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妙笔花生
    推荐

    推荐阅读,瑕不掩瑜,尽管“瑕”大多来自我个人的偏狭。传播学是庞大的知识网络,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书籍阅读,虽然说的是童年的消逝,但也有成人儿童化的隐忧。听说和《娱乐至死》搭配食用更佳,但是我没看过,我觉得和景观社会一起看也很不错。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
    推荐

    以为是晦涩难懂的,还好无障碍看下来了。作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著作,本书所揭示的内容令人震撼。作者采用了大量实例证明了童年的消逝,从一开始的不认同到慢慢被他说服,很👍。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邵耀萱DestinyShao
    推荐

    当每一轮新技术出现在我们身边时,兴奋之余,理应有所克制,因为技术的发展难以保持绝对的中立。 从印刷术纸媒时代到电视媒体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短视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中,看似人们学习的边界在不断拓宽、延展着,然而在诸多纷杂的信息干扰下,我们需要更用心地筛选、厘清与辨析,以确保收获高信效度的信息。 当我们回到学校教育的场域下,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是学习确定的信息/知识,缺少了自主探索的步骤,与其说这是童年在消逝,不如说这是人类进化的倒退,因为好奇心、感知力、创造力足以区别机器与人的不同。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灰蝉
    推荐

    该书描述了童年概念的产生以及童年的消逝,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有关童年的问题,只是觉得现在网络媒介的发展似乎对每一个人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抖音、快手、网络直播、消费主义、网红文化等的出现开创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让人感慨一种极端俗文化和哗众取宠的心态在侵蚀着人的灵魂。特别是在接触到的小孩里面,很多小孩在津津有味地向我描述游戏主播向我讲述抖音里面的很多东西,甚至我认识的小孩里面就有孩子假期的生活就是每天蹲在电视剧前面看各种游戏主播讲解游戏,被媒介牵着走的生活让我觉得荒诞又可怕。特别是近在咫尺的人,都在看着自己的手机,更加令人感到绝望。 很多人害怕自己的子女不能过早使用电子产品而落后于其他孩子,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告诫警醒我自己同时希望也能唤醒更多人去为之努力: “最具反叛意义的是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事实上,要这么做有两种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二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草莓酱🍓
    推荐

    童年的消逝意味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儿童和成人的服饰,习惯,兴趣爱好都趋于一致,成人的世界向儿童无隐瞒的开放,儿童成人化的同时成人也在儿童化。童年在印刷业,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下逐渐消失了原有的存在意义。抵制童年的消逝是长远的工作,学校或许是最后维护儿童纯真的净土,是过滤了的成长环境,对童年的关注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就如卢梭说的,要让儿童像儿童,不能让儿童像大人。[玫瑰]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张慧
    推荐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描述童年概念的诞生和消逝,视角独特,论证充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信息时代下的儿童世界,对成年人如何肩负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有很大启发。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燃啊燃
    推荐

    1.童年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一个生物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2.欧洲黑暗时代和中世纪并没有童年这个概念,那时候的成年人与儿童共享一个世界或者说,那时候的成年人并不比儿童持有什么优势,从欧洲的童话便能够看出儿童所接受的信息与具有现代观念的成人并无多大区别。《格林童话》里有关金钱、血腥、恐怖、性暗示、宗教等内容并不像现代人所具有的需要对儿童进行屏蔽的意识以保护他们。其实,中国古代的神话对于儿童或许更友善些,当然,其中不免也充斥着成年人的各种需要对儿童回避的内容。 3.印刷文明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巅峰,人类的智力和潜能基于印刷的便利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得到了巨大的开发和延展,但也并非只创造了红利,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不利。童年的产生是印刷文明看起来进步的发展,而难以逾越的阶级壁垒也是这个文明无法忽视的产物。 4.童年的消逝,是指其概念的消逝。它本身是被创造出来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只要还未达到法定的年龄,就不可否认童年消逝了。那么,概念里面蕴含的是什么,只要是这个词语还存在,并被运用着,那么即使已经偏离原本的概念,是算还存在呢还是已经消逝了呢? 5.作者的这本书比其另一本书《娱乐至死》更令我迷惑,迷惑我们人类的发展进程,迷惑始终无法全面了解的那个位于太平洋彼岸的被称之为美国的神奇国家,迷惑她的文化。就如作者在序章所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带有希望的书,它是悲观的,是我们在这个因为信息繁杂,能够囊括大多数信息却更加无知的时代里,迷失自己而无所适从的一个徒劳思索罢了。 6.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努力集中精力想把之前在看这本书时候的想法、疑问以及关于自身和周围与本书内容描述的相关事件写下来,可却发现脑子空空一片。写下的毫无逻辑,不明就里。我是从小看电视长大的,现在仍然能够很容易被电视、电脑、手机给撷取注意力、思考能力和绝大部分的兴趣。对此,即使努力阅读,却只能把那些看到的内容烂在脑子里,令精神和肉体的消耗作为代价。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梦凝寒轩
    推荐

