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高手之路

Git高手之路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Git高手之路
    vicky
    推荐

    读完梁鸿老师的《中国在梁庄》,被她的真诚所打动。   她在本书的附录中说:“我时常觉得自己处于惶恐和不确定之中。我始终徘徊在门外。我害怕交付自己。多年的灌输使得我们成为知识崇拜者和唯物崇拜者,我们执着于眼见之物,而很难去思考那引领我们精神向上的永恒存在。”      这种坦诚非常打动人,也让我感同身受。一直以来,我也害怕做二元对立的选择,不愿参加任何社会团队,不喜欢积极地去站在某个队伍的前面。很多时候,我独来独往,对任何人和事都保持善意,但也若即若离,不愿意与人建立太过亲密的关系。这或许是一种逃避,一种无能为力,一种懦弱。     对于我的家乡,我始终是一种观望者。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说:“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乡村是他的精神归宿,所以他书写自己的家乡,叹息它的落败和荒芜。我的故乡也是村庄,无论何时做梦,家就是小时候矮墙下的蔷薇花香。可我几乎没有写过故乡。     梁鸿作为一个书写者,对自己家乡梁庄的观察是深入的。她写到了梁庄的废墟,被掏空沙石充满危险的黑色河流,每年都要淹死几个孩子。写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他们的情感缺失,王家少年的犯罪就是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写到出外打工的人在城市的辛苦和没有归属感,以及他们留守在家的妻子身体和情感的饥渴,春梅的自杀也是一个典型事件。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他们的土葬还是火葬的纠纷问题。还有乡村文化建设问题以及农民精神文化的匮乏现状。    读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感觉分外沉重。这些触目惊心的事情就在农村静悄悄发生,文明的进程毁坏了乡村的美好,没有给它带来相应的重建之路。    她在书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有没有可能,农民不离开自己的村庄,不进入城市沦为贫民或底层,在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也能够过上幸福、团圆、现代,同时也有主人公之感的生活?或者,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在城市获得生存的空间,夫妻可以团聚,子女可以入学,他们也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等在这些城市居民那里已经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一天,还很远吗?”    我认为这也是一系列农村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途径。让农村和城市一样,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的收入,丰富的娱乐生活,我相信大多数农民并不喜欢背井离乡。就是因为城乡差距太大,农民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才逼的他们抛家别子,开始一种流浪生活。    这些年,国家对农村实施了非常多的惠民政策:土地免税,实施“新农合”医疗补贴。修建学校,给农村孩子提供免费早餐。建立村村通公路,实现运输的畅通。精准扶贫政策,解决农村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种地,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这些政策极地地改善了城乡差距,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农村日渐凋敝的进程。城市越来越拥挤,农村越来越荒凉,那么,城市真的是我们居住的伊甸园吗? 莫名伤感,又怀抱希望,总觉得一切都颓败到难以承受的地步,但又总发现新的叶子在腐败处长出新鲜的嫩芽。古老得仿佛自人类诞生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却又觉得国人最善于变通。不仅仅是乡村,整个中国,似乎也一直都是这样。

  • Git高手之路
    奔奔
    推荐

    这版本的附录才真正令这部作品完整。在这部文学作品(而非学术论述)中,梁鸿的写作理念是把社会学者的数据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而她在描述自己的观察之中采用了被访者的口述。梁鸿尝试在客观观察记录与主观代入感情之间取得平衡,把“我”放入非虚构写作之中。因为如作者所述,“我”作为走出梁庄的一分子,是梁庄叙事的一部分也是已经疏离的异乡人,因而也是被审视反思的一部分。梁鸿在探索兼具两者的写作形式。在我看来,她选择用非虚构文本写作是极有勇气的尝试。 莱辛在谈论《金色笔记》之后写作的自传时谈到虚构作品往往比非虚构更容易写出真实。梁鸿在附录中也提到了写作的悖论。“我们面对世界时并非为了改变它,而只是为了叙述它。”作为一个参与者,她不避讳自己的感情,但同时作为一个旁观者,她在写作中也时时自省和反思,并清楚地认知採用非虚构文本引起的争议。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经历认知等等因素导致的偏见,认识并反思自身的偏见并且尝试聆听记录理解不同的声音在现今社会越来越难得。 而梁鸿不仅记录下了她眼中的梁庄人,也坦诚地记录了她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附录中她更是跳离出来反思。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所以这里的附录应该被视作此文本的一部分这部作品才完整。 莱辛为了结合理性的社会叙事和浓烈的个人感情而创造了《金色笔记》这样独特的小说结构,梁鸿在《梁庄》的非虚构写作之后似乎走向了虚构写作。我想这也是她对自己文学理念的尝试。很好奇她在虚构写作中是否更加能够写出“真实”。

