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编译器

自制编译器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自制编译器
    陈冲影
    推荐

    从潘绥铭教授起,到潘绥铭和黄盈盈教授止,中间展现着十几位不同学者在性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反思总结,是现场重现也是人生价值的感悟和升华。作为读者,我感受到的是每一位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对学术的严谨和反思,对小姐的尊重和感念,也隐隐感受到了这一师门的脉络和传承。 真诚,发乎于心,贯穿研究始终,从开始问卷的设计,到现场一层层打开关系进入被研究主题的内圈,用主体建构的视角,以人对人的角度去交流,去理解,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回忆自己曾经的社会调查,似乎浅薄的多,也疏离的多。社会调查强调调查者的中立性,可是,也许正向书中探讨的,在调查某些特殊群体的特殊内容时,保持适度的双向关系,才更有利于收获到最真实、最有质量和层次的研究数据和信息,也才得以提炼出最接近真实的研究成果,我们也才有幸得以看到这样的知识传播。 期待可以看到潘教授和黄教授更多的电子书籍呈现。

  • 自制编译器
    静默如谜
    推荐

    读这样的书,会为自己没有读研甚至读博感到一点遗憾。也许在别人眼里,文科生读这么多书,研究那些问题,都意义不大,无关痛痒,但我们知道不是的。在我看来,读书越多,这样的研究越深入,越能让我们谦卑及悲悯,对人生之复杂、多艰有更多理解和包容。

  • 自制编译器
    suki
    推荐

    简单的了解田野调查之后,对探访中国背后角落的研究者们肃然起敬,很多思考的方式以及感受值得我们借鉴。 行动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上将心比心。

  • 自制编译器
    🐳
    推荐

    前几篇还不错,看得多就发现同质化太严重了,说来说去就那些事情。田野调查多么不容易,如何保证调查质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到底如何相处如何展开访谈才能保证访谈质量,小姐给他们的震撼有多大。真没必要整理这么多篇。

  • 自制编译器
    推荐

    在非学术化的叙述中,有浓厚鲜活的生命色彩。 潘绥铭、黄盈盈所带领的团队在中国的性别与性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中深耕多年,成果丰厚。感谢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感谢那些新旧交替的生机与活力,性研究和性别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上场,今日仍旧在场。 定性研究的“难”,在于接触和理解。接触,应当是黄盈盈的“自甘堕落,放低自己的身板……别拿她们来满足你的道德优越感”。理解,如潘绥铭所说,抱着特殊的定义接触“小姐”,却发现“小姐”和其它女性劳动者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尤其在这样一个糅合了社会底层、边缘人群、两性权力地位等多个标签的领域里,做着甚至可能不被身边人认可和接受的研究工作,其曲折和辛酸怎可道清。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研究方法的思考,是研究者多年经验的积淀,有志于定性研究的人值得一读,可惜我不适合投身此业。 分享一段摘录: 这件事加速了我对“性议题”中女人权力地位的反思。如果在 “性”的话语和实践中,女人只能是被动地迎合、羞怯地回避或者是惊恐地拒绝,那么“性”永远是横在男女平等之路上最深的沟壑。如果针对女性的辱骂和讽刺最后终究要落在我们受之父母的肉身,并且无力回击时,那么,女人们读书、工作、参与社会事务都不抵最后在“性”方面的羞辱和失利。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实。

  • 自制编译器
    Alex
    推荐

    关于接触性社会学,第一次是在15岁左右的年纪(看了一位女性亲身体验底层性产业,她直接去当“小姐”。);第二次是高三时期(躲在出租屋里看潘教授的《存在与荒谬》电子书);期间也看了王小波与李银河共同写出的关于男同性恋的调查文章。

  • 自制编译器
    别來無恙
    推荐

    人类学应该肩负起对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书写来自弱者的话语和声音。人做学问,学问也在做人。性行为并不都是按照男女性别来划分的,也可以按照快乐不快乐来划分。因此,所谓同性恋与异性恋,只不过是社会的人为分类的失误。