    童年似乎在不可避免地消失,想要抵抗这种消失则需要父母在孩子的养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Joshua·Kim
    推荐

    除非你读懂了一本书否则你不能对坐着进行同意或反对的评价。这本书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是对现在依然有很大的意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和娱乐至死很像,这两种现象会有一些联系,但联系绝对大不到不需要读的地步。尼尔波兹曼所说的童年并不是生物意义上的童年,而是文化意义上的,所以有很多人会说:童年没有消失啊谁还没有个童年啊..... 这本书是一种警示类型的,他并没有过分抵制电视,也没有提出转变这种局面的具体方法(当然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运用自己的方法在面对这种冲击,比如坚持读书的人,陪伴自己孩子并尽可能给予他们一个完美童年的人),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洞穴假设,我们都习惯了这个娱乐时代带给我们的一切(电视出现的时候我们看新闻电视剧,手机出现后我们打游戏,刷短视频),而一旦有一些人来批判这种人类的堕落情况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反对他们,很多人把这看成一种理所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在这种情境下成长的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大家只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说个难听的话:骆驼在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他身上之前不知道自己会被压死。 不同时代对文盲的标准不同,我相信在印刷时代,文盲肯定是无法识字之人,无法流利阅读之人,而到了电视时代文盲是什么呢,印刷品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电视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空闲时间,看懂电视是不需要什么系统知识的,所以儿童和成人同时接受相同水平的“知识”,这让儿童和成人的接线越来越模糊,在看电视时人们很少看不懂电视内容,这不仅是因为看电视不需要任何系统的知识,还因为它的迷惑性,即他们通过图像让人们感觉自己懂了,不给人们思考的时间,但人们懂没懂是没人知道的。      到了信息时代,文盲是不会用电脑的人,但是使用电脑需要系统知识吗?除了需要用电脑工作的人(编程,影视制作,PS等),大部分人是不需要系统学习的,这可以从儿童很轻松用电脑打游戏或者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看出,电脑可以说是更严重的打破了童年与成年的界限,还有联合国那个对文盲的定义更体现了印刷时代的黄昏,现在很多人提笔忘字,但是却熟悉键盘打字,这也许对字母语言没什么太严重的影响,但是对汉语这种语言有很大的影响,鲁迅的把字母化的提议也许正在慢慢实现。 再说一下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大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在生活运用网络用语,甚至网络思维也在影响生活,手机的普及更是影响到了童年,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安静下来就把手机给孩子玩,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做法,现在的小学生青少年素质差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这个时代的错,是家庭的错...... 不知道什么时候童年会真正的消失,在那群从印刷时代成长而来的人去世之后童年就在消逝了,儿童化的成人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儿童,我真的不希望阿道斯赫胥黎的预言真的变成现实,且行且珍惜吧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 ” 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Emiya♏️
    推荐

    传播的媒介决定社会文化的特点,这种观点继承自传播学。本书即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一脉相承的作品,其文法和逻辑与之前所看的《帝国与传播》之中的逻辑如出一辙。莎草纸,口耳相传,羊皮纸,印刷术,各自的特点,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这本书则着重阐述印刷术之后的第二个主要媒介——电视(必须指出,在此之前,有一段很短的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广播),以及和之前的主要媒介——印刷术带来的阅读媒介做对比,会带来的变化。 在传播学中,我们所谈的只是普罗大众,把普罗大众看作是具有普遍人性的抽象材料来进行思考,当然是必需的,同时也一定会对真正的社会发展的某些评论失之偏颇。——很多时候你可能不会同意书中的观点,那只是因为他所说的并不是你自己。 在这种前提之下,得到的结论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传播媒介不仅仅和技术相关,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具体而又有代表性的因素,同时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反作用。 现代的电视媒介带来了对于视觉的依赖,同时也就使得人们注重明亮的色彩,欢快的音乐,轻视之前的媒介——印刷术的阅读,这样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文化的改变: 其一,电视媒介不像阅读那样,有识字的限制,哪怕是年纪尚幼的人也会喜闻乐见,这样,在之前印刷术文化中,成人和儿童的知识鸿沟也就逐渐缩小,乃至消弭了。这是先觉条件。 其二,电视节目中,必定为了追求节目的效果,不断的加深其感情的渲染和想法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那么社会文化就必然会培养出,只追求感官体验,不在乎理性思维,不会考虑的结果的人。这一点可以称为成人的儿童化。 其三,在这种条件下,由于电视传播特点的无差别性,个人的隐私,性暗示和性知识,对于年龄小的人来说也非常容易获取,禁忌的消逝进一步带来的就是儿童和成人没有明显的区别,儿童也知道成人的禁忌,那么成人也就不需要在考虑禁忌这回事了。这一点可以叫做儿童的成人化。 这样的一个“新世界”中,儿童这个概念渐渐变得没有区分的意义,这种把年纪小的人看成小型人,而并非无知的人的文化正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所以才会有彻底消除成人和儿童界限的呼吁,这是必然的结果。 以上。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静JING
    推荐