  • Git高手之路
    范范
    推荐

    一个农村娃表示,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梁庄,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选择离开乡村,城里的生活就一定好吗,不一定吧,但是确实回不去了。 一个在城市上大学的学生表示经常被家里人说内向,是真的内向吗,也不是,只是我们的世界不一样了,话题也不一样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可悲,也不能说是作为读书人的清高吧,确实关注的点会不一样,一部分是内在的,一部分是外在的,农村的道路在哪里,又将如何走,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

  • Git高手之路
    慎独
    推荐

    农村,或者说乡村,不是落后,而是神圣,是整个民族悠远的灵魂的呼唤。对乡村的偏见,对农民居高临下的同情,皆来自于我们目光的短浅,来自于我们对历史的傲慢与遗忘。附录中自剖的文字更给人一种灵魂升华之感,让我窥见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真的极力推荐[爱心]

  • Git高手之路
    木易杨
    推荐

    关于家乡 知道多少 对于乡亲 了解又有几分 离开的 留下的 终将彼此遗忘

  • Git高手之路
    群青
    推荐

    前半段读的库布里克书店读的纸质书,后半段在微信读的电子版。怎么说呢,梁鸿是个足够坦诚的作者,一个从乡村走出的大学文学系教授走出书斋,回归家乡,用尽可能客观的笔法去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乡村政治等等。文中描述的情节都似曾相识,相信对于每一个从乡村走出的孩子都是如此。不管走多远,父母在那里,不管乡村多么凋零,故乡的老屋在那里,那就是归属。 城乡差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破败的老屋与乡村奇怪的欧式建筑。。。乡村作为中国的微缩样本,总是用如此撕裂的方式表达时代的某种断裂感。 中国的农民其实是最有狡黠的,即使在作者略微悲观的笔调之下,农民谙熟乡村智慧。 如今国家越发鼓励乡村发展,就在此书出版以后。从2014年开始,几乎互联网+乡村全国遍地开花。宣传员们忙着立模式,树典型,全国媒体汹涌而去采访报道。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如若你现在去到乡村,村民们对于互联网的玩法,对于马云语录的熟悉程度恐怕比你更好。 朋友圈们被微商沦陷了,他们绝大部分是村里或从农村走出去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他们每日无比勤奋地群发着消息,期待着财富梦想有一天成真。 他们容易相信上自己不熟悉的事情,然后死磕下去。 总之这个时代真是太奇幻了,作者一直颇为歉疚地说,自己总是习惯性地站在城市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同乡,她感到无比羞耻。可是又无法真正地和他们站在一个思想维度。 我们说太多,他们说太少,这个时代的农村和农民仍然缺少真正的关注。

