。随着技术造成的客观上秘密的消逝,儿童变得早熟,成人对儿童的羞耻心,因为许多秘密孩子已经了解到了,也在逐渐消逝。这样发展下去,童年和儿童的概念就慢慢消逝了。 那么,做一个成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做一个儿童又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成人概念,那么,也不可能有一个清楚的童年概念。因此,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因为几乎跟成年相关的所有特征都是由于一个完全识字的文化的要求,或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要求而产生的: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由于电子媒介将识字能力推至文化的边缘,进而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各种不同的态度和性格特征开始受到重视,同时一个缩小了内涵的新的成人定义开始出现,这就是成人化的儿童。 成人化的儿童可以定义为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也就是武志红所描述的“巨婴”。 有一系列证据表明,年轻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在下降,无法达到“各年级”所要求的水平。我们还知道他们的说理能力和有效推断的能力也在走下坡路。这样的证据通常用来证明年轻人的识字能力普遍下降,但也同样可以用来暗示成人对语言的兴趣越来越小。 不管是在电视上、收音机里、电影里以及商业交易中,还是在街头甚至在教室里,人们注意到成人使用的语言并不比儿童有更多的变化、深度或准确度确实,当语言、服装、趣味、饮食习惯等等越来越趋于相同时,扎根于社会等级观念的礼仪实践和礼仪的意义也相应下降了。 并且,成人犯罪和儿童犯罪之间的差别正在迅速缩小,这几乎完全可以归结为儿童犯罪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了。 首先,我们要坚持要孩子们进行延迟满足感的磨炼或行为上的谨慎,或举止、语言和风格上的自我约束,要敢于把自己放在几乎与一切社会潮流相对立的地位。而且,要保证孩子们努力学习,成为识字有文化的人,出奇地耗费时间,甚至代价昂贵。然而,最具反叛意义的是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把握好度的问题。 事实上,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控制好孩子暴露在电子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要做到这两点绝非易事,需要家长在抚养子女方面付出极大的关注,这是多数家长都不准备做的。但是确实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想培养出儿童化的成人。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Mastery~
    推荐

    这本书算是对《娱乐至死》更为具体细致的衍生。自我感觉这本书的目标群体看似是儿童,实际是媒介掌控下越来越失去判断力的成人。“童年的消逝”同时也是“成年的消逝”,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媒介与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其影响下日渐沉迷。不仅仅是儿童饱受着媒介所散发出的巨大诱惑,成人更是深陷其中。边界的混淆与缺失,导致“童年”这一概念正在消逝。本书主要解释了字面意义上童年为何会消逝的这一原因,同时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对于敏感性知识内容,究竟要不要向儿童解释。 我也从中得到了答案,就拿性来说:成人所守护的性秘密应该分阶段按需求地普及给儿童,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正确的“性教育”。而不是在电视、网络文学、电影等地方将杂乱无章的一股脑灌输给儿童。作为已经失去童年的我们,需要维护儿童的纯真,也需要帮助儿童适当的保留一些“羞耻感”,不能知无不言也不能一言不发,如何做好阶段性的教育和启迪真的需要智慧。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噗噜
    推荐

    陆陆续续花了一段时间总算把这本书读完了,失望感大于当初看到书名的惊喜感。 先不谈具体内容,单从波兹曼对于观点乱说的角度看,他是站在对技术怀有敌意的前提下去谈童年消逝这个问题的,所以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不少倾向性技巧但立论相对薄弱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中,我常有一种他在通过事实的片面分析过度放大他想证明的理论观点,对于电视等现代科技的兴起持有一种极其悲观的态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波兹曼是站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去看问题的,那自然我们这种从小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成长起来的人,难免会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质疑。同时我也不认可波兹曼所说的童年概念的消逝对女性对儿童养育责任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冲击。儿童养育难道不是父母双方的事情吗?妇女解放运动让女性能够从家庭重担里挣脱,喘口气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波兹曼却觉得妇女养育儿童是不可替换代的,女性远离家庭就会导致儿童受到忽视,这逻辑太奇怪了,难道男的就一点力都不出吗? 不过这不代表我要全盘否定他,波兹曼在书中谈到的很多现象在如今仍有体现,甚至更明显。比如他评价电视变成了“第二父母”,现如今兴起的短视频发挥着比电视更夸张的作用,甚至都可以超越父母跃居到儿童生活的第一位。因此波兹曼所提到的一些观点内容还是值得我们继续去思考。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以技术发展对于童年存在的影响展开的。首先,印刷术的出现让童年在概念上得以诞生,书籍的大量印刷让成年人开始把一部分秘密隔绝起来,当只有接受了识字教育随之有机会探寻那些秘密时,儿童结束童年变为成人。紧接着,电视的出现让信息获取门槛降低,羞耻感也随之被减弱,儿童所能够看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成人无异,而图像显然比文字好理解的多,于是作者认为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早前没有童年是因为那是没有区分儿童与成人的清晰标准线,印刷术让这道标准线变得清晰,而电视,又再次将其模糊,儿童成人化,同时,成人也开始出现儿童化。作者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追根溯源都是技术,这我不是完全同意。如果说技术的发展让一些曾经很隐晦的问题得以暴露就是降低羞耻感,那也太绝了。只有无知的人才不没有羞耻感,相反,知道很多的人可能会因此萌生羞耻的概念,因为他至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这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否则可能真的会想作者所预想的那样,让事态朝更悲观的方向发展。 不过,我相信很多家长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毕竟他们和波兹曼一样,觉得电视不是什么“好东西”,即便他们自己也很痴迷。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ErlichLiu
    推荐

    可以说尼尔波兹曼并不是主要在讲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只是一系列观念、技术、文化等等变化影响下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乍看上去并不能让人直接理解,因此需要长段的叙述这当中各种要素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才能最后推演出来童年的消逝这一结论。但这本书实际想讲述的是这样的变化过程,你可以借助这样的影响逻辑,推演出来其它的变化。比如他在另一本书里提到的电视对选举的影响,我认为都是这一套逻辑推演得到的观察。因为工具自有其意志。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