    未来,儿童世界将消失? ——评《童年的消逝》 文/青禾 在西方,“童年”只有不到400年的历史。现如今在媒介带来的传播环境改变下,“童年”与"成人"的界限更是模糊化,作为社会发展产物的"童年"正逐步衰落甚至很有可能消失,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表达了深重的忧虑。 严格来说,这是一本学术书。尼尔波茨曼以一个学者的严谨审慎,理性而睿智地探讨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趋势。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童年是人类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我们从不会质疑,"童年"这个概念究竟存在了多少年。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尼尔波兹曼提出了一种观点,童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详细解释了欧洲中世纪童年诞生的三个条件:印刷文化、学校教育和羞耻心。 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重点,尼尔波兹曼之所以不惜笔墨阐释童年是社会的产物,原因在于,他想更明确地强调媒介如何改变传播环境并对童年造成影响。 尼尔波兹曼认为,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人类传播方式的改变,由口语传播转为文字传播为主,从而引起了个人主义的觉醒和学校教育的诞生。由于文字能力需要习得,掌握这种能力的成年人拥有了儿童"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的决定权,成年人存在儿童不应知的秘密。于是成人创造出一套于儿童应有的歌谣、故事、游戏,童年在欧洲中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诞生。 反观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来得更为漫长。目前,系统论述中国童年历史的著作,仅有熊秉真多《童年忆往》,且并未对童年作出明确界定。暂且以尼尔波尔兹曼的观点,"童年是社会的产物"的角度出发,观照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童年"概念产生得更早,但"消逝"的阶段也更为迅速猛烈。 欧洲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间接导致了"童年"的产生,而中国有关童年的论述却远早于雕版印刷术产生之时。 尼尔波兹曼认为,衡量"童年"存在的标准,是成人与童年之间是否存在秘密。 在印刷时代,成人有意识避免儿童接触色情和暴力信息,注重对儿童羞耻观念的培养。以这个标准来出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虽没有印刷文化,但诸子百家的教学之道已极其强调对人的教化,尤其儒家强调的礼义廉耻,更是着重于对儿童羞耻心的教化,这表明,中国的童年产生于更早的时期。 但从发展上来看,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童年又似乎根本不存在。因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童年"与"成人"的概念始终模糊,男孩自小便被教授四书五经,未来考取功名,女孩被要求三从四德,为嫁人做准备。由这个层面来说,他们所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成人化的,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秘密,所以,又可以说,直至清代,中国都没有童年的概念存在。 当然,用西方的观点来衡量中国社会并不尽然。我更愿意相信,中国古代是有童年存在的,王阳明对于儿童教法的探讨便是例证。及至近代来说,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一切,似乎与当下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更吻合。 尼尔波兹曼担忧着印刷文化和随之而来的电视文化、电子信息环境将彻底导致童年的消逝,如果说有一种媒介可以阻止童年的消逝,让童年继续存在,那么唯一可能的是电脑。因为电脑与中世纪文字出现时一样,需要人们习得专业知识才能掌握,只要需要这种习得的过程,儿童与成年人之间就会因信息的不对等而存在界限,成年人可以控制儿童接触的信息。 但事实是,媒介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波兹曼的预期。通信技术由2G、3G至4G的迅猛发展,今天手持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任何一种媒介,儿童们都可以自由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儿童已经失去了属于他们的歌谣,他们不会再唱《丢手绢》,不会再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不会相信有大灰狼会把不听话的孩子抓走的故事,他们总是打开电脑、拿着手机、带着iPad,聚在一起打游戏,他们唱《小苹果》《大王带我来巡山》之类的流行,他们看成人化的娱乐节目比如"跑男"。 然而,尽管如今"儿童"的童年被改造,我并不认为童年会消逝。尼尔波兹曼本人虽然表达了对童年衰落的隐忧,但还有更重要的观点不容忽略,他认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无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 今天童年并未消逝,而是"成人"和"童年"的概念模糊化。儿童依然以他们的天性享受着童年的乐趣,尽管是以一种我们此前未经历过的媒介带来的生活方式。 尼尔波兹曼在此书12年后的再版序言中写道,"如果自本书写成之日至今,童年消逝的一些趋势至少被抑制住了,或者扭转了,我会感到欢欣鼓舞。至于我曾经预言将要发生的事却没有发生,那些我知道将要发生的却不会发生了,这并不会给我个人或这本书带来羞耻。" 今天我们重读此书,亦该秉持这样的态度。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叶子
    推荐