  • Git高手之路
    平常心
    推荐

    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一个故乡… 作者笔下的故乡和我湖北老家有太多太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读书时无数次的代入其中,产生好多时空交错的重合感。 比如一个村子都可以依着辈分来称呼的所有人,比如隔壁把房子建在山腰上的老姑爷一家,年岁不大辈分奇高;也有从远处搬来受人排挤的表叔,靠买才取上媳妇儿,却也相敬如宾的;比如我家小叔,小时候发高烧,信迷信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心智一直保持在十岁孩童的样子;还有为了给麦田浇水大打出手,到了打鱼捉虾又聚在一起的父老乡亲…故乡的记忆本不带色彩的,却因为作者的一本书变得五彩缤纷起来,让以后的回忆也变得丰满多感,这应该就是读好书,读优秀作者的书的妙处。 借这个好时机,我也好好梳理下我的故乡。 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 从读小学起,家里就有人远走他乡出去打工,这样的行为对于从未出过县城的我来说,无异于一场奇妙的探险,可以看到外面那些我只能在电视机上看到的世界,也可以挣回老家不常见的钞票。 刚刚改革开放,村子里大多数人手头都拮据,能够勇敢走出去的人,无疑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每次回来,都会带上好多小零食,只要是有小孩子来,都有份~那是无比美妙的滋味,花花绿绿的塑料糖纸下包裹着不愿一次吃完的糖果,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家里四姑成为最早出去打工的一批人中的一员,能说会道的她应该是我们那儿最早睁开眼看世界的人了,初中毕业外出闯荡,开过书店,做过饭店老板,开过干洗店,经历可谓丰富,可也许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她独立独立坚韧,争强好胜的性格。嫁人后因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乳腺癌过世,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常常想起小学时候,四姑教我读书的样子,从《萍踪侠影录》,《隋唐演义》到《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过去的许多事情都已模糊,但是祖屋边儿,冬日暖阳中读书的沉醉,彼时火盆冒着热气的水壶,溢满甜香的红薯,还有我怕弄脏了袜子,光脚烤火的情景,每一个都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要感谢四姑,是她在我心中种下了一棵爱读书的种子,以后在我遇到顺境困境,绝望无助的时候,这棵种子总会破土而出,告诉我在书中寻找答案,告诉我好好读书,顽强向上,用自己的努力,走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今天我在外面的世界看老家,也能理解那时候的风光中藏着的辛酸苦辣,正是因为这样,回家盖房,成为那个时代证实自己最好的方式;现在出去打工的人依旧络绎不绝,故乡贫瘠的土地养不活不了自己的儿女,他们归家证明自己的选择变成了县城里的商品房。 时代向前,不同时代的人在一直重复着与过去相同的故事。 一个小时后,春梅腿脚抽搐几下,一动不动了。哥哥查了查脉搏,摇摇头说,不行了 小时候走亲戚,总能在大人的闲谈中听到谁谁服毒的传闻,且以女人居多。 后来亲眼目睹了我们村子里这样赌气服毒,又后悔莫及的女人,多方抢救后,在送医院的路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留在一双可爱的儿女,无人照料,父亲出走打工,说要给孩子多挣些钱供他们读书,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被人包养又遭抛弃的女人,满以为类似的经历可以共同创造未来的好日子,谁知道呢,婚后这个女人性情大变,不准他回家看孩子,不准给钱独自扶养孩子的老娘……孩子后来跟随大伯家生活,大伯懦弱老实,自己家的两个孩子都难以为继。这被天遗弃的一对孩子受尽委屈,高中读书时每次回家,看到他们都是脸没洗,鼻涕糊的到处都是,衣服扣子扣得歪歪斜斜,穿着哥哥姐姐们大一号的鞋子,姐弟俩儿神情木然,看着备觉心酸,不知道他们的母亲在天上是否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什么要选择服毒这样的方式惩戒家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 工作后再回家,听说姐弟两个,姐姐已经嫁人,弟弟出去当兵,但愿这一生的苦难他们已经经历完全,希望他们能在新的生活中获得平安喜乐,真诚的祝福你们。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没有一个人会事事成功,一生圆满,每个人终究是一个平凡人。 可是,每个平凡的人,都能活出自己的光芒。 这就是我的故乡,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极致缩影,也许你能读到关于社会保障体制,关于土地改革,关于一代人信仰的问题,可我想的最多的还是这些一起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一群有温度的集体群像,这就是我的故乡。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 Git高手之路
    青羊
    推荐

    逃离与回归语境下的乡村 余华在海外分享自己写作的时候,国外的一些作家根本不相信他写的几个不同时代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因为实在太过于跨越了,确实,60年代生人到如今,不过60年,但是中国所经历的时代巨变,可能是欧美两三百年所经历的漫长历史。 面对这时代巨变带来的无限素材,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21世纪的文学将在中国。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时代巨变,每一次发展都是跨越式的,无法想象的。但它确确实实发生了。 所以当我们从乡村出来,到了城里,再回首看看过去,总是会充斥着太多情感,想逃离,又想回归。中国自古以来的地大物博,如何管理成了历朝历代所关注的,一个国家总有管理半径和信仰半径来支撑,直接的管理半径总是很有限,皇帝老儿靠着那点军队能控制百多公里范围就算不错的了,但长久以来,中国能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还得归结于信仰半径,所谓信仰半径,就是通过文化的力量,让一定范围内的人民有了共同的图腾和信仰。 儒家思想显然最具代表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图景,家族式的强聚合力使得利益共同体更加不可抗争,在历史的洪流中,其如同一艘巨轮,让人们找到方向,虽然代价可能是失去一定的民主、自由——西方以民主自由立国,巴掌大的地方分出那么多国家,凝聚力无法比拟。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矛盾。中国的农民,在这个矛盾中自得其乐,那么容易满足,唯有历史触底时候才揭竿而起,为生抗争,大多数时候都是逆来顺受。中国之大,竟产生如此繁多基本一致的村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农村,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文化矿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获取甚多,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走进了,作者回梁庄的时间大概是10年前,所写的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村庄,读来无限感慨,有种那就是我的家乡的错觉——其实也不是错觉,那就是我们共同的村庄。 赶上中国发展最迅猛的几十年,我们的心态受现实改变冲击实在太多太多,不管是客观的面貌变化,还是主观的内在思想,都在这冲击中忽左忽右,村庄,成了那个中心点,一个模糊又清晰的符号。 习惯了现代主义城市观发展下的城市生活,我们对于乡村有着两种相悖的情感,一方面,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体会人情冷暖,无比怀念当初那个简单的乡村生活,简单的人际关系,想回到那个山山水水的乡村;另一方面,习惯了城市便捷的生活,又对亲里关系的维护倍感焦虑,而想着逃离。 总说落叶归根,什么是根呢?我以为是归属感,是内心的安宁,是不经意的习惯。这像极了人生,年少时总想着去闯荡,去体验不一样,等历经浮沉,却发现,原来那个简单的、懵懂的少年,才是生活的真谛。 故乡,亦如是。