  • 自制编译器
    森林女孩
    推荐

    整本书是各个不同的调查者的调研心得的集成,第一部分基本都是关于小姐/红灯区有关方面的调查,第二部分则是关于社会其他方面的调查,比如有未婚人流、残障人士、坐月子等等方面,相比之下,第一部分很具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各个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调查者有不同的故事,第二部分则是点到为止,但还是让我觉得很震惊很感兴趣。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性话题的书吧,小姐们出卖身体的劳动,在她们看来,并不是“性”,也没有性的快乐,性爱对于她们而言,什么时候是性,什么时候只是出卖身体,有着很明晰的区别。对于我而言,可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她们,不再和以前一样只是远远的畏惧和同情,她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值得被尊重和爱护。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这究竟算不算一份工作?怎么面对卖淫这样的说法?是否要让她们的存在合理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索,我也很期待未来的答案,而我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至少减少了一些对小姐的距离感,我是觉得可以不必那么武断地觉得这是违法的,如果能够确保安全、卫生健康等等的情况下,小姐们的存在未尝不可以变得合理合法吧。当然,我的观点还是很不成熟,但我会持续关注这个话题的 文末的调查方法论也是写得很好!很值得再看!

  • 自制编译器
    博麗靈夢
    推荐

    潘绥铭的徒弟们讲的田野调查心得。除了个别人可能因为刚开始从事研究表现出一点奇怪的优越感以外,大部分人都表示在田野调查中增长了阅历塑造了人格,对生活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学术塑造人,而不是仅仅高高在上研究人。

  • 自制编译器
    小牛马
    推荐

    一本巨作,记录了黄盈盈,王昕,杜鹃,江秋雨,游珍珍,张娜,赵军,张楠,刘中一,王文卿,姚星亮,潘绥铭,夏冰,鲍雨,王晨娜,王小军的田野调查实录。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书籍,只能算是一种“社会学学者关于田野的经验与感悟”,对于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对在进行田野调查时调查方式的反思,只是能帮助社会学的同志们在做田野的时候少走弯路,作者们也希望以后的调查可以做的更好。 最喜欢的是赵军的义行江湖那篇,有的时候道德和法律真的是相冲突,两难的抉择。书中大部分都是在讲性工作者,在二十年前,互联网不是那么发达的今天,大部分人对于性工作者都是一知半解的,这些内容应该是很吸引眼球的。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表面保守,背地里极度开放的社会。潘绥铭教授他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一次进行的全国范围随机抽样调查,这个数据和北师大校友性行为调查报告两份报告都是极具参考意义的。

  • 自制编译器
    一握砂
    推荐

    翻来之前没有看到封面的“调查笔记”四个大字,以为是调查结果,没想到是潘门下众弟子的做田野的心得和反思。 书中能看出命题作文的影子,内容上良莠不齐,刘某人那一篇读下来令人感到生理不适,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令人感到非常可怜。“人做研究,研究也在做人”,这一点希望铭记于心。从各人的文字里也大约可以看出各人的性情。 最重要的感受就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普通的人来看待是非常重要的。放下先入为主的偏见,从零开始,试着理解对方的生活逻辑和生存技巧,搭建起连接双方的桥梁。

  • 自制编译器
    子非妤
    推荐

    挺有收获,第一次完整看完社会学书籍,调查方法和人情世故结合巧妙,实践中发现与书本货不对板,从惊诧到接受,book smart 和street smart都令人印象深刻

  • 自制编译器
    🍊 Verano。
    推荐

    介于推荐和一般之间,最开始看此书源于对现场田野调查的好奇心理,不同研究者的表述方式不同,有略晦涩难懂的学术性表达也有尽力以平实朴素语言的描写 一直觉得研究的目的是呈现,尤其是作为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应该也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吧,只不过呈现的结果可能略显不足,胜在真诚

  • 自制编译器
    犬小筑
    推荐

    相较于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社会田野调查的书,这一本显然好很多。不仅让读者了解了边缘人群的真实状态,而且可以学到实用的调研方法和采访方式。(前几本无异于录音文字稿)

  • 自制编译器
    Ye
    推荐

    翻完了整本书也没看到跟学术或是学术/田野反思相关的文章,也没有对小姐这个群体有更深的了解或者讨论。本书大可以加个副标题“学生抒情日记”  不明白此书出版的意义何在,读完只感受到了这些博士生特有意识的澄清自己的读书人身份以及极力撇清自己和小姐社会属性的不同。如此看来,在田野中把自己置于什么样的位置确实是需要探讨和自我思考的,想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诚实面对自我的机会。 又感:真诚的文字在这个社会真是越来越珍贵和难寻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