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希望在生育之前,如果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经济能力的前提条件,请评估一下自己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成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是否能够接受在维持生计和抚育下一代中平衡,工作是为了实现职业梦想还是糊口?能不能接受忙碌一天之后还要回到家中开始另一轮值班? 以及设想抛开所谓社会责任感,在有人帮忙,经济优渥,伴侣贴心的情况下,愿不愿意生育?会从生育当中获得重生和完满的感觉吗? 还有,是心甘情愿要这个孩子而不是我可以要一个,或者两个甚至是三个孩子。生育不是社会责任,女德标准,躲避现实的港湾。选择和不选择,都应该以个人自由和个人实现为大前提。
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何后悔,以及我们为了生养他们而付出的代价,是很重要的。因为社会使我们相信如果不这么做,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我们将无法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看待不生育和不打算领养孩子的人的——他们的人生浪费而多余。我们当然‘为他们感到惋惜’,但在内心深处,我们羡慕他们自由、毫无负担的人生,他们不必放弃和牺牲自己的人生。 引自原文。 2022.3.8 第十一本。
肤浅的认为如果人类要延续就必须有人生孩子,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生孩子,那么还有什么可讨论的?生与不生没有讨论的价值,只有如何如何改善生育条件与降低生育分险和伤害才是有意义的。 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前首先是个人,从人的角度去看“人”这个种类的存在是不是很重要?目前除了女人生育还有别的方式让人类延续吗?没有吧?
我对男性、异性恋婚姻、父权制社会、父母以及为人父母都挺失望的。重男轻女的家庭和社会是我厌男的根本原因,我有着无法排解的愤怒和嫉妒,所以我拒绝异性恋婚姻、拒绝生一个天然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厌恶,失望,愤怒,嫉妒,怨恨!
人生哪有什么必选项,有的是因为性别而被强行“引导”的方向。人生的重要选择诚然常常被偶然性支配,但更多的时候只怕是一种无意识的循规蹈矩,在选择之后的经验才是我们反思的阵地。所以,《成为母亲的选择》这本书的要旨大概是让那些已然成为母亲的人知道,哪怕你曾经有过无数个和这本书里的妈妈一样的念头,那些念头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让你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母亲,糟糕的人,甚至让你感到绝望,在道德上自我谴责,在精神上钳住自我,都并不是一种孤独的体验,甚至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只有这些经验被看到,才能够让多样性的选择和经验成为可能。
“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为何后悔,以及我们为了生养他们而付出的代价,是很重要的。因为社会使我们相信如果不这么做,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我们将无法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看待不生育和不打算领养孩子的人的——他们的人生浪费而多余。我们当然‘为他们感到惋惜’,但在内心深处,我们羡慕他们自由、毫无负担的人生,他们不必放弃和牺牲自己的人生。” 社会规训下的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权利,成为母亲这个选择太伟大了,它的伟大对于女性来说是饱含反噬的,成为母亲你势必会牺牲自我,而且在如此夸大生育需要却没有健全各种保障女性权益机制的社会,这个生育的决定必定是谨小慎微的。
这本书中,和“后悔”这个词出现频率一样高的词是“责任”,大部分女性是因为完美母亲的职责需要牺牲太多自我而后悔,这些牺牲包括时间、金钱、情感全方位的付出。很多女性都表达了自己非常爱孩子,但是相比付出仍然非常后悔成为母亲。也有些女性表达了自己就是没办法全心爱上自己的孩子,虽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百般努力扮演着好妈妈的角色,这样的母亲因为内疚心理压力会更大。有些女性是因为配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经济压力大而后悔成为母亲,但采访中更多的是配偶已经承担了甚至是大部分育儿责任,家庭也有经济能力,但还是没办法接受母亲责任的女性,“对我来说责任就是一个问题。”有因为育儿耽误自己的事业感到后悔的女性,但也有很多女性并不是因为家庭事业不能平衡才后悔生育的,相反,很多女性正是认为生育会成为发展事业的压力才后悔的因为养育需要金钱,还有很多人对职场根本没有兴趣只是想把育儿的时间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享乐,也就是说“职场”和“生育”并不是二者必选一的问题,这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下的创造的二元选项,这只会让很多人更加不敢说自己后悔成为母亲,因为她们并没有也不准备有很好的职业规划、或符合社会规则的所谓自我价值实现。很多女性不能表达后悔的情绪,还因为害怕被指责“那你为什么要生”。但是和很多事情一样,生育并不是一件可以提前规划好一切然后执行的事情,特别是这件事还会延续很多很多年。生孩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根本没想过,有时候是社会压力,有时候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时候是冲动的结果,有时候是事后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大家都能理解人经常会因为这些原因做出后悔的事情,但是却不允许女性因此后悔生育。 可能因为孩子是社会的希望,因为相比成年人孩子太弱小了最需要保护,反正现代文明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一点我自己也非常矛盾,虽说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没有道理,但到了孩子身上就还是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我虽然会问“为什么”,但自己也一直努力在成为符合标准的完美母亲,当各种育儿指南都告诉我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某些方面、或这样对孩子有好处时,会尽力按照各种指南去做,这一方面是爱,一方面是认为父母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因为孩子只能仰仗父母。