  • Git高手之路
    虞美人
    推荐

    提起乡村生活大多还是停留在落后、安静的小村庄,虽然它的面貌已经改变,现在落实的一系列的政策悄悄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但是它骨子里的宽容、落后等依然没有改变。老人问题、留守儿童、打工者、赡养问题等依然很突出很尖锐,在生活之下,作者着力于表现人的精神层面和精神生活,却没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这也是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看问题的不足之处。 看完本书后沉思郁闷了很久,农村的情景竟然如此让人堪忧,更加抑郁。于是找书友小聪探讨了这本书。他的几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文如下:整个时代在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接受并且制订了新的规则,你在享受这个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个别人也必须容忍他的不利,改变自己的习惯。 我一直沉浸于个人的情感的层面,没能跳出来去看更高的层面,感谢小聪的点拨。社会在发展,弱肉强食,如果一味的依靠和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如何能实现现代化国家?又如果能让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保障人的生存? 梁庄的确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既然看到了这个问题,以后在生活中得更加懂得去怎么做。

  • Git高手之路
    小橋流水
    推荐

    作者的題目定得太大。一個梁莊並不能真實地反應中國農村現狀,還有比梁莊更差的,當然比梁莊好的也不少。就是說,梁莊只能是中國農村的一個個例。再就是,對存在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挖掘,大膽披露,直指矛盾所在。這樣,才是一個學者真正地態度。

  • Git高手之路
    Cherry🍒好姑娘
    推荐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它包含着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包含着多少个生命的痛苦与呼喊?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纯文学的中国乡村,从近代的呼兰河,百草园,到现代的阿勒泰,白鹿原,梁庄,从文学虚构逐步走向了社会学田野。梁鸿笔下的梁庄,真实而苦痛,不禁让人想起吴飞笔下关于河北农村自杀问题和天主教信仰的跳调查报告。 海登·怀特在谈到历史学家所陈述的“事实”时认为,历史学家必须认识“事实”的“虚构性”,所谓的“事实”是由论者先验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所决定的。 梁鸿cite怀特讲历史,后者用很多种视角很多种文本图画展示出某个历史片段全然不同的切面,解构式地告诉我们,历史绝非客观,真实不过虚构。然而我们依旧需要,依旧渴望不同的narration,梁鸿这样非虚构的文本就是如是:学院派出身的梁鸿清晰地自我批评,讲到个人情感和历史塑造头头是道,福柯詹明信如数家珍;同时她的农民身份和农村履历无疑是增加了其乡愁和怀旧的浓稠度,对于过往难以抑制的主观追溯成就了梁鸿的梁庄。 从某种层面上讲,真实存在的梁庄和梁鸿文本建构的梁庄,都是fiction and fact,也都是中国正在坍塌的乡村的一个缩影。我很佩服她,一手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一面保持着冷静清晰地学者态度,自己把自己的主观臆断,自己的刻意模仿都批评地一清二楚,实在让人挑不出毛病。 倘若梁庄要拓展出学术文本,是能把每一章每一节作为一个大课题写本很不错的田野调查的,但我欣赏梁鸿,在学术和大众,文学和真实中取巧记录下梁庄。这大概是她的优势也是缺陷,之后有时间可以一一解读。

  • Git高手之路
    孤独旷野
    推荐

    非常乡土,非常真实,非常亲切!很有代表性!使人一边读一边不由得思索。那些事情仿佛就在身边,那些人物仿佛就在眼前。(关于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状况)

  • Git高手之路
    📖
    推荐

    我比较喜欢看乡土类的书,因为自我小时候,我就想采用文字的方式把家族故事记录下去,所以大学接触的乡土类比较多。我想写的故事有这几类:爷爷三个儿子的争斗夺财、小初辍学者的生活记实及轨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 Git高手之路
    杨隽洁
    推荐

    从来没有关注过农村问题,甚至可以说对那个世界一直非常冷漠。非常喜欢梁鸿这种沉浸式的叙述,但是个人评论部分多次把整个社会的问题,缩小为农村特有的问题。当然,可能是我自己对农村的不了解导致这种不适感,作者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文化人,更能体会到同样的问题,在农村比在城市更为突出。有一个观点非常赞同,真正的现代化不是让农民走出农村,变成城市的农民工,而是让农村也能享受到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和信息的发达,从而让农民愿意留在农村,把农村变成一个现象,而不是努力逃离的地方。

  • Git高手之路
    老黄🐂
    推荐

    费老《乡土中国》中的实证方法,柴静《看见》中的口述形式,林徽因抗战流亡李庄时的情怀,诸如此类,共同构造了当今农村社会的样本-《中国在梁庄》。满目精神创伤,为民摇旗呐喊。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