    尼尔.波兹曼身为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以专业角度洞察到媒介科技的发展对精神文化的影响,《童年的消逝》是《娱乐至死》的一个分支。先从儿童概念的出现及发展讲起,接着谈起了童年的消逝,且这种消逝是因为煤介的进步带来的,听来令人沮丧也揪心。虽然是以美国观察到的现象为例子,但其实我们现在身边的现象与之相差无几。电视及网络的蒸蒸日上,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信息快速、多而杂,不管是什么信息内容,包括教育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占去了我们的思考时间和体验时间,儿童与成人的概念正在模糊,或者说是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这些现象只要稍微注意观察,都不难在生活中看见,如何解?这可不是简单的问题,就连作者也只能是评论与忧虑,暂不知确切的解决方法,只敢在文章的最后,建议性的提了六个问题,毕竟这是一个大现象,关乎人类发展路上的文化问题,也许是矛盾必然存在的问题。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穆欣
    推荐

    ✨结合自身来看,我的童年有泥巴,有花有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埋葬了一只死去的麻雀,我们为它做了墓碑,虔诚祭奠它。那是我们第一次对生命表现出自发的敬畏吧。到后来,家里有了电脑,《美少女战士》的动画片给了我喜欢,友情至深的隐喻,当时的自己为之动容(哭过好几次)又看了刘亦菲版的《神雕侠侣》。还在小学的自己好像已经懂得了一些爱情(当时有过冲动)但又因为家庭教育的原因,把自己保护的很好(很感谢父母对我的正确引导)就这样我度过了我的童年。 ✨但现在的孩子,一接触社会就满级装备,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不断糊化。儿童的特殊性在于可塑能力非常强,一张白纸被媒介隐喻笼罩的后果就是成为不会思考的“数字劳工”。正如波兹曼所说,我们将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从零开始学Python大数据与量化交易
    Cindy Chen
    推荐

    #幸运的是,大后方孩子的童年还保存得较好~ 想这样表达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突然有种认识到教育不公平的积极面的感觉,也不知是不是该喜…… 读完《童年的消逝》,才似乎终于弄懂了这本书的“童年”所指,应该是代指成人之前无忧无虑的时光,虽然很傻(也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书中“童年”这个概念和“成人”相关,“童年”走向成人的过程,就像是不断解开秘密的过程。小时候总是憧憬着快点长大成人,能像成人一样想干嘛就干嘛,拥有神奇的各种权利,很自由。虽然长大后发现并非如此,只是我们想象的成人世界太美好。权利是与责任、义务并存的! 要理解波兹曼所讲的“童年”,总要与识字能力、教育、羞耻心这样的关键概念想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卢梭会认为“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其实这里的“阅读”只能从狭义上的读书去理解。 这本书里最有助于理解关键概念的是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时间线的整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读者所说的“童年”;刷新我认知的是第四章“童年的旅程”中关于“洛克派”和“卢梭派”的梳理惭愧的是一个学了五年教育的人还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大家思想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和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两章有共通之处,都是在表现电子信息环境让童年消逝。 其中首次接触关于媒介的论述,让我对今天的信息化环境、儿童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也正在追芒果TV的《以家人之名》,于是实践结合理论,能比较好地体悟为什么说媒介“强行把整个文化从壁橱里全部搬出来示众”,广告时间之长、设计范围之广,确实令人震惊。结合《娱乐至死》前面关于媒介的论述,也能更好地理解媒介真真切切地影响着童年在消逝。此外便是关于信息、技术的讨论,也是让人受益匪浅。 说回到主题,幸运的是,大后方孩子的童年还保留较好,虽然也在被电子产品一点一点地吞掉,但是由于成人权威的控制,还不至于消逝得太快。而且,在他们手里,电子产品更多是一种游戏媒介。 疫情居家期间,由于跟邻居家的孩子越来越熟悉,也就能较好地观察(后面也有参与)现在的孩子都在玩什么,心里也会不自觉地比较我的童年游戏和他们的童年游戏(正好上半年有儿童游戏的课程,并且出于作业需要,回顾了那时候喜欢玩的游戏)。变化还是有的,比如游戏规则、游戏方式等;熟悉的也是有的,比如游戏内容,如跳皮筋。过去我们以运动游戏为主,现在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很多游戏丧失了野趣,并越来越多地与电子产品相关联。这也不能怪孩子,因为环境是这样改变的,“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 最后想引申一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结果,而不只是童年,或者成人。但是,我们的生物属性,我们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也许实现了一种平衡,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就能重新找回童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