看电视剧《梅尔罗斯》的时候,除了父亲是罪魁祸首,人们应该也会指责母亲的懦弱,指责她没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指责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现代社会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母亲的责任就无法避免,但至少大家可以理解有些人对这样的责任有很大的压力或者就是做不好,也许这可以推动将育儿责任更多的交给社会?总之作为一位非常爱孩子但天天劝人不要生育的母亲,很多时候我自己也非常矛盾,只能说在很多事情上作为第三者,我不愿意轻易的站到责备父母的立场。 台湾片《瀑布》也有提到这个问题,剧中的母亲非常爱孩子,但是她却不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两人也没有办法互相理解。这部剧还是以母亲患精神疾病为借口,表达了她的难处,可能大家仍然很难接受一位健康的母亲不强大、不完美、不能理解孩子、不能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这部电影是《阳光普照》的导演的作品。相对于国内那些不停指责父母对照现代育儿方式来说不够完美或非常失败的电视剧(很多指责是对的),我觉得这些电影进一步开始讨论现代父母的艰难和需要理解的处境,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最近还看了一部格鲁吉尼亚电影《我的快乐家庭》,是一位中年女性离家出走的故事,她抛下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抛弃了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自己租了一个房子独居,并没有什么原因,就只是为了按自己的喜好过得舒心。但电影中她的孩子都已经成年了,家人阻止她离开的时候她也是说:“你们都可以照顾自己,为什么一定要我留下。”如果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呢?就是,女性为了自己过得舒心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和母职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许多母亲会感到孤独。她们觉得自己被留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重新展开探索,以找到原本的人生脚本中不存在的可能路径。”
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让人后悔 成为母亲更是要赌上自己的后半生 所以母亲是伟大的 但是也没有人说不允许母亲后悔啊 你不能既想当伟大母亲又想自由自在不负责任吧 没有这种好事 父权社会是从原始女权社会发展过来的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 期待女权主义者们开创出新的社会体系 砸碎父系社会的枷锁 看好你们呦
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然而让更多女性有选择权,确保更多女性有机会主宰自己的身体、决策和人生,主宰自己思想和感受的道路仍然漫长。事实上,现在这些不想为人母的女性仍然被贴标签、遭受谴责及惩罚,这显示了所谓的选择权其实并不真的存在。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为了让那些从中受益的人更加方便,对女性自己回顾并评估成为母亲是否值得的想法,傲慢的父权制社会主流们会认为太危险,他们害怕我们发现成年女性同成年男性一样具有不能被忽视的社会价值,从而颠覆深根蒂固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规则。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去思考、发声、呼喊、争取,至少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而不是在父权社会的规制中浑然不知,随波逐流。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绝大多数都结婚生子,也极少听人说过后悔生孩子,因此我自然而然的接受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的人生之旅。 读完本书后,我开始意识到有的人不想生孩子或者后悔生了孩子,我羡慕那些单身的朋友,自己买房买车,做自己想做的事。也羡慕结婚没有孩子的朋友,不用牺牲时间精力育娃,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发展自己。 我不后悔生了一个女儿,虽然生产和育娃很痛苦,付出很多,还可以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但以目前的条件不考虑生二胎。也有听说朋友后悔生二胎,以及有的妈妈产后抑郁,尊重她们的想法和感受,没什么可指责的,最痛苦的还是她们和孩子。
一口气读完,然后如鲠在喉,这本书说出了太多人想说却从来没有勇气或者是根本不敢说出来的话,就是约定俗成,就是人伦理法,没有道理可言,也没有后悔的余地,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活着的,所以我们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好吧,但愿作者不只是说说而已。
很可惜情绪反应并不能代表什么 成年人的世界太多的限制约束 为了不显得那么出格很多人不会选择思考 更何况有专业政府层面的引导 目前为止引言很不错
母亲,是一种人际关系,还是一种角色? 成为母亲,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权衡?母亲是一种人际关系,连接着社会关系和评价,付出和奉献自己,无怨无悔的就是好母亲;在母子(女)关系中有权衡,有后悔之意的就是坏母亲。因为母亲承载着社会秩序,社会失序是生活继续的灾难。 母亲也是一种角色,一种被美好画面朦胧着的角色——“成为母亲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不成为母亲会让人后悔的”…这样的角色是被塑造的,不是女性自我思考的结果,评价的主题也是社会,母亲只是评价和参与的客体——培养孩子主体的客体,社会评价的客体。 读这本书有冲击感,是因为把女性认为耻辱的后悔摆出来进行了讨论,这样的讨论不是情绪的无端发泄,而是真真切切看到成为母亲过程中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后悔成为母亲和爱孩子是不冲突的。允许母亲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困难,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才能让女性更加勇于探索自身,成为自己。 我很爱我的母亲,她凡事为孩子着想,为家庭着想,她总说她很满足,有我和弟弟。我问过她是否后悔生我们,我说我傻,成家生子是传统。听到这样的话,我会想,妈妈对生活的认知就是这些,她的酸甜苦辣已经成型,她可以尊重别人不一样的选择,但是她还是会成为母亲,并认为无法成为母亲的人是可惜的。但又会想,如果妈妈没有成为妈妈,她会怎样?我和弟弟是不是耽误妈妈成为更好的人的绊脚石?(没有子女早早的牵绊,她可以去尝试和感受更多的可能与期待)。总之 爱妈妈,感谢她给予生命,并给予我无限的爱与包容,谢谢妈妈!
《后悔成为母亲:一些对话》 对于女性以及男性都很有启发思考意义,希望在单身、婚前、孕前的女性都能看一看这本书,去思考母亲这个身份对于自己人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